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參加一個小調查吧:
俗話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
一般來說,八個月大的寶寶都處在一個非常愛動的狀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喜歡在地上到處爬行。但也有一些寶寶,他們直接跳過了爬行期,你會發現他們昨天還懶洋洋地坐在那裡玩玩具,今天一看,咦?娃咋忽然就能扶著椅子站起來走了?!
對此,很多寶媽欣喜地表示:我家寶寶可真聰明,直接「跳了一級」,一下子就學會了走路!
也有一些媽媽說:會爬的寶寶才更加聰明呢,因為爬行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協調性,也能夠刺激他的大腦發育。
面對這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人不禁要問,「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1.大腦靈活度不同
喜歡爬行的孩子平衡感較好,不容易出現暈車和恐高,在今後的學習上表現為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手腳靈活、記憶力強等。這是因為爬行需要大小腦之間密切的配合,能夠建立大腦之間神經元的聯結,而神經元之間建立的聯結越多,孩子的大腦也就越「靈活聰明」。
曾有專家表示:沒有經過爬行就直接會走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出現感統失調。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笨手笨腳等,但這種功能失調是可以後天補救的,作為父母,要及時注意觀察和訓練孩子,否則會影響孩子今後的生活。
2.身體協調性不同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孩子從爬到走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有些家長迫切的想要孩子學會走路,於是就強迫孩子省略了「爬」這個重要的環節,殊不知,這樣會讓孩子的小腦錯失良好的發育機會,導致身體協調能力缺乏鍛鍊。
我們都知道,寶寶爬行時需要集合手掌、膝蓋等多個部位的力量,這個過程中,胸腹、背部和腿部的力量都能得到鍛鍊,而且寶寶在爬行時需要規劃路線,期間他會抬頭觀察四周,這也可以大大提高手腳和大腦的協調性。所以,爬行對寶寶的發育有許多好處。
3. 好奇心不一樣
爬行的過程其實是寶寶對未知世界探索的過程。所以會爬愛爬的寶寶對世界會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善於觀察事物,想知道「這是什麼」「它為什麼會這樣」……
比起沒有經過爬行訓練的寶寶,這類孩子探索的欲望更加強烈。讓他們不停地去探索新事物可比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玩耍好太多了。
而缺乏爬行鍛鍊的寶寶會更加膽小,沒有會爬的寶寶那樣活潑,身體也沒有經常爬行的寶寶壯實。
如此看來,會爬和不會爬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是蠻大的,畢竟這些因素都深深地影響著寶寶的未來!
既然說了那麼多寶寶會爬的好處,那那些直接跳過了爬行階段,直接進入到學步階段的寶寶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呢?
1.寶寶會爬懶得爬
有的寶寶不是不會爬,而是懶得爬,尤其是一些胖嘟嘟的寶寶,生活習慣可能導致他們就愛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的玩玩具或者睡覺,這類寶寶腿部肌肉力量一般都很好,等到有一天,他們忽然「醒悟」了,於是就扶著一個東西直接站起來行走了。
2.家長不想讓寶寶爬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走路要儘早,於是經常掐著寶寶腋下讓寶寶學著站立,有的家長乾脆買來了學步車,將寶寶放在裡面「自學成才」,其實這恰恰錯過了孩子爬行的關鍵期。
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寶寶到處爬會磕著碰著,非常不安全,於是每當孩子想爬時,他們就眼疾手快地將寶寶迅速抱起。
3. 病理因素
如果寶寶到了八九個月仍然一點想爬的跡象都沒有,醫生多半會讓孩子去做檢查,以排除大腦或者四肢的病症。
有的寶寶發育遲緩,且四肢協調能力差,也會出現爬行困難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寶寶不僅不會爬,像翻身、行走等協調性運動也可能會出現異常。
此時,爸爸媽媽們應該儘快帶孩子去醫院接受診治,以免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你家寶寶是「先爬後走」還是「不爬就走」?你認為會爬的寶寶真的聰明嗎?歡迎在討論區給兜媽留言哦!
我是兜媽,一位母嬰作者,也是小小兜的母親,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為您提供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如果您有感興趣或想了解的話題,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們,也歡迎來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期待參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