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日均休閒時間僅2.42小時
你有休閒時間嗎?中國人日均休閒時間僅2.42小時引發網友熱議!近日,《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9—2020)》發布的數據中,有關國人休閒的佔比時間引發熱議。除去工作和睡覺,2020年中國人每天平均休閒時間僅為2.42小時,比2018年少了25分鐘。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更新《國際疾病分類》名單,首次把「過勞」列為「影響健康狀況或與健康服務相關的因素」,認為它可能會引發相關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過勞狀態往往存在未很好控制的、在工作場所長期承受的壓力,並有三大症狀:感覺精疲力盡;從心理上想遠離工作或對工作產生否定感和質疑感;工作效率降低。在醫學中過勞被稱為過勞症候群,通常指由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大、心理壓力過重引發的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是對身體健康的「全方位打擊」。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19-2025年中國勞動力市場調查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勞動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勞動力指全部人口。狹義上的勞動力則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在實際統計中,考慮勞動年齡和勞動能力兩個因素的指標有勞動年齡人口和社會勞動力資源總數。傳統或者早期的概念中,勞動力指從事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工」,即「工人階級」或產業工人。馬克思理論把勞動力劃分為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和非生產部門的勞動者。知識經濟時代腦力與體力勞動者的差別已不表現在勞動的本質特徵上。「員工」這一範疇被企業以及各類組織廣泛使用。
中國勞動力人口數量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總量在2012年達到峰值9.22億人後,增量由正轉負進入總量減少階段。到2018年為8.97億人,仍保持近9億人的規模,顯示我國勞動力資源絕對量依然龐大。
國家統計局在中指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總人口由1949年的5.4億人發展到2018年的近14億人,年均增長率約為1.4%。「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分別為1786萬人和1723萬人,明顯高於「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1644萬人的水平,政策效果顯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緩解了人口總量的壓力。同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社會轉型速度加快,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很大轉變,出生人口數量逐步減少,人口結構問題成為新的挑戰。
2020中國勞動力市場現狀
二季度,用人單位招聘各類人員約441.2萬人,環比減少79.5萬人;進入市場的求職者約333.7萬人,環比增加9.1萬人,市場需求略大於供給。隨著復工復產的持續推進,勞動力市場供求壓力有所緩解。二季度,83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信息顯示,與上季度相比,需求人數下降15.6%,求職人數增長2.9%。
需求端的下降主要是受全球疫情衝擊,世界經濟衰退,外貿型企業面臨較大壓力,減少了崗位釋放。供給端的變動是因為受疫情防控影響,一季度求職人員數量較少,進入二季度,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求職人數回升。「需求端供給端一降一升,市場供求壓力得到緩解,求人倍率較大幅度回落。」
相比一季度,二季度招聘需求人數和求職申請人數分別增加34.74%和42.55%。數據顯示,隨著穩就業舉措全面落地,4—6月招聘需求人數逐漸上升,市場需求回暖,帶動就業局勢逐步回穩。特別是小型企業展現出強大韌性,二季度勞動力需求回升跡象明顯,招聘需求人數環比上漲超45%。
分區域看,中、西部地區市場用人需求缺口較大。與去年同期相比,西部地區市場用人需求增加了5.6萬人,增長了5.4%,展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分析》顯示:企業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行業。十大城市崗位需求和求職排行榜顯示,營銷人員、包裝工、餐飲服務人員、快遞員等職業的用人需求較大。
與上季度相比,生活性行業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需求上漲184.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上漲8.7%,教育行業上漲7.4%。
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佔比連續上升,截至2019年底佔比達47.4%,是我國吸納就業的主力軍。隨著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穩步推進,服務業崗位需求回升,「主力軍」作用再顯。
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招聘需求上漲最為明顯。快遞員連續兩個季度成為最短缺職業第二名,在重慶、西安、鄭州,快遞員求人倍率高達10∶1,缺口較大。
在線上招聘市場,娛樂、體育、休閒行業招聘需求人數大幅增長。受直播、主播等線上活動帶動,本季度娛樂、體育、休閒行業招聘需求人數環比增加117.82%,遠大於求職申請人數增幅,景氣指數上升明顯。
特別是對高校畢業生而言,這些行業或將成為不錯選擇。數據顯示,二季度娛樂、體育、休閒行業對應屆生招聘需求同比增加349%,環比上漲300%。
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產業的核心技術人才也供不應求。李強介紹,根據計量模型預測,到今年底,信息基礎設施產業核心技術人才的缺口將達到417萬人。
勞動力薪資水平
這幾年時間中,我國勞動成本在快速增長,我國居民們的薪資待遇水平,也在不斷的上漲。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左右時,我國不少普通工人的薪資,一個月也就十幾元、幾十元左右。而到了現在,我國一些城市的平均薪資,都接近萬元了。
數據顯示,2018年時我國15歲-59歲的勞動人口數量,約為8.9億人左右,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4%左右。在這樣一個龐大的人口總數中,我國月薪過萬的人,又有多少呢?
根據一些報告顯示,2019年中就算是在我國北京、上海這些城市,月薪過萬者的比例,也僅有3成左右。而且這些人員,主要集中在網際網路、房地產和金融相關行業。
雖然這個數據,可能並不是那麼準確,但也能大概顯示出,我國居民收入情況。月薪過萬的人數,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多。就算是「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月入過萬也不容易。
數據中顯示,我國上海、北京、深圳、南京、杭州、廣東,是我國月薪過萬人數,最多的幾個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月薪過萬人數比例,都超過了30%
《2019-2025年中國勞動力市場調查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由中研普華的資深專家和研究人員通過長期周密的市場調研,參考國家統計局、國家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行業協會、中國行業研究網、全國及海外專業研究機構提供的大量權威資料,並對多位業內資深專家進行深入訪談的基礎上,通過與國際同步的市場研究工具、理論和模型撰寫而成。全面而準確地為您從行業的整體高度來架構分析體系。讓您全面、準確地把握整個勞動力行業的市場走向和發展趨勢。
想了解更詳實的中國勞動力市場分析信息請點擊中研普華出版的《2019-2025年中國勞動力市場調查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