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手機支付很普及,錢進錢出,基本都在虛擬空間運轉。當你收到3000元,退回3000元,你究竟賺了還是虧了?正確答案:不賺不虧!
然而前段時間,楊女士就碰到一樁「怪」事,一進一出,不僅到手的錢沒了,而且居然還要倒貼!
最近,楊女士在網上發布了一條房屋出租信息,幾天後一名姓張的女子主動聯繫,她告訴楊女士自己剛調來本地工作,打算將這套房子租下來。隨後,她通過微信「親屬卡」轉了3000元,作為房子的押金。然而,沒過多久張某就「反悔」了。
這個時候,張某以「親屬卡」不好用為由讓楊女士退還押金,而楊女士也按照張某所說的步驟進行操作,向她贈送了一張額度為3000元的「親屬卡」。可這卡剛贈與完,楊女士的手機上就陸續出現了多條消費提醒,之後聯繫張某,發現自己被拉黑,楊女士趕緊報了警。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整個案件最關鍵的點就在於「親屬卡」。為什麼張某不用轉帳、紅包等方式,偏偏要用這個功能?詐騙分子又是如何通過這個功能行騙的?
什麼是「親屬卡」?
「親屬卡」是微信上線的一個功能,具有「代付」性質,最高每月3000元。簡單來說就是他人消費,開通者買單。
騙子是怎麼通過「親屬卡」來詐騙的?
1、混淆概念
楊女士聽信張某的一面之詞,以為自己收到的是3000元押金,實際上只是一張額度為3000元的「親屬卡」。但在她的理解裡,楊女士以為自己已經收到了款項。
2、自行解綁
楊女士領取「親屬卡」後,不法分子為了減少風險,會立即進行解綁,此時楊女士就算消費,張某也不需要對其進行「代付」。
3、要求退款
不法分子隨後會以各種理由提出退款,並要求錢款「原樣返回」,於是楊女士在張某的指引下,也為對方開通了「親屬卡」。
不同的是,之前楊女士接受「親屬卡」後並無消費,所以對於不法分子來說錢款分文未少,更不存在支出了3000元的說法。但是在楊女士成了代付方後,張某立即利用「親屬卡」功能多次消費,刷爆額度,使得楊女士損失了2980元。
如何設置和檢查「親屬卡」?
操作步驟:打開微信「我」——「錢包」——選擇「親屬卡」——點擊「贈送親屬卡」——選擇贈與類別和人即可。
發送「親屬卡」給他人,相當於默認替對方的消費買單,務必謹慎開通。如果不需要再替別人代付了,務必記得回到上述界面進行解綁操作!同樣,支付寶也有「親情號」功能,與「親屬卡」功能類似。另外,除了上面特別要注意的「親屬卡」,手機「免密支付」功能,大家也要時刻檢查一下,不需要的就及時關閉。
【來源:半島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