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供給下降,就業市場情況複雜
記者: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在總量和結構等方面的總體情況如何?
曾湘泉: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2年我國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達到峰值9.22億人,之後增量由正轉負,總量進入減少階段。2018年勞動年齡人口為89729萬人,2019年勞動年齡人口為89640萬人,下降了89萬人。隨著總量的減少,需要進一步優化和提升勞動年齡人口的結構和素質,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在結構方面,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數量龐大,是勞動力市場的重點群體。在實現就業的過程中,農民工群體存在技能知識水平偏低等問題,高校畢業生群體存在工作能力不足等問題,導致勞動力市場供給和需求之間不匹配。勞動力供給結構變化一般會有滯後性,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的現象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
記者:近年來,勞動力在不同產業、不同領域的就業分布有哪些變化?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在地域流動方面呈現哪些特點?
曾湘泉:近年來,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三新」經濟帶來了直接和間接的就業創造效應,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就業。據統計,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三新」經濟帶來的總就業規模分別為15148萬人、15752萬人和16566萬人。與此同時,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大幅上升,製造業從業人員比重有所下降。
在地域流動方面,總體來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遊五大城市群成為主要人才流入地,東北地區人才流出較多。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開始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流動。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很多投資開始向二三線城市轉移,使得這些城市對勞動力需求比較大。二是這些城市出臺很多招才引才的優惠政策,不斷降低落戶門檻,也促使高校畢業生主動選擇去二三線城市就業。
過去農民工跨省流動強,近些年隨著中西部的發展,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現象比較明顯。因此,農民工的跨省流動比例下降,省內流動增多,從農村往城市轉移的規模也在縮小。
青年勞動參與率下降,人口老齡化帶來新挑戰
記者:目前青年勞動力的就業狀況是怎樣的?
曾湘泉:16歲到24歲被稱為青年勞動力,這個年齡段的勞動參與率一直在下降。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資本投資增加,青年受教育年限延長。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在各級教育普及程度方面都達到或者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7年。此外,近年來「慢就業」現象明顯。部分青年人畢業後不著急找工作,而是通過遊學、旅行等慢慢確定人生方向。另外,也有很多人由於找不到理想工作,就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既要關注青年勞動力,也要關注55歲以上的老年勞動力。從統計數據來看,這一群體的勞動參與率也在下降。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未來要研究怎麼提高這一群體的勞動參與率,比如建設專門的招聘平臺、加強教育培訓等。
記者: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加深,將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哪些影響?
曾湘泉: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2019年,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給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帶來挑戰。
一般來說,人口老齡化會導致勞動力資源相對縮減,並且可能引發未來勞動力短缺。從勞動適齡人口的內部結構看,隨著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力供給資源趨向老化。同時,人口老齡化使社會的老年撫養係數增大,在家庭內部表現為一對夫婦所要贍養的老人人數增加,贍養負擔加重。家庭中的老人,特別是因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其他家庭成員的特殊護理和照顧,可能會導致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不得不減少原本用於工作的時間。
當然,人口老齡化也給新增勞動力提供了一定的就業空間,派生出許多新的「銀髮經濟」,比如衛生、醫療、休閒、養老、文化服務等產業,從而引發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促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形成。
完善政策體系,積極應對勞動力市場變化
記者:未來影響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因素有哪些?
曾湘泉:影響勞動力市場的因素較多,比如市場需求、人口政策、技術發展等,其中技術發展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需要給予重點關注。未來,以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移動網際網路為特徵的新技術將替代淘汰部分傳統崗位,填補勞動者難以勝任或不願意從事的崗位,催生新產業從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至於到底用機器還是用人工,應該讓市場發揮作用,政府不應過多幹預。此外,還有一些不確定性因素會影響勞動力市場。中國已經融入世界經濟,世界經濟狀況、國際關係變化都可能對我國經濟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勞動力市場。
記者:為持續做好穩就業工作,接下來該如何應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
曾湘泉:首先,要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才能為穩就業創造條件。
其次,要重視就業能力的培養,提升勞動年齡人口的素質。現在國家非常重視職業技能教育,並且拿出專項資金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取得了一定效果。長期來看,還要建立長效機制,契合市場需求,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高校也要把人才培養作為首要工作,把人才培養的能力標準具體化,既要提升硬技能,也要提升軟技能,拉近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距離。
再其次,正確認識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技術進步既能促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又會產生就業替代效應,總體上就業創造效應大於就業替代效應。當前來看,新技術對勞動力市場是一個很大挑戰,帶來短期的「技術性失業」,因此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二者的關係。眼下,依託技術進步發展起來的平臺經濟吸納了大量就業,很多勞動者依託平臺企業實現了靈活就業,但是我們要關注這些勞動者的就業質量,包括工資收入、休息休假和社會保障等問題,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政策。
最後,要做好老齡人力資源開發。在我國,目前的離退休群體中,高級技術人員佔一大部分,低齡老年人力資源也佔到一定比例,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這一群體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增速也會越來越快。對於該群體中的老齡人力資源,尤其是身體素質較好的低齡老年人力資源,他們的經驗、技能仍有優勢,具有較大的利用空間。政府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市場機制等措施,挖掘老齡人力資源潛力。
(原文刊載於《中國勞動保障報》2020年12月30日003版)
原文連結:[中國勞動保障報]曾湘泉:勞動力市場的新挑戰與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