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的孩子,在將來差距很大

2020-08-30 莉莉的育兒日記

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是有著一定的規律的,到了一定的年齡也會學會一定的行為。從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到社交成功的成年人其實都是成長規律作用的結果。

但是很多家長往往認為既然有的孩子能跳級,十多歲就能上大學,那麼是不是就是說明聰明的孩子可以打破這樣的成長規律,更快更好地成長呢?

很多家長因為這樣的想法就打破了孩子的發育規律,所以有些孩子在沒有學過爬行,家長就想讓他直接走路。家長認為反正孩子最後都是需要靠走來完成行動,那麼學習爬就是沒用的行為,早點讓孩子練習走路,也許能讓孩子發育得更快。

但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在嬰幼兒發育的過程中,爬行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孩子不會爬就走和學習爬行再學習走路的孩子之間可是有著很大差距的。

李玫瑾教授一直都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在育兒方面更是有著自己專業的建議,在開通了相關的論壇後,很多媽媽也是經常在論壇上和李玫瑾教授探討育兒知識。最近李玫瑾教授就曾經在論壇上發文表示,不學習爬就走的孩子和經歷了爬行在學習走的孩子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那麼這兩種孩子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差別呢?

1、大腦的發育狀況不同

先學會爬再行走的孩子,他的大腦往往能收到更多的信息,在發育過程中大腦也能夠更加地活躍。因為孩子在學習爬行的時候,是需要四肢協調進行的,所以孩子的動作都是通過大腦更加精細地控制才完成的。

隨著學習時間的增長,孩子的爬行速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快,這也是大腦在快速發育的一種表現,因為只有大腦發育的更加完全,孩子的爬行速度才能快起來。

而且爬行除了能夠刺激大腦的發育之外,還能夠讓左右腦之間的配合更加密切。所以很多沒有學過爬行的孩子,左右腦之間的關係不會變得特別密切,對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限制。

因為沒有學爬行,所以在嬰兒大腦發育的黃金時,大腦的活躍度就會低很多,大腦也減少了一定的思考機會,所以學過爬行的孩子往往會比沒有學過爬行的孩子聰明。

2、身體的協調性不同

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控制力量和四肢是第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所有基礎的行為也是通過四肢運動來完成的,爬行其實是需要四肢同時活動的一種行為,孩子也能夠通過爬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平衡能力和手部力量,讓自己的四肢更加協調。

除此之外,爬行還能夠讓孩子成長的更快,因為在爬行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鍛鍊自己全身的肌肉,通過爬行讓孩子身上的肌肉進行一定程度的拉伸,孩子能夠長的更快更高。

但是沒有學過爬行的孩子往往就會失去這個鍛鍊身體肌肉的好機會,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也不會有嬰兒時期這樣完美的發育期了。

3、感官能力不同

因為孩子在出生之後看到的一切都是十分新奇的,對於世界上的任何物品都是有很大的好奇心的。而觸摸就是孩子感知到物品的最好方式,通過爬行孩子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東西,而且手部也能接觸到更多的物品,所以也能夠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更快地長大。

但是沒有經歷過爬行時期的孩子就少了很多接觸新事物的機會,雖然他們是從頭開始學起,但是其實這樣能夠接觸到的事物就會很少,也不會經常用手去感知物品。所以家長應該多讓孩子進行爬行,讓孩子在爬行過程中接觸更多的物品,也能讓孩子儘快地熟悉這個「新世界」。

爬行一定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的過程,爬行能夠給孩子帶來的益處遠比早學會走路要多得多,所以家長一定不要為了讓孩子「超速」成長就減少寶寶學習爬行的時間。因為爬行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更多,有更多新奇的體驗,對孩子的大腦發育以及身體發育都有著很大的益處。

【莉莉寄語】

如果想讓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長,家長更應該讓孩子學習爬行。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偏執的思想,而讓孩子吃了大虧。

我是莉莉,一位80後寶媽,每天在這裡為大家分享一些育兒技巧,

還有一些過來人的經驗。

莉莉也是育兒領域的優質創作者、更是專業的幼兒潛能開發師,

若你喜歡莉莉的文章,記得轉發+點讚+評論+關注喲!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在這過程道中,家長打破這個規律,孩子將來會和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區別,家長也會跟著擔心起來。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讓寶寶學會爬行,有一些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讓孩子學走路了,可能他們認為這樣也沒問題,反正到最後,目的都是要孩子學會走路的。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小朵朵說育兒我們都知道,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學習那個年齡段應該學習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開始發育成長,而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
  • 你娃是「不爬直接走」還是「先爬後走」?李玫瑾:差距很大
    01、你娃是「不爬直接走」還是「先爬後走」我鄰居生了一個女兒在她女兒十個月的時候,就會扶著東西直接走路,而我家孩子在是一個月的時候,只會爬,不喜歡走。當時,她很得意,覺得自家孩子很厲害,跳過爬行直接走路。可我心知肚明,爬行的好處很多父母都想不到。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甜心奶爸從孩子的降生後,一舉一動都被父母關注著,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就是所有的父母最大的願望,從孩子能夠翻身開始,父母就對孩子的行為無比的關注,想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能爬,孩子什麼時候能走,孩子什麼時候能叫「媽媽」。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李玫瑾坦言: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父母在這個流程中違反了這個規則,孩子以後會和其他孩子很不一樣,父母親會擔心的。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先讓寶寶學會爬行運動。有的父母讓孩子直接學會走路,不讓孩子經過這個爬行運動階段。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俗話說得好:「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其實則不然,爬行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也會有明顯的不同。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並且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曾經關於育兒的講壇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認可,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很多寶媽不知道,年幼的寶寶看似什麼都不懂,其實一舉一動都蘊含著巨大的學問。剛出生的嬰兒從抬頭、握手、翻滾、爬行、坐立到學會行走,寶寶無時不刻不在成長,學習的東西也不太一樣,而這些,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父母急於求成,總是打破孩子成長的規律,還沒學會爬就想先學會走,這樣三步並作兩步,不僅孩子辛苦,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沒有誰是可以一步登天的,十分受大眾歡迎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看似沒區別,實際上差距很大。那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
  •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差異太大
    李玫瑾坦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以後的差異太大孩子的成長發育有相應的規律性,要是在這個環節道中,家長擺脫這種規律性,孩子們今後會和別的孩子們有太大的差別,家長也會隨著擔憂著。在孩子學著行走以前,要先讓孩子學著爬行運動,有一些家長沒讓孩子們歷經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就立即讓孩子們學走路了,也許孩子認為那樣也沒什麼問題,總之到最終,目的基本都是想要孩子學著行走的。事實上,爬行運動這種環節,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十分關鍵的,先爬的孩子們與不爬的孩子們在實質上也是有太大的差別。
  • 「先爬後走」和「不爬」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教授:差別很大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經典的俗語有「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周會走」。這個俗語肯定好多人都會說,這其中就包含了一歲之內的寶寶成長的規律以及時間段。不同的孩子之間或許會有一些差距,這主要還是看孩子自己的發育和成長情況。
  • 你家寶寶是「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順序反了差距很大
    但是,也有極少數寶寶是例外,還沒有來得及爬,就已經學會走路了。有的父母把孩子還不會爬就學會走,當成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認為寶寶的這種表現是天賦異稟,肯定暗示著他更加聰明,更加健康。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可能讓各位父母失望了。其實寶寶的成長,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是「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對他成長的影響大不同,順序反了差距很大。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有啥區別?三個差距很明顯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孩子之間的差距1、身體協調能力上的差距尹文剛教授曾說過:「爬向屬於一種水平方向的運動,而站立行走屬於一種直立方向的運動,兩者側重性不同,但需要共同發展。」
  • 寶寶「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有區別嗎?這3方面差距很大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不爬就走」?我進一步和朋友解釋,寶寶正常的發育順序一定是先爬行後學步的,除非是一些「外部力量」打亂這種正常發育。如經常讓寶寶「扶坐」或「靠坐」,這就會鍛鍊寶寶的上肢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扶站」。
  • BBC紀錄片曝:「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比人與佩奇的差距還要大。「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兩者區別有多大>經常能聽見一群帶娃的奶奶們這樣聊天:「我家孫子可厲害了,根本不需要爬,直接就會扶著牆壁走,走得可好了。」聽到其中一位這樣說時,其他奶奶外婆們就開始著急了,因為在老一輩觀念裡,跳過爬行階段直接行走可是非常厲害的一件事兒,孩子簡直就是天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孩子不爬就會走的現象就是因為人為幹預寶寶大運動引起的。下面的圖片中,我們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嬰兒在不受幹預的情況下,大運動發展的規律。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真大,家長要懂
    寶媽小張有一個三歲的兒子,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但是孩子卻只能在醫院接受訓練,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家人都很心疼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在地上爬,怕將膝蓋弄傷了,經常抱著孩子,根本沒有學習爬行的機會。,認為孩子特別聰明,不爬都會走。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有何不同?將來3方面差距明顯
    大多孩子的成長是待在父母懷裡的,直到完全可以站起來行走,父母才會放手。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差距到底在哪?1、先爬後走的孩子和母親會更加親密相比起不爬就走的寶寶,先爬後走的寶寶對母親的感情會更親近。2、先爬後走的孩子腦部發育更快爬行訓練可以加強寶寶的前庭和感覺系統的統一,讓身體活動更加靈活,促進腦部發育。
  • 「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的孩子,有何不同?三點差距逃不開
    然而,並不是所有寶寶都能學會爬行的,有的家長可能發現了,自家寶寶還不會爬呢,就直接開始走路了。 甚至見到這種情況,家長們還覺得很驕傲,認為這說明孩子智商高,長大後肯定非池中之物,大有出息。 那麼,這種觀念是否正確呢?
  • 寶寶「先爬後走」還是「不爬就走」,差距大不同,父母心裡要有數
    不同的寶寶大動作發育的先後順序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寶寶是先會爬,後會走,而有些寶寶卻直接略過爬行這個環節,學會了走路。 有些父母覺得自家寶寶省去了爬這個環節,就會走路,是一種聰明的表現,真的是這樣麼?
  • 先爬再走?不爬直接走?產生差距很大,細細看護不要傷害孩子
    吳大媽畢竟是有照顧孩子的經驗,照顧起小孫子也是得心應手,把孩子看護的很好,但是最近因為孩子和兒媳婦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原來孩子已經到了學會爬的時候了,但是孩子還沒學會爬,直接就走了。一開始吳大媽還很開心,覺得這是小孫子聰明,有過人之處,但是兒媳婦知道後很反對孩子不學爬直接會走,因為她覺得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必須的,不應該跳過任何一個環節,這樣做的後果可能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後果。但是孩子已經學會走了,再讓他回頭學爬已經不可能了,就只好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