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神話被破除了

2020-12-16 央視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 來源:人民日報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蔡?

  蔡?簡介:1956年9月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並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記者:數目龐大的廉價勞動力是中國競爭的優勢之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提出農村剩餘勞動力佔農村總勞動人口的三分之一,有1.5億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直到現在還普遍採用這種說法,仿佛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你們的研究改變了這樣的傳統看法,認為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局面已不復存在,這是基於怎樣的分析?

  蔡?:很少有人會想到中國的農業勞動力的剩餘數量越來越小了,大家長期認同的還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無限供給,現在要破除這個神話。目前普遍的說法是中國農村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勞動力是剩餘的,絕對數大約有1.5億到2億。但研究證明這個數字並不準確,目前40歲以下農村剩餘勞動力,絕對數量只有5212萬,這與剩餘比例三分之一以上的說法差距甚大。

  在其他國家需要上百年的人口轉變,在我國只用了二三十年就完成了。這一方面是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比較快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使我們得以享受勞動力豐富和儲蓄率高的人口紅利。但是,這種人口紅利來得快,去得也快。儘管我國勞動力基數龐大,但其增長速度在逐年下降,每年仍以正數增長,到2020年以後就成負增長了。

  此外,過去我們高估了農業中實際就業人數,低估了農村中非農產業中的實際就業人數,一部分農業勞動力實際已經轉移,或者進了鄉鎮企業,或者進城打工,我們卻將這部分算作是剩餘。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農村勞動力不再無窮無盡。

  記者:農村剩餘勞動力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樣多,進入一個勞動力市場的新時代,對我國經濟社會還會有哪些新的影響?

  蔡?:破除了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這個神話,還會改變一些傳統觀念和做法,過去很少通過提高農業技術節約勞動力,是因為那時農業剩餘勞動力多,土地稀少,不需要節約勞動。但現在實際情況是,我們需要通過農業技術進步節約勞動力,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才可能再度產生大批可以轉移的農業剩餘勞動力。按照發達國家的情況,通常農業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重要低於5%,有的國家像英國只有2%,高一點的日本也不到6%,而我國仍然有20%―30%。因此,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勞動力還可以大量轉移出來。

  所以我們的結論不是說中國農村沒有勞動力可轉移了,而是過去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情況會結束,不再是用低工資就可以促使農民進行轉移。我們確實到了這麼一個轉折點,假如還要保持快速的城市化,就意味著要改善農民工的待遇,要在制度上清除各種人為障礙。這也是勞動力市場制度的轉折點,要從過去的偏資本轉向偏勞動。實際上,農村尚有5212萬年齡在40歲以上的剩餘勞動力,更好的制度環境可以促進他們的轉移。

  目前,國內勞動力供給高峰即將過去,勞動力市場上將經常出現各種短缺現象,特別是結構性短缺現象。主要表現為地區性短缺;部門性短缺;勞動力技能和年齡結構性短缺;工資趨於上漲;勞動關係和勞動力規制向有利於勞動者變化。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能持續多久,取決於我們的政策應對。但在勞動力成本優勢消失後,我擔心會出現一個比較優勢的真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國家在發展早期都是勞動力豐富、資本稀缺,因此其比較優勢集中在勞動力上;後來隨著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逐漸提高,資本開始豐富,勞動力減少,可謂是「先富再老」,於是逐步提升產業結構,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順理成章。但我國不同,人口結構的演變趨勢是「未富先老」,老齡化速度很快;勞動力優勢喪失的同時,資本優勢的積累未必能及時跟上。這是此前其他國家都未曾出現過的情況,我們必須要有積極的應對準備。

  記者:勞動力價格上升加上老齡化,是否意味著在或近或遠的將來,勞動力資源將難以成為我們可資依賴的優勢?

  蔡?:沒有這麼悲觀。因為有龐大的基數,我想即使在2015年以後,我們仍然會在很長時間內保持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勞動力,以及比目前發達國家還高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數量上至少沒有太大問題。而此外我們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相對高的人力資本。中國的勞動力素質並非如想像中那般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同等水平國家乃至整個發展中國家中,我們的勞動力素質都是遙遙領先的。發展經濟學發現,中學入學率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變量,能夠特別顯著地促進經濟增長。我國20―30歲的農民工中,絕大部分是初中畢業生,也有相當數量的高中畢業生。因此,中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不只是低工資,更在於相對高的素質。

  所以,現在既然數量上逐漸減少,從而勞動力價格上升是大勢所趨,那麼在勞動力素質上應該有進一步的提升。在相當程度上,外來投資者綜合考慮的是勞動力的「性價比」。所以,我們的目光不要只盯著別人會進來什麼,更要考慮我們能做什麼。發達國家產業不斷升級換代,如果生產水平差距太大,那麼只能做很低端的東西,喪失先進產業轉移的承接機會。我們應該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用質量來替代數量。現在該是我國勞動力競爭策略做出調整的時候了。畢竟,數量可以充裕,也可以不足;但質量不同,一旦提高就不會下降,而且不斷累積不斷提升,有著長久的收益。(記者 張玉玲)

責編:趙德禮

相關焦點

  • 勞動力供給 labor supply
    春節過後,「用工荒」成為各方熱議焦點,在勞動力供給充足的中國,「民工潮」的印記還清晰可見,「用工荒」轉眼便洶湧來襲。對此有關專家表示,中國在未來40年內勞動力供給都將是充足的。未來40年中國「勞動力儲備充足」——國務院人口問題顧問表示,中國雖然存在人口老齡化問題,但由於未來40年內勞動力供給充足,因此中國仍將保持發展勢頭。上文中的labor supply就是指「勞動力供給」,也被形象地稱為labor pool,即「勞動力儲備」。
  • 歐美宗教、神話學者眼中的中國神話
    約翰·鮑克:戰死英雄榮登眾神殿  如果你認為西方宗教、神話學者都有景教士與利瑪竇的業務水平,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相比對中國哲學、宗教的認知,歐美學者對中國神話的認知委實令人啼笑皆非。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科幻小說《時間機器》的作者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說過:「至今我們對中國古代歷史仍不甚了解」。可即使今天專門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仍然會被迷宮般的中國神話搞的一頭霧水。  擔任過劍橋三一學院院長的宗教學教授約翰·鮑克,擁有《牛津世界宗教詞典》、《死亡的意義》、《世界宗教》、《神之簡史》等著作,《神之簡史》在全國各大新華書店有售。
  • ...報告學習輔導百問(六十六)| 為什麼要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第一,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社會流動是指個人或群體從一個地方向另一個地方、從一種職業向另一種職業、從一個社會階層向另一個社會階層的轉變。一個社會能夠創造更多的縱向流動的機會,既是社會充滿活力的象徵,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 用工荒:昭示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終結
    中國工廠到了必須重視員工的時候了。因此,用工荒的出現是一個節點,它昭示著人口紅利時代的結束,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結束、由廉價勞動力支撐的中國式經濟奇蹟的結束,使得多年來難有突破的社會改革,有了破冰的最大可能。但是,並不必然意味著城鄉二元結構的迅速打破和一個嶄新的「以人為本」時代的到來。如果沒有一系列制度和規則的保障,無論是「以人為本」還是「人民的幸福和尊嚴」,都可能淪為一句空話。
  • 中國人日均休閒時間僅2.42小時 2020中國勞動力市場人口供給分析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19-2025年中國勞動力市場調查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勞動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勞動力指全部人口。狹義上的勞動力則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在實際統計中,考慮勞動年齡和勞動能力兩個因素的指標有勞動年齡人口和社會勞動力資源總數。
  • 中國廉價勞動力還能支撐傳統製造業多久
    中國廉價勞動力還能支撐傳統製造業多久 2013-08-05 09:28:11 來源:網上輕紡城 作者:紡織雜談 到越南去,到非洲去!
  • 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窮途末路
    (5月27日《中國經濟時報》)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富士康深圳工作地發生的12起員工自殺事件跟工資待遇有關,但本田公司佛山工作地出現的中國工人罷工事件,卻指明系工資福利過低、加薪緩慢。  本田中國工人罷工,讓我們意識到了兩點:一、以廉價勞動力為支撐的「中國製造」經濟模式,在三十多年的強勁發展之後,甚至可以說在達到登峰造極之後,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開始下行,這不僅是「中國製造」有待提升為「中國創造」的國家戰略需要,也有中國工人對廉價勞動力不滿的現實要求;二、發生在外資企業的中國工人罷工事件,在媒體「幾百人走向操場」、「停工」等曖昧的表述裡,「罷工」這一字眼終於走進公共視野
  • 廉價勞動力也算是優勢,是我們文化淺,還是學者變學究
    最近某學者發表了獨家文章,描述我們正在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擁有額競爭優勢正在減退,但是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會成為新優勢。這句話前半句我覺得,有點瑕疵,後半句我覺得還是可以認可的。廉價勞動力是個優勢我不認為這個專家學者的說法是正確的。如果廉價勞動力是優勢,那我們豈不是早就世界第一了。我們有著全世界最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但是最近的情況發現,我們還很脆弱。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改革看成西方供給學派翻版
    在研究中國經濟問題時,總有些人習慣於從西方經濟理論中尋找依據,部分學者甚至信守「無西不經」(不是西方模式,就不是市場經濟;不是西方的經濟理論,就不是經濟理論或不是可用理論)的崇「西」教條。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
  • 如何推動供給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只有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構建供給和需求正反饋機制,才能促使供需兩端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
    由摩根大通支持和發起,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聯合完成並在本周四發布的《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顯示,中國宏觀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進程的不斷深化,中國正在向價值鏈上遊轉移,其提供或製造的產品也逐漸向高附加值產品過渡。
  • 《2020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發布
    來源:中工網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張菁)12月12日,《2020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這是北京師範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自2011年以來連續發布的第10本報告。《報告》聚焦的主題是「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的勞動力市場空間演變」,總結出勞動力市場極化現象逐漸明顯、勞動力市場格局呈現南北差異等我國勞動力市場空間演變表現出的主要特徵,並提出政策建議。當天,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20餘位專家圍繞此話題展開探討。
  • 中國勞動力市場正經歷「成長的煩惱」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30日言論版文章:中國勞動力過剩的終結,意味著更高的生產力應該為農民工帶來更好的制度性服務。中國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造成勞資雙方的敵意也與日俱增。通過建立集體協商機制也只是緩解矛盾的權益之計,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在於建立一套成熟的勞動力市場制度。
  • 廉價勞動力已成為過去,機器視覺應用廣泛前景無限
    打開APP 廉價勞動力已成為過去,機器視覺應用廣泛前景無限 發表於 2019-06-22 09:01:12 很多情況下人類視覺不能滿足生產需求,現代製造業的要求越來越高,例如生產線對於高速、高精度、微距檢測需求,人類勞動力會受到惡劣環境限的制,難以保證客觀、無疲勞的工作。
  • 放鬆供給約束 解除供給抑制
    從去年四季度至今,包括李揚、賈康在內的國內多位知名學者在不同場合呼籲要從供給面去管理中國經濟,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經濟政策的一種必然選擇。  滕泰:我認為,如果從供給面分析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前景,放開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就會別有一番天地。   從短期來看,中國經濟受到高稅收、高社會成本、高壟斷、高管制等「供給約束」,只要通過減稅、降低社會成本、放鬆壟斷、減少管制等措施,放鬆「供給約束」,就可以提高經濟的短期增長率。
  • 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分析
    從供給側而言,高等教育主要承擔勞動力的培養任務,高等教育如何主動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事關我國新時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因此,必須對高等教育系統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明確改革的方向和策略,以提升高等教育辦學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在勞動力市場上,用工單位對勞動力的需求大致可以從數量、結構和質量三個維度考察。
  • 破除神話,愛智慧-西方哲學史
    一、從神話到哲學上回講到,我的祖先對於自然的敬畏,對於永恆的追求,最初的人類是用神話這種形式來認識世界的。幾百年過去了,很多人登上了奧林匹斯山頂,誰也沒見過神,向神祈禱人們也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神話時代,因為人類的生產水平有限,只能養活神廟裡的那幾個神職人員。再加上那個時候,我們祖先的文字過於複雜,難以普及。與神對話一直以來是一種特權。直到「愛智慧」的出現,這種特權開始逐漸被瓦解。在這背後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出現。
  • 被質疑了3000年的神話傳說,卻被西方學者證實:是真實存在的
    幾千年前的三星堆文明被證實是《山海經》中的神話這本被世代名人和學者認為的荒誕奇書《山海經》,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所有神話的開山鼻祖,這些經過歷史不斷地輾轉,裡面的故事更是被世人永久流傳,從而讓更多的專家都在尋找書中所說的神話。
  • 中國廉價勞動力枯竭 專家建議允許生二胎
    蔡昉認為,人口紅利「紅」在低成本,30多年來,外商在中國投資的最大動力除了低廉的原材料成本外,就是人口紅利。農村地區大量剩餘勞動力走向發達地區,「農民工」佔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高達 46.5%,建築行業佔80%。勞動力資源豐富和成本優勢已使我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 改革以來勞動力商品化和僱傭關係的發展(2)
    以蔡昉為代表的第一派學者完全否認農村還有剩餘勞動力存在。22第二派學者則認為,在農村中還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但這一派學者對於剩餘勞動力的具體規模有著極不相同的估計,有的估計為幾千萬,有的則估計為兩億。23相較而言,章錚的觀點可能是更為接近於實際。他指出,在現有官方統計中,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估算有兩個統計口徑,即常住口徑和戶籍口徑;而外出農民工的估算只有一個統計口徑,即戶籍口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