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有區別嗎?這3方面差距很大

2020-12-22 糖果的媽媽

最近帶著小糖果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兒子還不到10個月,但已經可以扶著東西站起來了,朋友驕傲的對我說:「你看我兒子多厲害,這麼快就會走了。」

我一邊驚嘆於現在孩子的「早」發育,一邊忍不住勸她:「10個月正是寶寶的爬行期,你還是沒事多讓娃爬爬,先走再爬可不是什麼好事。」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不爬就走」?

我進一步和朋友解釋,寶寶正常的發育順序一定是先爬行後學步的,除非是一些「外部力量」打亂這種正常發育。

如經常讓寶寶「扶坐」或「靠坐」,這就會鍛鍊寶寶的上肢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扶站」。

這就和我們喜歡在高處遠眺一樣,寶寶也喜歡更高的視野,當他們有了足夠的上肢能力以後,他們就會經常扶著東西站起來。

但這並不意味著寶寶擁有足夠的下肢力量支撐站立,相反這有可能會傷害到寶寶的下肢。

再比如,使用學步車也可能會讓他們越過爬行,直接站立。有的家長對寶寶學步這件事太過著急,會給寶寶買學步車,當寶寶習慣使用腿後,也會越過爬行直接走路。

家長千萬不要以為這是條「捷徑」,根據調查,使用學步車的嬰兒走路時間反而會晚於沒有使用學步車的。

另外使用學步車還可能導致孩子身體協調性變差,出現O型腿等不好的後果。

當然也有少部分寶寶是「自學成才」,本來腿部力量就很強,並且行走意願非常強烈。

如果你沒有經常讓孩子扶坐,也沒有讓寶寶使用學步車,但寶寶就是「不爬就走」了,這很有可能就是寶寶下肢發育較好,並且行走意願較強。

雖然這樣的寶寶很少,但也是有可能出現的,這種情況下家長也不用擔心,注意讓寶寶休息就可以了。

聽我說了這麼多,朋友有些「心虛」了,她小聲嘀咕著「沒準我家孩子更聰明呢」。唉,不是真朋友還真不敢和她說這麼多,到人家做客,何必討人嫌呢?

但是我還是鄭重其事地告訴她,不少人都有這樣的誤解,覺得「走」比「爬」更高級,甚至還有寶寶越早學會爬證明他們越聰明的說法。

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爬行對於寶寶可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根據研究發現:人的肢體活動受大腦控制,嬰兒爬行促進其肢體協調和平衡能力,同時對其大腦前庭也有一定刺激作用。

所以「先爬再走」的寶寶反而比「不爬就走」的寶寶更聰明哦,家長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了。朋友聽我說完,趕緊讓孩子快樂地爬行了,沒有友盡,我心中的大石終於落地了。

寶寶「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有區別嗎?專家:3方面差距很大

先爬再走的寶寶「身體協調性更好」,更不易發生順拐。

寶寶在爬行的時候需要用到腿部和手臂肌肉一起發力,可以讓寶寶上下肢一起鍛鍊到,可以提高寶寶的肢體協調和平衡能力

先爬再走的寶寶「認知能力更強」,寶寶在爬行的時候不光用到肢體,還會用到視覺、觸覺等。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鍛鍊了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通過爬行移動讓寶寶對時間和空間有了初步的概念,這對他們的心理髮育及自身認知方面都有很大的好處。

先爬再走的寶寶「探索能力更強」,他們往往更具行動力和冒險精神,這對於他們日後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

爬行之於嬰兒而言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經常爬行的孩子對外界會抱有更強的好奇心,有研究發現:嬰兒時期經常爬行的孩子,在長大後更不易暈車和恐高。

擴展閱讀:如何引導寶寶爬行?

首先糖果媽媽建議大家,一定要遵循寶寶的運動發育規律,從匍匐爬行、手膝爬行再到手腳爬行。

從寶寶7-8月,就可以讓寶寶「匍匐爬行」了,最開始寶寶一定是肚子緊貼地面的,家長不要著急。

我們可以用玩具吸引寶寶抬頭,將整個上身抬起,等寶寶能夠完全抬起上身後,就可以讓他們學習「雙腿交替」的爬行了。

從寶寶9-10個月,就可以訓練寶寶「手膝爬行」了,剛開始可以幫寶寶拖住肚子,讓寶寶練習交替雙腿的爬行。

家長可以頂著寶寶的雙腿,給他們一個反作用力,讓他們爬的更容易一些。從寶寶10-12個月,就可以學習「手腳爬行」了,這段時間的主要訓練目的該以「辨別方向」、「控制平衡」為主。

多讓寶寶練習「轉向爬」幫助寶寶訓練方向感,等寶寶12個左右還可以讓他們練習爬樓梯增加寶寶的空間感。

你家寶寶是「先爬再走」還是「不爬就走」?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李玫瑾:「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很大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是有規律的,如果父母一不小心打破了這種規律,不僅父母操心,孩子也會跟著受罪的,而寶寶學習走路之前,要學會一段時間的爬行,有的寶寶沒有爬行的階段,就直接走路了。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在這過程道中,家長打破這個規律,孩子將來會和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區別,家長也會跟著擔心起來。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讓寶寶學會爬行,有一些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讓孩子學走路了,可能他們認為這樣也沒問題,反正到最後,目的都是要孩子學會走路的。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先會爬後會走」,有些孩子則是省略了爬的步驟,直接就會走了,對於這樣的現象,在家長中間備受爭議。有些家長認為直接就會走的孩子,會更加的聰明,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爬行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而李玫瑾教授曾經就對這樣的現象發表了言論,直言: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那麼寶寶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什麼差別?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很多寶媽不知道,年幼的寶寶看似什麼都不懂,其實一舉一動都蘊含著巨大的學問。剛出生的嬰兒從抬頭、握手、翻滾、爬行、坐立到學會行走,寶寶無時不刻不在成長,學習的東西也不太一樣,而這些,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父母急於求成,總是打破孩子成長的規律,還沒學會爬就想先學會走,這樣三步並作兩步,不僅孩子辛苦,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沒有誰是可以一步登天的,十分受大眾歡迎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看似沒區別,實際上差距很大。那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你家寶寶是「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順序反了差距很大
    有的父母把孩子還不會爬就學會走,當成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認為寶寶的這種表現是天賦異稟,肯定暗示著他更加聰明,更加健康。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可能讓各位父母失望了。其實寶寶的成長,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是「先爬後走」還是「先走後爬」,對他成長的影響大不同,順序反了差距很大。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李玫瑾坦言: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規律。如果父母在這個流程中違反了這個規則,孩子以後會和其他孩子很不一樣,父母親會擔心的。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先讓寶寶學會爬行運動。有的父母讓孩子直接學會走路,不讓孩子經過這個爬行運動階段。
  • 「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的孩子,有何不同?三點差距逃不開
    甚至見到這種情況,家長們還覺得很驕傲,認為這說明孩子智商高,長大後肯定非池中之物,大有出息。 那麼,這種觀念是否正確呢?孩子不會爬就會走,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信號?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有啥區別?三個差距很明顯
    可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所有的寶寶都能夠學會爬行,有的直接跳過爬行,開始了行走,家長認為這是一種高智商的表現,事實真的如此嗎?​」與「先爬再走」孩子之間的差距1、身體協調能力上的差距尹文剛教授曾說過:「爬向屬於一種水平方向的運動,而站立行走屬於一種直立方向的運動,兩者側重性不同,但需要共同發展。」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尤其是從孩子能夠翻身之後,家長就對孩子行為更加關注,希望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能爬,什麼時候學會走路,什麼時候喊出第一聲「爸爸媽媽」。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
  • 一個「先爬後走」,一個「不爬就走」,兩個寶寶長大後有何區別?
    」還是「不爬就走」呢?也有一些媽媽說:會爬的寶寶才更加聰明呢,因為爬行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協調性,也能夠刺激他的大腦發育。面對這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人不禁要問,「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李玫瑾:「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的孩子,在將來差距很大
    家長認為反正孩子最後都是需要靠走來完成行動,那麼學習爬就是沒用的行為,早點讓孩子練習走路,也許能讓孩子發育得更快。但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在嬰幼兒發育的過程中,爬行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孩子不會爬就走和學習爬行再學習走路的孩子之間可是有著很大差距的。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區別真不小,家長別大意
    原來,當女兒小的時候,家人總是擔心寶寶爬會傷著膝蓋,再加上家裡人照顧孩子的很多,所以寶寶經常被大人抱著,很少有在地上自己爬行的機會。而有些家長覺得走路才是重要的,至於會不會爬並不重要,所以對於是否先學會爬才會走路並不在意,但其實有沒有「爬」這個步驟尤為關鍵。「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區別真的不小,不管是大腦發育還是身體發育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家長千萬不能大意。
  • BBC紀錄片曝:「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其實,還真不是上帝不公平,有可能是你媽(爸/爺/奶/外公/外婆...)的鍋。並不是說你家的基因不好,而是你小時候,你媽沒讓你爬夠!有小夥伴會問:納尼?還有這回事?爬行真的有這麼深遠的影響嗎?有的。,面對「危險」的懸崖,他們會繼續往前爬嗎?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有何不同?將來3方面差距明顯
    有不少寶媽被寶寶「還不會爬就先走」的問題所困擾,這是因為她們聽說,寶寶不會爬就先走,寶寶長大問題多,不僅會影響智力發育,還會影響視力發育,這讓很多家長擔心起來,畢竟有不少很多家長是相信三翻六坐八爬的說法。眼看孩子到了月齡,還還沒學會爬,家長心裡難免會著急起來。
  • 寶寶「先爬後走」還是「不爬就走」,差距大不同,父母心裡要有數
    小寶寶在家人的照顧下,一天天長大,在發育方面,有些時候有些時候父母唯恐自家寶寶落後了,其實父母關注比較多的就是在大動作發育中比較顯著的爬行以及走路的問題。 不同的寶寶大動作發育的先後順序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寶寶是先會爬,後會走,而有些寶寶卻直接略過爬行這個環節,學會了走路。
  • 先爬後走的寶寶,和不爬就走寶寶有什麼區別?將來3個差距很明顯
    小寶寶的發育是有規律的。常規來說,寶寶每一個行為的掌握都是跟身體發育匹配的。當然也有小寶寶並不是按常理出牌,就好比八個月左右學會爬,一歲左右開始走路,一些小寶寶在這個順序上顛倒了,他們會直接跳過爬行這一步,學著蹣跚學步。等到會走了才學會坐地爬行。
  • 「會爬」和「不會爬」的寶寶,有何區別?醫生:這4點差別很大!
    "會爬"和"不會爬"的寶寶,有何區別?醫生:這4點差別很大!現如今,每個家庭裡都有一個小寶貝。孩子的一舉一動,也是牽動著萬千父母的心。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中,爬行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許多孩子在學走路之前,都要爬一段時間。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相比有啥不同?這4點很明顯
    寶寶的成長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學會爬,再學會走是寶寶成長的常規操作,每個寶寶都必須要經歷這樣的成長階段。可是有的寶寶卻恰恰違反常規,還沒學會爬,就開始走路了,不明所以的家長還認為這樣的孩子更聰明,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你娃是「不爬直接走」還是「先爬後走」?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丨趙碎碎說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可見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但作為新手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自家娃比別家的更早掌握某個動作,比如:不爬直接會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