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帶著小糖果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兒子還不到10個月,但已經可以扶著東西站起來了,朋友驕傲的對我說:「你看我兒子多厲害,這麼快就會走了。」
我一邊驚嘆於現在孩子的「早」發育,一邊忍不住勸她:「10個月正是寶寶的爬行期,你還是沒事多讓娃爬爬,先走再爬可不是什麼好事。」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不爬就走」?
我進一步和朋友解釋,寶寶正常的發育順序一定是先爬行後學步的,除非是一些「外部力量」打亂這種正常發育。
如經常讓寶寶「扶坐」或「靠坐」,這就會鍛鍊寶寶的上肢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扶站」。
這就和我們喜歡在高處遠眺一樣,寶寶也喜歡更高的視野,當他們有了足夠的上肢能力以後,他們就會經常扶著東西站起來。
但這並不意味著寶寶擁有足夠的下肢力量支撐站立,相反這有可能會傷害到寶寶的下肢。
再比如,使用學步車也可能會讓他們越過爬行,直接站立。有的家長對寶寶學步這件事太過著急,會給寶寶買學步車,當寶寶習慣使用腿後,也會越過爬行直接走路。
家長千萬不要以為這是條「捷徑」,根據調查,使用學步車的嬰兒走路時間反而會晚於沒有使用學步車的。
另外使用學步車還可能導致孩子身體協調性變差,出現O型腿等不好的後果。
當然也有少部分寶寶是「自學成才」,本來腿部力量就很強,並且行走意願非常強烈。
如果你沒有經常讓孩子扶坐,也沒有讓寶寶使用學步車,但寶寶就是「不爬就走」了,這很有可能就是寶寶下肢發育較好,並且行走意願較強。
雖然這樣的寶寶很少,但也是有可能出現的,這種情況下家長也不用擔心,注意讓寶寶休息就可以了。
聽我說了這麼多,朋友有些「心虛」了,她小聲嘀咕著「沒準我家孩子更聰明呢」。唉,不是真朋友還真不敢和她說這麼多,到人家做客,何必討人嫌呢?
但是我還是鄭重其事地告訴她,不少人都有這樣的誤解,覺得「走」比「爬」更高級,甚至還有寶寶越早學會爬證明他們越聰明的說法。
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爬行對於寶寶可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根據研究發現:人的肢體活動受大腦控制,嬰兒爬行促進其肢體協調和平衡能力,同時對其大腦前庭也有一定刺激作用。
所以「先爬再走」的寶寶反而比「不爬就走」的寶寶更聰明哦,家長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了。朋友聽我說完,趕緊讓孩子快樂地爬行了,沒有友盡,我心中的大石終於落地了。
寶寶「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有區別嗎?專家:3方面差距很大
先爬再走的寶寶「身體協調性更好」,更不易發生順拐。
寶寶在爬行的時候需要用到腿部和手臂肌肉一起發力,可以讓寶寶上下肢一起鍛鍊到,可以提高寶寶的肢體協調和平衡能力。
先爬再走的寶寶「認知能力更強」,寶寶在爬行的時候不光用到肢體,還會用到視覺、觸覺等。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鍛鍊了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通過爬行移動讓寶寶對時間和空間有了初步的概念,這對他們的心理髮育及自身認知方面都有很大的好處。
先爬再走的寶寶「探索能力更強」,他們往往更具行動力和冒險精神,這對於他們日後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
爬行之於嬰兒而言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經常爬行的孩子對外界會抱有更強的好奇心,有研究發現:嬰兒時期經常爬行的孩子,在長大後更不易暈車和恐高。
擴展閱讀:如何引導寶寶爬行?
首先糖果媽媽建議大家,一定要遵循寶寶的運動發育規律,從匍匐爬行、手膝爬行再到手腳爬行。
從寶寶7-8月,就可以讓寶寶「匍匐爬行」了,最開始寶寶一定是肚子緊貼地面的,家長不要著急。
我們可以用玩具吸引寶寶抬頭,將整個上身抬起,等寶寶能夠完全抬起上身後,就可以讓他們學習「雙腿交替」的爬行了。
從寶寶9-10個月,就可以訓練寶寶「手膝爬行」了,剛開始可以幫寶寶拖住肚子,讓寶寶練習交替雙腿的爬行。
家長可以頂著寶寶的雙腿,給他們一個反作用力,讓他們爬的更容易一些。從寶寶10-12個月,就可以學習「手腳爬行」了,這段時間的主要訓練目的該以「辨別方向」、「控制平衡」為主。
多讓寶寶練習「轉向爬」幫助寶寶訓練方向感,等寶寶12個左右還可以讓他們練習爬樓梯增加寶寶的空間感。
你家寶寶是「先爬再走」還是「不爬就走」?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