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爬再走的孩子,比不爬就走的孩子聰明?美國兒科學會這樣說

2020-10-24 Angelia媽咪

爬行,讓寶寶走出了之前熟悉的小範圍,看到了不一樣的視角,也帶給寶寶與眾不同的人生探索。

執筆:輯香

編輯:羅梓花

定稿:楠楠

爬行是寶寶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許多媽媽們都知道爬行對寶寶的大動作發育非常有利,因此,大家就會進入一種「爬得好的孩子更聰明」的誤區。

爬行的確對寶寶有很多益處,包括大動作發育好的,確實會對大腦發育也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並非爬得好的寶寶就一定是聰明的寶寶。

爬行對孩子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爬行對於寶寶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大動作,十分消耗體力,而吸汗巾就是給爬行中寶寶大量出汗準備的。

爬行能夠促進新陳代謝,鍛鍊寶寶身體協調性,所以爬行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可以說是「裡程碑」一般的存在。

先爬再走的小孩子,比不爬就走的孩子更聰明?

有的寶媽看到孩子還未爬就直接走,會莫名的驚喜,覺得自家寶寶雖然沒有經過爬行,但可以「超前發揮」,不由的讚嘆寶寶聰明。

還有些家長認為先走不爬的孩子因為經常摔倒,看起來肢體不協調,所以覺得不會爬就學走路的孩子,大腦發育有問題?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 美國兒科學會是這樣說的

《美國兒科學會》雜誌中有提到,有少數寶寶自始至終沒有學會爬行,這種孩子會通過其他方式來挪動自己的身體,比如翻滾、小屁股蹭著挪動、趴在地上「蠕動」等等。

他們本身的肢體協調能力並沒有問題,所以先會爬還是先會走,不能決定孩子聰明與否。

雖然爬行與行走沒有必然聯繫,但還是建議寶寶先學會爬行

1) 鍛鍊肢體協調能力

看似簡單的爬行,實則需要寶寶充分調動身體的每塊肌肉、骨骼和神經,無論是四肢、腰腹、臀部,甚至頭部和頸部,都要協調控制,共同發力。

2) 提升腿部力量

先爬後走的孩子,腿部會更加有力量。

因為爬行不僅鍛鍊四肢,也增強脊柱韌性,為日後站立和行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相比之下,跳過爬行直接走路的寶寶,在走的過程中就更容易摔跤或跌倒。

3) 促進感官能力的發育

開篇提到,寶寶在爬行中會看到不同的「世界」,由仰視變為了平視或俯視。

同時,爬行的過程中接觸面也與之前不同,身體直接活動的的方式也不同。這些都有助於促進寶寶感官功能的發育。

寶寶不會爬,家長別強求

當然,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先爬後走,如果孩子真就是跳過了爬的步驟直接站起來走路,也並非有大問題,家長們千萬別強求孩子練習爬行。

對於爬行家長們可適當的引導,從積極的角度多些鼓勵。

比如拿個寶寶喜歡的小玩具在前面逗寶寶;或是在寶寶和媽媽面前,放置些不高的被褥,讓寶寶主動嘗試翻越;亦或是多帶寶寶做些翻身遊戲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引導的目的在於讓寶寶多鍛鍊身體,而非一定要學會並掌握爬行技巧,如果寶寶實在不配合,也不可給寶寶太大的壓力。

【媽咪有話說】:

從抬頭、翻身,到呆萌笨拙的匍匐前進,再到快速靈活的爬行移動。看著寶寶一天天長大,並不斷get新技能,老父親、老母親真是驚喜又欣慰。

可以說,沒有什麼比寶寶的健康成長更令人興奮的。Ainee媽咪願意與你一起努力,共同見證寶寶的成長。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是先爬還是先走的呢?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或難忘的故事?歡迎寶媽們留言。

相關焦點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有何不同?將來3方面差距明顯
    但在很多年前,美國兒科學會就已經證實沒爬先走這一說法是不科學的。爬行是為了鍛鍊寶寶肢體協調能力,但這並不是唯一鍛鍊寶寶肢體協調的方式,還有其它方法也是可以鍛鍊寶寶肢體協調能力的。,這是因為地面上會有一些寄生蟲和蟲子,不會有媽媽願意把孩子放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爬行玩耍。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有啥區別?三個差距很明顯
    」與「先爬再走」孩子之間的差距1、身體協調能力上的差距尹文剛教授曾說過:「爬向屬於一種水平方向的運動,而站立行走屬於一種直立方向的運動,兩者側重性不同,但需要共同發展。」「不爬就走」的孩子和「先爬再走」的孩子,表面上雖然看不出差異,可長期下去,後者往往四肢的協調能力和平衡性就更好,在運動方面會更加擅長,例如很少會出現同手同腳的情況。
  • 先爬後走的寶寶,比不爬就走的寶寶更聰明?真相實際是這樣的
    俗話說「七坐八爬周會走」,這是寶寶正常生理髮育規律。爬行是寶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階段,也是大運動發育中非常重要的必經階段,愛學習的老母親們也早已了解,甚至有「孩子會爬才聰明」的觀念。有一些寶寶就很晚才會爬,甚至不會爬。當遇到自家寶寶沒有經歷爬行階段,媽媽們就開始擔憂了,是不是寶寶不夠聰明嗎?「爬行」對寶寶至關重要爬行動作由最初的爬行反射,經過抬頭、翻身、打滾、匍行等中間環節,最終發展成真正的爬行,每一次學習與實踐都是對大腦積極性的調動與激發。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相比有啥不同?這4點很明顯
    學會爬,再學會走是寶寶成長的常規操作,每個寶寶都必須要經歷這樣的成長階段。可是有的寶寶卻恰恰違反常規,還沒學會爬,就開始走路了,不明所以的家長還認為這樣的孩子更聰明,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按理說,一歲的孩子應該已經會爬了,有的甚至已經會走了,可是麗麗的兒子卻連爬都還不會,為此麗麗十分擔心。
  • 不會爬直接走的寶寶,智力有問題嗎?美國兒科學會給出正確答案
    寶媽 @柚子媽咪 說:我家寶寶12個月了,一直沒有學會爬行,只會在地上匍匐前進,現在都已經會站,拉開走的架勢了,還是不會爬。聽一些育兒專家說,爬行和大腦發育有關,學不會爬行的寶寶,是智力低下嗎?只要孩子和標準不同、和別的孩子不同,就被認為太特別。
  • 先爬再走?不爬直接走?產生差距很大,細細看護不要傷害孩子
    孩子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全部的牽掛,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牽扯整個家庭,所以對於孩子的成長的所有事情都是格外注意的。孩子很小的時候都是先躺著幾個月,然後學會翻身,再學會坐著,再學會慢慢爬,最後才學會走。原來孩子已經到了學會爬的時候了,但是孩子還沒學會爬,直接就走了。一開始吳大媽還很開心,覺得這是小孫子聰明,有過人之處,但是兒媳婦知道後很反對孩子不學爬直接會走,因為她覺得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必須的,不應該跳過任何一個環節,這樣做的後果可能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後果。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先會爬後會走」,有些孩子則是省略了爬的步驟,直接就會走了,對於這樣的現象,在家長中間備受爭議。有些家長認為直接就會走的孩子,會更加的聰明,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爬行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而李玫瑾教授曾經就對這樣的現象發表了言論,直言: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那麼寶寶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什麼差別?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3個方面差別明顯
    每個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有著一定的規律性,我們經常會說七坐八爬,也就是說孩子在七個月左右的時候應該可以獨立的坐著,在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基本上能夠爬著前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遵循這樣的規律,比如有的孩子也許根本就不會爬,但是走路卻比較早。先爬後走的孩子隨處可見,但是不會爬直接就會走的孩子卻不常見。
  • 李玫瑾:「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的孩子,在將來差距很大
    但是很多家長往往認為既然有的孩子能跳級,十多歲就能上大學,那麼是不是就是說明聰明的孩子可以打破這樣的成長規律,更快更好地成長呢?家長認為反正孩子最後都是需要靠走來完成行動,那麼學習爬就是沒用的行為,早點讓孩子練習走路,也許能讓孩子發育得更快。但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在嬰幼兒發育的過程中,爬行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孩子不會爬就走和學習爬行再學習走路的孩子之間可是有著很大差距的。
  • 「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的孩子,有何不同?三點差距逃不開
    孩子不會爬就會走,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信號? 案例 豆豆從小由奶奶照顧,父母在外打工,到了八九個月還不會爬。 豆豆媽聽說,讓奶奶平時注意多教寶寶爬爬。可豆豆奶奶認為沒必要那麼麻煩,等他大點兒自然就會了,當時豆豆爸學爬的時間也偏晚。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小朵朵說育兒我們都知道,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學習那個年齡段應該學習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開始發育成長,而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真大,家長要懂
    說到孩子學走路,很多家人都有這樣的理解,越早走路的孩子越聰明,,認為孩子特別聰明,不爬都會走。其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像小張一樣,認為爬不重要,只要孩子學會了走,還何必非要去爬呢?其實爬這個技能特別重要,不能忽視。「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真大,家長要懂!有以下幾方面差距。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區別真不小,家長別大意
    小寶寶「不會爬直接走」,媽媽樂開花,孩子大了才開始後悔原來,當女兒小的時候,家人總是擔心寶寶爬會傷著膝蓋,再加上家裡人照顧孩子的很多,所以寶寶經常被大人抱著,很少有在地上自己爬行的機會。就這樣,直到寶寶到了一歲多的時候,突然有一天琳琳發現寶寶開始能夠自己搖搖晃晃地走路了,當時家裡人都高興極了,覺得寶寶真聰明,還沒學會爬就會走了。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俗話說得好:「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難道孩子不會爬直接學會走路就聰明?其實則不然,爬行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也會有明顯的不同。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並且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曾經關於育兒的講壇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認可,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 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哪種寶寶更聰明?三方面比較一目了然
    儘管未學爬先學走不能說明寶寶發育有問題,但先爬後走是人類身體發育的規律,爬行對寶寶的好處,是先學走的寶寶體會不到的。如果寶寶超前完成了動作,比如未學會爬行先學了扶站甚至走路,家長就會認為,孩子提前完成任務智力超前,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寶寶「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有區別嗎?這3方面差距很大
    最近帶著小糖果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兒子還不到10個月,但已經可以扶著東西站起來了,朋友驕傲的對我說:「你看我兒子多厲害,這麼快就會走了。」我一邊驚嘆於現在孩子的「早」發育,一邊忍不住勸她:「10個月正是寶寶的爬行期,你還是沒事多讓娃爬爬,先走再爬可不是什麼好事。」
  • 「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孩子奶奶自豪的說:「看我們家寶寶多有本事,連爬都省了直接要走了!」孩子奶奶疑惑地問:「孩子反正也是要走的,爬有那麼重要麼?」「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對寶寶以後的發育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先爬後走是發展規律在傳統的育兒觀念中,老一輩的人認為孩子越早會走就越聰明,至於爬不爬的基本不去考慮。事實上,還有更多養育者人為的幹預了孩子大運動的發展,如我們常見的學步車等。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有些父母急於求成,總是打破孩子成長的規律,還沒學會爬就想先學會走,這樣三步並作兩步,不僅孩子辛苦,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沒有誰是可以一步登天的,十分受大眾歡迎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看似沒區別,實際上差距很大。那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