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塞上糧川」河套平原由黃河及其支流衝積而成,盛產小麥、玉米、高粱、大豆、葵花、甜菜、瓜果等,是內蒙古自治區糧、油、糖生產基地。讀圖回答。
(1)簡要敘述河套平原的地理位置。歸納河套平原年降水量的時空分布特點。
(2)分析河套平原成為「塞上糧川」具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條件。
(3)河套平原的農業生產,需要面對哪些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
(4)圖中西部的磴口縣建有大型風力發電廠,分析其建廠的優越條件。
參考答案:
(1)地理位置:位於北緯40度以北的中緯度地區;位於內蒙古境內黃河沿岸;位於陰山山脈以南,鄂爾多斯高原以北。降水時空分布特點:河套平原年降水量空間上由東向西遞減;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有利自然條件:晴天多,光照充足;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黃河衝積而成,耕地多,土壤肥沃;瀕臨黃河,灌溉水源充足。
(3)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有:注意寒潮和低溫凍害;需防大風和沙塵暴,防止土地沙漠化;注意節約用水,合理灌溉,防止土地鹽漬化。
(4)磴口縣地處在賀蘭山和狼山風口上,風力資源十分豐富;有鐵路經過,交通便利,便於發電設備的運輸;距離內蒙古的省會城市呼和浩特近,有充足的科技力量;平原地區,人口眾多,用電需求大。
典型例題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灌區(見圖)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黃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區。河套灌區有一種特殊的傳統灌溉制度——秋澆(農作物收割後的澆灌,每年從9月底開始到11月初結束,是該灌區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
(1)分析陰山對河套灌區自然環境的影響。
(2)說明河套灌區秋澆的作用。
(3)簡析烏梁素海對河套灌區的作用。
(4)簡述河套灌區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參考答案:
(1)削弱南下的寒流,減少農作物受凍害威脅;緩減西部沙漠入侵,保護耕地;阻擋北上暖溼氣流,增加南麓降水補給;山地森林涵養水源,增加地下水補給;改變黃河流向,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形成肥沃的衝積平原。(答對3點即可)
(2)利於淋鹽,減輕土壤鹽鹼化;利於保墒,增加土壤水分;減輕風沙危害等。(答對2點即可)
(3)調節水量的作用(豐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排灌結合)減輕風沙和鹽鹼的作用。
(4)節約用水,防止黃河下遊水量和烏梁素海水量減少;防治水汙染,改善烏梁素海水質。
典型例題三: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河套平原(位置見下圖)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為內蒙古主要農業區。
(1)簡述圖示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
(2)分析河套平原成為「塞上米糧川」的主要自然原因。
(3)鄂爾多斯羊絨衫聞名於世,分析大力發展羊絨產業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原因。
參考答案:
(1)南北高、中間低;北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南部為高原;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從東部向西部遞減;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植被稀少,以溫帶草原和溫帶荒漠為主;河流密度小,水量小,季節變化大。
(2)地處衝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引黃河水灌溉,水源充足;夏季熱量充足;晴天多,光照強,晝夜溫差大。
(3)環境問題:土地荒漠化。 原因:過度放牧,導致植被破壞
典型例題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河套灌區(圖10)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黃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區。灌區全年10℃以上活動積溫2700~3200℃,無霜期120~150天,屬於中溫帶。河套灌區有一種特殊的灌溉制度——秋澆(在農作物收割後進行澆灌,從9月底開始到11月初結束,是河套灌區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澆灌)。
材料二 「潮塌」是內蒙古河套灌區特有的災害,初春日均溫回升至1℃~8℃區間時,表層土壤(深度<20釐米)迅速解凍但下層土壤仍然凍結,表層土壤水蓄積,含水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潮塌發生。2012年河套地區最後一次秋澆時間截止於11月14日,較往年秋澆時間推遲一周,2013年初春河套灌區發生嚴重潮塌,當地農業受災嚴重。
材料三 下圖為2012年晚秋及2013年初春與同時期多年平均氣溫對比圖。
(1)推測河套灌區進行「秋澆」的主要目的。
(2)據圖文材料分析河套灌區2013年初春「潮塌」災害較常年嚴重的原因。
(3)結合河套地區作物熟制及耕地類型,簡析「潮塌」對該地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參考答案:
(1)衝洗帶走田間鹽分;改善土水分條件,利於第二年春播。
(2)2012年秋澆推遲,加之初冬氣溫異常偏低,(蒸發耗損少,土填凍結早,水分下滲損失少,)土壤凍結水分充足且凍土層厚度大;初春氣溫較常年更早變暖(至I℃~8℃),且升溫速度快,表層大量凍土迅速融化,受下層凍土阻隔難以下滲,蓄積在表層的水分較常年偏多。
(3)河套地區屬於中溫帶,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季「湖」導致春耕推遲;生長期縮短(或收穫延遲,作物易受低溫凍害影響)。河套地區以早地為主:「潮塌」使得土中含水量過大,難以耕作,不利於作物的生長(成「塌」之後使得地表含鹽量增加,作物生長困難)。
典型例題五:(加試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下圖為我國某區城圖。
材料二 下圖為庫布齊光伏農業示意圖,即在「光伏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
材料三 下圖為庫布齊沙漠生態治沙模式示意圖。
(1)分析河套平原灌渠縱橫的原因。
(2)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陰山對河套平原成為塞上米糧川的作用。
(3)結合材料二,說出光伏板的作用。
(4)指出庫布齊沙漠生態治沙模式的核心環節並分析該環節產生的效益。
參考答案:
(1)該地主要發展灌溉農業,天然降水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離黃河近取水方便;地形平坦易於修建。
(2)削弱南下的寒流,減少農作物受凍害威脅;減緩西部沙漠入侵,保護耕地;阻擋北上暖溼氣流,增加南麓降水補給;山地森林涵養水源,增加地下水補給;改變黃河流向,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形成肥沃的衝積平原。
(3)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減少地表水蒸發,降低風速,有利於下草本植物生長。
(4)甘草種植。生態效益:增強固沙能力,恢復沙地生態;增加土壤肥力,恢復土地生產力;經濟效益:甘草藥用價值高,栽培甘草能夠增加經濟收入;社會效益:增加就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典型例題六: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植被指數是對地表植被狀況的度量,反映天然植被覆蓋或農作物長勢情況。植被指數隨植被覆蓋程度增大而增大。
(1)說出內蒙古自治區七月植被指數總體分布特點,並分別說明甲、乙兩地植被指數較高的主要原因。
(2)讀圖,描述河套灌區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季節變化規律;3月份是該地區實施農田灌溉的主要時段,說明其原因。
河套灌區是我國的大型灌區之一,該地區排水渠多與灌水配套建設,形成獨具特色的引水、排水相結合的灌溉系統。
(3)說明河套灌區獨特灌溉系統形成的地理條件。
位於河套灌區的五原縣有近百年的向日葵種植歷史,目前種植面積達到120萬畝,佔全縣總播種面積52%,產量達21億公斤,已威為全國向日葵產業示範基地。當地向日葵生產方式曾經以粗放種植和初加工為主,目前已形成集種子研發、試種培育、推廣種植、精細加工、購銷出口為一體的產業鏈。
(4)概括當前五原縣向日葵種植業的生產特點,並說明促使該地向日葵生產方式發生轉變的主要舉措。
參考答案:
(1)分布特點:自東向西(或自東北向西南)植被指數減小
原因:甲地降水量較大,森林、草原覆蓋率高
乙地灌溉水源豐富,農作物覆蓋率高
(2)季節變化規律:冬末初春和初秋季節地下水埋深大,春末夏初和秋末初冬季節地下水埋深小
原因:氣溫升高,蒸發量加大,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度大;進入作物播種期,需水量大
(3)降水量較少,臨近黃河、灌溉水源豐富,地勢低平、易積水,易發生土壤鹽鹼化等
(4)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技術水平高等
措施:加大政策支持,提高資金、技術投入,發展科技,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提高勞動力素質),加強市場營銷,拓展市場,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
典型例題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河套地區每年從5月份開始引黃灌溉,一直到10月中旬結束。由於灌溉不合理,使得鹽漬地廣泛分布於河套各灌區。下圖為河套平原各灌區分布狀況圖及1973-2014年河套平原三類溼地面積變化遙感數據統計圖。
(1)判斷對河套平原進行遙感拍攝的適宜季節,並說明理由。
(2)概括1973-2014年河套平原三類溼地面積的變化特點。
(3)試提出河套各灌區鹽漬地可採取的灌排調控措施。
參考答案:
(1)季節:冬春。理由:冬春季河套平原各灌區處於休耕期,農業生產活動較少;此季節遙感影像中生物信息量相對較少,植被覆蓋率低,便於監測河套平原三類溼地的面積變化狀況;此季節降水少,雲量少,一般不會有雲層遮擋地面。
(2)黃灌區溼地面積隨時間呈波動變化趨勢;烏梁素海溼地面積隨時間呈變大趨勢,且後20年變化趨於平穩;井灌區溼地面積佔總溼地面積比例較小,變化波動較小(或呈變小趨勢)。
(3)在農田兩側植樹造林,增大蒸騰量,降低地下水水位;完善排水系統,降低下地下水位,增大排水排鹽量;適度開採地下水,降低地下水水位和淋洗表層土壤鹽分;把大水漫灌改變為畦灌、溝灌或噴灌、滴灌等,減少引黃水量,減輕土壤鹽漬化。
典型例題八:(案例分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案例名稱:河套平原農業可持續發展
案例資料: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該區域晝夜溫差大, 日照時數多,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76mm,多年平均蒸發量達2056mm。但是,該區域卻打破了400mm年等降水量線以下是草原和荒漠的「既定規則」,成為一方適宜定居的耕耘樂土。該地盛產小麥、玉米、油料、瓜果等,小麥籽粒飽滿、品質優良,瓜果味道甘甜,是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的農產品基地,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河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引黃灌區,水利灌排條件便利。下圖示意該地區主要乾渠分布。
案例思考:
(1)簡述河套平原打破了「既定規則」的主要原因。
(2)簡要分析河套平原農業高產優質的有利氣候條件。
(3)說出河套平原排水乾渠的功能。
參考答案:
(1)黃河提供了灌溉水源;黃河攜帶泥沙沉積增加了土壤肥力。
(2)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糖分積累;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有利於有機質的積累;一年一熟,農作物生長期長,有利於作物的營養物質積累。
(3)有利於排鹽,緩解土壤鹽鹼化;排出多餘水分,控制地下水水位。
典型例題九: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所謂一套是指內蒙古河套平原。河套一帶為斷陷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但降水量稀少。早在秦漢時期河套平原(西套)就有人開渠引水,發展種植業。漢武帝時,人們引黃灌溉,當地農 業發展迅速,經濟繁榮。在元、明、清時,河套以畜牧為主。清朝後期陝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遷到塞外(走西口),河套地 區開始成為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素有「塞外江南」、「塞上糧倉」之稱。1975 年內蒙古完成 180 公裡長的總排乾渠(俗稱二 黃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從而形成了黃河沿岸一個 較為完備的排灌區,成為我國西北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
(1)據圖推測河套平原的形成過程。
(2)根據材料概括河套平原在不同歷史階段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方式,以及農業發展類型與水平,並填入下表。
歷史階段
開發利用方式
農業發展類型與水平
秦漢
元明清
清朝後期
建國後
(3)土地資源開發類型會對土地問題產生不同的影響。元明時代,河套平原生態環境較好,但是近代以來,土 地沙化現象較為突出。請分析其變化產生的原因。
參考答案:
(1)過程:斷裂下陷;黃河泥沙淤積。
(2)答案如下
歷史階段
開發利用方式
農業發展類型與水平
秦漢
引水灌溉
種植業,迅速發展
元明清
餵養牲畜
畜牧業,水平低
清朝後期
引水灌溉
種植業,迅速發展
建國後
引水灌溉
種植業,商品糧基地
(3)原因:元明時代,河套平原以畜牧業為主,地表植被覆蓋好,生態環境優良。近代以來,大規模 發展種植業,植被覆蓋較差,因此土地沙化問題凸顯。
典型例題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小題。
材料一 我國某區域圖
材料二 河套平原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河套平原引黃河水進行灌溉,形成了塞上江南。
材料三 春雨是河套平原春季特有的一種自然災害。該地主要位於中溫帶,春小麥在該地播種面積很大。河套平原地下水位較高,當春雨過大時,對春耕生產影響很大。群眾說:「別處春雨貴如油,河套春雨使人愁」。
(1)當地政府準備在A地和B地修建水利樞紐來引黃河水灌溉,如果從可用水量和經濟性角度考慮,你認為最適合作為總的引水口的是______(填「A」或「B」),原因是___________。
(2)與浙江省相比,河套平原的灌渠具有兩個特點:①灌渠密度大;②使用壽命相對較短。根據該地的自然環境特徵分析原因。
(3)人們在河套平原既修建了灌渠又修建了排水渠,這主要是為了減輕________(環境問題),除此以外,人們還可以採用哪些措施來減輕該環境問題。
(4)簡述當地春雨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參考答案:
(1)A 原因:A地河流流量更大,可用水量更多;河套平原地勢西南高向東北低,A地地勢較高,從A地引水,可以實現自流灌溉,節約能源,從而降低灌溉成本
(2)該地主要發展灌溉農業,但是地處西北地區,降水少,天然降水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若無灌渠等灌溉設施,將無法發展種植業,加之地形平坦、易於修建,因此灌渠密度大。黃河含沙量大,流經河套平原過程中,隨著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淤積,加上風沙掩埋,造成灌渠壽命短
(3)土壤次生鹽鹼化。採用滴灌噴灌技術;興修水利,井灌井排;採用地膜和作物秸稈覆蓋農田,實行平原綠化工程,減少蒸發,抑制返鹽
(4)春季降水過多,使得農田比較泥濘,影響旱地農業機械作業,春小麥難以及時播種;雨後氣溫回升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春小麥發芽出苗;雨後地下水位上升,氣溫回升,多大風,蒸發旺盛,加重土壤鹽鹼化,影響農業生產
典型例題十一: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示意河套平原地區。當地將黃河水通過引水渠引入區內灌溉農田,農田灌溉退水經過排水渠匯入烏梁素海。近年來,烏梁素海出現汙染加重趨勢。
(1) 判斷河套平原的地勢特點,並簡述理由。
(2) 簡述河套平原發展灌溉農業的有力條件。
(3)指出長期維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須解決的問題,並簡述原因。
(4) 分析近年來烏梁素海汙染嚴重的原因。
參考答案:
(1)特點: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東北低)。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東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東北走向。
(2)河流提高水源 土壤深厚肥沃 光照充足 地廣人稀
(3)問題:泥沙淤積。
原因:黃河含沙量大,飲水入灌渠後流速變換,泥沙易沉積。
(4)河套灌區的排入汙染物入湖多;所在區域氣候乾燥,降水少,湖水水量較小;湖水流動性差,汙染物不易擴散,汙染物在湖中積累,汙染逐漸嚴重。
典型例題十二:(題文)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河套灌區是我國設計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也是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河套灌區屬於沒有引水灌溉便沒有農業的地區,該灌區年引黃河水量為50億立方米,佔黃河過境水量的七分之一。灌區農作物灌溉分夏灌、秋灌和秋後灌三個階段,夏灌從每年5月上旬到6月底,秋灌從9月初到9月中旬。這兩個階段的灌水都是農作物生長期的灌溉。秋後灌溉是作物收割後的儲水灌溉,每年從10月初開始到11月初結束,是該灌區一年中灌水量最大的一次。長期以來,河套灌區由於灌水較多,而排水工程沒有跟上去,土壤鹽鹼化日趨加劇,嚴重影響灌區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下圖為河套灌區區域圖。
(1)簡述河套灌區水渠密布的原因。
(2)說明河套灌區進行秋後灌的主要目的及其對下遊地區產生的影響。
(3)試為河套地區促進農業良性發展提出可行性措施。
參考答案:
(1)農業發達,生產用水量需求大;降水少,蒸發量大,農業活動需要穩定的灌溉水源;地勢平坦,便於開挖溝渠。
(2)主要目的:降低土壤鹽度;改善土壤水分條件,有利於第二年春播。影響:使下遊河段水量減少,威脅下遊地區的用水安全;使下遊河段水質變差;河流的搬運作用減弱,河口三角洲堆積作用減弱;導致下遊溼地面積萎縮、生態環境惡化。
(3)加快灌區灌排工程的配套設施建設,做到有灌有排;改良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採用綜合措施防治土壤鹽鹼化;及時疏浚渠道,防止泥沙淤積。
典型例題十三: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灌區是我國設計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也是我回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河套灌區屬於沒有引水灌溉便沒有農業的地區,灌區年引黃水量約50化立方來,佔黃河過境水量的七分之一。灌區農作物灌溉,分夏灌、秋灌和秋後灌三個階段,夏灌從5月上句到6月底,秋灌從9月初到9月中向,這兩個階段的灌水都是作物生長期的灌溉。秋後灌是作物收割後的儲水灌溉,每年從10月初開始至11月初結東,是該津區一年間灌水量最大的一次。河套灌區長期以來,由於灌水校多,而排水エ程滯後,土壤鹽鹼化日益加重,嚴重影響灌區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下圖為河套灌區示意圖。
(1)簡述河套灌區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的主要優勢。
(2)簡述河套流區發展對烏梁素海的影響。
(3)從水循環角度,簡述河套灌區土壤鹽鹼化日趨加重的原因。
參考答案:
(1)臨近黃河,水渠密布,有充足穩定的灌溉水源;位於河流衝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熱量條件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條件適宜;地廣人稀。
(2)對烏梁素海產生補給作用,增加其水量;大量農業汙水流入,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農藥、化肥等殘留隨流水進入,改變原有湖水性質,進而影響水生生物生存,影響生物多樣性。
(3)該地大量引水灌溉,但缺少排水設施,大水漫灌使得地下水位升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該地氣候乾旱,蒸發旺盛。
典型例題十四:閱讀材料,完成下題。
材料一 我國某區域略圖。
材料二 春雨是河套平原春季特有的一種自然災害。該地主要位於中溫帶,春小麥在該地播種面積很大。河套平原地下水位較高,當春雨過大時,對春耕生產影響很大。群眾說:「別處春雨貴如油,河套春雨使人愁。」
簡述當地春雨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參考答案:
春季降水過多,使得農田比較泥濘,影響旱地農業機械作業,春小麥難以及時播種;雨後氣溫回升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春小麥發芽出苗;雨後地下水位上升,氣溫回升,多大風,蒸發旺盛,加重土壤鹽鹼化,影響農業生產。
溫馨提示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掃一掃上面二維碼加入學習吧。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如涉及侵權,請留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