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長群都被這條新聞炸了:
南京的一所超級名校在高考中400分以上的人數在全省重點中學中排名倒數,家長們跑到學校門口,集體要求校長下課。
家長們認為,這與學校一貫推行素質教育模式有關。南京是江蘇進行素質教育的先行者,而蘇北一些地方進行縣中模式(可以理解為當下的熱詞「小鎮做題家」模式),高考成績年年攀升。
於是南京的一些學校就摒棄之前的素質教育模式,進而選擇縣中模式,有些學校這幾年已經嘗到了這種模式的甜頭——考生成績提高。
在中國家長的心裡,孩子要成才,自古華山一條路:上最好的幼兒園,然後是最好的小學、中學,最後通過高考考上最好的大學。
似乎只有這樣,未來才是一片坦途。有些家庭可以為孩子選擇出國讀書這另一條路,但是,今年以來,因為疫情影響,留學前景也變得撲朔迷離。這反過來也讓更多家長不得不面對「高考」這唯一出路。
但真的別無選擇了嗎?
孩子的比賽,父母的戰場
今天當家長到底拼什麼?
給孩子砸下最貴的教育,就是保障嗎?
矽谷著名投資人、計算機科學家吳軍,在談起自己對女兒的教育時,曾說過: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上一輩的思想,教育當下的人,去迎接20年後的未來。
身為父母的終極目標,是拼盡全力把孩子送進名校,然後就大功告成了嗎?獲得好學歷,找到好工作,就能穩贏人生?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很遺憾,這只是家長們的一廂情願,心願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前幾天在一場面向家長的直播裡,就曾提到:
「如果把考上名牌大學這個路徑,作為孩子唯一的成長目標,這件事情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的麻煩。就算他考上了北大、清華這樣的名牌大學,也不一定就成功了。」
為什麼考上名牌大學,還會面臨失敗?
俞敏洪提醒家長:
「當你只讓一個孩子狹窄地盯著考試去學,不重視他對於世界的認知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觀察思辨能力、語言閱讀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等等這些底層能力的培養,就算這個孩子學習成績特別好,他的發展後勁一定是不足的。」
今天你給孩子的教育,真的符合世界的變化嗎?能保證孩子長大以後有體面的收入,留在或進入更好的階層?
有一本新書,將告訴你這個答案。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
今天就要做什麼樣的準備
「未來的時代是什麼樣的時代?我覺得從大方向上看,未來是知識創意型經濟的時代。只有掌握稀缺的知識創造和運用能力,才能在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不清楚未來是什麼樣的,今天花了再大的力氣,可能只會事與願違。
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得主、科技前瞻思維的教育家媽媽郝景芳,在她的家教育兒新書《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開宗明義給迷茫中的父母找到了答案。
她首先對時代社會的走勢做了深入分析,為像「顧佳」這樣陷入育兒焦慮,盲目迷信名校和昂貴教育的現代父母,提供了一份家庭教育的指南針和行動地圖。
為什麼郝景芳可以幫我們預測教育的未來?
首先,郝景芳從小就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從初中開始,一直讀理科實驗班,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選擇了一般人根本不敢問津的天體物理專業,博士時又選擇了經濟學專業,業餘時間寫小說。
憑藉科幻小說作品,在國際嶄露頭角,成為繼劉慈欣之後,第一位摘得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的中國女作家。
其次,從清華博士畢業之後,郝景芳成為一名經濟研究員。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這個時代、中國和世界的理解,分析現象背後的推動力,今天人們焦慮和困擾背後的深層原因。
2014年,女兒晴晴誕生後,成為母親的郝景芳,更加關注教育。她以學霸的鑽研精神,廣泛地學習各個心理學、教育學流派。
她說:「我從來不做碎片化閱讀,喜歡深入學習一個學科,發現最基本的原理模型。任何一件事,都仔細想一想事物的本質是什麼,從最基礎的原理出發思考和解決問題。」
當今天的孩子們踏入社會
社會將要求他們具備下面5種能力
「我的孩子快大學畢業了,哪個方向好找工作啊?」假如十幾年後,你問專家。
在新書中,郝景芳預測,等我們的孩子畢業時,高收入的工作要麼要求超級專業(比如法律、醫生這樣的高專業門檻的職業),要麼要求超級有創造力(比如研發、設計、娛樂這些極其依賴綜合素質和創意力的職業)。
這些能力,今天還屬於鳳毛麟角,未來卻是必備的素質。
為什麼會是這樣?郝景芳以國際創新政策中心2018年的《Create》報告來說明:
總體而言,智慧財產權密集型行業,直接或間接提供了美國超過4000萬工作,佔美國總就業人數的27%。
在歐洲,超過40%的經濟活動是由智慧財產權密集型行業產生的。這些行業僱傭了超過8200萬工作,佔歐盟總就業幾乎達到40%。
郝景芳預言,下個時代,高收入的來源,就是你會做一些其他人不會做的有用的事。
那麼今天的孩子該怎樣獲得躋身「智慧財產權密集型行業」的入場券?郝景芳在新書中給家長們開出了適應未來的能力清單:
(1)敏感的自我認知和創意
(2)敏感的他人感知和共情
(3)頂層設計能力和探索精神
(4)對質感的強烈敏感
(5)至少一個維度的技能累積
總結起來,就是:自知、共情、規劃、審美、專業,這5項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衡量標準。
決定一個孩子的成敗
有比聰明和天賦更重要的事
那麼怎樣的教育才能幫助孩子一步、一步,獲得這些適應未來的核心能力?
在新書中,郝景芳向家長們從思維角度,到具體能力培養,提供了系統的解決方案:
針對困擾中國家長的普遍難題,也提出了具體應對辦法。舉幾個書中的例子:
孩子要不要提前學?
郝景芳的方法是:從小培養孩子的思維力,比單純學會認拼音、會寫字更重要。 父母可以多引導孩子觀察, 對孩子提問, 跟孩子平等對話。
還有一個額外的小技巧:當孩子在家問你「為什麼」,父母如果不清楚怎樣引導,最簡單的三種回應是:
「你看……」帶孩子觀察,通過觀察,回答問題。
「你覺得呢?」鼓勵孩子猜想和表達。
「如果……會怎樣?」引導孩子代入不同的情景,再根據推理想出答案。
怎麼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郝景芳的做法是: 以時間為獎賞。 比 方,快點寫作業,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給自己贏得時間。 贏得時間做什麼呢? 當然是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看動畫片、看課外書、打遊戲,什麼都可以。 這種時候,孩子才有快的動力。
具備了這兩種特質,孩子也就有了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最能適應未來?
郝景芳在廣泛研究各個教育流派之後,找到了她認為最適合培養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人的教育——通識教育。她說,在下一個時代,如果沒有全球視野和高度,一個人很難找到自己面對世界的態度,只能被動地被風波席捲。
而通識教育用最廣闊的視野,融合各學科知識,開展思考與創造力實踐。可以幫助孩子從幼年開始,就保有探索精神,並將與生俱來的好奇與探索精神,轉化為逐步深入的思維方法,在下一個時代找到自己的路。
常有人問郝景芳,讓孩子參加各種競賽和特長班,好不好。她會很明確地回答:可以參加,但是不要佔據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更不要讓孩子心中只有各種競賽。
她說,這個世界的高山太多了,每一座高山都是要窮盡畢生的力氣,一小步一小步行進。如果沒有熱愛,根本無法堅持。而如果沒有自我發現的敏感,根本無法從心底產生熱愛。
作為父母,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幫助他找到真正能從心底熱愛,支持生命的長久的力量。就像這本新書的書名,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這是有遠見的家長,最該做的事。
同款好書
掃描下方小程序購買
【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