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區別真不小,家長別大意

2020-09-05 幼教咖

小寶寶從呱呱落地開始,就會得到家長的細心照顧和保護,雖然照顧孩子的過程很辛苦,但是看到寶寶掌握一項一項技能,慢慢成長,家長心裏面的喜悅感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都知道,孩子出生後在每個年齡段的特點都不同,身體發育的快慢也不同,有些孩子三四個月就會翻身,有些孩子直到六個月才能自主翻身。

尤其是學會走路,象徵著寶寶開始獨立探索世界的一個新標誌,所以很多家長都更在乎孩子是不是會走路,對於其他的則不是太關注。

小寶寶「不會爬直接走」,媽媽樂開花,孩子大了才開始後悔

琳琳是一名寶媽,女兒今年三歲多,本該上幼兒園的女兒如今卻正在接受感統失調訓練,雖然醫生說問題不大,但是作為媽媽的琳琳多少還是有點心焦。

原來,當女兒小的時候,家人總是擔心寶寶爬會傷著膝蓋,再加上家裡人照顧孩子的很多,所以寶寶經常被大人抱著,很少有在地上自己爬行的機會。

就這樣,直到寶寶到了一歲多的時候,突然有一天琳琳發現寶寶開始能夠自己搖搖晃晃地走路了,當時家裡人都高興極了,覺得寶寶真聰明,還沒學會爬就會走了。

眼看著寶寶走得越來越穩,越來越快,對於寶寶沒會爬就直接會走這件事也就沒太在意,可是沒想到孩子大了讓人後悔的事才來。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老師發現一些活動中孩子總是顯得肢體不協調,跟不上老師的節奏,經過醫生的檢查才發現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琳琳這才懊悔沒有讓寶寶多練習爬行。

分析

俗話說,孩子的成長中有著自然規律,「三翻六坐八爬」,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一定要按照這個月份規律去發展,但是總體來說也是寶寶大運動的一個發展規律。

而有些家長覺得走路才是重要的,至於會不會爬並不重要,所以對於是否先學會爬才會走路並不在意,但其實有沒有「爬」這個步驟尤為關鍵。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區別真的不小,不管是大腦發育還是身體發育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家長千萬不能大意。

那麼「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都有哪些區別呢?

1.身體協調性不同

寶寶在爬行的過程中,需要用到手,胳膊,肘部,膝蓋和腿部多方面的力量以及配合,而且寶寶在爬行時,腹部和腰部的力量也能得到鍛鍊。

沒有學會爬行直接就會走的寶寶相對來說就缺少了這些鍛鍊機會,在整個身體的協調性方面也會顯得差一些。

2.大腦認知發育程度不同

孩子是否經歷了會爬行這個階段影響的不單單是身體發育,其實對大腦的發育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比如說,孩子在爬行的時候會自己識別障礙物,空間內是否安全,還可能會把平面的物體轉換成立體的,這樣就能促進大腦神經元的聯結。

而那些沒學會爬行的寶寶在長大後很容易出現感統失調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做事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肢體不協調。


3.對世界感官意識的不同

每個孩子都對這個未知的世界有著好奇心和新鮮感,總想要去探索和發現,而在孩子爬行的過程中,能夠更近距離地觀察到更多的事物,對孩子感知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而沒有爬行過的孩子則相對減少了很多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讓孩子對世界的感官能力就會形成的比較單一。

小結

既然爬行的好處這麼多,家長就應該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和鍛鍊孩子爬行,比如清理寶寶爬行區域的雜物,用孩子喜歡的玩具引逗孩子往前爬行等等。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讚、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

相關焦點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但是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寶寶都是先會爬後會走的,但是成為父母的人卻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這個樣子的,有些孩子的發育軌跡是「先會爬後會走」,有些孩子則是省略了爬的步驟,直接就會走了,對於這樣的現象,在家長中間備受爭議。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真大,家長要懂
    寶媽小張有一個三歲的兒子,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但是孩子卻只能在醫院接受訓練,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家人都很心疼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在地上爬,怕將膝蓋弄傷了,經常抱著孩子,根本沒有學習爬行的機會。沒有多長時間,孩子便掌握了走路的技能,走得還挺快挺穩,因此小張認為孩子不練習爬行沒有任何問題。不過上了幼兒園後,老師看到小張孩子肢體很不協調,幾次做活動都跟不上節奏。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小朵朵說育兒我們都知道,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學習那個年齡段應該學習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開始發育成長,而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
  • 一個「先爬後走」,一個「不爬就走」,兩個寶寶長大後有何區別?
    先參加一個小調查吧: 你們家孩子是「先爬後走」還是「不爬就走」呢?也有一些媽媽說:會爬的寶寶才更加聰明呢,因為爬行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協調性,也能夠刺激他的大腦發育。面對這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人不禁要問,「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
  • 寶寶「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有區別嗎?這3方面差距很大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不爬就走」?我進一步和朋友解釋,寶寶正常的發育順序一定是先爬行後學步的,除非是一些「外部力量」打亂這種正常發育。如經常讓寶寶「扶坐」或「靠坐」,這就會鍛鍊寶寶的上肢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扶站」。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在這過程道中,家長打破這個規律,孩子將來會和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區別,家長也會跟著擔心起來。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讓寶寶學會爬行,有一些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讓孩子學走路了,可能他們認為這樣也沒問題,反正到最後,目的都是要孩子學會走路的。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有啥區別?三個差距很明顯
    」與「先爬再走」孩子之間的差距1、身體協調能力上的差距尹文剛教授曾說過:「爬向屬於一種水平方向的運動,而站立行走屬於一種直立方向的運動,兩者側重性不同,但需要共同發展。」「不爬就走」的孩子和「先爬再走」的孩子,表面上雖然看不出差異,可長期下去,後者往往四肢的協調能力和平衡性就更好,在運動方面會更加擅長,例如很少會出現同手同腳的情況。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俗話說得好:「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可見,孩子發育的過程是有規律的,如果父母不小心打破了這些規律,家長不僅操心,孩子也會跟著受罪,特別是寶寶爬行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的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就算沒有經歷過爬行的階段,直接學會的走路也沒有問題,畢竟,爬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走路,況且地上又髒又涼,還不如給孩子每一個
  • 「先會爬」和「先會走」的寶寶有啥區別?四方面差異明顯,別大意
    不是所有孩子的成長,都會遵循這樣的的規律,有時候寶爸寶媽的幹預,也可能會讓孩子的能力,超前或是落後。就拿孩子爬這件事來說,按理說應該是先會爬再會走,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沒有爬行直接到走的階段,但據說不會爬行對寶寶的影響還挺大。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很多寶媽不知道,年幼的寶寶看似什麼都不懂,其實一舉一動都蘊含著巨大的學問。剛出生的嬰兒從抬頭、握手、翻滾、爬行、坐立到學會行走,寶寶無時不刻不在成長,學習的東西也不太一樣,而這些,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父母急於求成,總是打破孩子成長的規律,還沒學會爬就想先學會走,這樣三步並作兩步,不僅孩子辛苦,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沒有誰是可以一步登天的,十分受大眾歡迎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看似沒區別,實際上差距很大。那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李玫瑾坦言: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父母在這個流程中違反了這個規則,孩子以後會和其他孩子很不一樣,父母親會擔心的。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先讓寶寶學會爬行運動。有的父母讓孩子直接學會走路,不讓孩子經過這個爬行運動階段。
  • 「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的孩子,有何不同?三點差距逃不開
    甚至見到這種情況,家長們還覺得很驕傲,認為這說明孩子智商高,長大後肯定非池中之物,大有出息。 那麼,這種觀念是否正確呢?孩子不會爬就會走,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信號?
  • BBC紀錄片曝:「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其實,還真不是上帝不公平,有可能是你媽(爸/爺/奶/外公/外婆...)的鍋。並不是說你家的基因不好,而是你小時候,你媽沒讓你爬夠!有小夥伴會問:納尼?還有這回事?爬行真的有這麼深遠的影響嗎?有的。「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兩者區別有多大
  •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差異太大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的差異太大孩子的成長發育有相應的規律性,要是在這個環節道中,家長擺脫這種規律性,孩子們今後會和別的孩子們有太大的差別,家長也會隨著擔憂著。在孩子學著行走以前,要先讓孩子學著爬行運動,有一些家長沒讓孩子們歷經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就立即讓孩子們學走路了,也許孩子認為那樣也沒什麼問題,總之到最終,目的基本都是想要孩子學著行走的。事實上,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十分關鍵的,先爬的孩子們與不爬的孩子們在實質上也是有太大的差別。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相比有啥不同?這4點很明顯
    學會爬,再學會走是寶寶成長的常規操作,每個寶寶都必須要經歷這樣的成長階段。可是有的寶寶卻恰恰違反常規,還沒學會爬,就開始走路了,不明所以的家長還認為這樣的孩子更聰明,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按理說,一歲的孩子應該已經會爬了,有的甚至已經會走了,可是麗麗的兒子卻連爬都還不會,為此麗麗十分擔心。
  • 李玫瑾:「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的孩子,在將來差距很大
    家長認為反正孩子最後都是需要靠走來完成行動,那麼學習爬就是沒用的行為,早點讓孩子練習走路,也許能讓孩子發育得更快。但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在嬰幼兒發育的過程中,爬行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孩子不會爬就走和學習爬行再學習走路的孩子之間可是有著很大差距的。
  • 先爬再走的孩子,比不爬就走的孩子聰明?美國兒科學會這樣說
    爬行,讓寶寶走出了之前熟悉的小範圍,看到了不一樣的視角,也帶給寶寶與眾不同的人生探索。先爬再走的小孩子,比不爬就走的孩子更聰明?有的寶媽看到孩子還未爬就直接走,會莫名的驚喜,覺得自家寶寶雖然沒有經過爬行,但可以「超前發揮」,不由的讚嘆寶寶聰明。還有些家長認為先走不爬的孩子因為經常摔倒,看起來肢體不協調,所以覺得不會爬就學走路的孩子,大腦發育有問題?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 寶寶「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有什麼影響?這三點區別很明顯
    爬行是寶寶們成長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絕大多數寶寶都是先爬行、然後才學站立、走路。但也有些家長發現有點不對,自家寶寶怎麼跳過了爬這一步,直接學走路了呢?但是在10個月大時,軒軒居然直接就學會站起來走路了,這可把奶奶高興壞了,認為軒軒肯定是比普通孩子更聰明,長大後肯定有出息,逢人就顯擺,十分驕傲。而軒軒奶奶家對門鄰居的孩子,叫悅悅,和軒軒也差不多大,就特別喜歡在地上爬,兩個小寶寶倒也玩得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