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先爬後走」,一個「不爬就走」,兩個寶寶長大後有何區別?

2020-08-10 兜媽愛叨叨

先參加一個小調查吧:

你們家孩子是「先爬後走」還是「不爬就走」呢? 單選
0
0%
先爬後走
0
0%
不爬就走
0
0%
你認為會不會爬對孩子有影響嗎?歡迎討論

俗話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

一般來說,八個月大的寶寶都處在一個非常愛動的狀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喜歡在地上到處爬行。但也有一些寶寶,他們直接跳過了爬行期,你會發現他們昨天還懶洋洋地坐在那裡玩玩具,今天一看,咦?娃咋忽然就能扶著椅子站起來走了?!

對此,很多寶媽欣喜地表示:我家寶寶可真聰明,直接「跳了一級」,一下子就學會了走路!

也有一些媽媽說:會爬的寶寶才更加聰明呢,因為爬行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協調性,也能夠刺激他的大腦發育。

面對這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人不禁要問,「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1.大腦靈活度不同

喜歡爬行的孩子平衡感較好,不容易出現暈車和恐高,在今後的學習上表現為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手腳靈活、記憶力強等。這是因為爬行需要大小腦之間密切的配合,能夠建立大腦之間神經元的聯結,而神經元之間建立的聯結越多,孩子的大腦也就越「靈活聰明」

曾有專家表示:沒有經過爬行就直接會走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出現感統失調。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笨手笨腳等,但這種功能失調是可以後天補救的,作為父母,要及時注意觀察和訓練孩子,否則會影響孩子今後的生活。

2.身體協調性不同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孩子從爬到走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有些家長迫切的想要孩子學會走路,於是就強迫孩子省略了「爬」這個重要的環節,殊不知,這樣會讓孩子的小腦錯失良好的發育機會,導致身體協調能力缺乏鍛鍊

我們都知道,寶寶爬行時需要集合手掌、膝蓋等多個部位的力量,這個過程中,胸腹、背部和腿部的力量都能得到鍛鍊,而且寶寶在爬行時需要規劃路線,期間他會抬頭觀察四周,這也可以大大提高手腳和大腦的協調性。所以,爬行對寶寶的發育有許多好處。

3. 好奇心不一樣

爬行的過程其實是寶寶對未知世界探索的過程。所以會爬愛爬的寶寶對世界會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善於觀察事物,想知道「這是什麼」「它為什麼會這樣」……

比起沒有經過爬行訓練的寶寶,這類孩子探索的欲望更加強烈。讓他們不停地去探索新事物可比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玩耍好太多了。

而缺乏爬行鍛鍊的寶寶會更加膽小,沒有會爬的寶寶那樣活潑,身體也沒有經常爬行的寶寶壯實。

如此看來,會爬和不會爬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是蠻大的,畢竟這些因素都深深地影響著寶寶的未來!

孩子為什麼會「不爬就走」?

既然說了那麼多寶寶會爬的好處,那那些直接跳過了爬行階段,直接進入到學步階段的寶寶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呢?

1.寶寶會爬懶得爬

有的寶寶不是不會爬,而是懶得爬,尤其是一些胖嘟嘟的寶寶,生活習慣可能導致他們就愛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的玩玩具或者睡覺,這類寶寶腿部肌肉力量一般都很好,等到有一天,他們忽然「醒悟」了,於是就扶著一個東西直接站起來行走了。

2.家長不想讓寶寶爬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走路要儘早,於是經常掐著寶寶腋下讓寶寶學著站立,有的家長乾脆買來了學步車,將寶寶放在裡面「自學成才」,其實這恰恰錯過了孩子爬行的關鍵期。

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寶寶到處爬會磕著碰著,非常不安全,於是每當孩子想爬時,他們就眼疾手快地將寶寶迅速抱起。

3. 病理因素

如果寶寶到了八九個月仍然一點想爬的跡象都沒有,醫生多半會讓孩子去做檢查,以排除大腦或者四肢的病症。

有的寶寶發育遲緩,且四肢協調能力差,也會出現爬行困難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寶寶不僅不會爬,像翻身、行走等協調性運動也可能會出現異常。

此時,爸爸媽媽們應該儘快帶孩子去醫院接受診治,以免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你家寶寶是「先爬後走」還是「不爬就走」?你認為會爬的寶寶真的聰明嗎?歡迎在討論區給兜媽留言哦!

我是兜媽,一位母嬰作者,也是小小兜的母親,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為您提供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如果您有感興趣或想了解的話題,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們,也歡迎來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期待參與哦!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在這過程道中,家長打破這個規律,孩子將來會和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區別,家長也會跟著擔心起來。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讓寶寶學會爬行,有一些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讓孩子學走路了,可能他們認為這樣也沒問題,反正到最後,目的都是要孩子學會走路的。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李玫瑾坦言: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父母在這個流程中違反了這個規則,孩子以後會和其他孩子很不一樣,父母親會擔心的。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先讓寶寶學會爬行運動。有的父母讓孩子直接學會走路,不讓孩子經過這個爬行運動階段。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俗話說得好:「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可見,孩子發育的過程是有規律的,如果父母不小心打破了這些規律,家長不僅操心,孩子也會跟著受罪,特別是寶寶爬行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的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就算沒有經歷過爬行的階段,直接學會的走路也沒有問題,畢竟,爬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走路,況且地上又髒又涼,還不如給孩子每一個
  • 寶寶「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有什麼影響?這三點區別很明顯
    爬行是寶寶們成長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絕大多數寶寶都是先爬行、然後才學站立、走路。但也有些家長發現有點不對,自家寶寶怎麼跳過了爬這一步,直接學走路了呢?長到八九個月大,軒軒依然沒有學會爬,偶爾父母打電話來問起情況都有些著急。但是在10個月大時,軒軒居然直接就學會站起來走路了,這可把奶奶高興壞了,認為軒軒肯定是比普通孩子更聰明,長大後肯定有出息,逢人就顯擺,十分驕傲。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李玫瑾:「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很大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是有規律的,如果父母一不小心打破了這種規律,不僅父母操心,孩子也會跟著受罪的,而寶寶學習走路之前,要學會一段時間的爬行,有的寶寶沒有爬行的階段,就直接走路了。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區別真不小,家長別大意
    原來,當女兒小的時候,家人總是擔心寶寶爬會傷著膝蓋,再加上家裡人照顧孩子的很多,所以寶寶經常被大人抱著,很少有在地上自己爬行的機會。,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一定要按照這個月份規律去發展,但是總體來說也是寶寶大運動的一個發展規律。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什麼區別?這4點很明顯
    #育兒有招##「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文丨合格父母導語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先爬行,然後再學習走路,也是一個必經的路程,但是有的孩子,也會不經歷爬的過程,就直接會走路了,許多父母看到這個景象是,大部分會比較開心,甚至還覺得自己孩子可能更加聰明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但是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寶寶都是先會爬後會走的,但是成為父母的人卻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這個樣子的,有些孩子的發育軌跡是「先會爬後會走」,有些孩子則是省略了爬的步驟,直接就會走了,對於這樣的現象,在家長中間備受爭議。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相比有啥不同?這4點很明顯
    麗麗也在場,在說到孩子成長步驟的問題時,麗麗就向我們炫耀到,自己家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行這一步,現在已經會走了。其他的寶媽也紛紛誇讚麗麗家的孩子真是不一般,長大後一定能有大出息。通常,「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在身體的發育上會出現以下四種區別。一、 寶寶的頭腦發育不同寶寶在爬行時,他的手和腳都在與外界接觸,而寶寶自身也處於探索狀態。爬行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寶寶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
  • 寶寶「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有區別嗎?這3方面差距很大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不爬就走」?我進一步和朋友解釋,寶寶正常的發育順序一定是先爬行後學步的,除非是一些「外部力量」打亂這種正常發育。如經常讓寶寶「扶坐」或「靠坐」,這就會鍛鍊寶寶的上肢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扶站」。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有啥區別?三個差距很明顯
    」與「先爬再走」孩子之間的差距1、身體協調能力上的差距尹文剛教授曾說過:「爬向屬於一種水平方向的運動,而站立行走屬於一種直立方向的運動,兩者側重性不同,但需要共同發展。」「不爬就走」的孩子和「先爬再走」的孩子,表面上雖然看不出差異,可長期下去,後者往往四肢的協調能力和平衡性就更好,在運動方面會更加擅長,例如很少會出現同手同腳的情況。
  • 「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的孩子,有何不同?三點差距逃不開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俗話說三翻六坐八爬,爬行可謂是寶寶大動作發育的一個必經階段。 然而,並不是所有寶寶都能學會爬行的,有的家長可能發現了,自家寶寶還不會爬呢,就直接開始走路了。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尤其是從孩子能夠翻身之後,家長就對孩子行為更加關注,希望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能爬,什麼時候學會走路,什麼時候喊出第一聲「爸爸媽媽」。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
  •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差異太大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的差異太大孩子的成長發育有相應的規律性,要是在這個環節道中,家長擺脫這種規律性,孩子們今後會和別的孩子們有太大的差別,家長也會隨著擔憂著。在孩子學著行走以前,要先讓孩子學著爬行運動,有一些家長沒讓孩子們歷經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就立即讓孩子們學走路了,也許孩子認為那樣也沒什麼問題,總之到最終,目的基本都是想要孩子學著行走的。事實上,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十分關鍵的,先爬的孩子們與不爬的孩子們在實質上也是有太大的差別。
  • BBC紀錄片曝:「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其實,還真不是上帝不公平,有可能是你媽(爸/爺/奶/外公/外婆...)的鍋。並不是說你家的基因不好,而是你小時候,你媽沒讓你爬夠!有小夥伴會問:納尼?還有這回事?爬行真的有這麼深遠的影響嗎?有的。接下來實驗的,是已經爬行了2周以上的寶寶們,他們又會怎麼做呢?這些有爬行經驗的寶寶,明確意識到了,面前的這個「坑」,不能踩!即使有熟悉的媽媽在前方召喚,他們也並沒有爬過這道「懸崖」。
  • 你家寶寶是「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順序反了差距很大
    有的父母把孩子還不會爬就學會走,當成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認為寶寶的這種表現是天賦異稟,肯定暗示著他更加聰明,更加健康。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可能讓各位父母失望了。其實寶寶的成長,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是「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對他成長的影響大不同,順序反了差距很大。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很多寶媽不知道,年幼的寶寶看似什麼都不懂,其實一舉一動都蘊含著巨大的學問。剛出生的嬰兒從抬頭、握手、翻滾、爬行、坐立到學會行走,寶寶無時不刻不在成長,學習的東西也不太一樣,而這些,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父母急於求成,總是打破孩子成長的規律,還沒學會爬就想先學會走,這樣三步並作兩步,不僅孩子辛苦,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沒有誰是可以一步登天的,十分受大眾歡迎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看似沒區別,實際上差距很大。那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寶寶「先爬後走」還是「不爬就走」,差距大不同,父母心裡要有數
    小寶寶在家人的照顧下,一天天長大,在發育方面,有些時候有些時候父母唯恐自家寶寶落後了,其實父母關注比較多的就是在大動作發育中比較顯著的爬行以及走路的問題。 不同的寶寶大動作發育的先後順序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寶寶是先會爬,後會走,而有些寶寶卻直接略過爬行這個環節,學會了走路。
  • 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哪種寶寶更聰明?三方面比較一目了然
    儘管未學爬先學走不能說明寶寶發育有問題,但先爬後走是人類身體發育的規律,爬行對寶寶的好處,是先學走的寶寶體會不到的。這可把小悠嚇了一跳,怎麼寶寶沒學爬先學走了?不過一旁的奶奶卻樂開花:「我大孫子居然沒爬就會走了,這長大不得是神童嗎?」小悠心裡卻犯了嘀咕:「都說爬行需要用到手腳協調,直接跳過這步,別是寶寶有什麼毛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