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又來了!」當看到這張笑眯眯的面孔時,上海市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員忍不住脫口問到。前來獻血的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血液科的副主任醫師陳勤奮教授,她可是這裡的「老熟人」了。工作人員說:「此人經常『偷偷』來獻血,距離上一次來只有兩個禮拜。」
獻血靚照被工作人員發了朋友圈後,陳勤奮收穫了一堆「大拇指」。疫情當前,雖然沒有去武漢前線,但陳勤奮一直忙碌在後方一線,即便如此,她還頻繁去獻血,這讓大家感到既驚訝又敬佩。陳勤奮卻不以為然,喜歡自稱「老姐」的她調侃說:「老姐獻血就像老姐去買個盒飯一樣,已經不是新聞!」她還樂呵呵地表示,自己的手臂血管真好看,護士美眉都喜歡。
他是東晨環衛的一位基層員工,每天的工作就是為城市帶來衛生與整潔。他是趁著午休來無償獻血屋獻血的,由於來不及更換工作服,獻血後他執意站著。工作人員問他為什麼不坐下?他害羞地說,自己衣服髒,怕把椅子弄髒了不好。他叫薛福星,今年30歲,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獻血。
薛福星說,身邊有幾個朋友都獻過血,自己一直想獻血但也沒有機會。「我上班的地方離這個無償獻血屋挺近的,每次經過這裡都能看到關於獻血的宣傳。這次想到疫情,我就進去獻血了,就當是為社會做點什麼吧!」薛福星告訴東方網記者,自己獻完血也沒告訴單位,沒有休息,第二天照舊上班。「我年輕,身體好,不要緊!」
「去不了前線,就用這種方式支援!」唐勝孌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5級臨床醫學八年制的一名湖北籍學生,由於疫情的影響今年她沒有回家。疫情當前,看到一支支醫療支援隊毅然選擇逆行,頂著巨大的壓力和風險站到了抗擊疫情的湖北,她的心中既感激又敬佩。
「感激醫療前輩們不計艱辛救援我的家鄉,敬佩他們不計危險勇敢地抗擊疫情,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唐勝孌說,此前,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待在宿舍焦慮地關注相關新聞,想要為抗擊疫情做一點貢獻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得知了學校的獻血活動後便立即報名,「不但是儘自己的綿薄之力,也為了感謝所有支援湖北的逆行者!」
紅色的獻血證是最珍貴的本命年生日禮物。退伍軍人陳力俊現在是瑞金醫院後勤保障汽車服務班的一名駕駛員。3月3日是他的生日,這一天他的工作是送42名醫學生去上海市血液中心無償獻血。在這裡,他看到了一張張暖意融融、勇氣滿滿的笑臉,熱血沸騰的他立即也加入了獻血隊伍,成為了「第43名」獻血者。
在部隊的時候,陳力俊就獻過兩次血。說起這個「衝動」的善舉,陳力俊笑笑說:「前一段時間醫院發起了為武漢募捐的活動,這正好算是交上一份特殊的黨費!我作為一名黨員,正好又去了血站,加上過生日,這不正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麼?」說完,他又不好意思地補充,「其實,我認為也就做了一點小事。」
劉印曾,一名固定獻血者,這是她第46次伸出手臂,獻血就是為了「救人」;葉姿,上師大大四學生,平時就熱衷於志願者服務,當看到需要血液的新聞後立即預約獻血,她還暗自下了決定,「以後要一直參與無償獻血」;周亦凡,市一眼科團支書,收到團委的「獻血動員令」,第一時間報了名,「我們的同袍正堅守在戰鬥最激烈的地方,我也要儘自己的一份力!」
這樣的名字還有很多: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生顧超每天都在見證新生命的誕生,「獻血就是在守護奇蹟」;來自英國的Steven帶著中國媳婦一起獻血,獻完後還邀請小夥伴們「接力」,這裡的「洋面孔」一下子多了起來;明蓮浦幼稚園的兩位老師陳娟和丁素素相約去梅隴獻血屋獻血,為人師表的她們用行動告訴孩子們,「隔離病毒,不隔離愛」。
他們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在街頭,在車站,在小區門口,他們與我們擦肩而過。同乘一班車,共飲一江水,你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在你沒看見的地方卻有他們的守護,他們用自己的鮮血串起對城市的愛意。
原標題:「疫」時間口罩隔離了病毒,這些普通人用獻血說出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