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2016·天津高三)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請據圖分別說明臺灣島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2)該島西部沿海的土地適於耕種,據圖說明該地區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
(3)學生發現,該島內有多項可利用的資源。請據圖列舉兩項。
(4)該島每年夏秋受颱風影響,經常釀成氣象災害。6月至9月,颱風提供豐沛的水分,但降雨空間和時間分布不均,易引發_______等災害。若缺少夏季颱風帶來的雨水,冬季易出現_______等災害,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築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5)釣魚島(25.7°N,123.5°E)位於臺北市(25.1°N,121.6°E)的東北方向。據圖可知,釣魚島北坡比南坡_______(陡、緩),請說明判斷的理由。
(6)在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中,臺灣島內主要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有哪些?請列舉兩項。
參考答案:
(1)位於低緯度(位於亞熱帶和熱帶);熱量充足;
四周臨海;成為海上交通要道(海運條件優越)(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繫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溫暖溼潤(光熱充足)、水源豐富等
(3)森林、魚類、水能(水力)、海鹽和石油
(4)洪水、泥石流 乾旱
(5)緩 北坡的等高線比南坡稀疏
(6)資金充足、技術水平高、先進的管理經驗等
典型例題二:(2020·四川高三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臺灣島—中國第一大島,位於東海南部,西依臺灣海峽(屬於東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裡;東瀕太平洋。島上風景秀麗,素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下圖為臺灣島等高線與河流分布圖。
(1)根據地形格局,說明臺灣島東部與西部河流水系的不同特點。
(2)推斷臺灣島河流共同的水文特點,並闡釋原因。
(3)從氣候與地形角度,分析臺灣島享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
參考答案:
(1)河流以中央山脈為主要分水嶺,呈放射狀流入東西海洋(西部河流流入臺灣海峽,東部直接流入太平洋);由於主要山脈位於島嶼中東部,因而,西部河流流程較長,流域面積較大,數量較多,東部則相反。
(2)一是徑流量季節變化大。臺灣島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半年降水豐沛,冬半年降水較少。二是河流流速快。臺灣島山地海拔高,平原地勢低平,河流上遊到下遊落差大,流速快。三是含沙量大。儘管臺灣島植被覆蓋較好,但因山地斷層裂隙發育,風化碎屑物質多,雨季大量匯入河流,河流含沙量大。
(3)臺灣島主要以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降水豐沛,植物生長所需的光熱水條件優越;臺灣島沿海為地勢平緩的平原,中部縱貫臺灣山脈,主峰海拔近4000米,平原與山脈相對高度大;由山麓到山頂出現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在複雜的氣候條件下,形成多種多樣的植物,因而享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
典型例題三:(2020·安徽高三)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祖國寶島臺灣島7月盛行西南季風,水熱資源豐富。下圖示意臺灣島7月平均氣溫和7月平均降水量分布。
(1)簡析臺灣島7月西南季風的形成原因。
(2)指出臺灣島7月平均降水量超過600毫米區域在該島的位置,並分析原因。
參考答案:
(1)7月,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半球,導致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
(2)位置:中部山地偏南地區(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成因:島嶼中部為山地;7月西南季風經過海面帶來充足水汽,中部偏南為山地的迎風地帶,多地形雨;中部山地對水汽抬升更強,降水量比東西兩側多。(任答兩點)
典型例題四:(2018·安圖縣第一中學高三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臺灣東部臺東市西靠臺灣山脈。自然風景秀麗。卑南溪發源於臺灣山脈,向東注入太平洋。這裡氣候溼潤,但冬季卻遭受沙塵的困擾。
(1)分析圖示地區地貌景觀豐富多樣的原因。
(2)簡析卑南溪河口M沙灘的形成原因。
(3)說明該區域沙塵是如何形成的。
(4)簡述為減輕臺東市區沙塵危害可採取的措施。
參考答案:
(1)該地區東臨太平洋,靠近海岸線,海岸地貌發育普遍;西側為臺灣山脈,地勢陡峻,加上河流流水作用強烈,形成各種山地和流水地貌;山地垂直落差大,緯度低,生物多樣性豐富。
(2)卑南溪河流含沙量較大;卑南溪河口地區地形平坦,水流速度緩慢,泥沙易淤積;河口泥沙受流水影響向東輸送;沿岸日本暖流北上,導致該河口水流速度減緩,泥沙沉積於河口。
(3)冬季河流處於枯水季節,水位低,沙灘面積廣,沙源豐富;冬季降水較少,天氣較乾燥;冬季風風力較強。
(4)在臺東市區東北部植樹造林,減小風速,阻滯沙塵;在臨近沙灘的區域設置擋風牆;嘗試在沙灘上種植喜沙植被。
典型例題五:(2015·浙江高三)(28分)讀我國臺灣人口密度分布圖和等高線(單位: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臺灣地形對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10分)
(2)描述臺灣人口分布特徵,並分析其自然原因。(10分)
(3)列舉圖示區域的主要自然災害。(8分)
參考答案:
(1)影響:受山脈影響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地勢起伏大,地表徑流流速快;下滲量少;地下徑流少;地形複雜,支流多分散,難以形成大的地表徑流。(共10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2)特徵:西多東少(2分);北多南少(2分);
原因:西部平原面積大;西部溼度小;西部地震少;西部颱風災害小;南部為熱帶,氣溫高;北部氣溫適宜。(西部原因任答2點,南北部原因任答1點,共6分)
(3)自然災害:地震;火山;颱風;滑坡;泥石流。(任答4點,共8分)
典型例題六:(2017·全國高三課時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950年至今,臺灣城市人口數量與城市數目都增長了近十倍,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54個百分點。20世紀90年代,臺灣島的城市化水平已經突破了70%,目前更是高達80%,經歷了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才完成的發展過程。
(1)概括臺灣島城市化進程的特點。
(2)描述臺灣島城市空間分布的差異特點,並簡析其原因。
(3)簡述臺北市在圖示城市等級中的服務功能。
參考答案:
(1)臺灣島城市化起步晚,發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較高。
(2)特點:臺灣島城市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島嶼周圍海岸線附近,呈環狀分布;中東部較少。原因:臺灣島山地多,偏於中東部,不利於交通建設及城市用地的展開;島嶼海岸線附近有或大或小的平原,是城市理想的區位,所以地形是影響臺灣島城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3)臺北市在圖示城市等級中級別高,服務功能種類多,服務範圍大。
典型例題七:(2010·山東高三)33.讀臺灣地形交通圖及部分出口產品比重變化圖,回答問題。
(1)臺灣每年的水資源總量約641億立方米,而能有效利用的總水量只有207億立方米,佔水資源總量的三分之一。試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據圖說明臺灣城市和鐵路的分布有什麼特點?其原因是什麼?
(3)據圖歸納說明1998年~2006年八年間臺灣出口產品結構變化的特點。
參考答案:
(1)臺灣島屬季風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大;多山地,河流短小流急,河水大部分入海。
(2)主要分布在西部;環島分布。(2分)中部是山地,西部和沿海地形平坦。
(3)廉價勞動力指向型產品比重下降,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型產品比重上升
典型例題八:(2014·四川高三月考)讀臺灣地圖,回答問題。(26分)
(1)據圖歸納臺灣鐵路線的分布特點,並簡述其形成原因。(10分)
資料一 臺灣居民以捕魚、打獵種植水稻為生。20世紀70年代以後,臺灣實行「改革開放」,高山茶和淺根植物——檳榔的種植面積大幅度提高。近期有些學者提出「減少檳榔種植面積」和「拒絕購買高山茶」的口號。
(2)依據資料一,分析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6分)
資料二 太魯閣國家公園(Taroko National Park),是中國臺灣地區的著名「國家公園」旅遊聖地之一,位於臺灣島東部。山高谷深、景色峻美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
(3)列舉夏季到太魯閣旅遊需要應該防範的主要地質災害,並簡述其產生的原因。(10分)
參考答案:
(1)分布:在臺灣島的邊緣(或沿海分布)(2分),呈環形分布(2分) 原因:臺灣島中部多山地(或地形以山地為主),修建難度大(2分),島嶼邊緣地勢平坦,易於施工(2分),城市人口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區,運輸需求大(2分)
(2)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2分),市場條件發生變化(2分),開闢高山茶園和種植檳榔會加劇水土流失,為保護生態環境(2分) 或答:政策的推動(2分),市場條件變化(2分),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2分)。
(3)災害類型:地震 滑坡(或巖崩) 泥石流(2分) 產生原因: 地震:地處板塊邊界地帶(2分),地殼運動活躍(2分);滑坡、泥石流:地質條件不穩定或地勢起伏大(2分),夏季多暴雨(2分)
典型例題九:(2014·安徽高三開學考試)讀Ⅰ、Ⅱ兩圖,回答下列問題(14分)
(1)據圖Ⅰ描述臺灣降雨日數的分布特徵。(4分)
(2)分別說出圖Ⅱ中甲、乙兩種損失。(4分)
(3)根據材料評價地形對臺灣水資源的影響。(6分)
參考答案:
(1)中部多,東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
(2)甲為蒸發損失;乙為河流徑流入海損失。
(3)臺灣地形中部為南北走向山脈,東西兩側為平原,地形狹小,起伏大;臺灣山脈東、西兩坡分別為夏、冬季風的迎風坡,地形抬升作用明顯,形成豐沛降水;但因地勢起伏大、面積狹小,導致河流短小流急,迅速入海,水資源難存儲在島內。
典型例題十:(2014·上海高三)讀「臺灣島2004年的水量平衡收支流程圖」和「臺灣島簡圖」。回答問題: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世界上許多地區的水資源越來越緊張。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是人類共同研究的主題
(1)圖中的甲和乙表示水資源的損失,分別說明主要原因。
(2)比較臺灣島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河流徑流量的差異,並分析原因。
(3)從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徵及氣候等角度,說明臺灣島地表徑流量中約80%的水量不能被控制利用而損失的原因。
參考答案:
(1)甲為蒸發和蒸騰;乙為地表徑流直接流入海洋。
(2)臺灣島東部地區河流徑流量大於西部地區河流,其原因是臺灣島的河流以降雨補給為主,臺灣島屬於季風氣候,夏季盛行東南風,東部地區為迎風坡降水豐富,西部地區地處背風坡降水較少。
(3)臺灣島地表徑流量中約80%的水量不能被控制利用而損失的原因是臺灣(中央)山脈縱貫南北,平原面積狹小,使得河流短小;河道落差大,水流急;臺灣島屬於季風氣候,夏季降水豐富,夏季颱風帶來大量降水,降水集中。
典型例題十一:(2017·東北育才學校高三月考)下圖為「我國臺灣島附近的海水等深線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簡析臺灣島東西兩側海域海底深度差異較大的原因。
(2)簡述臺灣島的鐵路分布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3)圖中a、b兩條黑粗線為年太陽輻射量等值線(單位焦耳/cm2),判斷a、b數值的大小關係,並說明同緯度地區東西兩岸輻射量差異較大的原因。
(4)臺灣幾條大河的河口處均沒有形成大城市,試分析其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
(1)臺灣東部海域位於兩大板塊的消亡邊界處(或海溝),海水深度大;西側海域屬於淺海大陸架,海水較淺。
(2)鐵路呈環形分布(密度小) 臺灣島中部為高大的臺灣山脈,地勢起伏大,施工難度較大,而島四周沿海地勢相對平坦。容易施工;中部人口與城市相對較少,沿海地區相對稠密,交通聯繫的需求大(服務市場廣大)。
(3)a<b 東部為東南季風迎風坡,雲霧多,降水多,太陽輻射被削弱較多;西部為背風坡,降水較少,多晴朗天氣,太陽輻射較強。
(4)臺灣的河流短促湍急,徑流變化大,不利於發展航運,河流流域狹小,沒有寬廣的經濟腹地支撐河口建港及物資運輸需求,所以河口較難以形成大城市。
典型例題十二:(2019·河北高三開學考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麥德姆」是我國2014年第一個北上颱風,給部分地區特別是臺灣帶來暴雨等嚴重的災害性影響。氣象專家發現雖然颱風強度變化可能是多個因子綜合影響的結果,但當一個成熟的颱風趨向登陸時,地形的改變對其強度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氣象專家通過模擬臺灣山脈高度變化對颱風「麥德姆」降水量進行了研究,下圖是研究形成的24小時等降水量線圖(單位:mm),左圖為實際降水量,右圖為當臺灣山脈為0.5倍高度時的模擬圖。
(1)據圖說明臺灣山脈對降水的影響。
(2)分析臺灣山脈導致颱風影響強度變化的原因。
(3)針對颱風帶來的暴雨災害提出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
參考答案:
(1)臺灣山脈使颱風帶來強降水的區域縮小;使降水主要集中在臺灣山脈迎風坡一側;使迎風坡降水強度增大。
(2)由於地形的阻擋,使山脈背風坡降水減少;山脈加劇了水汽在迎風坡垂直上升運動,使得降水強度增大。
(3)加強颱風暴雨預報;完善防災減災預警系統;提高居民防災減災意識;在沿海地區營造防護林;轉移人口。
典型例題十三:(2019·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濁水溪發源於臺灣山脈,是我國臺灣最長且流量最大的河流,流經地區多脆弱的黏板巖,由於河流含沙量大,河水渾濁,故有濁水溪的說法。彰化縣和雲林縣以濁水溪為界,濁水溪是兩縣最重要的水源地。為了滿足用水的需求,我國臺灣在濁水溪上遊投巨資修建了攔水壩,而在攔水壩修建之前,彰化和雲林兩縣的水源經常得不到保障。下圖為我國臺灣局部區域圖。
(1)指出濁水溪含沙量高的原因。
(2)說明雲林、彰化兩縣攔水壩修建前水源供應得不到保障的自然原因。
(3)除修建攔水壩外,簡述雲林、彰化兩縣緩解水資源可採取的措施。
(4)簡析修建攔水壩的必要性。
參考答案:
(1)夏季由於受夏季風、地形以及颱風等因素的影響,多暴雨;該地區上遊山區地勢高峻,地勢起伏大,水流速度快,地表徑流衝刷能力強;粘板巖脆弱,易被侵蝕形成泥漿因此河流含沙量高。
(2)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集中,冬半年降水少,且氣溫高,蒸發旺盛;河流流程短,總體水量不大;由於多地震及洪澇等災害,水利設施被破壞;夏季洪水期,河流濁度高,利用困難。
(3)靠近海洋,利用海水淡化;地處溼潤氣候區,地下水資源豐富,開發地下水;加強對工農業汙水的回收利用。
(4)緩解兩縣對於水源的爭奪而產生的矛盾;保障兩縣生活生產用水的需要促進經濟發展;減少對地下水的開釆,修復生態,防止地面沉降。
典型例題十四:(2015·浙江高三)根據下列材料,完成(1)~(3)題。
材料一:下圖為我國部分區域示意圖。
材料二:臺灣海峽西岸沿岸表層洋流深受季風影響。下表為臺中和廈門的冬夏氣溫資料。
材料三下圖為1981年至2012年臺灣省工業和服務業產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變化圖。
(1)比較臺中和廈門冬夏氣溫異同,並解釋其成因。
(2)簡析臺灣島河流航運的自然條件。分析淡水溪航運價值較高的主要原因。
(3)臺灣省工業和服務業比重顯著變化出現在什麼時段?其特徵是什麼?分析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
(1)臺中冬季氣溫比廈門高;夏季氣溫與廈門相差不大。(4分)冬季臺中受暖流影響,廈門受沿岸寒流影響;夏季臺中、廈門都受暖流影響。(6分)
(2)條件:島嶼南北狹長,東部山脈近南北走向;河流多呈東西流向,河短流急;熱(亞)帶季風氣候,河流水位變化較大,不利於通航。(4分)原因:下遊流經平原地區,河段較長,水流平穩;流域降水量較大,徑流量大;流域經濟發達;鄰近海港,河海聯運。(6分,任答3點)
(3)時段:1987年至2001年。(3分)特徵:工業比重大幅下降,服務業比重顯著上升。(3分)原因:生產成本上升,工業向外轉移;服務業快速發展。(4分)
典型例題十五:(2020·山東高二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臺東縱谷平原位於臺灣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南北長約180千米,東西寬約2-7千米,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海拔50-250米。縱谷因斷層發育,兩側地勢陡峭,山地河流發育,急流突奔,攜帶大量礫石和泥沙而下,經不斷衝刷和淤積形成平原。臺東縱谷平原面積小、土層薄而貧瘠、地形起伏大。圖甲示意臺東縱谷位置和臺灣島水系分布,圖乙示意臺東縱谷局部水系分布,圖丙示意沿玉山一線臺灣島東部剖面。
(1)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簡述臺東縱谷平原的形成過程。
(2)分析臺東縱谷平原土壤顆粒大、土層薄的原因。
(3)解釋臺東縱谷西側水系發達的原因。
參考答案:
(1)位於板塊(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板塊碰撞擠壓,地殼斷裂下陷形成谷地;(源於西側山地的)河流攜帶礫石和泥沙在谷地堆積形成平原(衝積扇平原)。
(2)谷地西側河流眾多,流程短,流速快,攜帶物質顆粒大;谷地狹窄,谷底地勢起伏較大,堆積迅速,沉積物分選性差,礫石與泥沙混雜;降水多,谷地內的流水侵蝕作用強。
(3)縱谷西側中央山脈海拔高且綿長,地形複雜,有利於河流發育;縱谷東側海岸山脈海拔低,對季風阻擋作用弱;縱谷西側中央山脈是(冬夏)季風迎風坡,多地形雨;颱風影響強度大,年降水量大。
典型例題十六:(2019·安徽毛坦廠中學高三)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陸蟹泛指離開水也能長時間活動的蟹類。陸蟹晝伏夜出,每到雨季便會改變這一規律。我國臺灣島南部恆春半島溫暖的氣候、茂密的海岸森林和營養物質豐富的河口,讓這裡成為世界上陸蟹生物多樣性較豐富的地區之一。陸蟹以落葉和其他動物屍體為食。與在海洋和淡水中生活的其他蟹類不同,陸蟹除了產卵季在海灘上產卵外,其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森林的地洞或樹枝上生活。它們在陸地森林和海洋系統之間發揮著橋梁作用。下圖示意我國臺灣島及恆春半島陸蟹的分布區域。
(1)推測陸蟹的生長習性。
(2)分析恆春半島成為世界上陸蟹生物多樣性較豐富的地區之一的原因。
(3)簡述陸蟹在陸地森林和海洋系統之間發揮著橋梁作用的主要表現。
(4)說明恆春半島陸蟹在海洋和陸地來回遷徙經過26號公路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參考答案:
(1)不喜高溫;喜溼;不喜強光;在海陸之間進行周期性遷徙。(答出兩點)
(2)屬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適宜;海岸森林茂密,生態環境好;營養物質豐富,食物來源廣且充足。
(3)陸蟹以落葉和其他動物屍體為食,促進森林的物質循環;陸蟹繁殖季節,陸蟹和他們的卵為海洋生物提供豐富的食物;促進了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物質交換。(答出兩點)
(4)問題:26號公路橫亙海岸帶,阻斷了陸蟹的遷徙通道;陸蟹通過時,容易被車輛碾壓死亡。
解決方案:在陸蟹繁殖季實行交通限行措施;組織志願者對通行車輛進行勸阻;建立陸蟹遷徙通道。(答出兩點)
典型例題十七:(2019·南昌市第五中學高三)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下圖是沿北回歸線所作的臺灣地形剖面圖。臺灣山脈受板塊擠壓而形成,這裡植被覆蓋率高,樹種豐富多樣。
(1)指出A處海底地形類型並說明其成因。
(2)簡述臺灣島河流的水文特徵。
(3)說明臺灣山脈東部多雨的原因。
(4)分析臺灣山脈樹種豐富多樣的原因。
參考答案:
(1)地形類型:海溝。成因:地處板塊消亡邊界(板塊擠壓),大洋板塊俯衝。
(2)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小,無結冰期,流速快(流量東部大於西部)。
(3)臨海受海風影響(夏季風來自海洋),地處迎風坡(多地形雨),氣溫高氣流上升(多對流雨,多颱風雨)。
(4)緯度低,相對高度大,垂直分異明顯,水分充足(山脈東西方向存在水分差異,山脈南北方向存在熱量差異)。
典型例題十八:(2020·新興縣第一中學高三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檳榔原產於馬來西亞,我國主要分布在雲南、海南及臺灣等省份地山丘陵地帶,圖中陰影區域是滿州鄉規模最大的一處檳榔種植基地。滿州鄉檳榔不僅肉質厚,口感佳,生物鹼含量更高,滿洲鄉檳榔品質優勢愈發明顯。為了增加經濟收入,該地計劃擴大檳榔種植面積。
材料二:滿州鄉位於臺灣島的南端,該鄉地處恆春半島的東部丘陵,該丘陵屬於中央山脈的餘脈。這裡每年9月至次年4月盛行東北風。下圖是滿州鄉北部地形圖,受地形與風向的影響,G處形成了沙丘,成為臺灣唯一的沙漠。
(1)依據材料,推測檳榔的生長習性。
(2)結合材料信息,分析G處沙漠的形成過程。
(3)分析滿洲鄉大面積種檳榔可能引發的生態問題。
(4)滿州鄉計劃發展檳榔產業,請從經濟可持續化角度提出合理建議。
參考答案:
(1)廣泛種植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喜高溫(忌凍害);生長區位於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喜溼潤多雨天氣;種植區紅壤廣布,喜酸性土壤;生長於丘陵地區,檳榔排水條件要求高(怕澇);位於山區向陽地帶栽種,喜光照。
(2)該地位於河流入海口處,河流入海口處坡度較緩且受海水頂託,泥沙淤積;冬半年多大風天氣,裸露泥沙受風力搬運向西南運動;沙粒受到地形阻擋,在山前堆積,形成沙漠。
(3)大面積種檳榔,毀林開荒,破壞植被,引發水土流失;灌溉用水增加,加劇水資源短缺;大面積種植,破壞生態環境,導致生物單一(生物多樣性減少);
(4)加大科技投入,改進種植技術,提高檳榔產量和質量;對檳榔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強市場宣傳,提高檳榔知名度;嚴格控制檳榔生產標準,塑造品牌;加強營銷,多渠道開闢檳榔市場。
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