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甜心奶爸
從孩子的降生後,一舉一動都被父母關注著,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就是所有的父母最大的願望,從孩子能夠翻身開始,父母就對孩子的行為無比的關注,想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能爬,孩子什麼時候能走,孩子什麼時候能叫「媽媽」。
但是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寶寶都是先會爬後會走的,但是成為父母的人卻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這個樣子的,有些孩子的發育軌跡是「先會爬後會走」,有些孩子則是省略了爬的步驟,直接就會走了,對於這樣的現象,在家長中間備受爭議。
有些家長認為直接就會走的孩子,會更加的聰明,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爬行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而李玫瑾教授曾經就對這樣的現象發表了言論,直言: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爬行的過程中,寶寶需要調動自己的四肢共同協作,才能完成這一系列的動作,所以經常爬行的孩子在四肢的協調性上,一定比那些直接會走的孩子要強一些。
其實在爬行的過程中,不僅鍛鍊了孩子四肢的協調性,還鍛鍊了孩子的身體各個部位的肌肉,讓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能得到一定的鍛鍊,讓孩子的身體行動力變得更加好。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寶寶之所以能夠到處爬,就是由強烈的好奇心驅使的,寶寶想要儘快的了解這個陌生的世界,但是孩子還不具有行走的能力,只能用爬的方式來到達自己想要到達的地方。
所以先會爬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加強烈的好奇心,以後在學習上也會展現比別的孩子更加強烈的求知慾,所以父母千萬不要圖省事,省略孩子爬行的過程。
其實很多父母看見寶寶在地上爬,弄的髒兮兮的,感覺非常不衛生,於是就阻止寶寶的爬行,但是父母不知道的是,寶寶爬行的過程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的聰明。就是在爬行的過程中,寶寶的身體是需要極強的聯動性,才能在地上順利的前進、後退,避開障礙物等等。所以當父母看見孩子在爬行的時候,千萬不要怕髒,甚至是為了鍛鍊孩子的能力,適當增加孩子爬行的難度,幫助孩子增強自己的認知能力。
其實孩子剛出生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很多的東西,尤其是在孩子發育還不完全的時候,一個舉動,都需要寶寶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所以寶寶爬行時,大腦中的神經也是在高速運轉的,這使得先會爬行的寶寶大腦發育的更加迅速,身體也會變的更加的靈活。
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是不會爬行的,這時寶寶四肢的力量非常的小,當寶寶到達可以學爬行的時間時,父母不妨藉助孩子一些力量,讓孩子先適應,爬行時身體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要保護好寶寶的腹部和胸部,當這樣的聯繫足夠多的時候,就可以讓寶寶自己爬了。
寶寶想要學會爬行,是一定要有足夠的動力驅使的,這時爸爸和媽媽就可以用一些寶寶感興趣的小玩具,在寶寶的前方吸引孩子,這樣就能讓寶寶有向前爬的欲望,寶寶就會儘自己所能的向前爬,當寶寶學爬的過程中,父母還可以適當的增加寶寶爬行的難度,增加一些障礙物,這樣就能訓練寶寶的靈活性。
寄語:
寶寶的成長是離不開父母的教育的,寶寶的一切都是需要父母細心的引導,這樣寶寶才能成長的更加健全,寶寶的未來也能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