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正和島標準

作者:馮唐 戰略專家、知名作家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本文摘編自馮唐新作《馮唐成事心法》,正和島作為磨鐵圖書合作方經授權後發布

高級領導的關鍵:知人、曉事

曾國藩寫過一段話,把高級領導應該什麼樣、做什麼以及怎麼做說清楚了。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難辨。竊謂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

「大非易辨」,比如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敲寡婦門、挖絕戶墳這種大是大非是容易辨別的,但是一種似是而非的、似非而是的事就不容易判斷了。居高位的人,就是所謂的高級領導,最重要的是知人曉事。

「知人誠不易學,曉事則可以閱歷黽勉得之。」想知道一個人,不容易學。沒有壞人腦門上寫倆字「壞人」,好人寫倆字「好人」。你看一個人走過來,腦門上寫倆字「好人」,你只能說遇上了一個「二貨」。那怎麼判斷,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能幹的人還是不能幹的人,這是非常難學的。知人很難,而明白事理這件事可以通過閱歷,通過不斷地做事培養見識,通過努力得到。

「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原固謬,狂狷亦謬。」如果明白事理,無論別人是不是跟你一夥兒的,慢慢就事論事,你會逐漸開悟,得到和諧的解決方案。如果不曉事,懷著私心是錯,秉公做事也是錯;小人是錯,君子也是錯;言行不一、偽善是錯,說話很直也是錯。

「重以不知人,則終古相背而馳,絕非和協之理。」你不曉事,再加上又不知人,則從頭到尾做得不對,不能做到平衡、和諧、中庸,不能和他人和睦做事。

因為曾國藩強調了知人曉事的重要性,以及曉事比知人更容易做到,他接著就說:「故恆言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中國的傳統智慧,一直說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

曾國藩在這塊兒挑戰中國的傳統智慧,他認為,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君子,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小人。

他後邊又進一步闡釋他的觀點,說「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為小人」。你今天能知人曉事,你就是君子;明天不能知人曉事,就是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則為君子;卯刻偏私晻曖, 則為小人」,你一時公正光明,你就是君子;你在另一個時辰陰暗狹隘,你就是小人。這是他的觀點,我不完全同意,後面我會展開細講。

他接著說:「故群譽群毀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不參與別人對其他人的評論,一旦聽到大家都誇一個人或罵一個人,他就不說話,默默地走過去,不敢附和。

以我對曾國藩的了解,他並不是一個非常厚道的人,他有他刻薄的地方。我本身也不是一個非常寬厚的人,時常也會腹誹。我能體會到他在一大堆人誇一個人或罵一個人的時候,心裡很想湊過去跟著誇或跟著罵,跟大家一塊兒八卦、吐槽、毒舌。但是他剛才說的知人曉事的辯證關係,讓他不敢說,也不能說,就默默地走過去了。

這段話講的是高級領導的管理藝術,總體來說,管理學是很難的,它並不是一門絕對的科學。儘管相關的一些學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科學,比如經濟學、金融學等,但管理學整體還是一門藝術。管理人員,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和詩人一樣,在可見的未來,還很難被AI代替。

絕大多數管理決策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在曾國藩看來,管理學的難度有幾個層次。

1. 一切皆模糊

剛才說了,大是大非容易判斷,但似是而非的東西非常多,以及非常難判別。想一想,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你周圍的親人和朋友,只要不是太笨,總能找到藉口說自己是對的。

絕大多數管理決策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絕大多數的人似忠而奸,似奸而忠。

每個成人做任何事情,都能找出理由和藉口。每件成人做出的事情,都能從不同角度去解讀。這也是為什麼有發言權是很好的一件事,就是你總能給自己找一堆說法,說這麼做其實是特別正確的。一切皆模糊,是管理學的第一個難度。

2. 知人最難

識人識面不識心,你怎麼能知道這個人,是非常難的一件事。面試的時候,只有半個小時,你怎麼知道這個被面試的人能否勝任某個工作?

即便你能判斷他的行為能力、硬技巧,那你怎麼能判斷他是不是能跟你的團隊配合,是不是人品非常好。沒人會說自己人品不好,沒人會說自己不是一個很好的團隊工作者。你怎麼知道他有潛力成為十年之後的領袖?

平時老實謹慎的人,你怎麼知道在危急時刻,這個人還依然老實謹慎?

你怎麼知道這個人手握重權之後,不會幹出壞事,不會起殺心?

知人是要有天賦、要犯很多錯誤才能做好的一件事。

3. 曉事也不容易

比起知人,曉事是更好的著力點,在這點上我完全同意曾國藩說的。你努力多讀書(比如《資治通鑑》)、多做事,閱歷多了,你就會徐徐開悟,多少有點明白事了,在商業判斷上也就多少能夠平和公允了。

4. 不曉事,君子也沒用

小人做錯了是錯的,君子做錯了也是錯的。剛才說管理是模糊的,知人是難的,曉事也是難的,更可怕的是,哪怕你知道他是一個好人,但他業績非常差,他也不是一個成事的人。

5. 對事不對人

先別忙著定某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沒有一成不變的君子,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小人。

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做管理的人,職責有兩個:一是知人善用;二是懂得做事的規則和邏輯,就是所謂的曉事。

曾國藩對居高位有深刻的體會。大是大非,黑白分明,但黑白分明的事是少數,實際發生的事情更多是處於灰色領域,實際做事的人面對更多的困境,是非成敗都在變化。這是曾國藩在晚清這麼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做了那麼多的大事後深刻體會到的。

針對剛才曾國藩這段對於高級領導的說法,我了解他的苦衷,知人特別難,人心變得快,老實和尚不老實,正人君子辦傻事,甚至持續地辦傻事,特別是在末世、在末法時刻。但是,我還是反對他這個觀點,這個觀點突破了他成事方法論的底線,是他的汙點。

我堅定地認為,人先於事,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當然要有業績,但是要先講價值觀。

在華潤有這麼一句常說的話:「業績不向辛苦低頭。」什麼意思呢?每個人都辛苦,你光跟我講說,你多苦多累,你幹到多晚,你熬了多少個夜,你如何累到身體不行,等等,但是如果你沒有業績,沒有成果,不好意思,我不能向你的辛苦低頭,不能認同你的辛苦。

但是後面還有一句:「價值觀不向業績低頭。」如果你喪失底線,獲得了業績,這個業績不是我們要的業績。如果不能堅守「業績不向辛苦低頭,價值觀不向業績低頭」,會出現什麼?

一個團隊裡就會有相當比例的小人——很能幹但是品性不好的人,他們會不惜使用降維攻擊。

我的作家朋友大劉,在《三體》裡說過「降維攻擊」。小人能夠降維去打擊,你有道德,他沒道德,你站著,他趴下,你要遵守規則,他不遵守規則,那這個被降維打擊的人就佔據劣勢,去降維打擊的人就有優勢。

如果說只強調業績,不強調價值觀,時間長了,你會發現一個團隊裡一定有相當比例的小人。業績文化越強,小人使用降維攻擊的可能性就越大,這樣的團隊成就的事功越來越大,控制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戰車被能幹的小人們綁架,時間就會變成我們的敵人,翻車的風險與日俱增。

在末世,成事的人容易追求速效,容易忽略對於樸拙君子的培養,容易向聰明小人和降維攻擊低頭。這種心態和做法也加速了末世的敗亡。曾、張、左、李這四大名臣,造就了晚清的中興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這樣成事的人,大清朝很快就在內憂外患中煙消雲散了。

剛才曾國藩講的事大於人、業績大於價值觀的用人原則,或許在他去世之後對晚清的速朽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古人的處世箴言,值得借鑑
    俗語云:「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明了。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能與君子相交,就算是為君子提鞋也心甘情願。就算是能與小人一起發財,人們也不屑與之為伍。這句俗語既反映出了人們對高尚品德的嚮往,同時也表達出了愛憎分明的態度。
  • 小人、真小人,君子、偽君子
    我認為,除了正常人,還有小人和真小人,君子和偽君子之分。先說說小人。按字面理解,應該是不成熟,不懂規矩的人。但實際上指的卻是成熟的,懂規矩卻不守規矩的人。這種人為了個人的利益,總是會不擇手段的去算計別人。他們無利不起早,一旦有利可圖,往往會表現的很殷勤甚至很貼心。且有心算無心,被算計的人通常還會把他們當做是朋友,甚至無所不談的知心人。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戚:在古代的意思  形聲。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而小人卻總與君子相反,事事苟同、不講道德原則,小人、偽君子定然是眾人所唾棄的。孔子認為判斷一個人的德行「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應以善惡道德標準為依據」。君子對於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妥協的。三、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與人為善,所以胸懷「坦蕩蕩」。至於小人呢?
  • 識別君子與小人
    因此,在為人處世方面,君子和小人就會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給人以不同的感覺。此章就是孔子眼中這兩類不同風格的人的區別。在孔子看來,君子是很容易相處的,他平易近人,但是你很難取悅於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反而會惹得他不高興。君子在用人的時候會量才受職,而不是任人唯親。據史書記載,東漢太尉楊震清正廉潔,唯才是舉。
  • 君子還是小人?其實並不矛盾,君子善用小人之道才是上策
    生活中有人經常無比嫌棄小人,表示自己永遠不會與其同流合汙,而且將小人用的手段當作是洪水猛獸,一直堅定自己的原則,標榜自己為君子。可是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是非分明?君子和小人真的就必須分得那麼清楚?就像這個問題一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其實一切都源於自己的內心。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於憂懼之中,心緒不寧。 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道義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兩把標尺,他們會用各自的標尺權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 歐陽修十句經典: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1.寧以義死,不苟幸生。出自宋·歐陽修《縱囚論》。以,因為。苟,苟且。幸生,僥倖而活。寧可為了正義而死,也不願苟且僥倖而活。這句話是說人活得要有尊嚴、有意義,不能為了活命而放棄所要堅守的「義」等信念。2.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孔子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往往會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做官還有餘力就要去學習以便做得更好;學習還有餘力就可以去做官,去實踐,用自己的學問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因道義而團結,比是因個人利益而勾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鬼谷子:對付小人用這三個原則就行,多狡猾都不怕
    鬼谷子:對付小人用這三個原則就行,多狡猾都不怕  1、比小人要聰明,凡事走在前面  時常碰到的小人基本上都是一些表裡不一的人,我們會歸為是小人,這類人通常喜歡背後做小動作,遇到這種人不能硬碰硬,我們要會智慧來進行反擊,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他說:「不可能,那買書幹什麼。」我說:「買書不是為利。」怎麼講,他也不信。他的思維,只局限在利的層面。人們只看到利的層面,不能在義的層面考慮問題,這就是很多人錯失了機會的原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並不是貶低小人,沒有一點貶低的意思。對君子用義來教育,走大道。義,就是大道的選擇和走大道。小人喻小孩的水平,講大道理,他不明白。用利來誘導他,講清道理,讓他也走大道。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
  • 小人總無錯,君子常思過,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古人云:君子反求諸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而且君子往往在自己方面找原因。《論語》中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不同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