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一座城》,那裡才是真實的她.

2021-02-08 陪讀


        

     「明明可以靠顏值,可她偏偏要靠才華。」

                                 ——來自一位熟悉她的書友


小編:

      第一次見李晗,那是她來面試。和所有來面試的主持人不同,她,清麗,素麵,淡然,氣質讓人很舒服。當時,她剛剛從英國留學回來不久,去之前已經是一家省級電視地面頻道的主持人。幾輪應聘測試後大家的評價是,李晗,是一位不僅僅可以做主持人的主持人。錄用沒有懸念,但她沒來,而是去了浙江衛視。

       不久,在浙江衛視的一檔新聞評論節目的主播臺上看到了她,節目很犀利,主持人靚麗但似乎有些游離。後來,在《中國夢想秀》中見到了她,她接棒朱丹,綜藝舞臺上和一姐一樣光鮮,但似乎少了些她和節目中人物故事大起大落的同悲同喜和情感互動,她,是那個旁觀且冷靜理性的她。

       再後來,在浙江衛視一檔文化節目中見到了在客串主持的她,鏡頭中,西湖邊的淺淺回眸,蓮葉前的娓娓道來,詩文歌賦,談經說史,讓我看到了那個美麗安靜本色的李晗。

       前不久,偶然看到她的一篇文章,關於她和她的節目《一本書一座城》,文字流暢,不矯情不浮誇,亦如她人,真心淺情,不施粉黛,卻雋秀知性。讀書人內心有堅持,愛讀書的女人由內而外的美麗。

        我和李晗不熟,作為觀眾,只覺得,這樣的主持人值得被推薦。

     從一本書的視角,去凝視一座城市    

李晗

     《一本書一座城》是我這兩年的全部。literally, 全部。

      難,自不必說,這個字沒有一秒鐘遠離過我。兩年當中可能每周都有一兩個時刻讓我覺得無法繼續。

 

      三年前,當「以書讀城」的想法第一次進入我腦海的時候,我還稱不上一個創作者。我只是在 主播臺上看著世間亂象叢生,把來不及咀嚼的碎片轉述給屏幕另一邊有一搭沒一搭聽著的觀眾。我衝著紀錄片來到中國藍,卻陰差陽錯坐進了演播室。主播的世界很簡單,就是演播室的方寸天地。雖然每天各種各樣的新聞從我口中傳遞出去,但對我而言,卻沒有什麼瞬間給我留下特別深的印象。亂花叢中走過,衣襟不沾片葉。我就這樣淺淺的過著電視臺生活。

       真的決定放下一切,開始《一本書一座城》的時候,我開始找回真的自己,找到新的快樂。熱愛的時候,人會變得無畏;熱愛的時候,一切都覺自然,苦也是樂。

 

     

      所以,我不談困難,只談美好,關於紀錄片的美好。

 

      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在於讓你去體味另外人的生活。你和那些健在或已不在的文學作者,和那些舊友新知傾心交談,聽著他對於城市的情感故事,就仿佛你也和他們一起活了一遍。

      偉大的作者用偉大的文字給了我最好的指引,而我要把它還原成一整個時空。書上的白紙黑字,一個個站了起來,變成立體的小人,然後一溜煙繞過地球上空,帶著我回到那個時空。那是上世紀一二十年代福爾摩斯的倫敦,海明威的巴黎,伊薛伍德的柏林,卡夫卡的布拉格。巧嗎,都在上世紀初。整整一百年前,這些偉大的前輩在各個不同的角落,都怎樣生活著?他們在面對怎樣的世界?在思索怎樣的問題?我站在大街上,感受空氣中磚牆和煤炭的氣味,還有路邊的車馬聲叫賣聲,看著出門必然穿戴整齊帶全禮帽拐杖大衣的路人,想像他們抬頭看到的天空是怎樣的顏色。一個創作者,要打開所有的感官,設身處地去想像一種生活,一種和我完全不同的生活。這是挑戰,也是幸運。當然,最重要的是,對於身處此時此地的我們,對於困在城市中間的我們來說,他們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啟示?

 

 

      除了想像古人,還有城市裡那些活生生的現代居民。他們的故事是《一本書一座城》最大的財富,也是最大的挑戰。我講兩個故事。一個是倫敦的拍攝對象雪莉貝拉。她是一個老派的優雅的倫敦老太太,曾經的電影大明星,是我幾年前在倫敦念書時認識的朋友。我常跟著她參加各種電影活動,而她家也常年為我備著一張床。這次重回她家,她很高興。一邊給我們沏下午茶,一邊手舞足蹈地唱歌,「我的小李晗,從千裡之外的中國來看我了⋯⋯」。開機,深聊,我突然感到我其實根本就不夠了解她。談到感化院裡的童年時,她眼眶溼潤。我能感覺到,只要再問一個問題,她就會敞露所有的悲傷和苦痛。這種時候,總是艱難的選擇。有人說,眼淚是紀錄片的珍珠。能完成一次有眼淚的採訪是成功的採訪。但我從來不同意。我不喜歡煽情,不願意剝削採訪對象的脆弱,用她們的信任來煽情。我更願意讓她以自己可以控制的方式來完成故事的講述。我什麼都沒有再問。我希望優雅的人可以一直保持優雅。我喜歡靜水流深,這也是《一本書一座城》的氣質。我們懷以善意,以書為媒,說雲淡風輕,品暗潮洶湧。

 

       當然,並不是每座城市都有我的故友。在更多的城市裡我是一無所知,或接近一無所知。我們選擇的是最難最吃力不討好的一種拍法。每一座城市都是一個陌生的世界,語言,文化,當地人的文化密碼,通通不知道。有誰可以神通廣大到在每一個隨便列出的城市,在巴黎倫敦柏林羅馬布拉格聖彼得堡伊斯坦堡臺北香港上海北京烏魯木齊銀川西安,都對當地的文化歷史有足夠的了解,能找到最恰當的主題和角度,然後又有足夠發達的人脈和資源,能找到最合適的採訪對象?而且,那些操著不同語言不同背景的人,他們又憑什麼要和你說最心底的話?你需要用什麼去換取他們的信任呢?

 

      比如布拉格。儘管在學生時代我去過,但這座城市我並沒有直接認識的朋友,所有的人物都需要去尋找。我們用卡夫卡的《城堡》作為嚮導,去講述一座黑色怪誕神秘瘋狂的城市。而我們找到一個完全卡夫卡式的人物。他是捷克和美國中情局的雙面特工,是冷戰期間捷克最出名的間諜。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擁有超高智商,語言天賦驚人。身份暴露之後被美國拘捕,幾年後,在德國的格林尼克大橋上和捷克抓獲的美國間諜進行交換。現在正在熱映的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間諜橋》說的就是這件事情。老人家年輕的時候約會過卡夫卡的情人的女兒,因此也熟知卡夫卡的各種軼事。一個下午的交談後,臨離別時他對我說,謝謝你,在這裡沒有人對我說真心話,他們始終都把我當做間諜。我就像徘徊在冷戰中的一頭孤狼,沒有人理解。我覺得你信任我,我什麼都願意說。我真不想結束這次採訪。我想,採訪沒有訣竅,惟真心換取真心而已。

 

      像《一本書一座城》這樣以紀實為基礎的紀錄片,就是一個和被拍攝對象建立信任的過程。過程決定結果。人物狀態是自然還是造作,採訪是深入還是浮於表面,都取決於互動中點滴積累的信任。故友的信任我們不辜負不濫用,新知的信任則需用真心去交換。

 

      文如其人,拍片亦是如此。回頭看,《一本書一座城》的風格裡有著我自己與人交往的態度:尊重,坦誠,平等,分享。最直觀的體現是第一人稱的講述方式。它有很多種名字,可以叫first-person account documentary (第一人稱紀錄片), 可以叫subjective documentary(主觀紀錄片), 可以叫self-reflexive documentary(自省式紀錄片), 歸根結底,它以「我」的角度來結構片子,跟你講我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我是在講我自己,但是我希望它也可以觸碰到你心中的那根柔軟的弦。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只是湊巧,我有這個機會可以替你去看這本書,去見這些人,去走這座城。我相信世上有一萬種方式來讀解這座城,我也相信我的角度獨一無二值得一看。那麼,你會相信我,會停下遙控器和我一起赴這場關於書和城的旅行嗎? 我想,和傳統的講述方式相比,這更是一種尊重,是承認觀眾的判斷力,然後謙卑地爭取他們的信任,而不是居高臨下的給出斷語。這也不是一場自戀的自說自話,恰恰相反,它有著用自己做實驗品的犧牲和擔當。

 

      其實,對一座城來說,你是旁觀者還是參與者,你的名字是否響亮,也沒什麼分別。對一座城來說,不論你是誰,也不過是它的一縷過眼雲煙。 我們能做的是安靜的凝視它,期冀發現一絲新鮮的美好。

 

      八月的月圓之夜,我們在古羅馬廣場上靜靜等待月亮升高。月光灑在幾千年前的殘垣斷壁上。當地製片小夥馬蒂亞說,我在這座城市生活了二三十年,但是從來沒有在這樣的時刻,站在這樣的位置,這樣久久地凝視自己的城市。我從來沒有這麼深刻的感受到,我的城市是如此的偉大。

 

      從一本書的視角,去凝視一座城市。這就是我在做的,一本書,一座城。




《一本書  一座城》第二季  

近期即將在浙江衛視播出

關注「陪讀」,我們將為您提前預告。


閱讀    約讀    悅讀

邀您一起加入


相關焦點

  • 一本書,一座城
    靠在座位上,用一個閒適下午的時光,在車廂呼嘯而過的風景中重溫這本書的回憶,感受它的氣息。在經歷了書中無數次的日落、無數次諦聽海浪拍岸聲後,合上書時,仿佛合上了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它們在記憶深處,被這溫柔繾綣的文字喚醒。在落淚回味之餘,思慮良久,還是忍不住掏出筆,在書的扉頁寫下文字:「這本書陪伴了我的整個童年,如果你發現了它,那麼也希望你能在其中找到屬於你或我的影子。」
  • 山東女子學院開展「讀一本書,愛一座城」主題書展活動
    「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在這個以「泉城」素稱的濟南,你又是否真正地走進她,感受她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都市的繁榮景象。為此,山東女子學院圖書館志願者協會特此舉辦「讀一本書,愛一座城」主題書展活動,旨在讓女院學生手捧書籍,從書中感悟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用一本書,讀懂一座城,從而更加了解城市文化、校園文化。
  • 壽寧「烏迷」公益書屋:一本書,溫暖一座城
    壽寧「烏迷」公益書屋不單給予青少年一片閱讀空間、一份「悅」讀體驗,更把愛的精神傳播開去  一本書,溫暖一座城  「媽媽,今天我們讀這本書吧。」20日,正值周末,上午10點多「烏迷」書屋已是人頭攢動,學生們正挑選自己中意的書本。「公益書屋裡氛圍好又離家近,孩子愛上了閱讀,每天都纏著我和她一起讀書,專注力和閱讀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壽寧縣鰲陽中學學生鄒嘉玲的媽媽對記者說。
  • 點亮一座城,共讀一本書!「雲上」親子閱讀節啟幕!
    點亮一座城,共讀一本書!「雲上」親子閱讀節啟幕!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卷在手
  • 一盞燈,一座城,擇一人,終一生
    我們在同一個時區,卻有一輩子的時差一盞燈,一座城,找一人。01有人說,關注一個城市的天氣,是因為那裡有你牽掛的人。我的文字,是我的一座城,我的城池,我在固守。這是我心的一角,我將這個角,鎖成一座城,從不邀請任何人光顧,自己沉醉,自己獨醒,自己行走,自己荒涼。習慣關注天氣,是遙遠的那個城池。
  • 我的家鄉在高郵(我與一座城)
    老師聽了說:「揚州是個好地方,出了不少才子,高郵出了個汪曾祺……」也是那個時候,我才知道這位同鄉汪曾祺的名望。上中學時,大概是汪曾祺去世幾年後的日子,我們每個學生都收到一本叫做《夢故鄉》的地方讀本,這本書裡寫的是高郵物事。但那時,這本書、這些文章並沒有引起我的注意。
  • 指南| 行前必讀:伊斯坦堡+柏林 兩本書盡現兩座城
    家國的概念或許對一個個體來說過於龐大,而一座城市則和每個個體息息相關。人在不同的城中輾轉、生活、互動、留下生命的印記。隨著不停行走,一代代的人不斷地塑造著城市,而城市又影響著一代代的人。於是,城與人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對話。
  • 三味酥屋一本書(酥),一座城,始於顏值,陷於味道
    李黎將城市的記憶裝進書(酥)裡,看得到的城市剪影,吃得到的當地味道,一本書(酥),一座城。廈門印象,你想留住的古早味走在聯排騎樓的中山路上,三味酥屋以明亮顯眼的黃色在鶯鶯燕燕的店鋪中搶奪視線。經過店鋪鳳梨酥烘焙的香氣撲鼻而來,在廈門,做鳳梨酥的店家有很多,而三味酥屋的用心從味道口感就感受得到。
  • 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
    開學季已過,前兩天朋友轉發一篇文章,閱後很是感動,愛不能舍,在此以饗讀者,全文如下: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午飯過後,半躺在沙發上,突然又想念起另外一座城。經歷高中三年,家長和孩子一樣除了繁忙就是緊張,高考之後孩子和家長繼續緊張,等待和選擇,焦慮和不安,分數與錄取結果的出來,不像是宣布,倒像是宣判。
  • 李晗曾做賈樟柯翻譯 《一本書》今晚臺北上演
    走過北京和巴黎,今天23:10浙江衛視大型人文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以下簡稱《一本書》)將來到美麗的臺北。本期節目,浙江衛視人氣女主持李晗將帶領觀眾「解讀」臺北這座城市,走進三毛、侯孝賢、吳念真等大師偏愛的明星咖啡廳,追憶往事,讀書讀城,挖掘這座城背後的人文與歷史。
  • 我有一座城,伴我從青蔥走到眉上掛霜的中年季節
    文|李曉我有一座城。這口氣挺大的。我確實有一座城,它安臥在我心裡,等我一頁一頁翻開它。這座城,奶奶是我的引路人。雞毛在那個農家小院裡飛舞,一直飛了30多年,這也是我來到一座城裡的時間。那年,我要到縣城中學上高中,但家裡意見不一。爸望著我,有些憂慮的樣子。媽望著我說,就去鎮上中學讀吧,那裡的皮校長,拐幾個彎算是我的表叔。奶奶是我到縣城中學上學的堅定支持者,我爸一向聽奶奶的話,他朝桌子上重重一拍說:「這事兒就這樣定了,送二娃到縣城上高中。」
  • 一本書一座城:布拉格的城堡裡,進不去的不只有卡夫卡一個人
    關於布拉格的這一集是我在下班坐公交的時候看的,好像擁擠的人群都和自己隔離開。我的心裏面只有對卡夫卡 的好奇,以及我想要獲得知識的衝動。古拉格是卡夫卡居住的地方,他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其實他已經在這家公司做到了不錯的職位。
  • 一個人 一座城 一個故事(再見樂清)
    文&圖 蘭子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為城裡的一道生動風景,為一段青梅往事,為一座熟悉老宅。或許,僅僅為的只是這座城。就像愛上一個人,有時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沒有前因,無關風月,只是愛了。
  • 全球人口密度最大城市,一座城撐起一國家經濟,繁華程度不輸上海
    被稱為日本80年代文學旗手的人,不知道他的故鄉有多好,能培養出這麼優秀的作家,那麼,讓我們來品嘗一下吧,日本在幾百年前建立了國家,另外,建國之初模仿了我們很多東西,所以他們的習慣服裝等有相似之處,作為發達國家,人們也經常選擇去那裡旅行。東京是他們的首都,擁有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是金融和文化的中心,整個城市的生產總額超過了許多國家,到底是什麼樣的優點吸引著大家呢?
  • 時光漫步 | 喜歡一座城愛上她的味道~
    喜歡一個人,愛上一座城喜歡一座城,愛上她的味道小編今天要帶大家一起講講杭州
  • 《江城》:國慶出遊,如何快速「混熟」一座城?
    作者對日常工作與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記錄了一座即將巨變的城市短暫的曾經。 作者在後記中說: 對於這樣一座即將迎來巨變的城市,我希望能夠把我對她的印象記錄下來。
  • 一汪水,一座城
    一汪水,一座城     □蔣君芳    密布交織在成都中心城區的各河流水系,將迎來一次徹底的「整容手術」。三年治水行動後,成都中心城區水面將擴大近6倍,呈現「六河貫都、百水潤城」的美好景象。    2000多年前,李冰修築都江堰,也讓成都與水結下不解之緣。2000多年後的今天,成都再次做大「水文章」,盯住的是多重功效的疊加:美觀城市、宜居生活、鞏固生態。    「清」是人們對水域最基本的要求。年初,成都發布「水十條」,「全面取締」「強制」「撤銷」等強硬詞彙,表明了治水態度。
  • 城孕育了人,人滋養了城——《品讀石家莊》讀後
    但當我接到這本書,看到它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並且是以作者著而非主編形式的時候,我還是有些吃驚。因為以我對出版界的理解,人民出版社能以作者專著的形式,出版一本品讀一座城市的書,應該是有其文化品質的標準和定位的。
  • 一座博物館,拯救一座城!
    一座博物館的力量能有多大? 這段歷史告訴你, 它可以拯救一座城。 如今,一城一館,幾乎成為城市的基礎配置,藝術文化不再高高在上,永居神壇。逛逛展覽,看看畫作,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 背著一把吉他就敢浪跡天涯 路過一座城市就敢說那裡是家
    成都你會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把手揣進褲兜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用一句話形容趙雷,那就是「背著一把吉他就敢浪跡天涯,路過一座城市就敢說那裡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