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為什麼就愛用「小人物」呢?小人無過,君子常錯

2020-12-17 五穩職場

他正在極盡拍馬屁之能事,用最謙遜的口氣、用最溢美的詞語在走廊裡與上司交流著,我全身起了雞皮。可還雞皮還沒抖完,突然看到他從門口進來,面無表情地對著他自己的辦公桌,來了一句:「什麼玩意!」

剛剛還那麼舌燦蓮花,上司才剛走,我手裡的茶還未涼了。。。

同一辦公室的我,著實驚呆了。心下猜想,這哥們,可能自己都覺得自己說的話有點噁心吧,又或許他只是不甘心活在別人的光環下吧。

某一天,我們一起出席一個活動。場面上,他跟大家介紹我說:「這個搭檔,年輕有為、瀟灑有風度。」

活動中途我出去接了一個電話,回來時,他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回來,彼時,他正在評價我是一個年輕桀驁、自由散漫、目中無人。

比較尷尬的是,因為我只聽到了後半段,並不了解前情,還十分友善並且八卦地問道:「在聊誰呢?」

他十分驚訝地回頭,那個合不上嘴的表情我能記下一輩子。再看看眾人尷尬的表情,我一子之間才明白過來。

他只好一個勁的表示,「開玩笑、開玩笑。」

看著他一陣紅一陣青的臉,我也只好無奈地笑笑:「開得挺認真的嘛。」

職場之上,我們兩個本是平起平坐。但那場活動的後半程,我鎮定自若,他如坐針氈。

「小人問」題似乎是辦公室裡永恆的話題,我一直的建議是,儘量少對身邊的「同事」做這樣的定義,下了這個結論,容易出偏見,彼此看不順眼。

但奈何不了一句老話,「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管是大單位還是小單位,由於普遍存在各種利益分配「僧多粥少」、競爭激烈的複雜情形,於是就開始有江湖,有了江湖就不免有人要扮「小人」。

一、小人當道——隨風潛入夜,像鬼一樣來到我們的身邊。

(一)、「小人」是一個很複雜的詞,你我身上都有小人的特質。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一個好同事本來行事光明磊落,不屑於使用雞鳴狗盜的手法,但是,如果有一天實在把他惹火了,他也會拍著桌子說:「你不仁,休怪我不義!」

所謂的不義,也就是用小人的手段來對付小人。

人有兩面性,既有魔鬼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你激活的是他惡的一面,他就會覺得,你有小人之心,就莫怪我用小人的手段了。

(二)、小人的腦袋上沒有標籤,好人與小人又會因時、因地而發生變化。所以,你就會感覺,小人時時存在,站在黑暗裡,隨風潛入夜,像鬼一樣來到我們的身邊。

1.他們有著吃軟怕硬,造謠生事的詭秘情懷。

當然,通常是另有陰謀目的,並不單純以此為樂;有時為了升遷,襯託自己優秀,也不惜醜化對手。他們唯恐天下不亂,慣用「聽說」造句,歪曲事實,無中生有。

2.他們有著驚人的嫉妒心和慘澹的素養,喜歡挑撥離間。

分化同事感情,製造紛爭和事端,鷸蚌相爭,結果漁翁得利。善於撇清責任,事後還要假扮和事佬,把戲做足。

3.他們的心眼極小,睚眥必報,暗箭傷人。

表裡不一兩面人,有時面前誇你套出你的秘密,背後就損你出賣你。你種樹,他乘涼。利用你替他開路,成功時,不會報答你,甚至翻臉無情抹煞你

4.他們喜歡找碴鬧事,趨炎附勢,對巴結拍馬有著專業的知識和素養。

舌燦蓮花有心機,熱情又嘴巴甜,誰得勢就依附誰,誰失勢就捨棄誰。他們更刻意親近上司,常伺機打小報告,備受寵愛。而沒有利用價值的人,他們不會想親近,頂多虛以委蛇,或者順便踩上一腳。

二、為什麼大家都知道的小人,領導卻「看不到」呢?

小人,眾人皆惡。而現實是,常常被大人公認的「小人」,在領導面前卻如魚得水,領導也十分信賴於他,領導「看不見」麼?

顯然,領導比你聰明多了。領導明明知道,卻為何還是要喜歡用小人呢?

1、因為他們是私事、雜事小能手。

領導是人,不是神。當職位越高,責任越多,要負責、要考慮的事情也越多。而一個人的體力和精力卻是有限。這時候,很多工作能力不強,卻越別會來事的人,就會很樂意來幫領導處理一些不大不小的私事和非工作雜事。而很多有本事的人是不屑於為領導辦私事,幹私活。

2、更因為小人物是打擊異己力量的一塊好磚

領導也有自己討厭很不爽的人,但是通過正規手段或是規則打擊,不方便。因為顧及各種影響,這時候就需要有這些小人物出面打擊異己力量,成為領導維護權威的刀。而很多所謂有能力,正直的人,並不屑於做這種小人的做的事情。

3、領導的耳目

領導也怕被人架空,也被怕人蒙蔽。而時候,就需要有人為自己輸送一些情報,這樣能夠清晰的知道手下人在幹什麼,在議論什麼。而,小人物其他能力沒有,打探信息、打小報告正是長處。

為了維護私人權威的,而那些正直有本事的人討厭做的。而領導愛用「小人」的核心用途就在這。

三、如何懂得與人小「和諧」相處

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而職場的生態鏈上又必然存在這種「生物」時,那麼,懂得與人小「和諧」相處,就是一門大學問了。

(一)、對於「無公害」的小人

單位有一些所謂的「小人」,無非就是領導面前阿諛奉承、滿臉堆笑的溜須拍馬,山呼萬歲把領導的轎子抬得高高的,用甜言蜜語把領導灌得暈乎所以的。

這種小人是無「公害」的,雖然其嘴臉難看,旁人側目不屑,但井水不犯河水,只要遠離他們,劃清界限,老死不相往來,倒也相安無事。

比如工作上儘量不發生交集,出差不湊到一起,項目不分在一組,以免小人臨事推脫栽贓,從而減少發生齟齬的概率。

《周易》有云:「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說有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二)、識別小人,化敵為己用

明朝時期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揮軍北上時,需要找一個人來接管朱宸濠。但有一個問題是:朱宸濠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因為朝廷中還有朱宸濠的餘黨,誰接手,誰就有餘黨的嫌疑,一時找不上人選?

王陽明想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張永。但是深知皇上脾氣的張永直接閉門不見王陽明。

於是王陽明在張永住處外高喊:「張公公,我為天下蒼生而來,請開門見我。」

張永曾是劉瑾八虎集團的一員,名聲也是不一般的「臭」。但王陽明還是先給他戴了頂「深明大義」的高帽子。

自然張公公無法拒絕這樣的理由,開門見了王陽明,最後張永同意接納叛賊朱宸濠。

接管了寧王的張永,被王陽明在皇帝面前一頓宣傳,受了功,對王陽明越看越滿意。

張永本來和王陽明也不和,但是通過此事,他卻成為視王陽明為貴人。張彬與張永都是小人,但兩個小人之間也是有矛盾的,於是在張彬等人誣陷王陽明的時候,張永也費盡心力保住王陽明。

發現小人,像用君子一樣用小人。利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道理,用小人對付小人,化敵為己用,確實屬上策。

(三)、小人無錯,君子常過

村子裡有兩戶人家,一戶姓王,一戶姓李。

王家家裡,經常吵架,雞飛狗跳,生活得十分痛苦;李家這裡,妻賢子孝,一團和氣,生活得快樂無比。

王家向李家請教。

老王問:「為什麼你們家裡能一直和睦友愛呢?」

老李回答:「因為我們常做錯事。」

老王正感疑惑時,忽見老李的媳婦匆匆由外歸來,走進大廳時不慎跌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婆婆立刻跑了過去,扶起她說:「都是我的錯,把地擦得太溼了!」

站在大門口的兒子,也跟著進來懊惱地說:「都是我的錯,沒告訴你大廳正在擦地,害你跌倒!」

被扶起的媳婦則愧疚自責地說:「不!不!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來請教的老王看了這一幕,心領神會,他已經知道答案了。

如果,這情景換一下,比如,媳婦摔倒,責問:「誰把地拖的這麼溼。」 那麼,拖地的婆婆就必然責問:「自己走路不長眼睛,怪誰!」那麼,情況就會發生180度的轉變。換在職場上看。 正如,前文所講,很多人是有兩面性,有善良和醜惡,如果你不仁,人家也可以不義。

「小人物」有兩個身份,一個身份是「小人」,說明職位很低;一個身份是「人物」,說明具備了執行的權利。你如果不尊敬他們,不把他們當回事,真把他們當小人,他們就用小人的方式對你;如果你捧捧他們,把他們當人物,他們就會用人物的方式對你了。

歡迎關注【五穩職場】:幾十年風雨沉浮,輾轉體制內外,專注職場分享。

相關焦點

  • 俗語「君子常錯,小人無過」是何道理?記住老人言,將受用一生!
    文丨曹鏡明題丨俗語「君子常錯,小人無過」是何道理?其實下句話更經典!俗語「君子常錯,小人無過」是何道理?老祖宗的話要牢記,受用一生!這些俗語,既是老人們的生活經驗總結,又是新人們探索新生活的底蘊,一定要「取其精華,華其糟粕」的牢記,其中就有「君子常錯,小人無過」一句,值得大家踐行,將受用一生。按道理講,既然都是君子了,肯定少有犯錯,那為什麼還要常錯呢?同理,既然也都是小人了,肯定行為作風上存在一定問題,絕大多數都在犯錯,怎麼還落得一個無過的結局呢?
  • 「君子常錯,小人無過」點透人生的智慧
    有一天,張家的戶主受不了家庭的火藥味,於是前往李家來請教為什麼他們能夠這麼和諧。老張問:「你們家為什麼能永遠這麼愉快和和諧呢?」老李回答:「因為我們常常會做錯事。」老張正莫名其妙。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因何而生呢?在我看來,如果每個人都能檢視自己的錯誤而寬容他人的過失,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那麼,任何矛盾和怨仇都不會產生。3中國有一句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馮唐: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曾國藩寫過一段話,把高級領導應該什麼樣、做什麼以及怎麼做說清楚了。因為曾國藩強調了知人曉事的重要性,以及曉事比知人更容易做到,他接著就說:「故恆言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中國的傳統智慧,一直說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曾國藩在這塊兒挑戰中國的傳統智慧,他認為,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君子,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小人。
  • 識別君子與小人
    因此,在為人處世方面,君子和小人就會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給人以不同的感覺。此章就是孔子眼中這兩類不同風格的人的區別。在孔子看來,君子是很容易相處的,他平易近人,但是你很難取悅於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反而會惹得他不高興。君子在用人的時候會量才受職,而不是任人唯親。據史書記載,東漢太尉楊震清正廉潔,唯才是舉。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什麼又叫「德」呢?道之得於心謂之德,道從內心感發,就叫做德,道在內心,德在行為。比如,你看到一個老奶奶過馬路,心裡覺得應該去扶她,你戰勝了被碰瓷的恐懼之後,果然這樣做了,內心的道,指導了你行動上的德。不光是內心有道,這個道還能支配你行動上的德,身體力行地把內心的道付諸於行動,這才叫君子懷德。
  • 小人總無錯,君子常思過,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古人云:君子反求諸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而且君子往往在自己方面找原因。《論語》中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論語學習心得——為政第二(3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為政第二的第十四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方:好。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馬:好。這種翻譯是引申的意義。
  • 稻盛和夫告誡: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善用「君子」,用好「小人」
    親賢臣,遠小人,這是自古以來我們就有的理念,但作為一個企業家,一個用人管人的領導者,稻盛和夫認為:君子和小人都要用,君子要善用,小人要用對地方,這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君子我們都知道,那小人又如何用呢?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到:用才,苛辨君子小人太過,反生害也。乃因自天地開闢始,世十之七八皆小人。善察小人之情,取其長用以小職,盡其才藝也。用人的時候,太過於計較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反而容易發生不好的情況。因為一直以來,人性就是個非常複雜的東西,誰的心裡都有著自己自私的一面。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仁與義作為君子之德,小人是無法企及的,君子日日精進向上於進德修業,小人日日向下沉淪於私慾。孔子說君子能「內省不疚」、「過則勿憚改」,君子能夠不斷反省自己,通過修身完善自我修養,砥礪自己的品格。小人有錯總要推諸他人或文過飾非,無法面對自己的缺失。
  • 小人,該怎麼用?給你三個建議:用君子是能力,用小人是水平!
    武媚娘最近就沒聽到過好事,都是反對立自己為後的聲音,沒好氣地說:「行啦,你說吧!」這個心腹像吃了蜜一樣,開心地說:「我聽說,有人上疏皇上,請皇上立娘娘為皇后!」武媚娘一聽,來了興致:「不可能吧?誰這麼大膽,敢跟長孫無忌對著幹啊?」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我們的行正道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子路認為,是他們的德行、智謀不行,讓人家不信任他們,不讓他們通行。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可以參照《格言聯璧》中的2句話
    他還根據道德標準,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論語》裡「君子」一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由此可見,孔子是十分推崇君子,倡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而鄙視小人和小人行為。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呢?晚清學者金纓在《格言聯璧》中總結了2句識人口訣,談到了君子和小人的明顯區別,可供我們參考借鑑,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君子不敵小人 此君非真君
    君子與小人這兩個詞語,在周易裡面經常出現,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周易沒有給予明確的說明,因為一旦解釋這兩個詞語,就會讓君子和小人顯得呆板,後世的人就會用這些標準去生搬硬套,所以周易對於君子和小人都不作說明,讓你自己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