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2020-08-27 貝格爾國際託育中心

前段時間帶孩子去朋友家玩,她10個月大的寶寶正在爬行墊上玩,不一會兒就扶著電視機櫃站了起來。


孩子奶奶自豪的說:「看我們家寶寶多有本事,連爬都省了直接要走了!」


基於對嬰幼兒大運動發展的學習和了解,我還是建議道:「最好還是讓寶寶多爬一爬,按照自然規律來就行了。」


孩子奶奶疑惑地問:「孩子反正也是要走的,爬有那麼重要麼?」


其實,這個朋友家的寶寶並非是個例,有很多家長朋友也都拿這個問題來諮詢過我。「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對寶寶以後的發育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先爬後走是發展規律

在傳統的育兒觀念中,老一輩的人認為孩子越早會走就越聰明,至於爬不爬的基本不去考慮。事實上,還有更多養育者人為的幹預了孩子大運動的發展,如我們常見的學步車等。


在下面的圖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寶寶在不受幹預的情況下大運動的發展規律。並非如同傳統育兒觀念中的「三翻六坐九爬爬」,而是在翻身之後,逐漸探索爬行的各種姿勢,最後在爬行中獨自站起來。

在BBC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寶寶自由發展過程中,是如何學會這些動作的(有興趣的寶爸寶媽可以看一下)。但如果「坐」不是通過「爬」來學會的,而是在大人的幫助下刻意練習的, 那麼寶寶就有可能會直接跳過「爬」的階段。

▲BBC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

過早的練習保持坐姿,寶寶背部和臀部的肌肉就會得到鍛鍊,變得有力量。像上文中提到的寶寶一樣,能夠扶著電視櫃、茶几站起來。當寶寶體驗過站的感覺後,就會一直不斷的練習,慢慢過渡到邁步走,爬的過程就直接被跳過去了。

寶寶爬行的好處


身體強健


在爬行的時候,寶寶的頭頸是抬起的,胸部和腹部是離地的,四肢支撐身體重量前行,這一系列動作既鍛鍊了頸部肌肉,又鍛鍊了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不僅促進了骨骼生長和韌帶的靈活,也會站立及行走的穩定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寶寶在爬行中消耗一定的熱量,能夠在促進消化增加食慾的同時減少皮下脂肪的堆積。可以說,對於寶寶來說,爬行是最好的全身運動。


促進感統發育


爬行對於寶寶來說的另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促進感統發育。


對於人類來說,所學到的一切運動上的技巧都是憑藉本體感覺來實現的,而本體感的培養是從爬行開始的。學習爬行的階段能夠促進內耳前庭的成長,開發寶寶多器官習作能力的最佳時期。在此期間,能夠感知信號的敏感性和準確性,加強其手、腳、眼等各個身體器官的協調性。


爬行能夠預防感統失調,這是國際上公認的促進感統發育的最佳手段。


形體美,氣質佳


寶寶在爬行的過程中,首先鍛鍊的是他們的肩膀,能夠讓肩膀舒展開來,肩寬、平且有力量。在爬行的時候,寶寶是抬頭向前看的,有利於脊椎形成正常生理彎曲,有利於寶寶脊椎的發育,而肚子的重量懸空則能夠讓腰部的曲線開始形成。


這也就意味著,寶寶多爬行,脊椎就會更好,就會讓寶寶以後的形體更美,氣質更佳。


所以,為了讓自家寶寶長大後遠離含胸駝背,變得肩寬腿長、盤靚條順,就要讓寶寶多爬行。


促進語言學習及大腦發育


美國科學家對大量嬰兒考察研究證明:爬行可以加強大腦各個神經元的聯繫,刺激大腦語言中樞,促進寶寶語言學習。寶寶爬得越多,學說話的速度越快,續寫新知識及看、閱讀的能力也會越強。


有統計表明,兒童期有閱讀困難的孩子,很多是因為在嬰兒時期缺少爬行環境和爬行訓練造成的。


同時,寶寶可以通過爬行提升四肢的協調和靈活性,刺激寶寶視聽覺、空間位置、平衡性的感知,可以鍛鍊小腦平衡能力,刺激大腦發育。


如何讓寶寶學習爬行?


爬行前期(2-6月齡)


2-6個月是爬行前期,經常和寶寶玩遊戲能鍛鍊他的肢體協調與力量,為爬行打下基礎。這時期大部分的寶寶還不會爬,不過有些寶寶大運動發展特別快可能在6個月時就能手膝爬了。


爬行最標準的姿勢是手膝著地,四肢協調爬,在此之前有的寶寶可能會手臂撐著往後退,抬起屁股左右搖,像毛毛蟲一樣向前挪,一邊身體用力向前爬的動作。


爬行黃金期(7-9月齡)


7-9個月是寶寶爬行學習的黃金時期,許多寶寶都在這個時期從不會爬過渡到肚子貼地面爬,最後能手膝爬。這個時期如果你經常和寶寶做爬行遊戲,他可能會成為超速爬行小冠軍。


當寶寶進入7個月的時候,他的身體力量有很大的提高,手臂力量充足,能把上身撐起,但是下肢力量和協調還有待練習,這個時候的寶寶有很強的爬行欲望。但有些寶寶會手臂一用力卻往後退。


這時候媽媽可以用玩具逗引寶寶交替向前伸手臂,比如先將玩具放在寶寶的左臂前方,等寶寶的手伸過來了,再把玩具放到寶寶的右臂前方,左右交替。如果寶寶一直不動就適當幫助寶寶手臂交替向前伸展。


下肢動作也要跟上,如果寶寶伸了左手,就幫寶寶推動右腿前進。也要注意觀察寶寶的進步,適當幫助就好了,千萬不要過度幫助讓寶寶產生依賴心理。


爬行老司機(10-12月齡)


這個月齡是寶寶練習爬行熟練度和速度的時期,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寶寶越爬越快,能夠熟練地從趴到四肢撐地,從坐位到爬行,各種姿勢靈活轉換。四肢非常有力,能扶著東西站立起來,在爬行中繼續鍛鍊寶寶的平衡與協調感,用不了多久,寶寶就能穩當的走路了。會走的寶寶通常不願意再爬了,所以在寶寶獨立行走之前,給寶寶多點爬行的機會吧,如果能參加一場爬行比賽,那更是有趣的挑戰。


最後,小貝還想要跟各位家長分享的是,寶寶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個環節背後,都有深刻的心理和生理意義。雖然父母很希望孩子能儘快成長,但是依然不能&34;著來,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才是科學育兒的核心原則!

相關焦點

  • 寶寶「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有什麼影響?這三點區別很明顯
    但是在10個月大時,軒軒居然直接就學會站起來走路了,這可把奶奶高興壞了,認為軒軒肯定是比普通孩子更聰明,長大後肯定有出息,逢人就顯擺,十分驕傲。而軒軒奶奶家對門鄰居的孩子,叫悅悅,和軒軒也差不多大,就特別喜歡在地上爬,兩個小寶寶倒也玩得到一起。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俗話說得好:「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其實則不然,爬行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也會有明顯的不同。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並且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曾經關於育兒的講壇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認可,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 BBC紀錄片曝:「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其實,還真不是上帝不公平,有可能是你媽(爸/爺/奶/外公/外婆...)的鍋。並不是說你家的基因不好,而是你小時候,你媽沒讓你爬夠!有小夥伴會問:納尼?還有這回事?爬行真的有這麼深遠的影響嗎?有的。兒童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經典實驗:視崖實驗。它可以判斷孩子是否具有「深度」知覺的能力。BBC關於兒童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研究者們再次進行了這樣的實驗,他們搭建了一個視覺上的「懸崖」,類似於旅遊景點的玻璃景觀臺和玻璃棧道一樣。
  • 你家寶寶是「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順序反了差距很大
    但是,也有極少數寶寶是例外,還沒有來得及爬,就已經學會走路了。有的父母把孩子還不會爬就學會走,當成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認為寶寶的這種表現是天賦異稟,肯定暗示著他更加聰明,更加健康。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可能讓各位父母失望了。其實寶寶的成長,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是「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對他成長的影響大不同,順序反了差距很大。
  • 寶寶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有何差別,四點不同,你家寶寶中了嗎
    導讀:寶寶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有何差別,四點不同,你家寶寶中了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有何差別,四點不同,你家寶寶中了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但是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寶寶都是先會爬後會走的,但是成為父母的人卻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這個樣子的,有些孩子的發育軌跡是「先會爬後會走」,有些孩子則是省略了爬的步驟,直接就會走了,對於這樣的現象,在家長中間備受爭議。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有何不同?將來3方面差距明顯
    有不少寶媽被寶寶「還不會爬就先走」的問題所困擾,這是因為她們聽說,寶寶不會爬就先走,寶寶長大問題多,不僅會影響智力發育,還會影響視力發育,這讓很多家長擔心起來,畢竟有不少很多家長是相信三翻六坐八爬的說法。眼看孩子到了月齡,還還沒學會爬,家長心裡難免會著急起來。
  • 孩子「未爬先走」好還是「先爬後走」好?兩種選擇,兩種發育情況
    比如比較著名的「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周會走」,不少人對比了下自己家的孩子,發現也都差不多。 有些家長不太明白寶寶的自然發育規律,當孩子身體不正常的超常發揮的時候,還沾沾自喜。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小朵朵說育兒我們都知道,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學習那個年齡段應該學習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開始發育成長,而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
  • 孩子「先爬後走」和「直接走路」差別有多大?家長心裡要有數
    文丨飯飯媽雖然孩子在一天天的長大,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開始漸漸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寶寶爬行和走路的問題。在很多家長眼裡,他們的固有思想就是孩子就是應該先學會走再學會爬,但是有的孩子卻還沒有學習爬行,就已經學會走路了。
  •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差異太大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的差異太大孩子的成長發育有相應的規律性,要是在這個環節道中,家長擺脫這種規律性,孩子們今後會和別的孩子們有太大的差別,家長也會隨著擔憂著。在孩子學著行走以前,要先讓孩子學著爬行運動,有一些家長沒讓孩子們歷經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就立即讓孩子們學走路了,也許孩子認為那樣也沒什麼問題,總之到最終,目的基本都是想要孩子學著行走的。事實上,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十分關鍵的,先爬的孩子們與不爬的孩子們在實質上也是有太大的差別。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3個方面差別明顯
    每個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有著一定的規律性,我們經常會說七坐八爬,也就是說孩子在七個月左右的時候應該可以獨立的坐著,在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基本上能夠爬著前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遵循這樣的規律,比如有的孩子也許根本就不會爬,但是走路卻比較早。先爬後走的孩子隨處可見,但是不會爬直接就會走的孩子卻不常見。
  • 李玫瑾:「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的孩子,在將來差距很大
    家長認為反正孩子最後都是需要靠走來完成行動,那麼學習爬就是沒用的行為,早點讓孩子練習走路,也許能讓孩子發育得更快。但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在嬰幼兒發育的過程中,爬行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孩子不會爬就走和學習爬行再學習走路的孩子之間可是有著很大差距的。
  • 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哪種寶寶更聰明?三方面比較一目了然
    儘管未學爬先學走不能說明寶寶發育有問題,但先爬後走是人類身體發育的規律,爬行對寶寶的好處,是先學走的寶寶體會不到的。這天孩子聽到手機裡媽媽的聲音,一著急竟然站立起來,作勢要走路了。這可把小悠嚇了一跳,怎麼寶寶沒學爬先學走了?不過一旁的奶奶卻樂開花:「我大孫子居然沒爬就會走了,這長大不得是神童嗎?」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在這過程道中,家長打破這個規律,孩子將來會和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區別,家長也會跟著擔心起來。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讓寶寶學會爬行,有一些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讓孩子學走路了,可能他們認為這樣也沒問題,反正到最後,目的都是要孩子學會走路的。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李玫瑾坦言: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父母在這個流程中違反了這個規則,孩子以後會和其他孩子很不一樣,父母親會擔心的。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先讓寶寶學會爬行運動。有的父母讓孩子直接學會走路,不讓孩子經過這個爬行運動階段。
  • 一個「先爬後走」,一個「不爬就走」,兩個寶寶長大後有何區別?
    先參加一個小調查吧: 你們家孩子是「先爬後走也有一些媽媽說:會爬的寶寶才更加聰明呢,因為爬行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協調性,也能夠刺激他的大腦發育。面對這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人不禁要問,「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有啥區別?三個差距很明顯
    」與「先爬再走」孩子之間的差距1、身體協調能力上的差距尹文剛教授曾說過:「爬向屬於一種水平方向的運動,而站立行走屬於一種直立方向的運動,兩者側重性不同,但需要共同發展。」「不爬就走」的孩子和「先爬再走」的孩子,表面上雖然看不出差異,可長期下去,後者往往四肢的協調能力和平衡性就更好,在運動方面會更加擅長,例如很少會出現同手同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