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2020-09-05 甜心奶爸

文/甜心奶爸

從孩子的降生後,一舉一動都被父母關注著,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就是所有的父母最大的願望,從孩子能夠翻身開始,父母就對孩子的行為無比的關注,想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能爬,孩子什麼時候能走,孩子什麼時候能叫「媽媽」。

但是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寶寶都是先會爬後會走的,但是成為父母的人卻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這個樣子的,有些孩子的發育軌跡是「先會爬後會走」,有些孩子則是省略了爬的步驟,直接就會走了,對於這樣的現象,在家長中間備受爭議。

有些家長認為直接就會走的孩子,會更加的聰明,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爬行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而李玫瑾教授曾經就對這樣的現象發表了言論,直言: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

那麼寶寶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什麼差別?

  • 差別一:肢體協調性

在爬行的過程中,寶寶需要調動自己的四肢共同協作,才能完成這一系列的動作,所以經常爬行的孩子在四肢的協調性上,一定比那些直接會走的孩子要強一些。

其實在爬行的過程中,不僅鍛鍊了孩子四肢的協調性,還鍛鍊了孩子的身體各個部位的肌肉,讓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能得到一定的鍛鍊,讓孩子的身體行動力變得更加好。

  • 差別二:寶寶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寶寶之所以能夠到處爬,就是由強烈的好奇心驅使的,寶寶想要儘快的了解這個陌生的世界,但是孩子還不具有行走的能力,只能用爬的方式來到達自己想要到達的地方。

所以先會爬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加強烈的好奇心,以後在學習上也會展現比別的孩子更加強烈的求知慾,所以父母千萬不要圖省事,省略孩子爬行的過程。

  • 差別三:認知能力

其實很多父母看見寶寶在地上爬,弄的髒兮兮的,感覺非常不衛生,於是就阻止寶寶的爬行,但是父母不知道的是,寶寶爬行的過程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的聰明。就是在爬行的過程中,寶寶的身體是需要極強的聯動性,才能在地上順利的前進、後退,避開障礙物等等。所以當父母看見孩子在爬行的時候,千萬不要怕髒,甚至是為了鍛鍊孩子的能力,適當增加孩子爬行的難度,幫助孩子增強自己的認知能力。

  • 差別四:大腦發育有差別

其實孩子剛出生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很多的東西,尤其是在孩子發育還不完全的時候,一個舉動,都需要寶寶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所以寶寶爬行時,大腦中的神經也是在高速運轉的,這使得先會爬行的寶寶大腦發育的更加迅速,身體也會變的更加的靈活。

那麼父母怎麼引導寶寶爬行?

  • 父母幫助寶寶發力

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是不會爬行的,這時寶寶四肢的力量非常的小,當寶寶到達可以學爬行的時間時,父母不妨藉助孩子一些力量,讓孩子先適應,爬行時身體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要保護好寶寶的腹部和胸部,當這樣的聯繫足夠多的時候,就可以讓寶寶自己爬了。

  • 用小玩具吸引寶寶

寶寶想要學會爬行,是一定要有足夠的動力驅使的,這時爸爸和媽媽就可以用一些寶寶感興趣的小玩具,在寶寶的前方吸引孩子,這樣就能讓寶寶有向前爬的欲望,寶寶就會儘自己所能的向前爬,當寶寶學爬的過程中,父母還可以適當的增加寶寶爬行的難度,增加一些障礙物,這樣就能訓練寶寶的靈活性。

寄語:

寶寶的成長是離不開父母的教育的,寶寶的一切都是需要父母細心的引導,這樣寶寶才能成長的更加健全,寶寶的未來也能有更好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小朵朵說育兒我們都知道,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學習那個年齡段應該學習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開始發育成長,而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在這過程道中,家長打破這個規律,孩子將來會和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區別,家長也會跟著擔心起來。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讓寶寶學會爬行,有一些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讓孩子學走路了,可能他們認為這樣也沒問題,反正到最後,目的都是要孩子學會走路的。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李玫瑾坦言: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父母在這個流程中違反了這個規則,孩子以後會和其他孩子很不一樣,父母親會擔心的。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先讓寶寶學會爬行運動。有的父母讓孩子直接學會走路,不讓孩子經過這個爬行運動階段。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很多寶媽不知道,年幼的寶寶看似什麼都不懂,其實一舉一動都蘊含著巨大的學問。剛出生的嬰兒從抬頭、握手、翻滾、爬行、坐立到學會行走,寶寶無時不刻不在成長,學習的東西也不太一樣,而這些,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父母急於求成,總是打破孩子成長的規律,還沒學會爬就想先學會走,這樣三步並作兩步,不僅孩子辛苦,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沒有誰是可以一步登天的,十分受大眾歡迎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看似沒區別,實際上差距很大。那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李玫瑾:「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的孩子,在將來差距很大
    家長認為反正孩子最後都是需要靠走來完成行動,那麼學習爬就是沒用的行為,早點讓孩子練習走路,也許能讓孩子發育得更快。但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在嬰幼兒發育的過程中,爬行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孩子不會爬就走和學習爬行再學習走路的孩子之間可是有著很大差距的。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俗話說得好:「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其實則不然,爬行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也會有明顯的不同。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並且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曾經關於育兒的講壇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認可,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 你娃是「不爬直接走」還是「先爬後走」?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丨趙碎碎說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可見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但作為新手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自家娃比別家的更早掌握某個動作,比如:不爬直接會走路!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
  • 「先爬後走」和「不爬」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教授:差別很大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經典的俗語有「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周會走」。這個俗語肯定好多人都會說,這其中就包含了一歲之內的寶寶成長的規律以及時間段。不同的孩子之間或許會有一些差距,這主要還是看孩子自己的發育和成長情況。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有啥區別?三個差距很明顯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孩子之間的差距1、身體協調能力上的差距尹文剛教授曾說過:「爬向屬於一種水平方向的運動,而站立行走屬於一種直立方向的運動,兩者側重性不同,但需要共同發展。」
  • 寶寶「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有區別嗎?這3方面差距很大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不爬就走」?我進一步和朋友解釋,寶寶正常的發育順序一定是先爬行後學步的,除非是一些「外部力量」打亂這種正常發育。如經常讓寶寶「扶坐」或「靠坐」,這就會鍛鍊寶寶的上肢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扶站」。
  •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差異太大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的差異太大孩子的成長發育有相應的規律性,要是在這個環節道中,家長擺脫這種規律性,孩子們今後會和別的孩子們有太大的差別,家長也會隨著擔憂著。在孩子學著行走以前,要先讓孩子學著爬行運動,有一些家長沒讓孩子們歷經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就立即讓孩子們學走路了,也許孩子認為那樣也沒什麼問題,總之到最終,目的基本都是想要孩子學著行走的。事實上,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十分關鍵的,先爬的孩子們與不爬的孩子們在實質上也是有太大的差別。
  • 你家寶寶是「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順序反了差距很大
    但是,也有極少數寶寶是例外,還沒有來得及爬,就已經學會走路了。有的父母把孩子還不會爬就學會走,當成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認為寶寶的這種表現是天賦異稟,肯定暗示著他更加聰明,更加健康。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可能讓各位父母失望了。其實寶寶的成長,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是「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對他成長的影響大不同,順序反了差距很大。
  • BBC紀錄片曝:「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比人與佩奇的差距還要大。「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兩者區別有多大>經常能聽見一群帶娃的奶奶們這樣聊天:「我家孫子可厲害了,根本不需要爬,直接就會扶著牆壁走,走得可好了。」聽到其中一位這樣說時,其他奶奶外婆們就開始著急了,因為在老一輩觀念裡,跳過爬行階段直接行走可是非常厲害的一件事兒,孩子簡直就是天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孩子不爬就會走的現象就是因為人為幹預寶寶大運動引起的。下面的圖片中,我們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嬰兒在不受幹預的情況下,大運動發展的規律。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區別真不小,家長別大意
    小寶寶從呱呱落地開始,就會得到家長的細心照顧和保護,雖然照顧孩子的過程很辛苦,但是看到寶寶掌握一項一項技能,慢慢成長,家長心裏面的喜悅感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都知道,孩子出生後在每個年齡段的特點都不同,身體發育的快慢也不同,有些孩子三四個月就會翻身,有些孩子直到六個月才能自主翻身。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真大,家長要懂
    寶媽小張有一個三歲的兒子,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但是孩子卻只能在醫院接受訓練,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家人都很心疼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在地上爬,怕將膝蓋弄傷了,經常抱著孩子,根本沒有學習爬行的機會。沒有多長時間,孩子便掌握了走路的技能,走得還挺快挺穩,因此小張認為孩子不練習爬行沒有任何問題。不過上了幼兒園後,老師看到小張孩子肢體很不協調,幾次做活動都跟不上節奏。
  • 「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的孩子,有何不同?三點差距逃不開
    甚至見到這種情況,家長們還覺得很驕傲,認為這說明孩子智商高,長大後肯定非池中之物,大有出息。 那麼,這種觀念是否正確呢?孩子不會爬就會走,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信號?
  • 寶寶「先爬後走」和「直接走路」有啥區別?媽媽要做到心中有數
    有個媽媽說:「我家寶寶會爬了,學會爬就離走不遠了……」 小雅略感自豪地說:「我家寶寶還沒爬就先會走路了!」 另一位媽媽也略帶興奮地說了一句:我家寶寶也是,還沒爬就直接走了,還沒走穩就跑起來了!
  • 一個「先爬後走」,一個「不爬就走」,兩個寶寶長大後有何區別?
    先參加一個小調查吧: 你們家孩子是「先爬後走」還是「不爬就走」呢?也有一些媽媽說:會爬的寶寶才更加聰明呢,因為爬行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協調性,也能夠刺激他的大腦發育。面對這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人不禁要問,「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究竟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