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對話錢穎一:要有耐心持續在一個領域深入才會取得成績

2021-01-07 創業邦

3月20日晚上,清華經管學院偉倫樓,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對話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張一鳴談到今日頭條2018年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企業社會責任、業務和全球化。他認為,科技平臺應該肩負基礎設施的責任,「平臺型企業,特別是科技平臺型企業,大到一定的程度,成為了社會公共基礎設施。這時,對平臺的要求,就不僅僅是商業公司的法律責任,而是更高了。」

對話持續了兩小時,能夠容納700人的報告廳座無虛席。這座報告廳曾經迎來許多企業家和創業者,包括蘋果公司的庫克、特斯拉&SpaceX的馬斯克、騰訊的馬化騰等,張一鳴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一位。

話題從張一鳴個人的求學、創業經歷,慢慢過渡到行業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和全球化。張一鳴說,成立今日頭條是一次非典型創業,是看到移動浪潮後的主動選擇。他還談起大學時讀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書」,一大半是傳記,發現偉大的人年輕時也是平凡人,只要有耐心,深入一個領域就會有收穫;作為CEO,他認為,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素質是同理心,好產品離不開「產品直覺和感性認識」。

對於在校學生的建議,張一鳴說,保持學習能力比知識的積累可能更重要,對職業規劃應該更有耐心,看長遠。

以下為對話全文上半部分,關於張一鳴的求學、創業和科技公司的社會責任 :

第一部分:人們對大的轉折特別容易無感

錢穎一:今天晚上我們一起和清華學子做一個交流溝通,從你求學創業的經歷開始談。你是1983年出生,2001年考入南開大學。你最初報考了生物專業,入校時被調劑到微電子專業(即電子工程),後來自己轉專業到軟體工程(即計算機)。和大家分享一下,當初你報考選擇志願、被調劑和轉系是出於什麼原因?

張一鳴:為什麼報考生物系?當時都說生物是21世紀的領頭羊,所以非常熱。我自己也感興趣,高中的時候參加生物競賽,看了一本北大老師寫的《普通生物學》,對我影響很大。生物從細胞到生態,物種豐富多樣,但背後的規律卻非常簡潔優雅,這對於你設計系統或者看待企業經濟系統,都會有很多可類比的地方。

至於被調劑的微電子專業,我自己也對微電子非常感興趣。但是學了一段時間之後,我覺得實驗的機會太少,或者說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轉化到實踐層面比較難。正好我們大一、大二也學計算機,所以大二下學期我就轉到了軟體工程。學計算機有一個好處,只要有電腦、能上網,就可以自己獲取學習的資源,你有想法的話就可以直接做出來,哪怕是一個在校生,也可以發布產品給廣大用戶,這點最終吸引我轉向了計算機。(豐富的專業背景)對我來說也是很有收穫的,創業的話各個東西都看,我中間還選修了工商管理。

錢穎一:從剛才簡短的介紹當中發現,你的興趣非常廣泛,電子、生物、計算機還有工商管理,你覺得四年經歷中有哪些是對你後來影響最大的?

張一鳴:我們學校在天津,不像在北京,可參加的課外活動不是太多。所以我有很多時間看各種「亂七八糟」的書。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除了上課之外看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書,傳記佔很大一部分。閱讀最主要的是對你的興趣、審美有塑造。看了傳記之後,我自己在後來的擇業,對我的職業規劃更有耐心。你看到很多很偉大的人,年輕時的生活也是差不多的,也由點滴的事情構成,大家都是平凡人。你要有耐心,持續在一個領域深入,會取得對應的成績。我一直覺得世界上的書,如果只能選擇看少數書的話,兩類書值得看,第一類是傳記,第二類是教科書。

錢穎一:傳記讓你更耐心,這是很重要的體會,現在不耐心是學生中很大的問題。聽說你在大學的時候就對信息的流動效率很有思考,是什麼情況下你去想這個問題的,想這個問題對你後來的創業有什麼關聯?

張一鳴:這個是我創業的主旋律。我本身是重度信息獲取者,除了大學看很多傳記,雜七雜八的書之外,中學也看很多報刊雜誌,連中縫都會看。我當時覺得信息的傳遞是影響非常大的事情,由於信息傳遞效率的不同,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效率、合作、包括人的認知造成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報紙剛被發明的時候,是非常奢侈的產品。相信過十年二十年,10後、20後這些人長大,知道當年為了傳遞一份信息,要通過刻字、油印,把幾千幾萬字人工遞送到幾百公裡外的地方,會覺得非常奇怪。

信息的流動本身對社會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我甚至覺得它可能是各種其他效率的基礎。信息的流動速度或者信息的組織有序程度會產生很大的增益,我們學計算機的時候有做MIS系統還有存儲系統、3D展現,也是圍繞信息,IT行業就是信息產業。其中信息的組織和分發產生的增益最大。信息已經在那兒,如果沒有有效組織和分發,其實產生的價值很有限。我畢業之後無論做搜尋引擎還是社交網站,搜尋引擎組織分發信息,社交網站以人為節點組織信息流動,還是做推薦引擎,以興趣為顆粒度來組織分發信息,其實基本上都圍繞信息分發。包括抖音也是更有利於信息被創造出來、被分發出去。我們公司內部有一個效率工程部門,專門優化公司內部的信息流動。

錢穎一:從2005年你大學畢業到2012年你創辦今日頭條之間的七年中,你有過豐富的創業和工作經歷,曾在四家公司創業,協同辦公、酷訊、海內、99房,參與創辦過的四家公司,在此中間你還去微軟工作過一段時間。那七年中你是如何設想和規劃你自己,在實踐中又是如何調整的?

張一鳴: 我之前都是偏技術創業,社交領域的創業讓我有機會觀察用戶,在感性理解用戶和產品方面有很大幫助。社交產品跟人打交道,很多用戶直接給你反饋問題。跟王興一起創業,那個創業非常注重產品品質,真的一個像素、一點點色差都非常敏感。獨立創業的時候,99房是對今日頭條創業的演練,99房那時候我當CEO,以前我把職責做完,還有問題向上匯報,但CEO不能向上匯報,要做獨立的決定。招聘、辭退不能推給別人,這是對今日頭條創業的演練。還是很幸運,最終在移動網際網路浪潮起來的時候,我有以上這些經歷。

錢穎一:創業的時代和時機非常重要,那麼在你帶著七年的經驗創立今日頭條的時候,你當時的初心就是想做一個頭條這樣的企業,還是只是一個偶然?

張一鳴:這個創業也是非典型,我做的搜尋引擎公司經營得還可以,我主動選擇重新創立公司,重新選擇方向。後來我們的業務還是受到比較大的影響,轉交給另外一個合作夥伴,其實(創業)是一個蠻主動選擇的行為。

錢穎一:為什麼有這個主動的選擇?

張一鳴:主要看到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非常非常大,而且這個浪潮甚至更早在2008年就感受到。2007年蘋果發布第一款iPhone,我當時買到非常震驚,上面可以搭建一個網站或者寫一個程序。放到口袋裡面,很難想像一個網站躺在你的口袋裡面,你可以寫一個網站打開瀏覽器訪問自己寫的網站。把作業系統放到行動裝置上非常具有顛覆性。

後來我們做社交網站的過程中,發現移動網際網路的增速每周是萬分之幾的速度在上升,還很小,但是一直在上升。2011年我們做搜索的時候,上升速度非常快了,我們做了幾款房產的網際網路應用,也非常成功。2011年底基本判斷整個信息的傳播介質會發生變化,從紙媒為傳播介質轉向以手機為傳播介質。實時性、雙向性、多模,可以傳輸各種題材的信息,還帶很多傳感器,整個信息的傳播有非常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做一個垂直的業務相比和平臺業務相比,做平臺型產品的機會非常難得,就主動選擇。

這個跟看傳記也有關係,人們看大的東西特別容易無感,對大的轉折其實一般也無感,一般是事後才感覺。2011年確實感覺科技的進步會讓一個領域出現,預感到會出現重大深遠的創新、深遠的變化,這個變化甚至還未停止。現在過去六年了,從2011年到2016年整個上市企業的排行榜全部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發生變化,前五名的人均產值發生10倍的變化。我們現在做海外國際化,去了很多國家,發現移動網際網路改變很多國家的經濟、文化、社會面貌,這個趨勢還沒停止,還有視頻化也是移動網際網路上的子浪潮,這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網速提高帶來的。

2011年我感受比較強烈,確實這是一個巨大的浪潮,一般來說人生只能過一遍,無法做審視,你身在其中。看傳記有機會去審視,雖然是他人的人生,但是你看的時候有代入感。你看的時候,可以看到人在巨大浪潮中的變化。

錢穎一:這種感覺非常有意思,你主動放棄已經很成功的創業,去進行另外一個,這裡面的啟發從傳記裡面讓你能感受到一些重大的變化。2016年你在央視參加一個對話節目中提到「從公司層面不要和別人的核心領域去競爭,這樣會牽扯你很多的精力,也沒有優勢。從另一個角度講,除了競爭外,不做別人做得好的領域,要做另外的領域。」這個思路非常具有開創性,讓我想到扎克伯格去年走進清華經管課堂的時候也說過類似的話,學生問他,應該去哪些領域創業。他說,「你應該找到一個領域,它是你自己感興趣的,最好不是其他人感興趣的。」當時我對這句話也有一個補充,可惜的是我們更多的看到的是自己對某一個領域有興趣,往往是因為別人對這個領域也有興趣,這樣的話大家跟風做一樣的事情,其實並不會很成功。看來你和扎克伯格在這一點上是所見略同,與多數人非常不一樣。他人的傳記對你很有啟發,你對想創業的同學們有哪些建議,比如剛才提到大的浪潮。

張一鳴:大的浪潮看時機,浪潮一定有,但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等待時機,不同的時代有不同領域的浪潮。確實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有人叫做興趣,有人叫做志向,有人說激情、抱負。創業的機會是你用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你看到一些不同的東西,這個東西你可能能領先別人看到,那你最終把它創造出來。

如果你把社會當成一個總的系統,你會發現你並不是在爭奪他們的份額,而是在社會上創造新的增量。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雙贏。對於你來說,不是重複做事情,你不是copy一個業務。對社會來說,又有新的增量。如果不是你的興趣的話,可能因為行業的波動就放棄了。如果是你的興趣,相信你看到的東西,你能夠跨越或者行業或者輿論的影響。

錢穎一:你講的內容很多,也很有啟發。我們一般人會看到時機、商機或者是浪潮,這些是客觀的。從主觀來講,剛才講到要從另外一個視角看同樣的事情,別人的視角不一樣,看出來的結果不一樣,你跟別人都一樣的視角看到的東西大家都看到了。這是第一。

第二,興趣和志向很重要,給一個原因,為什麼?這些事情都是變化的,都是有波動的,不真是興趣和志向非常執著的話,就變了。但是恰恰是因為你的執著,別人都變的時候你不變,你堅持了。

張一鳴:其實我觀察下來,我們招聘了很多人,我很多同學朋友在各種行業崗位上工作很長時間,社會上真正有強烈興趣認真長期做某一件事情的人並沒這麼多,這個做到的話往往能做得不錯。

第二部分:企業要保持對外界信息的敏感

錢穎一:沒有考試壓力情況下執著地、系統地讀一個東西一定是很有興趣和志向,這個往往很重要。我在去年11月到今日頭條參觀,對創業只有5年的新一代網際網路公司的快速成長印象非常深刻,大家都十分欽佩。今日頭條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快速打造成一家新的獨角獸,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張一鳴:核心競爭力直接來說是我們的產品,產品背後是我們的技術系統,技術系統背後是我們的團隊和文化。網際網路技術並不是壟斷或者絕密的,團隊和文化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和優秀的自省。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團隊和文化。

錢穎一:很多公司有類似的回答,團隊和文化,高科技公司人才最重要。從你的角度講,你不同於其他公司的特殊性有哪些?

張一鳴:我們有一些特點,但我不確定是不是我們獨有的。我們公司在人力資源上一些實踐,比如我們強調「Context,not Control」,同事之間,管理、協調上,通過提供上下文,通過內部信息透明來解決。一般公司規範流程、建立制度,我們比較注意不要建立太複雜太多制度,這會抑制創新。比如財務部出一個規定很容易,做什麼事情必須ABCD,法務再出一個XYZ,每個部門很容易定兩頁紙。但其實規則一多,限制非常多,也會有很多規則衝突。

我們注重context希望給員工更多的上下文而不是分解任務,我寫我的目標幹什麼,看到我的目標,他們寫他們自己的目標,我一般很少去改他們的目標,我會做一些補充。公司的大目標定了之後,大家想我對這個目標有什麼貢獻,而不是說你能夠為這個目標做什麼貢獻。這算我們的實踐,這個不一定適合所有企業,要看你對企業組織的觀念是怎麼樣的。

錢穎一:下面的幾個問題跟你們的業務特點有關,不同於傳統的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沒有採編人員,運轉核心是一套由代碼搭建而成的算法。算法模型會記錄用戶在今日頭條上的每一次行為,在海量的資訊裡知道你感興趣的內容,甚至知道你有可能感興趣的內容,並將它們精準推送給你。但這種利用人工智慧來定向推送也會帶來問題,就是如何防止推送使得大眾獲取信息的領域越來越狹窄?這是很多人關切的問題。

張一鳴:這個問題我們很早注意到,在推薦裡面是一個專門的課題,但是並不是不可解的問題,是可優化的問題,探索和收斂是一個平衡,探索性太強內容的精準性差,收斂太多又覺得信息太窄。

我們做幾個事情,產品上提供更多的發現機制,有頻道、關注、搜索,給你主動探索信息。第二,如果是公共話題用戶都會看到,我們也有同事進行要聞內容的幹預。第三,從算法上來說,個性化推薦不是為個人推薦,本質上是協同推薦,我推薦跟我具有相似特徵人的內容,推送有一個泛化程度,首先個人是獨立的獨特的個體,清華經管的學生是相似的個體,清華的學生是相似的個體,所有學生是相似的個體,中國用戶是相似的群體。推薦的泛化能力是可以控制的,並不是只給你推你感興趣的內容,其實是人人使用並且為人人貢獻,這個度我們可以平衡的。剛才說的收斂還是泛化,我們嘗試給不同人推不同的程度,現在已經有很大的改善了。最後聲明一點,根據興趣推,不是根據觀點,同一個內容不會只推正或者反的觀點,都推。

錢穎一:推送的時候考慮大家的興趣,不免存在算法無法判斷興趣的高低,低俗一點的都有可能,這個怎麼處理?

張一鳴:我們還是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所有的社交媒體平臺包括Facebook、Youtube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數據驅動容易標題性、負面性。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們第一個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了內容質量團隊,非常大的規模,有幾千人做底線的把控。

其次,頭條後臺的閱讀量分布以生活、求學、工作信息為主。在坐的大家可能平時看不到三農的信息,但是很多的三農用戶、從業者看到很多農業生產相關的信息,我們不斷豐富更多的實用信息的內容,我相信關於教育的信息、學術的相關信息也會越來越多的,實用信息佔比例更高。同時,我們還不斷提高技術,去年推出通過人工智慧來識別版權、識別謠言、識別低俗,效果非常好,現在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展。

錢穎一:還有一個相關問題,在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看到一種現象,有很多移動網際網路產品,比如短視頻APP迅速的崛起,又快速的隕落。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現象。你們有很多產品,你們是怎麼定位、怎麼看這個問題的?你們有怎樣的策略?怎麼與時俱進?

張一鳴:我上一次創業擔任99房CEO,學到最重要的事情是面對不確定性。提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憂慮,市場會變化,我會不會跟不上時代?我學到的經驗是,應該直面變化,找到背後更基礎的東西。更基礎的東西是用戶的需求。沒有不會變化的產品,因為用戶習慣在變化,用戶構成在變化。因此無論在網際網路還是其它領域,沒有不變的產品,核心是能夠持續地抓住真實的用戶需求,演化產品,這樣就沒有問題了。不尋求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要能夠持續地抓住用戶需求,需要團隊的文化能夠對外界的信息敏感。

第三部分:平臺企業要承擔像基礎設施那樣的社會責任

錢穎一:信息社交分發平臺的企業,是一個平臺型的企業,作為平臺型的企業,自然有一系列關於平臺企業社會責任和價值塑造,你們在平臺治理方面希望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及社會責任方面怎麼考慮。大家非常關注關於平臺的責任問題。

張一鳴:我也是這兩年體會更多。我們通常說企業作為商業組織,有幾種形態。一種是個體戶,自己管理自己就行,不影響別人。一種是工作室,你參與到某個企業的某個環節。一種是普通企業,有上遊、下遊和同行。一種是平臺型企業,你影響很多人。還有一種是全球平臺型企業,在很多國家產生很多重要的影響。

2015、2016年的時候,我們邁向平臺企業,現在邁向全球性平臺企業。這幾年,科技讓移動網際網路滲透率提高,平臺型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到很多地方,都能遇到我們的用戶或者客戶。平臺型企業,特別是科技平臺型企業,大到一定的程度,成為了社會公共基礎設施。這時,對平臺的要求,就不僅僅是商業公司的法律責任,而是更高了。

我們作為一家科技公司,首先,科技創新是我們的基本要求,用創新的方法改進技術,創造價值。其次,作為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是我們的價值,作為平臺,我們有責任促進更好的內容生產,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前兩年,我們做頭條號千人萬元計劃,就是在大力促進原創內容產生。如果我們不做的話,可能整個行業提高得都不夠快。我們做了一個頭條尋人系統,有點像美國安珀系統,我們2016年2月找到第一個失蹤的人,到現在,一天最高找到29個人,累計找到5000多人。這個事情不做的話,沒有商業損失,法律也沒有要求,但我們認為,這也是在為社會提供一種信息服務:尋人信息服務。以前在報紙或者電視字幕上,能看到尋人啟事,但是效率相對來說比較低,我們基於走失者失蹤地點,通過地域彈窗技術尋人,比較精準。這個和法律、商業利益都沒有關係,但是作為平臺,你不做的話,可能就沒有人做了,所以你應該承擔這個責任。

第三,除了科技創新責任和提供信息服務責任,我們作為內容平臺,承擔平臺治理的責任。類似標題黨、虛假報導、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我們作為平臺的話,有責任把平臺型的問題儘可能降到最少。可能在法律上,根據避風港原則,要求企業有投訴處理就好了,但是作為平臺,我們應該主動做這個事情,對平臺的生態負責。全球範圍也可以看到,Facebook也遇到很多挑戰,以前他們認為自己只是一家科技公司,更多地強調自己的技術。但是現在,我們更多地強調,我們是一個平臺公司,用科技的方法建造平臺,平臺具有傳播屬性。

錢穎一:所以從你們企業的角度有意識,要努力。全球對平臺型科技企業的監管都在趨緊,你認為這會對平臺型企業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今日頭條會如何面對?

張一鳴:我覺得,這是整個科技行業都必須重視的問題。科技讓槓桿變大,讓規模變大,科技平臺慢慢變成一個基礎設施,像運營商、電力一樣。網際網路越來越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平臺型的企業應該主動提高透明化的程度,主動去溝通監管,主動向公眾說明。這是平臺型公司的必修課。

錢穎一:你剛才舉公共設施的例子,你覺得將來網際網路企業也會有這樣的屬性?

張一鳴:像微信,它的通訊和支付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了。頭條,搜尋引擎也是。在原來PC網際網路時代,有2億網民,滲透率很低,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晶片越來越便宜,裝到越來越多的設備,到越來越多人的手中,網際網路應用確實在變成一個基礎設施。

錢穎一:除了基礎設施屬性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屬性,就是你們的技術是人工智慧作為核心技術的。我參加去年12月你們舉辦的全球思想盛宴的會,你在開場有一個講話,說「今日頭條作為一家人工智慧的企業應該恪守一套原則,必須對整個人類的未來充滿責任感,充滿善意。」講的高度很高,講到人工智慧,講到對社會帶來的影響,讓我想到上周去世的霍金,他在生前對人工智慧,對人類帶來的問題也非常關切,他與馬斯克一起聯名還寫過信,這裡說的人工智慧要有這種責任感和善意,在今日頭條中,具體在這個公司你是怎麼思考的?

張一鳴:人工智慧的應用進展很快,帶來越來越大的突破,它是一個很強大的能力。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使用它的時候,核心要以用戶的利益為目標,不能以商業利益為目標。要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提高體驗,提高平臺的價值。對人工智慧來說是這樣,對基因、航天也都是如此。它們的效用大,帶領無論是公司還是行業,邁上巨大的臺階,也遇到很多挑戰。過去人類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大家回顧歷史的話,會發現,化工剛剛被發明的時候,造成過非常大的環境汙染,但後來整個行業克制了,讓化學汙染的問題得到解決。現在人工智慧,比起化工來說,影響更大。這一代企業家,應該更早有這個意識,而不是等問題出現了後才去解決問題,應該有更早的思考。

錢穎一:你剛才說三個領域,人工智慧、生物科技還有航天,你覺得這三個領域有非常大變化?

張一鳴:都可能帶來非常大的變化。

錢穎一:也有很多挑戰,科技倫理、道德的挑戰。

張一鳴:對。

相關焦點

  • 張一鳴對話錢穎一:讀大學時最愛看傳記,保持學習能力更重要
    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左)對話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右)。3月20日晚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對話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話題從張一鳴個人的求學、創業經歷,慢慢過渡到行業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和全球化。
  • 張一鳴:做 CEO 學會的最重要的事是面對不確定性 | 42章經首發
    本文來自 3 月 20 日張一鳴於清華與其經管院長錢穎一的對話,42章經全文首發,未刪減。閱讀最主要的是對你的興趣、審美有塑造。看了傳記之後,我自己在後來的擇業,對我的職業規劃更有耐心。你看到很多很偉大的人,年輕時的生活也是差不多的,也由點滴的事情構成,大家都是平凡人。你要有耐心,持續在一個領域深入,會取得對應的成績。我一直覺得世界上的書,如果只能選擇看少數書的話,兩類書值得看,第一類是傳記,第二類是教科書。
  • 【清華管理全球論壇】錢穎一對話康卡斯特CEO羅伯茲
    清華經管學院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與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康卡斯特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布萊恩·羅伯茲(Brian L. Roberts)對話。對話由清華經管學院常務副院長、經濟系弗裡曼講席教授白重恩主持。白重恩教授介紹到,羅伯茲於1990年被任命為康卡斯特集團總裁。
  • 定力 保持耐心隨時等待機會【張一鳴:讓字節跳動的創業哲學】
    張一鳴就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他深信,耐心是成功的核心素質。張一鳴大學畢業後曾數次創業,每一次,他都耐心耕耘,默默等待成功。他說那幾年創業環境十分艱辛,前途晦暗不明。他身邊的人包括他自己都抱著「有今天沒明天」的心情在工作,誰也不確定自己目前的付出短期內就能見到收益。可貴的是,大家依舊勁頭十足。公司派出去的員工「潛伏」在居民樓裡,想盡辦法收集資料,研究用戶需求。
  • 做事情要有耐心,有耐心才會把事情做好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有耐心才會把事情做好,不然半途而廢什麼事情也做不好。所以,不管做任何事情,要有耐心,要有恆心,要堅持到底。耐心,就是做事要持久,不浮躁,一直保持一種平穩的心態來做事情。耐心更是平淡裡的堅守,是風雨中的堅韌;耐心,是最考驗人的,耐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做事情耐心,會體現出一個人對人、對己、對事情的重視程度;做人的耐心,會體現出一個人的涵養、性格、度量。但在生活中,有些時候我們都會缺少一些耐心,做一些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這種熱度過後就失去了耐心。
  • 今日頭條張一鳴:世界上的書,兩類最值得讀
    混沌大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網際網路創新大學,遍邀全球名師,拓展認知邊界,奉獻最專業、最實用、最頂級的網際網路創新課程,陪伴這個時代最有夢想的人,早半步認知這個混沌的世界。最近,今日頭條創始人兼 CEO 張一鳴參加了一場對話,回答了他關於競爭、學習、趨勢判斷的思考。混沌君從 2 萬字的對話實錄中,提煉出了 10 個問題。01. 如何把握創業的時機?
  • 「三張」掌控字節跳動 張一鳴要去哪裡?
    此後,字節跳動的人事調整正在持續升級:今日頭條 App 的新晉負責人朱文佳已不再向今日頭條 CEO 陳林匯報,改為直接向張一鳴匯報,陳林將專注於創新業務。據悉,在接管今日頭條之後,朱文佳也相繼接管了西瓜視頻和皮皮蝦;這兩個產品與今日頭條被稱為「大頭條體系」。
  • 張一鳴美國往事
    它曾因內容低質而被投訴,初期月活1500萬左右,在資訊出海領域,中等偏下。但到了2017年12月起,Topbuzz在美國的Google Play短時內躥升至新聞榜第一,總榜前50,在1月初的峰值時維持了數天總榜前十的成績。
  • 俞敏洪對話張一鳴:人工智慧時代,小教育機構難以存活,大機構擔心被...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中)今日頭條創始人、CEO張一鳴(右)芥末堆訊 12月12日,在今日頭條主辦的 「eduTECH 2017教育行業未來峰會」上,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對話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就人工智慧與教育結合對師生的影響、人工智慧時代大小培訓機構的煩惱、中國在教育領域的優勢能否長存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 錢穎一院長對話學院顧問委員蒂姆·庫克(完整版)錢院長:清華校園買西瓜的老太太都用行動支付 庫克:...
    遊戲的AR應用不是我理想的應用,而是還有更有價值的應用,比如教育等,這是蘋果追求的目標。但這需要現有技術有一個飛躍的發展。AR不是一個產品,很多設備可以擁有AR的功能,是跨設備的技術,不僅限於遊戲,未來會充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錢穎一:什麼時候會有AR方面的突破?
  • 歷史轉折中的任正非和張一鳴
    不同於任正非用散記抒志透著焦慮感,張一鳴總結這趟行程,幾次感想分享一以貫之是自信滿滿:中國科技公司的「黃金時代」正在來臨;中國公司在執行力上不僅不輸給矽谷的公司,甚至還要更強。張一鳴期間數次被各地投資人問到有沒有進軍海外的打算,張一鳴說自己的回答每次都是一樣:當然有,我們正在招兵買馬。2016年,文化貿易在國內進入行動階段。
  • 對話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新時代廣東要...
    3月7日,錢穎一在駐地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坦言,廣東在改革開放中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在新時代,廣東要更多地依靠創新,構建更好的營商環境。而談及高等教育改革,錢穎一認為,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不能僅僅依靠「雙一流」建設,所有高校都要找準定位,向高質量發展。
  • 低調投資美國創新型大學 張一鳴還有一個教育夢
    在網際網路領域高調的張一鳴近日在美國完成了一筆低調的投資。根據美國一所創新型大學密涅瓦(Minerva)在8月10日更新的學校簡介,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悄然出現在其董事會名單中。除了張一鳴外,好未來集團的董事長張邦鑫是董事名單中的另一位中國人。從2012年開始,密涅瓦大學共有三輪融資,融資金額為1.2億美元。與好未來公開宣布不同,目前尚無關於此次投資的具體信息,投資主體是今日頭條還是張一鳴個人也尚無法確定。
  • 張一鳴「發飆」背後,字節對遊戲業務虎視眈眈
    網傳張一鳴在Lark群內批評員工上班「摸魚」的截圖後續有員工在群內回復張一鳴稱,上班有人閒聊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建議跑一下群聊天記錄,看一下單個成員閒聊時間佔工作時間的百分比,以及評估員工業務職責是否與該遊戲存在關聯
  • 張一鳴的「逃逸速度」
    王興曾感嘆張一鳴「非常理性」,自己還是會因為純興趣做些和業務沒關係的事情,但張一鳴卻在這方面更少。就像擊出一個球,不到它落下時,你不知道它的「天命」何在。CEO往往要克服的是,牽引或不專注的衝動。對於外界普遍質疑其「算法沒有價值觀」,張一鳴堅持不做多餘的人為幹預,藉此讓推薦算法在「智能」的道路上落的更遠一些。
  • 錢穎一 :比起批評者,我更想做建設者
    可一轉身,他又啟動了下一項改革,因為"要改的實在太多了"。"有用"與"無用"2016年是錢穎一擔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的第十年。做院長之後,他把原本三行之長的學院"使命"濃縮為16個字:創造知識,培育領袖,貢獻中國,影響世界。在他看來,這是一個與清華大學和建設世界一流經濟管理學院相一致的定位。
  • 張一鳴: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平庸!
    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有沒有後不後悔當初的決定,如果他當時把電子版給張一鳴,要求一點點股票,也許現在也像28歲的「字節跳動」員工郭宇那樣,去擁抱山間清泉與峽谷的風,感受春秋冬夏了。 可惜,世上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 張一鳴的一個下屬,跟他一直在討論國際化,然後說下周要去印度調研。
  • 字節跳動架構調整:張利東張楠執掌中國區,張一鳴重心轉海外
    2018年,在與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對話時,張一鳴曾定下「小目標」,表示希望三年內實現全球化,即超過一半的用戶來自海外。TikTok這款和抖音「同源」的短視頻應用目前在美國、日本、印度等地大受歡迎。我們在全球多個國家有業務有用戶,要更認真思考和外部世界的關係,對外部世界的貢獻。不止於此,在我們比較熟悉的信息和內容平臺業務之外,我們也開始探索很多全新業務的方向。對我們來說,這是一種跨界,但我們對於這些新業務的認知還遠遠不夠。
  • 張一鳴:低水平競爭毫無意義 要做給社會增值的事
    張一鳴:低水平競爭毫無意義 要做給社會增值的事創業者一定要跪舔投資人嗎?《創業中國》第三期節目,胡海泉對話張一鳴、姚勁波,聊創業,聊今日頭條,聊58同城。小編把對談的一些乾貨扒出來,希望對創業者們有所幫助。
  • 清華大學錢穎一:大學為學生,是要為學生的一生
    「大學為學生,是要為學生的一生」  管理學中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凡是結果容易被度量的工作,往往就能得到很好完成。但在錢穎一看來,教書育人,尤其是育人,其結果是很難度量的。為此,他提出了「大學為學生」的辦學理念。  「大學為學生,是要為學生的一生。」錢穎一說。擔任院長後,他首先從課程設計入手,大力倡導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