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0年的7月15日,唐山南湖,站在鐫刻著層層疊疊名字的紀念牆前,心裡有說不出的難過。
離7•28越來越近了,總有人來到這裡,放下手裡的花,用目光撫摸著紀念牆上的名字,沉默。
是的,親人從未離去,往事仍在眼前。
聽,那風聲,那蟬鳴,愈發襯託出此間無邊的寧靜。
24萬多個名字,張王李趙……他們的生命停止在44年前7月28日那個凌晨……
1976年7月28日,註定是一個要用黑色筆填寫的日子,也是唐山人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個忌日。
這些年,每當7月28日凌晨到來的時候,唐山街頭就會有一些人影在晃動著。悄寂無聲中,亮起的是一小簇一小簇暗紅的火苗。我兒XXX收 愛女XXX收 父母大人收 ……晨曦中,淡黃色的紙錢化作的煙,由絮絮縷縷漸漸融合成一片,如白色的霧,浮動在新建的高層建築間。
寫下這段話的人,名叫錢鋼。
錢鋼這個名字,早已與唐山大地震緊密地契合在一起,撕也撕不開。
唐山大地震發生後,錢鋼去唐山參加抗震救災,一待就是近三個月……有了這三個月的經歷,才有了後來的厚重之書《唐山大地震》。
劇痛中的城
地震發生後,唐山到底有多慘烈?
當時正處於災難中的唐山人民精神面貌怎麼樣?
作為唐山抗震救災副總指揮的遲浩田將軍在2006年接受《燕趙都市報》採訪時這樣說:
灰黃的塵霧瀰漫天空,到處是令人心碎的斷壁殘垣,地上的一些泥漿被血水染紅。我作為一名老戰士,參加過許多戰役戰鬥,無數次目睹戰爭的殘酷場面,但來自大自然如此慘烈的破壞景象,還是第一次看到。
在慘烈的自然災害面前,唐山人民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大難壓垮,他們把巨大的悲痛留在心底,自救互救,與災難抗爭。從廢墟中死裡逃生的人,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在部隊到達之前靠自救和互救脫離險境的。倖存的人們沒有哭聲,沒有眼淚,默默地掩埋了死去的親人,又繼續救助他人。部隊到達後的十多天裡,還有人在廢墟深處求生,時間最長的是開灤煤礦的5位礦工,他們在漆黑的井底坑道,扒開塌落的矸石,一寸一寸地向外移動,在毫無食物的情況下,靠地下水維持生命,堅持了15天之久!工人王樹斌在廢墟中堅持搏鬥了8天、盧桂蘭搏鬥了13天。部隊發現他們並組織營救的時候,我都在現場,當時的情景震撼人心!創造了人類生命史上的奇蹟。
那些逆行的兵
解放軍報《簡報》摘錄(1976.8.13 記者邢石操)
……北京軍區唐山抗震救災前指召開會議,總結半月來工作。萬海峰副政委小結摘要如下:(1)參加救災部隊共計10萬人,包括北京軍區、瀋陽軍區、空軍、海軍、鐵道兵、工程兵等部隊。截至8月10日,共救出群眾12245人……
錢鋼在《唐山大地震》中這樣描述——
當我在1984年採訪軍政委高天正時,他無限感慨地說了這樣一句話:「那十天裡,我們年輕戰士都感到:他們突然間長大了……」
當時戰士們的心,就像成天成天被刀戳著。有的地方,看得清清楚楚,廢墟中一兩丈深的地方還有活著的人。可是沒有工具,能看不能進啊!裡面的人在受折磨,外面的人也在受折磨!我們師的紅軍團在車站附近救人,二連負責車站大樓,三連負責鐵路公寓,四連負責站前旅館,一個連隊要管一大片地方,面前是那麼堅硬的預製板,鋼筋……我記得有個指導員,不知從哪裡找來一堆小鋸條,他們就用這樣的小鋸條鋸鋼筋,鋸壞一根扔掉一根,硬是把結實的鋼筋水泥板一小塊一小塊分解開……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管理中心供圖
據新華社報導——
震後8小時,第一支部隊就急行軍進入唐山。隨後數日,先後有14萬解放軍陸續趕到,從死神手中搶奪生命,讓1.64萬名群眾重獲新生。
震後6天內,2萬名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奔赴唐山,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藉助手電筒的光亮進行手術,保住了眾多垂危者的性命。
求生的人
據一般醫學文獻記載,在完全斷水、斷食物的情況下,一位女性的生命極限時間是7天。但唐山的一名家庭婦女,當時46歲的盧桂蘭卻創造了「生命奇蹟」,1976年8月9日,震後第13天,她被救出廢墟時,神智依然清醒健全。
以下為錢鋼採訪盧桂蘭的筆記摘抄——
有一陣子,不知道餓也不知道渴,就覺得凍得難受。已經喝過兩天尿了,尿也沒了,凍極了,從心裡往外發抖。我就拼命活動身子,人坐不起,就窩在那兒亂撲騰,像小猴似的。後來,也不知從哪拽出一條毛毯,沒準兒是我老爺子身上蓋的那條,綠的,我用牙咬,用腳蹬,好歹扯下一塊,裹在身上。
那些日子,迷瞪著,醒著;醒著,迷瞪著,只有一隻蒼蠅和我作伴。
……
後來,就再也喊不出聲了。我對自己說,不著急不著急,再怎麼樣也等著,總能出去,不管多少日子。我就這麼想,最後連舌頭也乾巴了,硬邦邦地,像塊泥土塊,一層皮被我撕掉了,血淋淋的,還覺得滋潤。
你問我迷迷瞪瞪中的感受,有啥感受?我就看到一隻大鐵鐘,生鏽了的,就是小學校裡那隻大鐵鐘,噹噹地響,沒完沒了地亂敲,煩人。我想,等鐘不響了,我就可以被救出來了。
瘟疫的威脅
歷史上「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已是一條必然規律,其實地震之後,瘟疫的陰影已經籠罩著唐山。
錢鋼寫到:蒼蠅到處放肆地追著人叮咬,走到哪都能聽到那「嗡嗡」的噪音。我到民政局長蔣憶潮的「家」去,那蘆席小棚簡直成了蒼蠅的世界,棚頂棚壁黑壓壓一片,在那裡的幾個小時,只見他女兒揮動蒼蠅拍的手就沒有停過。在街上,我看見過一隻防蠅的大菜罩,菜罩內躺著一個可愛的嬰兒。
此時,在唐山,一場推開瘟疫的嚴酷戰役,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著,萬幸的是,大災之後的唐山沒有出現通常的大疫。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管理中心供圖
據《燕趙都市報》2006年報導——
遲浩田將軍回憶說:為防止傳染病的爆發,中央從全國調集了21個防疫隊和軍用防化車、噴藥飛機、大批藥品器械投入防疫工作。一位老首長、老紅軍的兒子叫尤海濤,當時是救災部隊的戰士,一次他身帶腐臭味、滿手血汙地闖進我的帳篷裡,喊了聲「遲叔叔,我餓壞了」,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找到的東西狼吞虎咽地往嘴裡塞。他才十六七歲,顯然是因為搬運屍體而累壞了、餓壞了,衣服也來不及換,手也顧不上洗。當我看到這個景象時,真是心疼極了!
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日夜苦幹,次年春暖,唐山安然度過災後的傳染病的爆發期,傳染髮病率比常年還低!唐山成功地推開了瘟疫,創造了「大災之後無大疫」的奇蹟。
那些地震孤兒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管理中心供圖
地震讓唐山4200多個孩子一夜之間沒了爹媽,張家五姐弟就在其中,與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們沒有被送往外地育紅學校。除了16歲的大姐張鳳敏在救援部隊撤離時,隨軍當兵走了之外,13歲的二妹張鳳麗、8歲的孿生姐弟張學軍和張鳳琪,在15歲的二姐張鳳霞帶領下,相互照顧著留在了遍地瓦礫的廢墟上。
由幾個孩子撐起的一個家庭又是如何捱過那些艱辛的,錢鋼做了詳細記錄(摘取):
2006年6月,唐山,張氏五兄妹,左起依次為:鳳麗、學軍、鳳齊、鳳霞、鳳敏。圖/姜曉明
「姐!我不吃你烙的餅!」小弟把一塊烙糊的餅狠狠摔在滿面菸灰的鳳敏面前,「我要吃媽媽烙的那種兩面黃嘎嘎的餅!」
「姐不會烙……」
「那我就不吃飯!」
「你走吧。」鳳敏生氣了,「哪家烙的餅好,你到哪家吃去!」
八歲的小弟果真捆了一捲兒衣服走了。在外面流浪了兩天才回來。
炕上弟弟妹妹發出輕微的鼾聲……鳳敏累極了,她覺得自己就要栽倒了。爸爸呀!媽媽呀!此時此刻,你們能知道女兒的辛酸麼?絕望的時候,張鳳敏甚至閃過這樣的念頭:找一包藥,下到飯鍋裡,姐兒五個一同死去算了……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管理中心供圖
先是和沙子水泥,剛開始不是放的水多就是放的水少。水放多了沙子水泥變成了稀湯,水放少了沙子水泥根本不粘,凝固不住。後是壘牆,剛開始我們壘的牆往左偏,努力校正結果又往右擰了。儘管我們使出了渾身解數,試圖把牆壘得整齊筆直,但結果卻總是歪歪斜斜。到了弄房頂的時候,我們徹底犯難了,不是剛弄上去的石棉瓦往下出溜,就是油氈蓋不住窟窿。無奈之下只好請救兵,在一個鄉下表舅的幫助下房頂總算弄好了。
如今,我們五姐弟各自都成了家,生活很幸福。
44年,同一個唐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4年已過,當初地震的痕跡似乎已在唐山看不到蹤跡。
歷經10年重建、10年振興和20年的快速發展,鳳凰之城涅槃重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86年6月底唐山復建完成,恢復建設竣工面積1800萬平方米。年底,全市23萬戶居民搬入新居,佔當時總戶數的98.5%。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90年,唐山成為我國首個榮獲聯合國「人居榮譽獎」的城市。
1995年,唐山實現國民生產總值490億元,是地震前的7.4倍,跨入了全國經濟發展較快城市行列。
圖片來源:新華網
2015年,唐山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0億元、全部財政收入575億元,分別比震前的1975年增長了72.8倍和141.4倍,居全省首位。
2019年,唐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890億元,穩居全省第1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0年7月至今,唐山市深刻把握新時代「三個努力建成」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努力把唐山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的新型工業化基地、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1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截至目前,曹妃甸港、京唐港兩大港區建成泊位123個,開通國際航線132條,可通達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90餘個主要港口,實現對中國沿海主要港口及日韓10個基本港、日本26個偏港的高密度全覆蓋。
圖片來源:新華網
截至2019年底,來自日本、韓國、蒙古等東北亞國家的75家企業落戶唐山,唐山成為河北日韓企業最大集聚地。
十年來,唐山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一批優質產業項目落地運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4年以來,唐山共實施與京津合作億元以上項目498項,總投資3904.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085.7億元。
十年來,唐山新增鐵路營運裡程414.02公裡,其中新增高鐵營運裡程121公裡。
一個矗立在渤海灣畔、堅固而生態宜居的新唐山正向我們走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唐山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是無私無畏的人民,是頑強不屈的人民,是能忍受千辛萬苦、戰勝各種困難的人民,是中華民族的縮影。有了這樣的人民,我們將無敵於天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綜合錢鋼《唐山大地震》,新華社、燕趙都市報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