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從呱呱落地開始,就會得到家長的細心照顧和保護,雖然照顧孩子的過程很辛苦,但是看到寶寶掌握一項一項技能,慢慢成長,家長心裏面的喜悅感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都知道,孩子出生後在每個年齡段的特點都不同,身體發育的快慢也不同,有些孩子三四個月就會翻身,有些孩子直到六個月才能自主翻身。
尤其是學會走路,象徵著寶寶開始獨立探索世界的一個新標誌,所以很多家長都更在乎孩子是不是會走路,對於其他的則不是太關注。
琳琳是一名寶媽,女兒今年三歲多,本該上幼兒園的女兒如今卻正在接受感統失調訓練,雖然醫生說問題不大,但是作為媽媽的琳琳多少還是有點心焦。
原來,當女兒小的時候,家人總是擔心寶寶爬會傷著膝蓋,再加上家裡人照顧孩子的很多,所以寶寶經常被大人抱著,很少有在地上自己爬行的機會。
就這樣,直到寶寶到了一歲多的時候,突然有一天琳琳發現寶寶開始能夠自己搖搖晃晃地走路了,當時家裡人都高興極了,覺得寶寶真聰明,還沒學會爬就會走了。
眼看著寶寶走得越來越穩,越來越快,對於寶寶沒會爬就直接會走這件事也就沒太在意,可是沒想到孩子大了讓人後悔的事才來。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老師發現一些活動中孩子總是顯得肢體不協調,跟不上老師的節奏,經過醫生的檢查才發現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琳琳這才懊悔沒有讓寶寶多練習爬行。
俗話說,孩子的成長中有著自然規律,「三翻六坐八爬」,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一定要按照這個月份規律去發展,但是總體來說也是寶寶大運動的一個發展規律。
而有些家長覺得走路才是重要的,至於會不會爬並不重要,所以對於是否先學會爬才會走路並不在意,但其實有沒有「爬」這個步驟尤為關鍵。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區別真的不小,不管是大腦發育還是身體發育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家長千萬不能大意。
1.身體協調性不同
寶寶在爬行的過程中,需要用到手,胳膊,肘部,膝蓋和腿部多方面的力量以及配合,而且寶寶在爬行時,腹部和腰部的力量也能得到鍛鍊。
沒有學會爬行直接就會走的寶寶相對來說就缺少了這些鍛鍊機會,在整個身體的協調性方面也會顯得差一些。
2.大腦認知發育程度不同
孩子是否經歷了會爬行這個階段影響的不單單是身體發育,其實對大腦的發育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比如說,孩子在爬行的時候會自己識別障礙物,空間內是否安全,還可能會把平面的物體轉換成立體的,這樣就能促進大腦神經元的聯結。
而那些沒學會爬行的寶寶在長大後很容易出現感統失調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做事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肢體不協調。
3.對世界感官意識的不同
每個孩子都對這個未知的世界有著好奇心和新鮮感,總想要去探索和發現,而在孩子爬行的過程中,能夠更近距離地觀察到更多的事物,對孩子感知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而沒有爬行過的孩子則相對減少了很多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讓孩子對世界的感官能力就會形成的比較單一。
小結
既然爬行的好處這麼多,家長就應該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和鍛鍊孩子爬行,比如清理寶寶爬行區域的雜物,用孩子喜歡的玩具引逗孩子往前爬行等等。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讚、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