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成長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學會爬,再學會走是寶寶成長的常規操作,每個寶寶都必須要經歷這樣的成長階段。可是有的寶寶卻恰恰違反常規,還沒學會爬,就開始走路了,不明所以的家長還認為這樣的孩子更聰明,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麗麗是去年搬來我們小區的一名90後寶媽,現如今麗麗的兒子已經一歲了。按理說,一歲的孩子應該已經會爬了,有的甚至已經會走了,可是麗麗的兒子卻連爬都還不會,為此麗麗十分擔心。
昨天吃過晚飯,閒來無事的我下樓和其他的寶媽交流育兒經驗。麗麗也在場,在說到孩子成長步驟的問題時,麗麗就向我們炫耀到,自己家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行這一步,現在已經會走了。其他的寶媽也紛紛誇讚麗麗家的孩子真是不一般,長大後一定能有大出息。
但是,爬行是寶寶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環,對於寶寶的成長和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在身體的發育上會出現以下四種區別。
一、 寶寶的頭腦發育不同
寶寶在爬行時,他的手和腳都在與外界接觸,而寶寶自身也處於探索狀態。爬行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寶寶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
寶寶在爬行過程中,其大腦和小腦均處於興奮狀態,現實會在寶寶的大腦中留下映像,對腦細胞產生刺激,幫助寶寶活躍思維。所以先爬後走的寶寶頭腦發育更靈活,寶寶也更具探索精神。
二、 寶寶的身體素質不同
爬行雖然對身體的鍛鍊強度很小,可是對於那個年齡階段的寶寶來說也能算得上是一種簡單的運動,寶寶的免疫力弱,難以抵抗外界高強度的細菌和汙染,寶寶在爬行的過程中,身體得到鍛鍊,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所以先爬後走的寶寶自然就比不爬就走的寶寶身體素質更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寶寶少生病也是全家的幸福。
三、 寶寶的肢體協調能力不同
爬行需要雙手雙腳的相互配合,而走路只需要兩條腿穩固的交換,所以爬行更加考驗寶寶的四肢協調能力。爬行也可以稱為一種為寶寶走路更穩而做鋪墊的工具。
先爬後走的寶寶能更好的協調好四肢的關係,而且寶寶在爬行過程中十分有利於內臟器官的發育,寶寶日後的生活中也更懂得變通。
四、 寶寶對於外界的感知能力不同
由於寶寶剛剛降臨在這個陌生的世界,所以大多數的寶寶都是十分缺乏安全感的,他們對於外界的環境一無所知。通過爬行,可以幫助他們與外界展開聯繫,他們能夠在爬行過程中慢慢的感知這個世界。
可是不爬就走的孩子則缺少了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們在接觸這個世界時會感到十分突然,所以他們在以後接觸陌生的環境時,也會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融入。
我是錦春,一位80後寶媽,家有二寶。在這裡分享我的育兒路上那些打怪升級的小事兒,還有些過來人的小經驗,主要專注開發孩子的潛能,願我們都能養出麒麟子、狀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