俗語「君子常錯,小人無過」是何道理?記住老人言,將受用一生!

2020-12-09 咬文嚼字的曹鏡明

文丨曹鏡明

題丨俗語「君子常錯,小人無過」是何道理?其實下句話更經典!

俗語「君子常錯,小人無過」是何道理?老祖宗的話要牢記,受用一生!

人類,作為個體生活在群體之中,首先要面對的便是人際交往關係。而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大家潛移默化下的相互影響,互相的形成一些默認的潛規則,其中一方面就是老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俗語」。這些俗語,既是老人們的生活經驗總結,又是新人們探索新生活的底蘊,一定要「取其精華,華其糟粕」的牢記,其中就有「君子常錯,小人無過」一句,值得大家踐行,將受用一生。

按道理講,既然都是君子了,肯定少有犯錯,那為什麼還要常錯呢?同理,既然也都是小人了,肯定行為作風上存在一定問題,絕大多數都在犯錯,怎麼還落得一個無過的結局呢?不可思議吧!這就是老人們的智慧,總可以將自己摘出來,觀察這個社會。

據說,在村東頭有兩戶人家,總是因為一些小事發生摩擦,笨笨磕磕的,每天過得都不是很快樂;與之相反的是,在村西頭也有兩戶人家,彼此客氣禮讓,鮮有矛盾摩擦,不由得令人稱奇。於是,村東頭的那兩戶人家,便向村西頭的那兩戶人家請教。

還沒等那兩戶人家開口,便看見其中一戶人家的女主人摔在了地上;另一戶女主人,連忙跑過來,道歉說道:「不好意思啊,是我拖完地導致太滑。」而摔倒在地的女主人,也一邊起身一邊道歉的說道:「不好意思啊,是我走路太不小心。」就這樣,在兩位女主人接連道歉的過程中,將這次衝突大而化下的解決掉了。

受此影響,村東頭的那兩戶人家,也效仿村西頭的那兩戶人家一樣,凡事先道歉。沒過多長時間,彼此之間的關係,就趨於正常化,乃至友好。就這樣,流傳出「君子常錯,小人無過」的俗語。如此看來,老人們的智慧,對於今人來講也是十分受用的。

而這句俗語的出處是清丶錢泳《履園叢話臆論》中:「天下但有有過之君子,斷無無過之小人。吾輩與人交接,舍短而取長可也。」什麼意思?君子和小人都會犯錯,只是君子會意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過錯,從而不斷的改正、規避;而小人呢?則不然,從來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都沒有過錯,過錯都是別人的。緊接著就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再和他人相處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取長補短。

綜述:俗語的魅力就在於通俗,活在口頭上,雖然沒有那些文章話術裡的長篇大論,但是言簡意賅的生活經驗總結,足以成為後來者的處事明燈!

作者自薦:

1)肖戰力薦好書:成落寞時的慰藉,和小飛俠的陪伴一起渡過難關!

2)魯迅跟他對罵八年,反把自己熬死,真應了郭德綱的那句話!

3)孫悟空的火眼金睛這麼牛,為什麼很多人表示,白給都不能要!

4)深度解讀:肖戰新歌《光點》歌詞的文字之美,迴環往復,綿延無盡

5)羅志祥人設崩塌了?網友說:沒看見歐弟頭上早就綠油油的嗎

本文系【曹鏡明】原創,圖片來源網絡!#民間俗語#

相關焦點

  • 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受用了
    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受用了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對古代文學有點了解的人不難發現,「君子」一詞廣泛活躍在文學典籍之中。
  • 俗語老人言:男人心軟一生窮,女人心軟褲帶松,說的真有道理
    其實,歷史上留下下來的也有許多民間的智慧俗語,因為農村文化水平都很有限,有文字記錄下來的很少,都是口耳相傳,在民間流傳甚廣,影響也很大,下到3歲小孩,上到80歲的老人,都能說幾句。俗語說「男人心軟一生窮」,是指什麼意思?真的很有道理嗎?它的下半句又是什麼?讀了以後才知道,老祖宗的警世忠告,真的很經典!
  • 小人無過,君子常錯
    所謂的不義,也就是用小人的手段來對付小人。人有兩面性,既有魔鬼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你激活的是他惡的一面,他就會覺得,你有小人之心,就莫怪我用小人的手段了。(二)、小人的腦袋上沒有標籤,好人與小人又會因時、因地而發生變化。
  • 韓愈這篇《原道》,說出何為君子之道,何為小人之道
    從古至今,對君子和小人談論不一,褒貶不一,當君子一生為君子,卻在人生的某一時刻做了小人做的事而淪為小人,成為家家相傳的言論。當小人一輩子做小人,但在人生的某一瞬間突然頓悟,做了一件君子所為之事,成為鄰居街坊之間的美談。所以,君子不可以一輩子都是君子,小人也不一定一輩子是小人,說白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看看誰「過」的太多。
  • 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古人的處世箴言,值得借鑑
    尤其是一些短小精悍的俗語,更是蘊藏著海納百川的大智慧。在古代人的道德標準中,君子與小人是水火不相容的兩類人。只有品質高尚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而品格低劣的蠅營狗苟之輩,則只能被劃入小人之列。《論語·述而》中曾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之語。
  • 老人言: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這是何道理?
    很多人可能覺得俗語就是老人掛在嘴邊的話,沒什麼道理,甚至有點迷信。但實際上,俗語也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財富,當中蘊含的是老祖宗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只是相比詩歌這種比較「高大上」的表達方式,俗語更加直白並且通俗易懂。
  • 俗語:「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
    序俗語,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國粹,是先輩生活經驗的結晶,我們不能忘了!中國有句古話叫「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有才無德是小人如果一個人,很有才華,但是沒有道德約束,很容易行小人之事。這樣的人越有才華,就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比如:希特勒,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猶太人高達六百多萬。
  • 「君子常錯,小人無過」點透人生的智慧
    3中國有一句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但凡小人,通常都是喜歡指責別人,總是希望別人能夠迎合自己。殊不知,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不同的,別人不可能所有事都做得盡合你的心意,喜歡指責別人的人是自私甚至缺乏道德的人。
  • 老人言「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留的為人處世道理
    其實這是與我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有關,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將所有人的精神凝集團結在一起,讓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為了華夏的富強而不懈奮鬥,傳承精神也在一代一代的綿延不絕。老人言「水至清則無魚」,老祖宗留的為人處世道理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雖然沒有文化但卻擁有生活智慧。很多民間俗語看似很淺顯,但卻蘊含了很多人生道理。這些由古人總結出來的人生真諦,只有在親身體會之後,才能徹底讀懂其中的深意。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出自《論語·顏淵》,原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第六,抗驕能力不同。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楚國當時是一個大國,陳國和蔡國的大夫認為,孔子是一個賢者,身邊又有一大幫子能幹的學生,如果前去幫助楚國,兩國將受到楚國的威脅。於是,就派人將孔子圍困在陳國的原野,不讓他去楚國。子路同學對孔子一向忠心耿耿,看到這種情景十分著急,心中有些不高興,就向孔子說出的自己的困惑:「老師,您平常鼓勵我們做君子,君子不應該是通達的嗎?難道也會窮途末路嗎?」子路的困惑並非沒有道理,他提出了一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德與福的關係問題。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千百年來,人們根據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出許多簡短且通俗易懂的道理,也就是所謂的俗語。時代不斷發展,並非所有俗語都適用於現在,有些已經過時,逐漸被淹沒於歷史風沙之中。《論語》裡有不少描述君子的名言,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還有「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等。損人利己之人,配不上君子的稱呼;見利忘義者,也不能被稱為君子;心懷叵測,更不是君子之所為。其實,廣義上的君子,並非遙不可及,無需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只要品行高潔,對待朋友彬彬有禮,為人處世符合道德準則。
  • 俗語:「觀棋不語真君子」,後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來源:哲學品讀(ID:wm2930)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觀棋不語真君子」,不僅是下棋時候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看看。所以老人就教導我們說「觀棋不語真君子」,這不僅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首先每個人處理事情事情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而且下棋是一個很講究謀略的事情,所以下棋的人下的每一步都有著自己的考慮,你要是貿然指點,很可能讓這個人打亂自己的步驟,還會讓對方看出來破綻,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做個看客就好了,不然幹預別人的決定。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仁與義作為君子之德,小人是無法企及的,君子日日精進向上於進德修業,小人日日向下沉淪於私慾。孔子說君子能「內省不疚」、「過則勿憚改」,君子能夠不斷反省自己,通過修身完善自我修養,砥礪自己的品格。小人有錯總要推諸他人或文過飾非,無法面對自己的缺失。
  • 古代俗語:「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啥意思?老祖宗留下的處世哲學
    古代俗語:「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啥意思?老祖宗留下的處世哲學君子和小人,關於這兩類人的話題似乎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都說是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確實,君子是對一個人的美稱,想要配得上這個稱呼也要付出很多。
  • 古人言「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好理解,小人是在指什麼人?
    古人常言「近君子遠小人」,其實這句話是出自臥龍先生的《出師表》,意思是說,希望我們能夠多接觸君子這樣的人物而遠離小人。君子是何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寬宏大量,光明磊落,行事坦蕩蕩,而小人所包含的類型則是太多了,心胸狹隘,善爭好妒等等。
  • 俗語:「酒中不語真君子」,真的是這樣嗎,什麼意思?
    俗語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它都緊密的和我們的生活聯繫在一起。俗語產生的具體時間已經不可考察,它是由先輩們總結自身的經驗與人生道理所得,它們源於生活,所以俗語並沒有像詩詞歌賦一般講究韻律協調,它更像是我們的生活用語,直白簡單通俗易懂。
  • 農村俗語:教我們做人的七句老話,道理深刻,值得年輕人深思!
    在農村,你會發現,很多老人雖然沒讀過多少書,卻總會聽到這些農村老人說一些俗語,通俗易懂,接地氣。這些俗語都是農民日常生活中實打實地總結出來的,更是老一輩人的智慧結晶,還有很多還源自古人的智慧。,還有說子孫若如我,留錢有何用;子孫不如我,留錢有何用。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解
    君子雖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沒世而名不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