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中高考風波:素質教育VS應試教育,這麼做你的孩子永遠不慌

2020-12-15 教育信息速報

最近,家長群都被這條新聞炸了:

南京的一所超級名校在高考中400分以上的人數在全省重點中學中排名倒數,家長們跑到學校門口,集體要求校長下課。

家長們認為,這與學校一貫推行素質教育模式有關。南京是江蘇進行素質教育的先行者,而蘇北一些地方進行縣中模式(可以理解為當下的熱詞「小鎮做題家」模式),高考成績年年攀升。

於是南京的一些學校就摒棄之前的素質教育模式,進而選擇縣中模式,有些學校這幾年已經嘗到了這種模式的甜頭——考生成績提高。

在中國家長的心裡,孩子要成才,自古華山一條路:上最好的幼兒園,然後是最好的小學、中學,最後通過高考考上最好的大學。

似乎只有這樣,未來才是一片坦途。有些家庭可以為孩子選擇出國讀書這另一條路,但是,今年以來,因為疫情影響,留學前景也變得撲朔迷離。這反過來也讓更多家長不得不面對「高考」這唯一出路。

但真的別無選擇了嗎?

孩子的比賽,父母的戰場

今天當家長到底拼什麼?

給孩子砸下最貴的教育,就是保障嗎?

矽谷著名投資人、計算機科學家吳軍,在談起自己對女兒的教育時,曾說過: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上一輩的思想,教育當下的人,去迎接20年後的未來。

身為父母的終極目標,是拼盡全力把孩子送進名校,然後就大功告成了嗎?獲得好學歷,找到好工作,就能穩贏人生?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很遺憾,這只是家長們的一廂情願,心願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前幾天在一場面向家長的直播裡,就曾提到:

「如果把考上名牌大學這個路徑,作為孩子唯一的成長目標,這件事情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的麻煩。就算他考上了北大、清華這樣的名牌大學,也不一定就成功了。」

為什麼考上名牌大學,還會面臨失敗?

俞敏洪提醒家長:

「當你只讓一個孩子狹窄地盯著考試去學,不重視他對於世界的認知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觀察思辨能力、語言閱讀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等等這些底層能力的培養,就算這個孩子學習成績特別好,他的發展後勁一定是不足的。」

今天你給孩子的教育,真的符合世界的變化嗎?能保證孩子長大以後有體面的收入,留在或進入更好的階層?

有一本新書,將告訴你這個答案。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

今天就要做什麼樣的準備

「未來的時代是什麼樣的時代?我覺得從大方向上看,未來是知識創意型經濟的時代。只有掌握稀缺的知識創造和運用能力,才能在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不清楚未來是什麼樣的,今天花了再大的力氣,可能只會事與願違。

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得主、科技前瞻思維的教育家媽媽郝景芳,在她的家教育兒新書《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開宗明義給迷茫中的父母找到了答案。

她首先對時代社會的走勢做了深入分析,為像「顧佳」這樣陷入育兒焦慮,盲目迷信名校和昂貴教育的現代父母,提供了一份家庭教育的指南針和行動地圖。

為什麼郝景芳可以幫我們預測教育的未來?

首先,郝景芳從小就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從初中開始,一直讀理科實驗班,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選擇了一般人根本不敢問津的天體物理專業,博士時又選擇了經濟學專業,業餘時間寫小說。

憑藉科幻小說作品,在國際嶄露頭角,成為繼劉慈欣之後,第一位摘得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的中國女作家。

其次,從清華博士畢業之後,郝景芳成為一名經濟研究員。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這個時代、中國和世界的理解,分析現象背後的推動力,今天人們焦慮和困擾背後的深層原因。

2014年,女兒晴晴誕生後,成為母親的郝景芳,更加關注教育。她以學霸的鑽研精神,廣泛地學習各個心理學、教育學流派。

她說:「我從來不做碎片化閱讀,喜歡深入學習一個學科,發現最基本的原理模型。任何一件事,都仔細想一想事物的本質是什麼,從最基礎的原理出發思考和解決問題。」

當今天的孩子們踏入社會

社會將要求他們具備下面5種能力

「我的孩子快大學畢業了,哪個方向好找工作啊?」假如十幾年後,你問專家。

在新書中,郝景芳預測,等我們的孩子畢業時,高收入的工作要麼要求超級專業(比如法律、醫生這樣的高專業門檻的職業),要麼要求超級有創造力(比如研發、設計、娛樂這些極其依賴綜合素質和創意力的職業)。

這些能力,今天還屬於鳳毛麟角,未來卻是必備的素質。

為什麼會是這樣?郝景芳以國際創新政策中心2018年的《Create》報告來說明:

總體而言,智慧財產權密集型行業,直接或間接提供了美國超過4000萬工作,佔美國總就業人數的27%。

在歐洲,超過40%的經濟活動是由智慧財產權密集型行業產生的。這些行業僱傭了超過8200萬工作,佔歐盟總就業幾乎達到40%。

郝景芳預言,下個時代,高收入的來源,就是你會做一些其他人不會做的有用的事。

那麼今天的孩子該怎樣獲得躋身「智慧財產權密集型行業」的入場券?郝景芳在新書中給家長們開出了適應未來的能力清單:

(1)敏感的自我認知和創意

(2)敏感的他人感知和共情

(3)頂層設計能力和探索精神

(4)對質感的強烈敏感

(5)至少一個維度的技能累積

總結起來,就是:自知、共情、規劃、審美、專業,這5項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衡量標準。

決定一個孩子的成敗

有比聰明和天賦更重要的事

那麼怎樣的教育才能幫助孩子一步、一步,獲得這些適應未來的核心能力?

在新書中,郝景芳向家長們從思維角度,到具體能力培養,提供了系統的解決方案:

針對困擾中國家長的普遍難題,也提出了具體應對辦法。舉幾個書中的例子:

孩子要不要提前學?

郝景芳的方法是:從小培養孩子的思維力,比單純學會認拼音、會寫字更重要。 父母可以多引導孩子觀察, 對孩子提問, 跟孩子平等對話。

還有一個額外的小技巧:當孩子在家問你「為什麼」,父母如果不清楚怎樣引導,最簡單的三種回應是:

「你看……」帶孩子觀察,通過觀察,回答問題。

「你覺得呢?」鼓勵孩子猜想和表達。

「如果……會怎樣?」引導孩子代入不同的情景,再根據推理想出答案。

怎麼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郝景芳的做法是: 以時間為獎賞。 比 方,快點寫作業,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給自己贏得時間。 贏得時間做什麼呢? 當然是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看動畫片、看課外書、打遊戲,什麼都可以。 這種時候,孩子才有快的動力。

具備了這兩種特質,孩子也就有了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最能適應未來?

郝景芳在廣泛研究各個教育流派之後,找到了她認為最適合培養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人的教育——通識教育。她說,在下一個時代,如果沒有全球視野和高度,一個人很難找到自己面對世界的態度,只能被動地被風波席捲。

而通識教育用最廣闊的視野,融合各學科知識,開展思考與創造力實踐。可以幫助孩子從幼年開始,就保有探索精神,並將與生俱來的好奇與探索精神,轉化為逐步深入的思維方法,在下一個時代找到自己的路。

常有人問郝景芳,讓孩子參加各種競賽和特長班,好不好。她會很明確地回答:可以參加,但是不要佔據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更不要讓孩子心中只有各種競賽。

她說,這個世界的高山太多了,每一座高山都是要窮盡畢生的力氣,一小步一小步行進。如果沒有熱愛,根本無法堅持。而如果沒有自我發現的敏感,根本無法從心底產生熱愛。

作為父母,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幫助他找到真正能從心底熱愛,支持生命的長久的力量。就像這本新書的書名,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這是有遠見的家長,最該做的事。

同款好書

掃描下方小程序購買

【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南京一中高考風波:素質教育VS應試教育,這麼做你的孩子永遠不慌
    南京是江蘇進行素質教育的先行者,而蘇北一些地方進行縣中模式(可以理解為當下的熱詞「小鎮做題家」模式),高考成績年年攀升。於是南京的一些學校就摒棄之前的素質教育模式,進而選擇縣中模式,有些學校這幾年已經嘗到了這種模式的甜頭——考生成績提高。
  • 搞素質教育,但別拿孩子前途做實驗,南京一中低分高考風波
    ,不抓學習,高考看的是成績,目前來看,我國高考成績仍是剛需,錄取分數線是硬性,達不到就落榜,搞素質教育,不要拿孩子的前途去做實驗。,不應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起來,學校作出這些調整措施是針對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正和完善,「確實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與家長溝通後,學校提出了上述細化的改進措辭,但這並不是說南京一中向「縣中模式」轉型或者妥協。
  • 南京一中VS衡水中學,素質教育的慘敗,應試教育的完勝?
    在江蘇省2020年高考成績公布後,南京一中校門口被眾多學生家長圍堵,原因是今年南京一中的高考成績很不理想。據悉南京一中今年高分段(400分以上)的考生僅有20人。作為對比,南京二十九中高分段考生則為68人,並且其一本率也超過了南京一中。
  • 南京一中VS南京二十九中 素質教育全面落敗於應試教育?
    提起南京的高中名校,不少人第一會想起南京外國語學校,這所學校每年保送國外名校人數數不勝數,保送清北人數更是常年穩居江蘇第一;也有人會想起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這所百年名校培養了57位兩院院士,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然而我們今天要聊的是南京一中和南京第二十九中,其中南京一中推行的是素質教育,南京二十九中推行的是應試教育,不少南京家長也稱之為「縣中模式」。
  • 南京一中VS二十九中,素質教育重要還是應試教育重要?
    南京今年高考早已結束,可以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附金外不必多說,依舊是位列前茅,今年二十九中的高考成績也很不錯,但是同樣位列「六大」的南京一中,卻受到了家長們的抨擊。甚至校長被喊話「下課」,稱孩子們是高分進校,低分高考。
  • 南京一中事件,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再度掀起,唯獨這類孩子永遠不慌
    只是這之前,很多以素質教育出名的學校可以爭辯說,自己學校最優秀的學生都出國了,所以高考成績看起來才不是那麼好看。但當疫情來臨,很多學生不得不放棄出國、選擇高考這條出路時才發現,所謂「我們很優秀只是不跟你們一般見識」只是一種錯覺。廣大接受素質教育的學生和接受應試教育的學生最大的差別並不是能力高低,而是出路不同。
  • 應試教育贏了?給兒子上的素質教育小學,但這次我不站南京一中
    南京一中上熱搜了,作為倆娃媽媽和熱衷教育的南京市民,我認真關注了這個新聞。 事情是這樣的。 高考成績出來後,南京一中的學生家長冒雨在校門口聚集,紛紛拿著「一中不行」的標語,激烈喊話。 一、「素質教育」VS「應試教育」,這幾年,南京家長已瘋了很多次 南京一中的回應書,對家長們做出了關注「新高考」的保證,雖然沒有放下素質教育的大旗,但卻有很多人說,這是「素質教育」對「應試教育」的低頭。
  • 南京一中校長被喊「下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沒有「中庸之道」
    所以,家長們把矛頭指向該校的素質教育試驗,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今年南京一中高考成績表現不佳,是不是可以說素質教育就錯了?答案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南京一中面臨的尷尬是普遍存在的,在整個社會還處在應試教育激烈競爭的背景下,不僅素質教育的探索止步不前,應試教育反而還被強化,高考競爭壓力較之過去有增無減,在這樣的背景下,南京一中探索素質教育,無疑會成為吃虧的一方。
  • 南京一中事件的反思: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究竟誰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搞素質教育不影響應試成績 這次爭議也表明,很多人依然對素質教育有所誤解,認為「搞素質教育,就是不抓學習,輕視高考」。 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重要問題,素質教育並非排斥分數和考試。它和應試教育的區別,是考試在整個教學內容和目標中,所處的地位和比重。 怎麼區分?
  • 「投票貼」南京一中事件:素質教育VS應試教育,你會選擇哪一個?
    近期被南京市第一中學(南京一中)的新聞刷屏了。2020年高考,因為南京一中的高考成績或者升學率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而遭到家長的質疑,家長們認為當初孩子是高分進校,今年高考分數線又低,沒有達到預期。南京一中的眾多家長們冒雨在南京一中校門口舉著「一中不行」「校長下課」的字樣,來表達著對校方的教育方式不滿。據悉,南京一中的一本升學率達到了95.34%,考出了歷史上最好成績,但因為400分以上人數低於同級別的別的學校,遭到家長不滿的情緒。
  • 應試與素質教育再起爭議,南京一中校長道歉說素質教育走到頭了?
    知乎上一條關於「南京素質教育」的話題頂上了熱搜,646萬的熱度。矛頭直指南京一中,高分進校、低分高考,南京一中因為高考400分以上的學生不多被家長點名要求小時候是可以做到讓孩子快樂成長,學習可以為興趣讓路,讓他們不身心不那麼累。但是到了中學,興趣必須要給學習讓路。因為你面對的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是現有的應試教育,成績好壞才是最重要的根據。
  • 南京一中為「低分高考」認錯,搞素質教育是在玩火?
    (圖/中國新聞圖片網)高分進校,低分高考,南京一中因高考400分以上學生不多,被家長點名要求校長下課。事後,南京一中認錯,並發布有應試教育傾向的整改措施,持續數日的抗議風波逐漸平息。三年後高考,後者達到400分以上學生人數高達68人,一本率也超過了南京一中。南京一中被指責「高分進校,低分高考」。
  • 南京一中「認錯」,無論是應試or素質教育,家長要的是孩子前途
    這幾天,關於南京一中的新聞,在這個高考季成了熱點話題。事情起因於今年的高考成績。今年高考分數公布後,南京一中校長被該校高一、高二學生家長點名批評,眾多家長冒雨圍堵在校門口,手舉「一中不行」「校長下課」等抗議標語,理由是該校2020年的高考成績不甚理想。但是南京一中,2020年高考一本率95.34%,這個成績也不低了。家長為什麼還鬧呢?
  • 南京一中道歉,是素質教育的「滑鐵盧」,還是應試教育的勝利?
    前不久,高考成績公布之後,南京一中的校長就被學校高一、高二的家長點名批評,很多高一、高二的家長冒雨堵在學校門口,他們手持標語要求「校長下課!」而這一切主要是因為2020年南京一中的高考成績不太理想。江蘇省的高考一直在朝著素質教育方向發展,而南京一中的校長也是在力推素質教育,根據媒體的報導,南京一中校長曾經任很多所著名學校的校長、副校長,專業能力也很強。
  • 南京一中為「低分高考」認錯:素質教育還要被誤解多少年?
    「素質教育」與「應試高分」兩難全的問題,很早就引發輿論關注。最近,南京一中事件再次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爭論推向風口浪尖。高分進校,低分高考,南京一中因學生高考成績上400分的不多,被家長點名要求校長下課。事後,南京一中認錯,並發布有應試教育傾向的整改措施,持續數日的抗議風波逐漸平息。
  • 低分高考,南京一中認錯,素質教育是在玩火?如何走出教育的怪圈
    最近高考這個話題很火,有人為之歡欣鼓舞,有人為之垂頭喪氣,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南京犯愁了,因入口分高,出口分低,400以上人數少,校長被家長點名要求下課。事情發生後,南京一中迫於壓力,向社會認錯,並發布了具有明顯應試色彩的整改措施,這場抗議風波才被平息。
  • 南京一中為「高考成績不理想」認錯,搞素質教育是在玩火嗎?
    2017年,南京一中中考錄取分631分,位居全市第三,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只有589分。三年後高考,後者達到400分以上學生人數高達68人,南京一中只有10個人,一本率也超過了南京一中。南京一中被指責「高分進校,低分高考」。高考之後,家長點名要求校長下課。家長的矛頭,直接指向南京一中校長尤小平。雖然尤校長是江蘇省名師,但他搞素質教育,不狠抓學習。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再度掀起,唯獨這類孩子永遠不慌
    但當疫情來臨,很多學生不得不放棄出國、選擇高考這條出路時才發現,所謂「我們很優秀只是不跟你們一般見識」只是一種錯覺。廣大接受素質教育的學生和接受應試教育的學生最大的差別並不是能力高低,而是出路不同。如果有升學途徑的保證,那麼我們還能心安理得地躺在只有形式而無多少內容的「表面素質教育」上自欺欺人。畢竟孩子們的賽道就跟應試教育的同齡人不一樣。但是,世界是變化的,即使沒有疫情,高考選拔人才的方式也在漸漸向應試傾斜。比如今年的強基計劃,高考分數佔百分之八十五。你能保證你的孩子永遠彎道超車嗎?
  • 素質教育錯了嗎?高分學生少遭家長圍堵,南京一中認錯,稱將加大應試
    似乎離開了分數素質教育什麼都不是高分進校,低分高考,南京一中因高考400分以上學生不多,被家長點名要求校長下課。事後,南京一中認錯,並發布有應試教育傾向的整改措施,持續數日的抗議風波逐漸平息。學校的回應、家長的滿意,被指責為素質教育的低頭、應試教育的勝利。在以分數為升學剛性依據的當下,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依舊難相容。
  • 南京一中事件,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再度掀起
    這兩天,好多微信群都炸了,大家紛紛在討論一個熱門新聞:南京的一所超級名校在高考中400分以上的人數在全省重點中學中排名倒數,家長們跑到學校去要求換校長。而校長迫於壓力,不得不公開道歉,表示自己長期以來的素質教育是錯的,從現在開始會增加教學壓力,向應試教育看齊。事實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從來就沒有消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