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2020-12-02 小雪媽媽育兒經

文/小雪媽媽

經常有老人說,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孕婦懷孕期間吃得好,孩子後天營養也補充的到位,所以現在的孩子一個個都很聰明伶俐。

從外表看現在的孩子還真是這樣,不過想要孩子後天健康的成長,還是需要家長精心呵護。尤其是從孩子能夠翻身之後,家長就對孩子行為更加關注,希望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能爬,什麼時候學會走路,什麼時候喊出第一聲「爸爸媽媽」。

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

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

寶寶「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有啥差別?

第一, 認知能力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寶媽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麼?洗衣服可能是其中一個,對此很多寶媽很反感寶寶在地上爬來爬起,弄得髒兮兮不衛生不說,洗衣服也洗的心煩。

但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寶寶練習爬行的過程能變得更加聰明,這是因為在爬的過程中,孩子的身體需要很強的聯動性,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前進、後退,規避障礙物,所以家長不要覺得煩,也不要怕髒,孩子練習爬行的過程,能幫助孩子增強認知能力。

第二, 大腦發育快慢

大腦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孩子慢慢學會說話走路跑還有思考,都是大腦一點點發育成熟學會的行為。所以沒有經歷爬就學會走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育會更好一些,運轉也更快一些,相當於是跳級發育。

而先會爬再會走的孩子,也並不是笨,而是遵循基本發育規律,大腦發育稍微慢了一些,但其實這樣也挺好,沒有任何問題。

第三, 身體協調性

爬行是一個非常考驗身體協調性的動作,孩子需要調動自己的四肢共同去完成這個動作,所以經常練習爬行的孩子,身體的協調能力,相較於那麼沒有經歷爬就會走的孩子,要更強一些。

其實進行爬行練習,不只是鍛鍊了孩子的身體協調性,也對孩子身體各個部位的肌肉,起到了一定的鍛鍊,這樣孩子身體行動力會更強,身體也更好。

家長該怎麼引導孩子學習爬行?

第一,用小玩具吸引

小孩子都是喜歡玩具的,尤其是花花綠綠的東西, 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找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在孩子的前方吸引他,這樣孩子就有了爬行的欲望,慢慢學習的過程,就能夠學會爬了。不過家長一定注意練習的環境安全性,避免孩子練習的過程中傷到自己。

第二,家長幫助寶寶

寶寶還特別小的時候,身體力量還不足夠,所以到了寶寶可以學習爬行的階段,家長不妨幫助寶寶,讓他嘗試去爬行,用自己的力量讓孩子先適應,不過一定注意保護好寶寶腹部和胸部,練習的多了,孩子就能自己爬了。

小雪媽媽囑咐: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精心的呵護,從爬到走再到學會說話,偶需要父母細心地引導,這樣孩子成長的更健康。

我是小雪媽媽,一名90後寶媽,關注我,每天分享科學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俗話說得好:「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其實則不然,爬行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也會有明顯的不同。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並且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曾經關於育兒的講壇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認可,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先會爬後會走」,有些孩子則是省略了爬的步驟,直接就會走了,對於這樣的現象,在家長中間備受爭議。有些家長認為直接就會走的孩子,會更加的聰明,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爬行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而李玫瑾教授曾經就對這樣的現象發表了言論,直言: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那麼寶寶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什麼差別?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小朵朵說育兒我們都知道,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學習那個年齡段應該學習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開始發育成長,而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
  • 李玫瑾:「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的孩子,在將來差距很大
    家長認為反正孩子最後都是需要靠走來完成行動,那麼學習爬就是沒用的行為,早點讓孩子練習走路,也許能讓孩子發育得更快。但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在嬰幼兒發育的過程中,爬行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孩子不會爬就走和學習爬行再學習走路的孩子之間可是有著很大差距的。
  • 「先爬後走」和「不爬」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教授:差別很大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經典的俗語有「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周會走」。這個俗語肯定好多人都會說,這其中就包含了一歲之內的寶寶成長的規律以及時間段。不同的孩子之間或許會有一些差距,這主要還是看孩子自己的發育和成長情況。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在這過程道中,家長打破這個規律,孩子將來會和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區別,家長也會跟著擔心起來。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讓寶寶學會爬行,有一些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讓孩子學走路了,可能他們認為這樣也沒問題,反正到最後,目的都是要孩子學會走路的。
  •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差異太大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的差異太大孩子的成長發育有相應的規律性,要是在這個環節道中,家長擺脫這種規律性,孩子們今後會和別的孩子們有太大的差別,家長也會隨著擔憂著。在孩子學著行走以前,要先讓孩子學著爬行運動,有一些家長沒讓孩子們歷經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就立即讓孩子們學走路了,也許孩子認為那樣也沒什麼問題,總之到最終,目的基本都是想要孩子學著行走的。事實上,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十分關鍵的,先爬的孩子們與不爬的孩子們在實質上也是有太大的差別。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李玫瑾坦言: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父母在這個流程中違反了這個規則,孩子以後會和其他孩子很不一樣,父母親會擔心的。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先讓寶寶學會爬行運動。有的父母讓孩子直接學會走路,不讓孩子經過這個爬行運動階段。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很多寶媽不知道,年幼的寶寶看似什麼都不懂,其實一舉一動都蘊含著巨大的學問。剛出生的嬰兒從抬頭、握手、翻滾、爬行、坐立到學會行走,寶寶無時不刻不在成長,學習的東西也不太一樣,而這些,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父母急於求成,總是打破孩子成長的規律,還沒學會爬就想先學會走,這樣三步並作兩步,不僅孩子辛苦,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沒有誰是可以一步登天的,十分受大眾歡迎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看似沒區別,實際上差距很大。那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你娃是「不爬直接走」還是「先爬後走」?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丨趙碎碎說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可見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但作為新手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自家娃比別家的更早掌握某個動作,比如:不爬直接會走路!
  • 「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孩子奶奶自豪的說:「看我們家寶寶多有本事,連爬都省了直接要走了!」其實,這個朋友家的寶寶並非是個例,有很多家長朋友也都拿這個問題來諮詢過我。「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對寶寶以後的發育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3個方面差別明顯
    每個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有著一定的規律性,我們經常會說七坐八爬,也就是說孩子在七個月左右的時候應該可以獨立的坐著,在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基本上能夠爬著前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遵循這樣的規律,比如有的孩子也許根本就不會爬,但是走路卻比較早。先爬後走的孩子隨處可見,但是不會爬直接就會走的孩子卻不常見。
  • 「會爬」和「不會爬」的寶寶,有何區別?醫生:這4點差別很大!
    "會爬"和"不會爬"的寶寶,有何區別?醫生:這4點差別很大!現如今,每個家庭裡都有一個小寶貝。孩子的一舉一動,也是牽動著萬千父母的心。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中,爬行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許多孩子在學走路之前,都要爬一段時間。
  • 寶寶「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有區別嗎?這3方面差距很大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不爬就走」?我進一步和朋友解釋,寶寶正常的發育順序一定是先爬行後學步的,除非是一些「外部力量」打亂這種正常發育。如經常讓寶寶「扶坐」或「靠坐」,這就會鍛鍊寶寶的上肢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扶站」。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區別真不小,家長別大意
    小寶寶從呱呱落地開始,就會得到家長的細心照顧和保護,雖然照顧孩子的過程很辛苦,但是看到寶寶掌握一項一項技能,慢慢成長,家長心裏面的喜悅感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都知道,孩子出生後在每個年齡段的特點都不同,身體發育的快慢也不同,有些孩子三四個月就會翻身,有些孩子直到六個月才能自主翻身。
  • 孩子「先爬後走」和「直接走路」差別有多大?家長心裡要有數
    文丨飯飯媽雖然孩子在一天天的長大,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開始漸漸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寶寶爬行和走路的問題。在很多家長眼裡,他們的固有思想就是孩子就是應該先學會走再學會爬,但是有的孩子卻還沒有學習爬行,就已經學會走路了。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相比有啥不同?這4點很明顯
    按理說,一歲的孩子應該已經會爬了,有的甚至已經會走了,可是麗麗的兒子卻連爬都還不會,為此麗麗十分擔心。麗麗也在場,在說到孩子成長步驟的問題時,麗麗就向我們炫耀到,自己家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行這一步,現在已經會走了。其他的寶媽也紛紛誇讚麗麗家的孩子真是不一般,長大後一定能有大出息。
  • BBC紀錄片曝:「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其實,還真不是上帝不公平,有可能是你媽(爸/爺/奶/外公/外婆...)的鍋。並不是說你家的基因不好,而是你小時候,你媽沒讓你爬夠!有小夥伴會問:納尼?還有這回事?爬行真的有這麼深遠的影響嗎?有的。兒童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經典實驗:視崖實驗。它可以判斷孩子是否具有「深度」知覺的能力。BBC關於兒童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研究者們再次進行了這樣的實驗,他們搭建了一個視覺上的「懸崖」,類似於旅遊景點的玻璃景觀臺和玻璃棧道一樣。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有啥區別?三個差距很明顯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孩子之間的差距1、身體協調能力上的差距尹文剛教授曾說過:「爬向屬於一種水平方向的運動,而站立行走屬於一種直立方向的運動,兩者側重性不同,但需要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