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分為好幾個步驟,每個「第一次」都是那麼讓父母值得「珍藏」。
「第一次抓東西」「第一次會爬」「第一次說話」等等,尤其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孩子要學會「爬行」,但是也有一些寶寶在小的時候都不會「爬行",直接就去學「走路」了,這時候的家長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吧,所以說並沒有將這件事情給放在心上,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之前見過很多的寶爸寶媽們都在小區炫耀,自己家裡面的孩子「沒有經過爬行就直接走路了」。不過,這樣的話可能會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一些的影響。
等到孩子真正上學的時候就能夠發現,其實孩子沒有經過爬行,直接走路是有一些「弊端」的,尤其是在軍訓的時候就能夠發現一點——協調性可能不是太好。
那麼,學會爬行的寶寶和不會爬直接走的寶寶到底區別在哪兒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1.或許身體協調能力會有些許差別
因為在爬行的時候是四肢同步的協調往前運動,而「站立」的話,只是雙腳運動而已,所以說爬行更能夠鍛鍊孩子的四肢協調的能力。
小的時候或許看不出來,等到長大了之後,通過站軍姿或者說軍訓走軍步就能發現這些「細節」。這樣的話就能夠很明顯的看到那些經過「爬行再站立」的孩子,身體協調性會非常的好,而那些「沒有經過爬行直接就行走」孩子的表現,可能會稍有偏差。
2.大腦的發育程度可能也會不一樣
因為在爬行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和小腦同時經過了運轉和被激發,肢體和腦部配合的更加「默契」,所以那些「爬行再站立」的寶寶,往往思維更敏捷,小腦瓜更加的「靈活」。
3.爬行的寶寶更不容易暈車
家中的小寶寶在爬行的時候會很好地鍛鍊起大腦的「前庭系統」,所以說會讓寶寶的注意力等方面,往往更加的敏感一些。不論是平衡感還是注意力的集中,都能夠更加優秀一些。
不會爬行直接站立的寶寶相對就會弱一些,尤其是在「暈車或者說不協調方面,上課集中不了」等方面。
但是也有很多的家長可能比較擔心孩子在「爬行」的過程當中,會出現磕磕碰碰,甚至「盲目地」阻止他們爬行,那麼這種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其實,我們大可以在孩子爬行的過程當中,給予他一些安全指導,或者說給他製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首先要選擇一個比較平坦乾淨的地面,如果孩子去那些比較粗糙的地上爬行的話,很容易將他細嫩的皮膚給磨破,而且孩子一般不小心「磕到碰到」的話,就會很容易受傷流血。
其次就是家長們在孩子開始學爬行的時候,一定要把家裡面的那些稜角或者說比較容易受傷的地方給處理得光滑一些,比如說給放入一些柔軟的東西,如地毯、桌布等。
畢竟孩子剛開始不可能爬行的非常的「順利」,所以耐心的指導和陪伴才是家長們最需要配合的問題。
讓孩子多學會一項「小技能」,本來這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讓孩子多勇敢的爬行,也是家長需要做的明智的選擇。不能夠因為怕孩子受傷,或者說想讓他直接「站立行走」,就對「爬行」做出一些阻止,這樣就有些不明智了。
剛剛當了爸媽的準爸媽們,一定要多多注意這些細節,從以上我們探討的話題中可以得知,孩子們在爬行的過程當中會「汲取」很多的優點,所以家長一定要引導著孩子去慢慢的學會爬行,而不能「盲目地」阻止他們學習爬行。
那麼你家的孩子是「先學會爬行再走,還是直接行走而忽略了爬行」這一關鍵的步驟呢?千萬不能夠覺得孩子沒有學會爬行,直接行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哦,家長一定要多多注意寶寶的一些日常行為,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多情況都是需要家長注意的。
本文編輯:媽媽緣
審稿主任:全能辣媽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