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 來源:人民日報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蔡?
蔡?簡介:1956年9月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並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記者:數目龐大的廉價勞動力是中國競爭的優勢之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提出農村剩餘勞動力佔農村總勞動人口的三分之一,有1.5億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直到現在還普遍採用這種說法,仿佛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你們的研究改變了這樣的傳統看法,認為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局面已不復存在,這是基於怎樣的分析?
蔡?:很少有人會想到中國的農業勞動力的剩餘數量越來越小了,大家長期認同的還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無限供給,現在要破除這個神話。目前普遍的說法是中國農村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勞動力是剩餘的,絕對數大約有1.5億到2億。但研究證明這個數字並不準確,目前40歲以下農村剩餘勞動力,絕對數量只有5212萬,這與剩餘比例三分之一以上的說法差距甚大。
在其他國家需要上百年的人口轉變,在我國只用了二三十年就完成了。這一方面是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比較快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使我們得以享受勞動力豐富和儲蓄率高的人口紅利。但是,這種人口紅利來得快,去得也快。儘管我國勞動力基數龐大,但其增長速度在逐年下降,每年仍以正數增長,到2020年以後就成負增長了。
此外,過去我們高估了農業中實際就業人數,低估了農村中非農產業中的實際就業人數,一部分農業勞動力實際已經轉移,或者進了鄉鎮企業,或者進城打工,我們卻將這部分算作是剩餘。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農村勞動力不再無窮無盡。
記者:農村剩餘勞動力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樣多,進入一個勞動力市場的新時代,對我國經濟社會還會有哪些新的影響?
蔡?:破除了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這個神話,還會改變一些傳統觀念和做法,過去很少通過提高農業技術節約勞動力,是因為那時農業剩餘勞動力多,土地稀少,不需要節約勞動。但現在實際情況是,我們需要通過農業技術進步節約勞動力,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才可能再度產生大批可以轉移的農業剩餘勞動力。按照發達國家的情況,通常農業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重要低於5%,有的國家像英國只有2%,高一點的日本也不到6%,而我國仍然有20%―30%。因此,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勞動力還可以大量轉移出來。
所以我們的結論不是說中國農村沒有勞動力可轉移了,而是過去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情況會結束,不再是用低工資就可以促使農民進行轉移。我們確實到了這麼一個轉折點,假如還要保持快速的城市化,就意味著要改善農民工的待遇,要在制度上清除各種人為障礙。這也是勞動力市場制度的轉折點,要從過去的偏資本轉向偏勞動。實際上,農村尚有5212萬年齡在40歲以上的剩餘勞動力,更好的制度環境可以促進他們的轉移。
目前,國內勞動力供給高峰即將過去,勞動力市場上將經常出現各種短缺現象,特別是結構性短缺現象。主要表現為地區性短缺;部門性短缺;勞動力技能和年齡結構性短缺;工資趨於上漲;勞動關係和勞動力規制向有利於勞動者變化。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能持續多久,取決於我們的政策應對。但在勞動力成本優勢消失後,我擔心會出現一個比較優勢的真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國家在發展早期都是勞動力豐富、資本稀缺,因此其比較優勢集中在勞動力上;後來隨著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逐漸提高,資本開始豐富,勞動力減少,可謂是「先富再老」,於是逐步提升產業結構,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順理成章。但我國不同,人口結構的演變趨勢是「未富先老」,老齡化速度很快;勞動力優勢喪失的同時,資本優勢的積累未必能及時跟上。這是此前其他國家都未曾出現過的情況,我們必須要有積極的應對準備。
記者:勞動力價格上升加上老齡化,是否意味著在或近或遠的將來,勞動力資源將難以成為我們可資依賴的優勢?
蔡?:沒有這麼悲觀。因為有龐大的基數,我想即使在2015年以後,我們仍然會在很長時間內保持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勞動力,以及比目前發達國家還高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數量上至少沒有太大問題。而此外我們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相對高的人力資本。中國的勞動力素質並非如想像中那般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同等水平國家乃至整個發展中國家中,我們的勞動力素質都是遙遙領先的。發展經濟學發現,中學入學率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變量,能夠特別顯著地促進經濟增長。我國20―30歲的農民工中,絕大部分是初中畢業生,也有相當數量的高中畢業生。因此,中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不只是低工資,更在於相對高的素質。
所以,現在既然數量上逐漸減少,從而勞動力價格上升是大勢所趨,那麼在勞動力素質上應該有進一步的提升。在相當程度上,外來投資者綜合考慮的是勞動力的「性價比」。所以,我們的目光不要只盯著別人會進來什麼,更要考慮我們能做什麼。發達國家產業不斷升級換代,如果生產水平差距太大,那麼只能做很低端的東西,喪失先進產業轉移的承接機會。我們應該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用質量來替代數量。現在該是我國勞動力競爭策略做出調整的時候了。畢竟,數量可以充裕,也可以不足;但質量不同,一旦提高就不會下降,而且不斷累積不斷提升,有著長久的收益。(記者 張玉玲)
責編:趙德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