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聰不聰明,主要看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這樣做很重要

2020-09-05 夢田的稻草人

養育一個聰明的孩子,是每位家長的心願。可是衡量一個孩子是不是聰明,則可以有好幾個維度,比如,語詞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理性平衡和整合能力,等等。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大家都熟知,雖然放在今天,我們的孩子也可能想出其他的更好的辦法,但是當時的情境下,急中生智的小司馬光絕對是聰明孩子的楷模了。

在不同情境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孩子適應環境和生活的一種基本能力,也是我們兒童教育所要幫助兒童發展的核心素養之一。

那麼如何培養兒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一、在遊戲中發展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

席勒說:「只有當人在充分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遊戲是兒童的天性,遊戲對兒童有著如此重大的意義。那麼,在遊戲中發展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最好的選擇。

大量研究表明,遊戲能為幼兒提供大量發現問題和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有助於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

問題解決是有問題導引尋求問題答案的行為,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

根據問題所要求的答案(或結果)的性質,我們可以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分為輻合型問題和發散型問題。

1. 在遊戲中發展兒童解決「輻合型問題」的能力:

輻合型問題是那些要求「唯一正確」的答案的問題,或者說,它要求一個最接近於問題所要求的簡捷而有效的解決方法。

解決輻合型問題的行為具有2個特徵:

- 對問題的發現或產生明確的行為指向性;

- 對問題答案或解決問題方法的尋求或探索。

解決問題的過程與過去經驗的利用有關。心理學家西爾瓦做了一系列實驗來對比各種性質的先前經驗後解決問題的影響,研究結果證明,真正有助於幼兒解決問題的是先前以自由操作為特徵的遊戲經驗,比觀察、模仿、訓練的效果都要好

我兒子小時候有一個積木屋的玩具,屋頂上開有不同形狀的洞口,有圓形、三角形、四邊形,還有長方形,對應形狀的積木塊在角度上吻合洞口的形狀就可以投放進房子裡。立體積木投進對應的平面洞口,這裡有一個邏輯思維轉化過程。其中比較難的是有兩塊不規則形狀的積木,一個要立著才能放進去,一個要轉個角度才能放進去。兒童並沒有立體幾何概念,但是他喜歡抓著玩,願意反覆嘗試。

有一次,他放進去圓形、方形、三角形的木塊,不規則木塊放不進去,有些著急。爸爸趕緊去給他示範,放了一次,他看了看,還是不行,乾脆不玩了。過了幾天,又拿出積木房子來玩,我就不讓爸爸再給他示範,只讓他隨便玩。他自己玩來玩去,突然角度一轉就投放成功了。他開心地跑過來拉著我的手,領我過去看,很有成就感。

孩子自由玩耍解決問題,知道要形狀相符才能放入,但是對於不規則木塊,如何轉動積木塊才能找到契合洞口形狀的側面,是需要多次自由試探,失敗再換個角度的。內在動力驅動孩子不斷嘗試,直到成功為止。一方面孩子獲得了成就感的精神愉悅;一方面也積累了經驗,原來不同形狀的側面也可以是一樣的長方形。

自由遊戲不僅發展了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積累了「多次努力嘗試就會成功」這樣的經驗,無形中也同時培養了孩子的專注力和積極進取的品質。

2. 在遊戲中發展兒童解決「發散型問題」的能力

發散型問題需要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大量變化的、獨特的新信息的思維方式,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精緻性的特點。

佩皮洛和羅斯研究不同性質的遊戲經驗對解決輻合型和發散型遊戲的影響,研究表明:發散型遊戲經驗具有範圍較廣的遷移可能性,這種經驗可遷移到與原先的任務不相似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去。

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在自發的遊戲過程中,尤其是在玩具不充足的情況下,自己可以發散型思維把身邊的物件都變為自己的玩具,而後發展出對每一件物件或玩具的不同的玩法,這既是創新,也是自己想辦法解決了想玩遊戲沒有材料的問題,本身也是發展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給孩子特別充足的玩具並不太好。)

比如有一次我在兒童醫院帶孩子就診,排隊等候時間很久。一個男孩覺得無聊,就拿著一個薄薄的塑膠袋,在裡面吹氣,系起來,然後拋起來,讓它漂浮著落下,再把它打飛,類似氣球的玩法。落地後袋子散了,就再吹氣,再繼續玩。這種自己開發的發散型遊戲方式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兒子1歲10個月時,自己去了陽臺,倒騰出來廢舊易拉罐玩。他用易拉罐擺不同的造型,像積木那樣摞高的,摞兩個第三個就掉下來,嘗試看能摞幾個步道;再把易拉罐在地上擺造型,擺成弧形,擺成波浪型,擺各種形狀,玩的很久,開心不已。如果不是我允許他隨便玩(當然,要看管孩子的安全),我絕對想不出來廢物利用還能玩得這麼歡。

如果我們作為第一養育者,能夠關注和允許孩子自由玩耍,我們就會發現:身邊的物件,哪怕是一張紙片,一個瓶蓋,在孩子的眼中就可以是一個很好的玩具。當然,如果有個能允許孩子在其自由意志下遊戲的爸爸媽媽,並且以孩子為主導陪伴孩子的遊戲,我們自己本身就可以是孩子身邊最好的玩具。

二、父母要成為兒童遊戲的好的旁觀者、陪伴者和引導者

如何在遊戲活動中發展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養育理念和教育理念不同,家長的做法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建議家長朋友們可以這樣做:

1. 給孩子提供遊戲空間、遊戲材料,更要允許孩子可以有用自己的方式去玩遊戲的自由

在兒童遊戲的過程中,如果孩子自己玩的很高興,家長儘量不要主動加入,這樣會打擾孩子的專注力,也會打斷孩子發展遊戲的思維,減少兒童在遊戲中的探索發現,甚至可能破壞孩子自發的要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

比如,孩子玩一個玩具,不會玩,正在擺弄,你跟他說「這樣不行,會弄壞,要這樣玩」,孩子可能扔下玩具不玩了,因為孩子感受到的信息可能是「你不行,我玩的比你好」。

我兒子2歲7個月時,我們回奶奶家過年。我兒子想吃花生,自己不會剝皮,就拿一個花生放在地上,用腳踩開外皮,再拿起來用手搓掉紅皮,自己吃掉。奶奶看見了,心疼孫子,趕緊給他剝花生吃,剝了一小碗,拿給孩子吃。發現我兒子一顆都不吃奶奶剝好的,還是自己踩皮吃自己剝的。其實孩子把這種剝花生的方式當做了遊戲,也是自發地發展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還得到了快樂和滿足。

2. 在兒童遊戲中尋找可教之機,點到即止,防止指導過度。

兒童在遊戲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爭議,遊戲有可能暫時停滯,但那正是可以鍛鍊孩子發展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契機。幼兒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具有創造性和靈活性,從不斷試誤發展嘗試更系統地解決問題。

所謂的可教之機,就是成人合理幹預的時機,包括:在孩子求助時,孩子缺少遊戲材料或者技能困難時,遊戲中出現負面行為效應或者出現衝突危機時。當然,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找可教之機,並且點到即止。

所謂的點到即止,就是說:

  • 可以用語言指導的,儘量不需要參與;
  • 可以認可兒童的行為,鼓勵孩子繼續努力嘗試的,就不要直接給予方案反饋。

一個孩子在搭樂高,有些難度,進展不太順利。媽媽就去指點說,「這裡錯了,看,應該這樣搭」,說著就上手幫孩子拆掉錯的部分,一邊搭一邊說「要這樣這樣。。。知不知道?」。等媽媽搭到滿意了,一扭頭,孩子早走了,去玩別的了。

這樣過度的指導對孩子來說,其實也是一種破壞。

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善於關注孩子付出的努力,以及他願意多次去嘗試的那個過程,而不僅僅關注於結果。

3.在遊戲活動中創造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在遊戲中發展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需要幫助兒童在遊戲中創造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是維果斯基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兒童現有的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水平,和經過指導下的水平之間有一個差距,這個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

姑姑給3歲的小侄子買了樂高玩具,我兒子和他一起玩。看圖紙,拼裝基本都是我兒子做的,小侄子只是聽指令幫忙找零件遞零件。等兒子拼裝好了幾個大的部件,小侄子總算可以自己上手了,他很想把一個拼好的汽車裝掛在另一個大拖車尾巴上,可是怎麼裝也不行,擺弄了一陣子,突然間耐性殆盡,「啪」的一聲,他對著玩具大拍了一掌,將玩具打散,零件七零八落散了一地,自己也大哭起來。我看了一下包裝,盒子上寫的是6+的。3歲的孩子玩6歲的玩具,玩不了,一直在較勁,最後對自己失卻信心,還沒有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已經先崩潰了。這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

太簡單的遊戲或材料,孩子玩兩下就沒了興致;而太難的,超過當前年齡水平太多,孩子會受挫嚴重,也玩不好。這兩種情況下,都無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好的遊戲材料和遊戲形式,就是孩子能駕馭,但是比他當前水平略高一點,即最近發展區的水平,這樣最容易激發孩子去玩的內在動力,發展出他解決問題的潛質。

4.孩子在遊戲中遇到問題向我們求助時,應該如何引導?

想在遊戲中幫助兒童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的引導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具體我們可以這樣做:

· 我們鼓勵孩子描述他們遇到的問題

· 給孩子時間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問題?

· 如果孩子能頭腦風暴出幾種辦法,再跟孩子討論一下哪種措施可能是有效的,哪種可能最沒有效果,為什麼?

· 如果孩子有了挫敗感,就要及時安慰,並按照孩子的意願給予幫助。

· 如果孩子自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鼓勵孩子試試看。

- 如果效果不好,就繼續鼓勵孩子換個方案試試看。關注努力嘗試的過程,而非結果。

- 如果效果滿意,就及時肯定孩子,「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做得好,媽媽覺得你很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你真棒,媽媽看到了你沒有放棄,你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最好的解決方法。」

培養聰明的孩子,先做智慧的父母。讓我們一起從陪伴孩子遊戲中來學習做智慧父母吧!

我是原創作者:夢田的稻草人。 在夢田裡播種,種春風;在夢田邊守望,看孩子成長如風!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知道,手上有這樣信號的孩子更聰明
    文/小朵朵說育兒很多家長都會發現,一見到這個孩子就感覺這個孩子很聰明,對比之下就會感覺自己的孩子很笨,還有孩子愛說話,就很討人喜歡,對比之下自家孩子就會感覺很木訥,但是寶寶聰不聰明並不是從性格表現出來的,判斷寶寶聰不聰明還是需要找到科學方法。
  • 想要知道孩子聰不聰明,家長可以觀察這四個方面,準沒錯
    想要知道孩子聰不聰明,家長可以觀察這四個方面,準沒錯概述:對於家長來說,他們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別聰明,但是孩子聰不聰明是很難一下子就改變的。甚至有的孩子是天生聰明的,後天想要改變的可能性比較小。而有的孩子還小,父母在一開始並不能分辨出孩子聰不聰明。但是雖然看不出,其實也是有辦法的。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不用等長大,從手上的細節就能看出來
    ,而孩子聰不聰明其實也不用等長大,孩子智商高低的秘密其實全藏在手上。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其實不用等長大也能看出來,其智商高低的秘密其實都藏在手裡。據調查發現這並不是李玫瑾教授故弄玄虛,在醫學界中,手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由此可見手的重要性。
  • 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知道,成功率100%
    孩子是否聰明,一直都是家長們比較關注的事情,畢竟大多數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聰明的小朋友會有很多很多糖吃。其實孩子的智力,除了會受到爸媽智力遺傳外,還會受到很多其他的影響,例如生長環境、餵養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等等。
  • 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了,你家孩子中了嗎?
    導讀: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了,你家孩子中了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了,你家孩子中了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教授: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
    李玫瑾,是我國犯罪心理學的權威專家,主要研究未成年犯罪心理及預防,並且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她的育兒講座得到很多父母的認同,幫助很多家長解決難題。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孩子聰不聰明為什麼要看「手」呢?
  • 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知道,有這三點特徵,中一條也聰明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同時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自己的見解,近幾年,很多家慕名去聽李玫瑾教授的講座,她所提出了教育問題往往一針見血,得到了不少家長的支持,李玫瑾曾經提醒過父母:孩子聰不聰明,從他的「手」就能看出來,不用等長大!
  • 孩子聰不聰明,幼兒園時期就能看出來,主要看有沒有這3種特徵
    案例一:其實,聰明的孩子在上幼兒園期間,就在具備了某些共同的特徵,若是家長及早發現的話,對孩子的幫助也會很大。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個事情,寶媽的女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了,一開始寶媽也十分地不放心,擔心孩子在學校會遭人欺負。
  • 李玫瑾直言:孩子聰不聰明,看他這3個地方就知道了,不用等長大
    李玫瑾直言:孩子聰不聰明,看他這3個地方知道,不用等長大>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都希望孩子將來能聰明,有高智商,因此從寶寶出生開始,想盡辦法提高寶寶的智商,其實孩子智商高不高從小就能看出來,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主要由兩種因素決定,父母的遺傳和後天的培養。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聰不聰明,從手上就能看出端倪,不用等長大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長大後能出人頭地。但我們如何去判斷孩子聰不聰明呢?有的人說孩子愛笑聰明;還有的說孩子耳朵大聰明,其實這些都很片面,根據研究發現真正能看出孩子聰明與否的地方就是「手」!
  • 孩子聰不聰明,從他的眼神就能看出來,你家孩子也是這樣嗎?
    其實一個孩子聰不聰明,從他們的眼神中也能看出來,你可能認為那些聰明孩子,會說話、有能力,但這樣判斷一個孩子聰不聰明有些片面,畢竟這些都可以通過訓練加強,並不是天生的聰明。所以有人說,孩子聰不聰明,也可以通過眼神看出來,如果你關注孩子的眼神,就會發現聰明的孩子,眼神裡都有這3個特點。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不用等長大,智商高低的秘密全藏在手上
    ,而孩子聰不聰明其實也不用等長大,孩子智商高低的秘密其實全藏在手上。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其實不用等長大也能看出來,其智商高低的秘密其實都藏在手裡。據調查發現這並不是李玫瑾教授故弄玄虛,在醫學界中,手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由此可見手的重要性。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聰不聰明,不用等長大,從手指就能看出端倪
    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智商無疑是孩子嶄露頭角最重要的一個能力,為此家長們也是在不斷努力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超高的智商,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輾壓群雄,但是也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聰不聰明,長大後才能看出來,所以小時候的培養並沒有什麼意義,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 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知道,有這三點特徵,中一條也聰明
    所以目前有相關研究表明,看孩子的手部可以看出我們的寶寶是聰明還是不聰明。所以我們今天來通過看手來判斷我們的寶寶到底聰明不聰明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們看寶寶的&34;並不是手相這種虛無的東西。下面為大家做一個比較詳細的分享。
  • 孩子聰不聰明,從「手」上就能看出端倪,家長要多注意
    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在育兒領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的李玫瑾教授,也認為: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很早就學會用筷子、系扣子等動作);2、喜歡用手(做手工、畫畫……);3、手腦協調能力好(做寫字、畫畫等工作時,完成度更好,線條流暢)。
  • 智商只能測出孩子1/3的智能,孩子聰不聰明,可以這樣判斷
    很多家長都喜歡用「聰明」或者「笨」來形容孩子。在過去的觀念裡,我們覺得智商可以形容一個人的聰明程度,預測他將來的學業和事業成就。而且智商靠遺傳決定,基本不會變。所以很多孩子成績不好,智商一般,就被家長、老師誤以為是「不聰明」。
  • 孩子聰不聰明,看面相就知道了,滿足這3個特徵不聰明都難!
    孩子聰不聰明,看面相就知道了,滿足這3個特徵不聰明都難!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個疑惑,為什麼老一輩的人,在看到小孩子的時候,總會說這孩子一看就聰明。他們是怎樣判斷孩子是否聰明的呢?這又有什麼依據呢?當另一個鄰居奶奶看見這個娃娃的時候,就說了一句:你看這孩子的面相,一看就很聰明。原本以為這只是場面話,直到看見這個三歲的娃娃跟自己大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場面,才知道確實是如此。這個娃娃跟不認識的孩子也玩得很好,小嘴叭叭的,讓別的小孩子一愣一愣的。在他的帶領下,這些小孩子玩遊戲都井井有條地,給孩子家長省了不少心。
  • 李玫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曉得了,不用等長大
    父母們都想孩子能更聰明,從孩子出生開始,很多家長就已經逐漸變得迷信了,只要是能提升孩子智商,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的方法孩子都要試試,但是試來試去都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效果,還要等孩子長大了之後再看,其實孩子的智商高從手上就能夠看出來,不用等長大。
  • 孩子聰不聰明,不用等到他長大才知曉,看寶寶的「手」就可以了
    最近幾天小夏發現媽媽經常有意無意的去逗弄孩子的小手,小夏對此十分不解,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而媽媽卻淡淡的笑了笑,告訴小夏孩子的手指上有著很多末梢神經,經常刺激會讓孩子大腦發育的更好,以後也會更加聰明。實際上,這樣的做法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道理。在每個不同的階段,孩子的手都會有不同的能力,家長們經常鍛鍊可以刺激孩子大腦的發育。因此有些老人認為,孩子聰不聰明,不用等到他長大才知曉,看寶寶的&34;就可以了。不過每個階段孩子的手都不同,家長們也要格外注意。
  • 李玫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的家長越來越注重家庭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未來能夠出人頭地,因此,從孩子出生之後父母就開始試試提升智力的方法,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孩子的智力高低除了家長遺傳因素影響之外,後天的發育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