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小區域——河套地區

2021-02-13 地理興說

典型例題一:「塞上糧川」河套平原由黃河及其支流衝積而成,盛產小麥、玉米、高粱、大豆、葵花、甜菜、瓜果等,是內蒙古自治區糧、油、糖生產基地。讀圖回答。

(1)簡要敘述河套平原的地理位置。歸納河套平原年降水量的時空分布特點。

(2)分析河套平原成為「塞上糧川」具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條件。

(3)河套平原的農業生產,需要面對哪些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

(4)圖中西部的磴口縣建有大型風力發電廠,分析其建廠的優越條件。

參考答案:

(1)地理位置:位於北緯40度以北的中緯度地區;位於內蒙古境內黃河沿岸;位於陰山山脈以南,鄂爾多斯高原以北。降水時空分布特點:河套平原年降水量空間上由東向西遞減;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有利自然條件:晴天多,光照充足;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黃河衝積而成,耕地多,土壤肥沃;瀕臨黃河,灌溉水源充足。

(3)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有:注意寒潮和低溫凍害;需防大風和沙塵暴,防止土地沙漠化;注意節約用水,合理灌溉,防止土地鹽漬化。

(4)磴口縣地處在賀蘭山和狼山風口上,風力資源十分豐富;有鐵路經過,交通便利,便於發電設備的運輸;距離內蒙古的省會城市呼和浩特近,有充足的科技力量;平原地區,人口眾多,用電需求大。

典型例題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灌區(見圖)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黃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區。河套灌區有一種特殊的傳統灌溉制度——秋澆(農作物收割後的澆灌,每年從9月底開始到11月初結束,是該灌區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

(1)分析陰山對河套灌區自然環境的影響。

(2)說明河套灌區秋澆的作用。

(3)簡析烏梁素海對河套灌區的作用。

(4)簡述河套灌區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參考答案:

(1)削弱南下的寒流,減少農作物受凍害威脅;緩減西部沙漠入侵,保護耕地;阻擋北上暖溼氣流,增加南麓降水補給;山地森林涵養水源,增加地下水補給;改變黃河流向,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形成肥沃的衝積平原。(答對3點即可)

(2)利於淋鹽,減輕土壤鹽鹼化;利於保墒,增加土壤水分;減輕風沙危害等。(答對2點即可)

(3)調節水量的作用(豐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排灌結合)減輕風沙和鹽鹼的作用。

(4)節約用水,防止黃河下遊水量和烏梁素海水量減少;防治水汙染,改善烏梁素海水質。

典型例題三: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河套平原(位置見下圖)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為內蒙古主要農業區。

(1)簡述圖示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

(2)分析河套平原成為「塞上米糧川」的主要自然原因。

(3)鄂爾多斯羊絨衫聞名於世,分析大力發展羊絨產業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原因。

參考答案:

(1)南北高、中間低;北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南部為高原;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從東部向西部遞減;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植被稀少,以溫帶草原和溫帶荒漠為主;河流密度小,水量小,季節變化大。

(2)地處衝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引黃河水灌溉,水源充足;夏季熱量充足;晴天多,光照強,晝夜溫差大。

(3)環境問題:土地荒漠化。  原因:過度放牧,導致植被破壞

典型例題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河套灌區(圖10)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黃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區。灌區全年10℃以上活動積溫2700~3200℃,無霜期120~150天,屬於中溫帶。河套灌區有一種特殊的灌溉制度——秋澆(在農作物收割後進行澆灌,從9月底開始到11月初結束,是河套灌區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澆灌)。

材料二 「潮塌」是內蒙古河套灌區特有的災害,初春日均溫回升至1℃~8℃區間時,表層土壤(深度<20釐米)迅速解凍但下層土壤仍然凍結,表層土壤水蓄積,含水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潮塌發生。2012年河套地區最後一次秋澆時間截止於11月14日,較往年秋澆時間推遲一周,2013年初春河套灌區發生嚴重潮塌,當地農業受災嚴重。

材料三 下圖為2012年晚秋及2013年初春與同時期多年平均氣溫對比圖。

(1)推測河套灌區進行「秋澆」的主要目的。

(2)據圖文材料分析河套灌區2013年初春「潮塌」災害較常年嚴重的原因。

(3)結合河套地區作物熟制及耕地類型,簡析「潮塌」對該地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參考答案:

(1)衝洗帶走田間鹽分;改善土水分條件,利於第二年春播。

(2)2012年秋澆推遲,加之初冬氣溫異常偏低,(蒸發耗損少,土填凍結早,水分下滲損失少,)土壤凍結水分充足且凍土層厚度大;初春氣溫較常年更早變暖(至I℃~8℃),且升溫速度快,表層大量凍土迅速融化,受下層凍土阻隔難以下滲,蓄積在表層的水分較常年偏多。

(3)河套地區屬於中溫帶,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季「湖」導致春耕推遲;生長期縮短(或收穫延遲,作物易受低溫凍害影響)。河套地區以早地為主:「潮塌」使得土中含水量過大,難以耕作,不利於作物的生長(成「塌」之後使得地表含鹽量增加,作物生長困難)。

典型例題五:(加試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下圖為我國某區城圖。

材料二  下圖為庫布齊光伏農業示意圖,即在「光伏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

材料三  下圖為庫布齊沙漠生態治沙模式示意圖。

(1)分析河套平原灌渠縱橫的原因。

(2)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陰山對河套平原成為塞上米糧川的作用。

(3)結合材料二,說出光伏板的作用。

(4)指出庫布齊沙漠生態治沙模式的核心環節並分析該環節產生的效益。

參考答案:

(1)該地主要發展灌溉農業,天然降水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離黃河近取水方便;地形平坦易於修建。

(2)削弱南下的寒流,減少農作物受凍害威脅;減緩西部沙漠入侵,保護耕地;阻擋北上暖溼氣流,增加南麓降水補給;山地森林涵養水源,增加地下水補給;改變黃河流向,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形成肥沃的衝積平原。

(3)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減少地表水蒸發,降低風速,有利於下草本植物生長。

(4)甘草種植。生態效益:增強固沙能力,恢復沙地生態;增加土壤肥力,恢復土地生產力;經濟效益:甘草藥用價值高,栽培甘草能夠增加經濟收入;社會效益:增加就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典型例題六: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植被指數是對地表植被狀況的度量,反映天然植被覆蓋或農作物長勢情況。植被指數隨植被覆蓋程度增大而增大。

(1)說出內蒙古自治區七月植被指數總體分布特點,並分別說明甲、乙兩地植被指數較高的主要原因。

(2)讀圖,描述河套灌區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季節變化規律;3月份是該地區實施農田灌溉的主要時段,說明其原因。

       河套灌區是我國的大型灌區之一,該地區排水渠多與灌水配套建設,形成獨具特色的引水、排水相結合的灌溉系統。

(3)說明河套灌區獨特灌溉系統形成的地理條件。

位於河套灌區的五原縣有近百年的向日葵種植歷史,目前種植面積達到120萬畝,佔全縣總播種面積52%,產量達21億公斤,已威為全國向日葵產業示範基地。當地向日葵生產方式曾經以粗放種植和初加工為主,目前已形成集種子研發、試種培育、推廣種植、精細加工、購銷出口為一體的產業鏈。

(4)概括當前五原縣向日葵種植業的生產特點,並說明促使該地向日葵生產方式發生轉變的主要舉措。

參考答案:

(1)分布特點:自東向西(或自東北向西南)植被指數減小

原因:甲地降水量較大,森林、草原覆蓋率高

乙地灌溉水源豐富,農作物覆蓋率高

(2)季節變化規律:冬末初春和初秋季節地下水埋深大,春末夏初和秋末初冬季節地下水埋深小

原因:氣溫升高,蒸發量加大,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度大;進入作物播種期,需水量大

(3)降水量較少,臨近黃河、灌溉水源豐富,地勢低平、易積水,易發生土壤鹽鹼化等

(4)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技術水平高等

措施:加大政策支持,提高資金、技術投入,發展科技,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提高勞動力素質),加強市場營銷,拓展市場,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

典型例題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河套地區每年從5月份開始引黃灌溉,一直到10月中旬結束。由於灌溉不合理,使得鹽漬地廣泛分布於河套各灌區。下圖為河套平原各灌區分布狀況圖及1973-2014年河套平原三類溼地面積變化遙感數據統計圖。

(1)判斷對河套平原進行遙感拍攝的適宜季節,並說明理由。

(2)概括1973-2014年河套平原三類溼地面積的變化特點。

(3)試提出河套各灌區鹽漬地可採取的灌排調控措施。

參考答案:

(1)季節:冬春。理由:冬春季河套平原各灌區處於休耕期,農業生產活動較少;此季節遙感影像中生物信息量相對較少,植被覆蓋率低,便於監測河套平原三類溼地的面積變化狀況;此季節降水少,雲量少,一般不會有雲層遮擋地面。

(2)黃灌區溼地面積隨時間呈波動變化趨勢;烏梁素海溼地面積隨時間呈變大趨勢,且後20年變化趨於平穩;井灌區溼地面積佔總溼地面積比例較小,變化波動較小(或呈變小趨勢)。

(3)在農田兩側植樹造林,增大蒸騰量,降低地下水水位;完善排水系統,降低下地下水位,增大排水排鹽量;適度開採地下水,降低地下水水位和淋洗表層土壤鹽分;把大水漫灌改變為畦灌、溝灌或噴灌、滴灌等,減少引黃水量,減輕土壤鹽漬化。

典型例題八:(案例分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案例名稱:河套平原農業可持續發展

案例資料: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該區域晝夜溫差大, 日照時數多,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76mm,多年平均蒸發量達2056mm。但是,該區域卻打破了400mm年等降水量線以下是草原和荒漠的「既定規則」,成為一方適宜定居的耕耘樂土。該地盛產小麥、玉米、油料、瓜果等,小麥籽粒飽滿、品質優良,瓜果味道甘甜,是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的農產品基地,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河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引黃灌區,水利灌排條件便利。下圖示意該地區主要乾渠分布。

案例思考:

(1)簡述河套平原打破了「既定規則」的主要原因。

(2)簡要分析河套平原農業高產優質的有利氣候條件。

(3)說出河套平原排水乾渠的功能。

參考答案:

(1)黃河提供了灌溉水源;黃河攜帶泥沙沉積增加了土壤肥力。

(2)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糖分積累;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有利於有機質的積累;一年一熟,農作物生長期長,有利於作物的營養物質積累。

(3)有利於排鹽,緩解土壤鹽鹼化;排出多餘水分,控制地下水水位。

典型例題九: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所謂一套是指內蒙古河套平原。河套一帶為斷陷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但降水量稀少。早在秦漢時期河套平原(西套)就有人開渠引水,發展種植業。漢武帝時,人們引黃灌溉,當地農 業發展迅速,經濟繁榮。在元、明、清時,河套以畜牧為主。清朝後期陝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遷到塞外(走西口),河套地 區開始成為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素有「塞外江南」、「塞上糧倉」之稱。1975 年內蒙古完成 180 公裡長的總排乾渠(俗稱二 黃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從而形成了黃河沿岸一個 較為完備的排灌區,成為我國西北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

(1)據圖推測河套平原的形成過程。

(2)根據材料概括河套平原在不同歷史階段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方式,以及農業發展類型與水平,並填入下表。

歷史階段

開發利用方式

農業發展類型與水平

秦漢



元明清



清朝後期



建國後



(3)土地資源開發類型會對土地問題產生不同的影響。元明時代,河套平原生態環境較好,但是近代以來,土 地沙化現象較為突出。請分析其變化產生的原因。

參考答案:

(1)過程:斷裂下陷;黃河泥沙淤積。

(2)答案如下

歷史階段

開發利用方式

農業發展類型與水平

秦漢

引水灌溉

種植業,迅速發展

元明清

餵養牲畜

畜牧業,水平低

清朝後期

引水灌溉

種植業,迅速發展

建國後

引水灌溉

種植業,商品糧基地

(3)原因:元明時代,河套平原以畜牧業為主,地表植被覆蓋好,生態環境優良。近代以來,大規模 發展種植業,植被覆蓋較差,因此土地沙化問題凸顯。

典型例題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小題。

材料一  我國某區域圖

材料二  河套平原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河套平原引黃河水進行灌溉,形成了塞上江南。

材料三  春雨是河套平原春季特有的一種自然災害。該地主要位於中溫帶,春小麥在該地播種面積很大。河套平原地下水位較高,當春雨過大時,對春耕生產影響很大。群眾說:「別處春雨貴如油,河套春雨使人愁」。

(1)當地政府準備在A地和B地修建水利樞紐來引黃河水灌溉,如果從可用水量和經濟性角度考慮,你認為最適合作為總的引水口的是______(填「A」或「B」),原因是___________。

(2)與浙江省相比,河套平原的灌渠具有兩個特點:①灌渠密度大;②使用壽命相對較短。根據該地的自然環境特徵分析原因。

(3)人們在河套平原既修建了灌渠又修建了排水渠,這主要是為了減輕________(環境問題),除此以外,人們還可以採用哪些措施來減輕該環境問題。

(4)簡述當地春雨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參考答案:

(1)A   原因:A地河流流量更大,可用水量更多;河套平原地勢西南高向東北低,A地地勢較高,從A地引水,可以實現自流灌溉,節約能源,從而降低灌溉成本  

(2)該地主要發展灌溉農業,但是地處西北地區,降水少,天然降水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若無灌渠等灌溉設施,將無法發展種植業,加之地形平坦、易於修建,因此灌渠密度大。黃河含沙量大,流經河套平原過程中,隨著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淤積,加上風沙掩埋,造成灌渠壽命短  

(3)土壤次生鹽鹼化。採用滴灌噴灌技術;興修水利,井灌井排;採用地膜和作物秸稈覆蓋農田,實行平原綠化工程,減少蒸發,抑制返鹽  

(4)春季降水過多,使得農田比較泥濘,影響旱地農業機械作業,春小麥難以及時播種;雨後氣溫回升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春小麥發芽出苗;雨後地下水位上升,氣溫回升,多大風,蒸發旺盛,加重土壤鹽鹼化,影響農業生產

典型例題十一: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示意河套平原地區。當地將黃河水通過引水渠引入區內灌溉農田,農田灌溉退水經過排水渠匯入烏梁素海。近年來,烏梁素海出現汙染加重趨勢。

(1) 判斷河套平原的地勢特點,並簡述理由。

(2) 簡述河套平原發展灌溉農業的有力條件。

(3)指出長期維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須解決的問題,並簡述原因。

(4) 分析近年來烏梁素海汙染嚴重的原因。

參考答案:

(1)特點: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東北低)。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東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東北走向。

(2)河流提高水源  土壤深厚肥沃  光照充足  地廣人稀

(3)問題:泥沙淤積。

原因:黃河含沙量大,飲水入灌渠後流速變換,泥沙易沉積。

(4)河套灌區的排入汙染物入湖多;所在區域氣候乾燥,降水少,湖水水量較小;湖水流動性差,汙染物不易擴散,汙染物在湖中積累,汙染逐漸嚴重。

典型例題十二:(題文)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河套灌區是我國設計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也是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河套灌區屬於沒有引水灌溉便沒有農業的地區,該灌區年引黃河水量為50億立方米,佔黃河過境水量的七分之一。灌區農作物灌溉分夏灌、秋灌和秋後灌三個階段,夏灌從每年5月上旬到6月底,秋灌從9月初到9月中旬。這兩個階段的灌水都是農作物生長期的灌溉。秋後灌溉是作物收割後的儲水灌溉,每年從10月初開始到11月初結束,是該灌區一年中灌水量最大的一次。長期以來,河套灌區由於灌水較多,而排水工程沒有跟上去,土壤鹽鹼化日趨加劇,嚴重影響灌區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下圖為河套灌區區域圖。

(1)簡述河套灌區水渠密布的原因。

(2)說明河套灌區進行秋後灌的主要目的及其對下遊地區產生的影響。

(3)試為河套地區促進農業良性發展提出可行性措施。

參考答案:

(1)農業發達,生產用水量需求大;降水少,蒸發量大,農業活動需要穩定的灌溉水源;地勢平坦,便於開挖溝渠。

(2)主要目的:降低土壤鹽度;改善土壤水分條件,有利於第二年春播。影響:使下遊河段水量減少,威脅下遊地區的用水安全;使下遊河段水質變差;河流的搬運作用減弱,河口三角洲堆積作用減弱;導致下遊溼地面積萎縮、生態環境惡化。

(3)加快灌區灌排工程的配套設施建設,做到有灌有排;改良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採用綜合措施防治土壤鹽鹼化;及時疏浚渠道,防止泥沙淤積。

典型例題十三: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灌區是我國設計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也是我回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河套灌區屬於沒有引水灌溉便沒有農業的地區,灌區年引黃水量約50化立方來,佔黃河過境水量的七分之一。灌區農作物灌溉,分夏灌、秋灌和秋後灌三個階段,夏灌從5月上句到6月底,秋灌從9月初到9月中向,這兩個階段的灌水都是作物生長期的灌溉。秋後灌是作物收割後的儲水灌溉,每年從10月初開始至11月初結東,是該津區一年間灌水量最大的一次。河套灌區長期以來,由於灌水校多,而排水エ程滯後,土壤鹽鹼化日益加重,嚴重影響灌區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下圖為河套灌區示意圖。

(1)簡述河套灌區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的主要優勢。

(2)簡述河套流區發展對烏梁素海的影響。

(3)從水循環角度,簡述河套灌區土壤鹽鹼化日趨加重的原因。

參考答案:

(1)臨近黃河,水渠密布,有充足穩定的灌溉水源;位於河流衝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熱量條件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條件適宜;地廣人稀。

(2)對烏梁素海產生補給作用,增加其水量;大量農業汙水流入,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農藥、化肥等殘留隨流水進入,改變原有湖水性質,進而影響水生生物生存,影響生物多樣性。

(3)該地大量引水灌溉,但缺少排水設施,大水漫灌使得地下水位升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該地氣候乾旱,蒸發旺盛。

典型例題十四:閱讀材料,完成下題。

材料一 我國某區域略圖。

材料二 春雨是河套平原春季特有的一種自然災害。該地主要位於中溫帶,春小麥在該地播種面積很大。河套平原地下水位較高,當春雨過大時,對春耕生產影響很大。群眾說:「別處春雨貴如油,河套春雨使人愁。」

簡述當地春雨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參考答案:

春季降水過多,使得農田比較泥濘,影響旱地農業機械作業,春小麥難以及時播種;雨後氣溫回升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春小麥發芽出苗;雨後地下水位上升,氣溫回升,多大風,蒸發旺盛,加重土壤鹽鹼化,影響農業生產。

溫馨提示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掃一掃上面二維碼加入學習吧。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如涉及侵權,請留言處理。

相關焦點

  • 河套地區的前世今生
    必須截圖),然後輸入:高考地理專題設計,有驚喜!~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歡迎註明來源轉載河西走廊,位於中國的中西部,北面是瀚海沙漠群西端的諸小沙漠和一連串較小的被稱為「北山」的山系,南面是我們所介紹過的祁連山脈,也被稱為「南山」 。
  • 河套地區:唐朝自太原起兵,逐步建立以關中地區為核心的統治體系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朝代之一。但在政治中心轉向發展的過程當中,唐朝對於某些關鍵區域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河套地區地處黃河幾字型關鍵隘口,在這裡有著其他少數民族混居。
  • 中國地理複習精講-南方地區
    平時用閒暇的時間對中國地理進行複習,通過對每個區域進行五個追問:「在哪裡」(地理位置)「有什麼」(有哪些地理特徵,主要從自然和人文兩大方面考慮)「為什麼」(主要是對地理特徵成因的分析,重點是要掌握此地的自然地理特徵,而在自然地理特徵中,氣候是最關鍵的特徵,因為氣候既是自然地理特徵,同時又是影響其它地理特徵的主要因素
  • 中國地理小區域——南海
    紅樹林是世界上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素有「海岸衛士」「造陸先鋒」等美稱,對地區生態起著平衡作用,對保護環境有著重要意義。我國南海海岸為我國紅樹林的重要分布區。下圖為南海及周邊地區示意圖。(1)描述我國南海區域地理位置的特點。(2)簡述我國南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地理條件。(3)簡述紅樹林的生態效益。
  • 世界地理小區域——納馬誇蘭地區
    (1)描述納馬誇蘭地區的地理位置特徵。(2)指出納馬誇蘭地區多肉植物生長最為旺盛的月份,並分析該地適宜多肉植物生長的有利自然條件。(3)圖中甲地的多肉植物葉片不及納馬誇蘭地區的肥厚,試分析其原因。下面兩圖依次為納馬誇蘭地區地理位置和氣候統計圖,該地區野生多肉植物種類豐富多樣,是沙漠中最具生態價值的地區之一。(1)描述納馬誇蘭地區的降水特徵。(2)簡析納馬誇蘭地區夏季降水少的原因。(3)分析納馬誇蘭地區多肉植物種類豐富的原因。
  • 河套原來是一個地名
    河套原來是一個地名河套平原,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一一黃河在此蜿蜒而過,黃河在這裡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
  • 中國地理小區域——太行山
    典型例題三:(2018·內蒙古北重三中高二期中)太行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綿延400 餘公裡,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山區有眾多河流發源地或流經,使連綿的山脈中斷形成「水口」。右圖為太行山及其周邊地區地貌分布圖。(1)說出圖中山地東西兩側的主要地形區的地形特徵差異。
  • 小區域氣候分析——新加坡
    我們拒絕枯燥只想給你帶來最富有趣味的地理我們提供平臺給你另外一種途徑親近地理讓地理走進你我的生活
  • 中國地理小區域——秦嶺
    典型例題二:(2010·江蘇高考模擬)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其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在中國歷史上是一道重要的軍事屏障,古人為了翻越秦嶺天險,沿河谷懸崖鑿孔,橫木為梁,立木為柱,上鋪木板、裝上欄杆形成道,秦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 中國地理小區域——毛烏素沙地
    材料一 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位於北緯37°27.5′-39°22.5′,東經107°20′-111°30′)。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南部、陝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風沙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東北部,面積達4.22萬平方公裡。
  • 中國地理小區域——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
    (3)贊成:遊客增多,市場需求量大;降水較多,水分條件好;大陸性氣候,光照好,晝夜溫差大,蔬菜品質好;地理位置偏僻,外地蔬菜不易運入。反對:緯度較高,熱量不足;該地是草原地區,當地居民種植經驗不足,且開荒易造成植被破壞,土壤侵蝕加劇,土地荒漠化;當地人口較少,市場有限。典型例題九:(2019·重慶南開中學高三)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 巴彥淖爾河套平原
    在穿越了敕勒川平原後,來到了巴彥淖爾河套平原。,東接包頭市,西鄰阿拉善盟,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相望,北與蒙古國接壤,交通便利,通訊便捷,氣候乾燥,氣溫偏低,自然資源豐富,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是中國恐龍的故鄉,被譽為"塞上江南,黃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熱土"。
  • 中國地理小區域——蘭陽平原
    材料一:蘭陽平原是由蘭陽溪衝積而成的扇形平原,素有「蘭陽米倉」之稱,該地區是臺灣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最低處在東北部,海拔僅1 m,雨季時常被積水淹沒。其沿海地區有23 km長、12 m高的沙堤,蔚為壯觀。材料二:下左圖為臺灣省局部地區地形圖,下右圖為蘭陽平原位置示意圖。(1)蘭陽平原的地形特徵。(2)蘭陽平原降水豐富的原因。
  • 中國地理小區域——東南丘陵
    材料一: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3,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區以及北方土石山區。材料二:南方低山丘陵區某地生態農業模式圖。(1)分析黃土高原為什麼成為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2)江南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比黃土高原大,試分析其原因。
  • 中國地理小區域——山東半島
    (2分)(2)分布規律:東部半島地區降水多,西部內陸地區降水少;半島北部多於半島南部。(4分)原因:12月份,我國東部地區吹偏北風(西北風);偏北風經過渤海後,將海面暖溼的空氣帶至煙臺、威海;當冷空氣登陸山東半島後,受地形的抬升作用,產生較多降雪。
  • 世界地理小區域——埃及
    材料:埃及地理位置示意圖;尼羅河下遊的景觀示意圖(l)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出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下表中的兩個象形文字,代表帆船不同的航行方向,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徵,填寫下表。(2)填寫下表,分析古埃及民居特徵的地理背景。
  • 「天賦河套」——中國內蒙古·巴彥淖爾首屆國際向日葵美術作品...
    開幕式現場人民網呼和浩特8月17日電(記者 白建平)8月16日,「天賦河套」——中國內蒙古·巴彥淖爾首屆國際向日葵美術作品呼和浩特展在內蒙古美術館舉辦。巴彥淖爾市政府副市長王志平在活動開幕式上講話巴彥淖爾市政府副市長王志平在活動開幕式上介紹,巴彥淖爾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千百年來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演繹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故事,一曲《鴻雁》唱響了大江南北,一曲《誇河套》唱出了河套地區的富庶與美麗。
  • 中國地理小區域——寧夏平原
    下圖為寧夏平原及周邊地區示意圖。(1)解釋寧夏平原從大湖到平原的演變過程。(2)「沒有賀蘭山,也不會有寧夏川」。請從自然地理角度說明其原因。(3)說明寧夏平原引黃河水發展灌溉農業的地形條件。秦嶺淮河以南地區集中了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的90%以上。寧夏平原地處半乾旱地區,自古以來灌溉農業發達,有「塞上江南」之稱,所產稻米品質優良。下圖示意寧夏平原的位置。(1)與南方產區相比,分析寧夏平原稻米品質優良的氣候條件。
  • 中國地理小區域——崑崙山脈
    為塔裡木河上源地區,該區分布有現代冰川428條,冰川總面積1821.70km2,是中國境內喀喇崑崙山冰川發育的高度密集地,該地區群峰矗立,珠峰K2海拔8611m,處於西風環流控制區。該地區的巨大山勢條件和高山冷儲作用,以及高大山體截留高空水汽的能力,使得高山上的降水隨海拔升高而遞增,為冰川發育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物質來源,形成了形態多樣,發育規模大小不等的現代冰川。
  • 中國地理小區域——臺灣島
    參考答案:(1)位於低緯度(位於亞熱帶和熱帶);熱量充足;四周臨海;成為海上交通要道(海運條件優越)(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繫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溫暖溼潤(光熱充足)、水源豐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