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什麼區別?這4點很明顯

2020-12-19 乘乘談娛樂

#育兒有招##「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

文丨合格父母

導語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先爬行,然後再學習走路,也是一個必經的路程,但是有的孩子,也會不經歷爬的過程,就直接會走路了,許多父母看到這個景象是,大部分會比較開心,甚至還覺得自己孩子可能更加聰明,而且他們會認為,反正目標都是要會走路,過程和發放不重要,只要會走就可以啦。

但是,事實上真的會如此嗎,其實不一定是,不爬就走的孩子,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小時候還看不出差異,但是長大後差距還是會比較顯著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吧。

正文

那麼這兩種孩子,最大的差異是在哪裡呢?科學表明,主要有如下幾點。

1. 親密關係和安全感上有區別

如果孩子先爬行,然後一段時間後,才會走路,這樣的孩子,其實會有更好地親子關係。因為在孩子爬行的時候,父母都會很耐心的去引導,去最大程度的鼓勵孩子,這些回憶都會有助於,建立好的親子關係,也會成為父母很美好的經歷。

雖然爬行的時間可能會比較久,但是寶寶在爬行的過程中,會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不同的體驗,可以隨時跟父母去分享和交流,而父母也會熱切的回應,從而給寶寶帶來歸屬感和父愛母愛,讓寶寶更有依賴感,也更有安全感,覺得父母是始終都會愛自己的,所以也有助於想成健全美好的親子關係。

2.腦部發育的程度會有一些差異

看似爬行的寶寶,進展比較慢,但實際上,通過爬行的活動,寶寶的大腦和感覺會得到統一,身體也會越爬越靈活,也有助於刺激大腦的發育,孩子會更加聰明。

比如,孩子在爬行的時候,一般都會四肢互相交換,這麼一來二去,四肢就會更加靈活,左右腦都會得到促進作用,時間久了,孩子的平衡能力也會變好,這個時候,孩子的手腳眼都得到了較好的協調,這些能力,對孩子長大後的閱讀、書法和運動等都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小時候多爬行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更健康,體質會變得很好。

3.平衡性和肢體協調能力會有所區別

我們知道,寶寶在爬行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需要做到四肢交替,和頭頸揚起等動作,一定程度上,這就需要較高的協調能力。並且還會鍛鍊到多個身體部位的肌肉,比如四肢、腰腹等。一定程度上,孩子的平衡能力,在小的時候是容易訓練的,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長大後想要糾正就比較困難了。

一般來說,小時候不爬直接走的孩子,長大後平衡力不好,而小時候爬行的孩子,平衡力會更好,也不太容易摔跤和跌倒。所以,爬行看上去簡單,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綜合性非常強的運動,需要一定的協調能力。

4.探索精神與挑戰精神也會受到影響

事實上,嬰兒在爬行的過程中,除了是天生的能力,更多的也是一種接觸世界方式,他們是在不斷開發新領地,探索新世界,對他們而說,爬行不止是爬行,而是一個探索的旅程,寶寶們在探索的旅程中,慢慢的挪動,但是可以發現有趣的新事物,在他們不斷的探索中,寶寶會發現無窮的樂趣。

所以,爬行的孩子,在小時候,對這個世界就有好奇心,具有探索世界的心理基礎,而且,另一方面,寶寶的自信心、成就感也被很好的培養了,這是直接走路的孩子沒有的經歷。

總體來說,大部分孩子還是會經歷爬行的過程,但是少部分孩子不會,遇到這個情況,家長還是應該去多多提高孩子的體質,通過參與活動去訓練平衡力,並且培養個人的精神,長期來看,才會對孩子更有好處。在成長道路上,據科學表示,「先爬後走」的寶寶其實更聰明,他們一般具有自信心和積極的性格特點,這也是在爬行過程中訓練出來的。

現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先爬後走」的寶寶更容易樹立好的自信心和性格特點。而與此相反,缺乏鍛鍊的寶寶,長大後一般則更膽小、性格相對來說,會更內向。

那麼,在教孩子走路的過程中,我們父母應該如何做呢?不妨採取以下的建議。

1.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場地。

父母可以給寶寶的房間,鋪上一些軟墊或是地毯,給寶寶準備足夠的空間和場地,讓寶寶在上面玩耍,這樣孩子更願意爬行,也會有自己的娛樂活動,也可以有助於寶寶用四肢撐起身子爬行。

當孩子到了爬行的年紀,如果孩子喜歡到處跑,千萬不要批評他,因為他們是在學習爬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心急,要慢慢的等待孩子,等到孩子站起來了,父母都會很激動的

2. 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愛。

孩子爬行的速度會很慢,父母一定要很耐心,去慢慢的鼓勵他們,在孩子爬行的時候,去最大程度的引導孩子,可以做一些示範

其實寶寶是能夠感受你們的愛,從而更有安全感。一段時間後,慢慢的自然會走路了,這個過程,也會成為父母很美好的經歷。

3. 注意飲食健康和睡眠。

小孩子在長身體的時候,一定要多多注意身體健康,只有小時候有好的體質,長大後才能健全,當發現小孩子走路的時候,實際上,他們就慢慢長大了

這個時候要加強營養的供給,保證三餐規律,同時應當培養孩子好的睡眠習慣,早睡早起,小時候養習慣更容易一些,對孩子以後幫助會很大的。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總體來說,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長大,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爬行,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去長大,這樣孩子才能開心的成長,也會更加聰明。讓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去接觸世界,去探索新世界,去培養自己的平衡力與探索力。

相關焦點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有何不同?將來3方面差距明顯
    有不少寶媽被寶寶「還不會爬就先走」的問題所困擾,這是因為她們聽說,寶寶不會爬就先走,寶寶長大問題多,不僅會影響智力發育,還會影響視力發育,這讓很多家長擔心起來,畢竟有不少很多家長是相信三翻六坐八爬的說法。眼看孩子到了月齡,還還沒學會爬,家長心裡難免會著急起來。
  • "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的寶寶,有什麼不同?這3點差距明顯
    但是也有些小孩直接略過爬行,不爬就會走路,且在人們眼中,這類小孩是無敵聰明的,畢竟有句俗話說:聰明的小孩學什麼都快。要告訴大家,爬行是每個寶寶成長必經階段,直接跳過這一階段,不見得對孩子好,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育成長。&34;與&34;的寶寶,到底有什麼不同呢?這3點差距明顯。&34;的寶寶,和&34;的娃有啥不同?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在這過程道中,家長打破這個規律,孩子將來會和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區別,家長也會跟著擔心起來。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讓寶寶學會爬行,有一些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讓孩子學走路了,可能他們認為這樣也沒問題,反正到最後,目的都是要孩子學會走路的。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小朵朵說育兒我們都知道,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學習那個年齡段應該學習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開始發育成長,而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李玫瑾坦言: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父母在這個流程中違反了這個規則,孩子以後會和其他孩子很不一樣,父母親會擔心的。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先讓寶寶學會爬行運動。有的父母讓孩子直接學會走路,不讓孩子經過這個爬行運動階段。
  • 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哪種寶寶更聰明?三方面比較一目了然
    儘管未學爬先學走不能說明寶寶發育有問題,但先爬後走是人類身體發育的規律,爬行對寶寶的好處,是先學走的寶寶體會不到的。這天孩子聽到手機裡媽媽的聲音,一著急竟然站立起來,作勢要走路了。這可把小悠嚇了一跳,怎麼寶寶沒學爬先學走了?不過一旁的奶奶卻樂開花:「我大孫子居然沒爬就會走了,這長大不得是神童嗎?」
  • 寶寶「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有什麼影響?這三點區別很明顯
    但是在10個月大時,軒軒居然直接就學會站起來走路了,這可把奶奶高興壞了,認為軒軒肯定是比普通孩子更聰明,長大後肯定有出息,逢人就顯擺,十分驕傲。而軒軒奶奶家對門鄰居的孩子,叫悅悅,和軒軒也差不多大,就特別喜歡在地上爬,兩個小寶寶倒也玩得到一起。
  •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差異太大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的差異太大孩子的成長發育有相應的規律性,要是在這個環節道中,家長擺脫這種規律性,孩子們今後會和別的孩子們有太大的差別,家長也會隨著擔憂著。在孩子學著行走以前,要先讓孩子學著爬行運動,有一些家長沒讓孩子們歷經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就立即讓孩子們學走路了,也許孩子認為那樣也沒什麼問題,總之到最終,目的基本都是想要孩子學著行走的。事實上,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十分關鍵的,先爬的孩子們與不爬的孩子們在實質上也是有太大的差別。
  • 你娃是「不爬直接走」還是「先爬後走」?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丨趙碎碎說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可見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但作為新手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自家娃比別家的更早掌握某個動作,比如:不爬直接會走路!
  • 先爬後走的寶寶,和不爬就走寶寶有什麼區別?將來3個差距很明顯
    小寶寶的發育是有規律的。常規來說,寶寶每一個行為的掌握都是跟身體發育匹配的。當然也有小寶寶並不是按常理出牌,就好比八個月左右學會爬,一歲左右開始走路,一些小寶寶在這個順序上顛倒了,他們會直接跳過爬行這一步,學著蹣跚學步。等到會走了才學會坐地爬行。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相比有啥不同?這4點很明顯
    按理說,一歲的孩子應該已經會爬了,有的甚至已經會走了,可是麗麗的兒子卻連爬都還不會,為此麗麗十分擔心。麗麗也在場,在說到孩子成長步驟的問題時,麗麗就向我們炫耀到,自己家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行這一步,現在已經會走了。其他的寶媽也紛紛誇讚麗麗家的孩子真是不一般,長大後一定能有大出息。
  • 「先爬後走」和「不爬」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教授:差別很大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經典的俗語有「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周會走」。這個俗語肯定好多人都會說,這其中就包含了一歲之內的寶寶成長的規律以及時間段。不同的孩子之間或許會有一些差距,這主要還是看孩子自己的發育和成長情況。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從外表看現在的孩子還真是這樣,不過想要孩子後天健康的成長,還是需要家長精心呵護。尤其是從孩子能夠翻身之後,家長就對孩子行為更加關注,希望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能爬,什麼時候學會走路,什麼時候喊出第一聲「爸爸媽媽」。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尤其是從孩子能夠翻身之後,家長就對孩子行為更加關注,希望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能爬,什麼時候學會走路,什麼時候喊出第一聲「爸爸媽媽」。,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
  • 一個「先爬後走」,一個「不爬就走」,兩個寶寶長大後有何區別?
    先參加一個小調查吧: 你們家孩子是「先爬後走也有一些媽媽說:會爬的寶寶才更加聰明呢,因為爬行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協調性,也能夠刺激他的大腦發育。面對這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人不禁要問,「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俗話說得好:「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其實則不然,爬行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也會有明顯的不同。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並且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曾經關於育兒的講壇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認可,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3個方面差別明顯
    每個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有著一定的規律性,我們經常會說七坐八爬,也就是說孩子在七個月左右的時候應該可以獨立的坐著,在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基本上能夠爬著前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遵循這樣的規律,比如有的孩子也許根本就不會爬,但是走路卻比較早。先爬後走的孩子隨處可見,但是不會爬直接就會走的孩子卻不常見。
  • BBC紀錄片曝:「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其實,還真不是上帝不公平,有可能是你媽(爸/爺/奶/外公/外婆...)的鍋。並不是說你家的基因不好,而是你小時候,你媽沒讓你爬夠!有小夥伴會問:納尼?還有這回事?爬行真的有這麼深遠的影響嗎?有的。這些有爬行經驗的寶寶,明確意識到了,面前的這個「坑」,不能踩!即使有熟悉的媽媽在前方召喚,他們也並沒有爬過這道「懸崖」。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真大,家長要懂
    有了孩子後,天天照顧孩子非常辛苦,不過當看到孩子慢慢地長大,又覺得很有成就感、喜悅感。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體發育快慢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孩子五六個月會坐起來,但有的孩子卻不能,直到七八個月才能做到這個動作。孩子學走路也是如此,有的快有的慢。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有啥區別?三個差距很明顯
    人們常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遵循一定發育規律的。」與「先爬再走」孩子之間的差距1、身體協調能力上的差距尹文剛教授曾說過:「爬向屬於一種水平方向的運動,而站立行走屬於一種直立方向的運動,兩者側重性不同,但需要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