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爬」與「不爬直接走」的娃,長大差距大嗎?3個地方差別明顯

2020-10-03 全能辣媽plus


孩子的成長分為好幾個步驟,每個「第一次」都是那麼讓父母值得「珍藏」。

「第一次抓東西」「第一次會爬」「第一次說話」等等,尤其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孩子要學會「爬行」,但是也有一些寶寶在小的時候都不會「爬行",直接就去學「走路」了,這時候的家長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吧,所以說並沒有將這件事情給放在心上,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之前見過很多的寶爸寶媽們都在小區炫耀,自己家裡面的孩子「沒有經過爬行就直接走路了」。不過,這樣的話可能會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一些的影響。

等到孩子真正上學的時候就能夠發現,其實孩子沒有經過爬行,直接走路是有一些「弊端」的,尤其是在軍訓的時候就能夠發現一點——協調性可能不是太好。

那麼,學會爬行的寶寶和不會爬直接走的寶寶到底區別在哪兒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先學爬」的娃,與「不爬」的娃差別大嗎?

1.或許身體協調能力會有些許差別

因為在爬行的時候是四肢同步的協調往前運動,而「站立」的話,只是雙腳運動而已,所以說爬行更能夠鍛鍊孩子的四肢協調的能力。



小的時候或許看不出來,等到長大了之後,通過站軍姿或者說軍訓走軍步就能發現這些「細節」。這樣的話就能夠很明顯的看到那些經過「爬行再站立」的孩子,身體協調性會非常的好,而那些「沒有經過爬行直接就行走」孩子的表現,可能會稍有偏差。

2.大腦的發育程度可能也會不一樣

因為在爬行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和小腦同時經過了運轉和被激發,肢體和腦部配合的更加「默契」,所以那些「爬行再站立」的寶寶,往往思維更敏捷,小腦瓜更加的「靈活」。

3.爬行的寶寶更不容易暈車

家中的小寶寶在爬行的時候會很好地鍛鍊起大腦的「前庭系統」,所以說會讓寶寶的注意力等方面,往往更加的敏感一些。不論是平衡感還是注意力的集中,都能夠更加優秀一些。

不會爬行直接站立的寶寶相對就會弱一些,尤其是在「暈車或者說不協調方面,上課集中不了」等方面。

但是也有很多的家長可能比較擔心孩子在「爬行」的過程當中,會出現磕磕碰碰,甚至「盲目地」阻止他們爬行,那麼這種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其實,我們大可以在孩子爬行的過程當中,給予他一些安全指導,或者說給他製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教孩子「爬行」有技巧

首先要選擇一個比較平坦乾淨的地面,如果孩子去那些比較粗糙的地上爬行的話,很容易將他細嫩的皮膚給磨破,而且孩子一般不小心「磕到碰到」的話,就會很容易受傷流血。

其次就是家長們在孩子開始學爬行的時候,一定要把家裡面的那些稜角或者說比較容易受傷的地方給處理得光滑一些,比如說給放入一些柔軟的東西,如地毯、桌布等。

畢竟孩子剛開始不可能爬行的非常的「順利」,所以耐心的指導和陪伴才是家長們最需要配合的問題。

辣媽語錄

讓孩子多學會一項「小技能」,本來這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讓孩子多勇敢的爬行,也是家長需要做的明智的選擇。不能夠因為怕孩子受傷,或者說想讓他直接「站立行走」,就對「爬行」做出一些阻止,這樣就有些不明智了。

剛剛當了爸媽的準爸媽們,一定要多多注意這些細節,從以上我們探討的話題中可以得知,孩子們在爬行的過程當中會「汲取」很多的優點,所以家長一定要引導著孩子去慢慢的學會爬行,而不能「盲目地」阻止他們學習爬行。

那麼你家的孩子是「先學會爬行再走,還是直接行走而忽略了爬行」這一關鍵的步驟呢?千萬不能夠覺得孩子沒有學會爬行,直接行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哦,家長一定要多多注意寶寶的一些日常行為,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多情況都是需要家長注意的。

本文編輯:媽媽緣

審稿主任:全能辣媽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你娃是「不爬直接走」還是「先爬後走」?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丨趙碎碎說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可見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但作為新手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自家娃比別家的更早掌握某個動作,比如:不爬直接會走路!
  • "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的寶寶,有什麼不同?這3點差距明顯
    但是也有些小孩直接略過爬行,不爬就會走路,且在人們眼中,這類小孩是無敵聰明的,畢竟有句俗話說:聰明的小孩學什麼都快。要告訴大家,爬行是每個寶寶成長必經階段,直接跳過這一階段,不見得對孩子好,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育成長。&34;與&34;的寶寶,到底有什麼不同呢?這3點差距明顯。&34;的寶寶,和&34;的娃有啥不同?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李玫瑾坦言: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有的父母讓孩子直接學會走路,不讓孩子經過這個爬行運動階段。其實爬行運動的流程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先爬的孩子和不爬的孩子性質也很不一樣。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的差距較大!
  •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差異太大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的差異太大孩子的成長發育有相應的規律性,要是在這個環節道中,家長擺脫這種規律性,孩子們今後會和別的孩子們有太大的差別,家長也會隨著擔憂著。在孩子學著行走以前,要先讓孩子學著爬行運動,有一些家長沒讓孩子們歷經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就立即讓孩子們學走路了,也許孩子認為那樣也沒什麼問題,總之到最終,目的基本都是想要孩子學著行走的。事實上,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十分關鍵的,先爬的孩子們與不爬的孩子們在實質上也是有太大的差別。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讓寶寶學會爬行,有一些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讓孩子學走路了,可能他們認為這樣也沒問題,反正到最後,目的都是要孩子學會走路的。其實,爬行這個過程,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先爬的孩子與不爬的孩子在本質上也有很大的區別。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有何不同?將來3方面差距明顯
    有不少寶媽被寶寶「還不會爬就先走」的問題所困擾,這是因為她們聽說,寶寶不會爬就先走,寶寶長大問題多,不僅會影響智力發育,還會影響視力發育,這讓很多家長擔心起來,畢竟有不少很多家長是相信三翻六坐八爬的說法。眼看孩子到了月齡,還還沒學會爬,家長心裡難免會著急起來。
  • 先爬後走的寶寶,和不爬就走寶寶有什麼區別?將來3個差距很明顯
    當然也有小寶寶並不是按常理出牌,就好比八個月左右學會爬,一歲左右開始走路,一些小寶寶在這個順序上顛倒了,他們會直接跳過爬行這一步,學著蹣跚學步。等到會走了才學會坐地爬行。不過總有些父母對孩子爬與走的問題十分的揪心,鄰居阿蘭正處於這種困惱之中,阿蘭的兒子快1歲了,還是學不會走路,喜歡在家裡爬來爬去的,原本焦慮孩子身體是不是生病了,這麼久也學不會走路,跟婆婆傾訴後才知道自己老公當年1歲多才學會走路,阿蘭聽著放心多了,可能是這孩子隨爸爸晚走路。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什麼區別?這4點很明顯
    #育兒有招##「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文丨合格父母導語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先爬行,然後再學習走路,也是一個必經的路程,但是有的孩子,也會不經歷爬的過程,就直接會走路了,許多父母看到這個景象是,大部分會比較開心,甚至還覺得自己孩子可能更加聰明
  • 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哪種寶寶更聰明?三方面比較一目了然
    這可把小悠嚇了一跳,怎麼寶寶沒學爬先學走了?不過一旁的奶奶卻樂開花:「我大孫子居然沒爬就會走了,這長大不得是神童嗎?」小悠心裡卻犯了嘀咕:「都說爬行需要用到手腳協調,直接跳過這步,別是寶寶有什麼毛病吧?」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有啥區別?三個差距很明顯
    可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所有的寶寶都能夠學會爬行,有的直接跳過爬行,開始了行走,家長認為這是一種高智商的表現,事實真的如此嗎?​」與「先爬再走」孩子之間的差距1、身體協調能力上的差距尹文剛教授曾說過:「爬向屬於一種水平方向的運動,而站立行走屬於一種直立方向的運動,兩者側重性不同,但需要共同發展。」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真大,家長要懂
    有了孩子後,天天照顧孩子非常辛苦,不過當看到孩子慢慢地長大,又覺得很有成就感、喜悅感。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體發育快慢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孩子五六個月會坐起來,但有的孩子卻不能,直到七八個月才能做到這個動作。孩子學走路也是如此,有的快有的慢。
  • BBC紀錄片曝:「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比人與佩奇的差距還要大。,你暈車暈船暈飛機只能在家葛優躺;人家運動會3000米不在話下,你哼哧哼哧跑一半歇一半還累的半死;人家軍訓身姿挺拔是護旗手,你連個軍姿都站不好走正步還同手同腳;......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3個方面差別明顯
    每個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有著一定的規律性,我們經常會說七坐八爬,也就是說孩子在七個月左右的時候應該可以獨立的坐著,在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基本上能夠爬著前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遵循這樣的規律,比如有的孩子也許根本就不會爬,但是走路卻比較早。先爬後走的孩子隨處可見,但是不會爬直接就會走的孩子卻不常見。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小朵朵說育兒我們都知道,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學習那個年齡段應該學習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開始發育成長,而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
  • 寶寶不會爬直接走,這三個危害家長需謹記,「揠苗助長」不可取
    ,難道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嗎?>,家裡人也覺得爬不爬都行,就沒在意這個事情,而且寶寶那時候總喜歡站著,要是家人架著他的胳膊走更開心。家裡長輩還說「早走早聰明」,所以就直接讓寶寶練習走路,省略了爬行這個步驟。同事忙問陽光,「你家孩子走得穩嗎?你要知道不爬就會走的寶寶都走得不穩當」。
  • 寶寶不爬直接會走,這真的是好事嗎?
    鄰居東東已經9個月了,學會坐之後總是喜歡扶著東西站,甚至扶著走,但就是不喜歡爬。鄰居也懶得教,她說「爬」只不過是一個過渡期,孩子最後的行為自然是「走」,而且孩子不爬只走應該是因為超前的發展,以後一定很有運動細胞。再有就是,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爬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過程,或根本就不是問題,孩子願意就爬,不願意就算了,也不會刻意去教孩子爬行。家長甚至還覺得自己的孩子直接就會走了,有過人之處,發展超前。錯!
  • 「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的孩子,有何不同?三點差距逃不開
    甚至見到這種情況,家長們還覺得很驕傲,認為這說明孩子智商高,長大後肯定非池中之物,大有出息。 那麼,這種觀念是否正確呢?孩子不會爬就會走,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信號?
  • 寶寶不爬直接會走,是不是更加聰明能幹?
    人一聚集,你就會發現,各家的孩子有各種樣,有三個小朋友和我女兒一般大。有三四個稍微大幾個月的。我發現這些小孩不是在家長的懷裡,就是在推車了,只有我女兒在地上爬。通常在上面玩耍的都是比我女兒大很多的小朋友,一般大的小朋友,都不爬或者不會爬,家長也不讓爬。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俗話說得好:「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難道孩子不會爬直接學會走路就聰明?其實則不然,爬行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也會有明顯的不同。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並且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曾經關於育兒的講壇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認可,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文/小雪媽媽經常有老人說,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孕婦懷孕期間吃得好,孩子後天營養也補充的到位,所以現在的孩子一個個都很聰明伶俐。尤其是從孩子能夠翻身之後,家長就對孩子行為更加關注,希望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能爬,什麼時候學會走路,什麼時候喊出第一聲「爸爸媽媽」。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