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需要腳踏實地,父母應該面對現實,許多孩子只能過平凡的一生

2020-10-14 教育知識圈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各位父母,請回想一下孩子從小到大的心路歷程,你會發現,小孩子在剛出生和兒童時期的好奇心非常強烈,但是到了青少年時期,卻又變得性格偏激、厭學逃學,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是父母和家庭教育的責任!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有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執念,在孩子未出生時可以說是無欲無求,但等到孩子年長几歲,到了幼兒園和小學適齡階段,許多父母的心情態度和教育方式,就頓時變得緊張迫切起來。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好面子。

你想啊,別人家的孩子到了五六歲,不是學習鋼琴跳舞,就是學習英語書法,自己家的孩子整天抱著手機電腦打遊戲,以後能有什麼出息?因此如今的社會現實是:如果父母不大力投資孩子的教育,那麼自身承受的心理、家庭和社會壓力比孩子都要大!

但可惜的是,不論素質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進程多麼波瀾壯闊,天才和學霸永遠只是極少數孩子。即便是教子心切、性格暴躁和不甘人後的父母,都不得不承認:

其實大多數孩子,都是資質普通、天賦平平的普通孩子,不但沒才華,而且很平庸。

有句話說得好,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喪氣。可對於父母這個高壓力群體來說,想讓他們坦然承認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大概是,中國人的骨子裡,就蘊藏著「人定勝天」的精神和意志。在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突飛猛進的現在,教育孩子是每個家庭一等一的大事。多數父母拼盡心力、耗費資財,就是為了將自己的孩子培養得出類拔萃、鶴立雞群,你想要這些父母大膽承認孩子不優秀、不出色,無異於戳穿這些父母和家庭心中的美麗肥皂泡。

許多孩子用盡了全力,也只能過著平凡的一生。

固然,大多數孩子其實都是普通、平凡和平庸的孩子,但如果能夠接受到優質的教育課程和名師指導,即便是才華有限,也能對學業成績有所裨益。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實際上,作為父母,應該大方承認自己的孩子才華不足、天賦有限,從大人到孩子都需要放低姿態,從眼前和手頭的一個字、一組詞和一篇文開始學習,而不是整天想著「一口吃成一個胖子」。

教育家劉長銘,曾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中國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會是一個普通人,當今社會上很多現象說明,他們看重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比別人好。」

歸根到底,這就是父母的攀比和炫耀的心思在作祟。

別人家的父母穿名牌、開豪車,住大房子,我們家的孩子怎麼能落後?不可能的!「孩子,你給我好好學,將來把那個富二代熊孩子比下去,讓他們這種大富之家知道什麼叫寒門出貴子!」誠然,這樣的想法本身沒有什麼大錯,出發點也是為了督促和激勵孩子勤學苦讀,但是,這種一開始就把孩子放在追趕、攀比和炫耀的「起跑線」上,真的是正確的教育嗎?

學習需要腳踏實地,父母應該面對現實。

父母對孩子的「高期待」,是一種病。這種「期待病」讓父母們看不清眼前的現實,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知識、技能和學歷尚且達不到、超不過「別人家的父母」,那麼自己家的孩子天賦有限、家境如此,又如何能披荊斬棘,時時處處都超過「別人家的孩子」呢?

父母對孩子求全責備、過分苛責,卻忘記去理解和認可孩子,尊重他們的自我意識和成長過程,那麼孩子,又如何健康快樂地成長呢?

所以說,連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為難孩子了。

相關焦點

  • 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你的孩子或許註定平凡
    殷立勤 攝孩子們終將很平凡,是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很容易被問到一個問題:「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啊?在中國,父母們早早就教會了孩子標準答案,長大了只能做科學家、文學家、太空人……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被認為有出息,父母們才會有面子。更為重要的是,這符合父母們「望子成龍」的殷切希望。
  • 不管你信不信,所有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你的孩子必將平凡
    不管你信不信,所有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 你的孩子必將平凡有錢人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2、讀書不必拿第一,但必須好好學習文化。沒有文化,不會有人尊重你。3、假期想去旅遊,必須用心做好旅遊規劃,做一個有計劃的人。4、不要輕易說放棄。認為,這樣的「家規」實在是太「普通」,可是往往就是那些:成功的人,無非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做到了極致罷了。
  • 面對現實,放棄愛情,《你遲到的許多年》也有平凡一面
    這是一個很悲傷,好像也無法選擇的故事——《你遲到的許多年》。青青草地,潺潺流水,晴空之下,卻是分別時的悵然。為什麼分別?因為現實,但這部劇讓這種現實達到了可怕的程度。首先,她自己就是庸俗的一個人,莫莉在《你遲到的許多年》中,很傲嬌,也追求物質,她所依賴的這些,不過是男朋友的施捨。莫莉的男朋友是個霸道總裁,脾氣不好。在劇中,他代替的就是現實,他每一字每一句,都像一把尖刀,插在了莫莉的脆弱的心裡,可她還不能擺脫掉,因為已經無法選擇。
  • 高考發榜,如不出意外,父母面對的終將是平凡的孩子
    高考分數即將發榜,作為父母與孩子,都期望分數超常發揮,但不得當真,如果不出意外,孩子的高考分數與平常模擬成績必將相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許多父母的高值願景,也是他們賦予自己的偉大責任。但是父母必須接受,也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會是一個極其平凡、極其普通的人:99%的人99%的可能會平凡地度過一生。
  • 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孩子們終將很平凡,是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很容易被問到一個問題:「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啊?」日本的小孩子在面臨這個問題時,往往會回答,長大了想當電車司機、麵包師、清潔工……但這樣的答案在中國是會被無情嘲弄的。
  • 今年高考太難了,但無論成敗,所有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
    1孩子們終將平凡,是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誰家孩子要是敢說自己長大了的夢想是做個廚師,就連他的爹娘也會覺得顏面盡失。在中國,父母們早早就教會了孩子標準答案,長大了只能做科學家、文學家、太空人……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被認為有出息,父母們才會有面子。更為重要的是,這符合父母們「望子成龍」的殷切希望。中國父母最難接受,也最不願意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會是一個極其平凡、極其普通的人。
  • 孩子成長需要的是什麼?面對託管教育,父母應該權衡利弊
    許多學生家長可能會沾沾自喜,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幼兒班從玩具或其他方面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認為孩子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學到很多知識,然而,這是一步一步地滅殺掉孩子的天性。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從小就培養各種能力。這些看似安全可靠的託管機構可以讓許多家長放心,也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臨時住所,這樣父母就可以放心地做自己的事了,這樣的教育方式似乎也很好。
  •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嗎?為人父母都該看看
    >而現實中長大的大雄只是一個普通又無奈的上班族,為了生活忙碌也辛苦。人生中三個階段,接受自己父母是個平庸的人,接受自己是個平庸的人,接受自己孩子是個平庸的人。之前在朋友圈看到這樣一句話,覺得真實又扎心,大部分的我們,一生可能也就是個平凡人。我的孩子是神童嗎?
  • 別總是光想著孩子要「成龍成鳳」?身為父母可以做點實際的
    許多人的回答都是類似於當科學家和太空人這類的。可我們的父母們可不是這麼想的,他們早早就教會了孩子標準答案,長大了只能「進國企」「考公職」等等。因為只有這樣,他們的孩子才會被認為是有出息的,父母們在人前也會更有面子。
  • 我終於接受,我的孩子終將平凡,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嗎?
    孩子的成功意味著孩子可以過著溫飽的生活,也可以為父母贏得榮耀,這是每個人回歸的期望有榮耀的家鄉,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因此,當您的孩子不能成為班上的佼佼者時,他將來只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父母可以接受孩子的平凡嗎?這正是許多中國父母所擔心的。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但有多少孩子可以比「房子裡的孩子」好?
  • 「後浪」現形記:我用盡所有力氣,過著平凡的一生
    父母們覺得,教材中出現了「陰莖」「陰道」「精子」「子宮」等字眼,並配有相關插圖,尺度實在太大,容易教壞孩子。他說,「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X?」話一出,許多人感到被冒犯。畢竟,經濟學家李迅雷根據數據分析,至少有「十億中國人沒有坐過飛機」。不僅是出國,甚至有很多人都沒出過省、出過村。
  • 孩子犯錯,父母應該如何面對?
    比如,父母會因孩子偶然的一次考試失利,聯想出這是否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中高考,如果中高考考砸了,那就完蛋了,美好的未來也落空了.......很多父母會從孩子犯的一個小錯誤無限誇大到孩子的一生,而且會越指責越來勁,他們還會把孩子過往的錯誤翻出來數落一遍,孩子不流淚,絕不停下來。但結果是否如父母所願,批評一次後,孩子就再也不犯類似的錯誤了呢?
  • 我用盡了全力,才能過上平凡的一生
    平凡的一生,也是可貴的一生。不平凡的人嚮往平凡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牛。不是每個人都對這種生活能做到甘之如飴的,詩酒趁年華,歸來仍少年。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遵從本性,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能遵從本性,才能真正快樂。
  • 天下愁事,莫過於父母面對孩子的學習發愁
    天下愁事,莫過於父母面對孩子的學習發愁孩子自覺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畢竟是少數。眾多父母便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採用各種方法,動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希望聰明伶俐,卻不悟學習之道的孩子開竅。孩子聽了,猶如微風吹過耳邊不見成效。3、父母對孩子採用懷柔政策,哄勸讚揚加物質獎勵。孩子仍不被收買。4、父母氣憤至極,對孩子嚴詞責罵。豈料孩子臉上淚花未乾,又跑出去玩兒了。
  • 「後浪」現形記:我用盡所有力氣,過著平凡的一生
    父母們為了掙錢餬口,供孩子讀書,離開鄉村到大城市裡打工,有的甚至已經好幾年沒回過家了。當城市的孩子嫌爸媽逼學習逼得緊,鄉村的孩子卻早就習慣了孤獨,習慣了自己照顧自己。唯一的期盼,就是好好讀書,快快長大,希望有一天能離開這裡,回到父母身邊。
  • 56年追蹤14個孩子: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一生!
    這部紀錄片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了14個7歲的孩子,揭示了孩子的人生變化。每隔7年拍攝一次,現在這些孩子都已經50多歲了。當初無論父母如何躊躇滿志,傾盡全力,寄予重望的孩子,他們現在幾乎都無一例外的穿著普通的衣服、做著普通的工作、過著普通的生活,為普通的事煩惱著。
  • 想讓孩子擁有自主性很簡單,許多父母做反了,高明的父母這樣做
    1、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父母無意識地限制了孩子自主性的發展。 不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 有的父母習慣為孩子包辦大事小事,幫孩子做飯、洗衣服、整理房間等等,除了學習,其他任何事情孩子都沒有機會自己動手,最後讓孩子喪失了自理能力,甚至連天生的本能也變得遲鈍了。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非常地依賴父母,遇到什麼困難都沒有獨立面對的勇氣,總是想依靠父母的幫助。
  • 父母面對疾病的態度,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的變化,完全取決於父母對待疾病的態度,如果不及時糾正,會傷害到孩子的心理,影響孩子一生。如果連父母都不能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那麼孩子,就更沒有勇氣來面對遭遇和傷害。 2、父母的情緒,是孩子面對疾病的定心丸。 網上有個視頻,小女孩兒生病住院,爸爸媽媽不斷給她安慰和鼓勵。
  • 《你好燈塔》:孩子,徵服知識之海不是靠超凡能力,是平凡與責任
    但是孩子每天作業、背書、考試、深夜刷題確是難的,真正去做才是難的。作為一個母親,通過這本書,我不禁反思,面對孩子的學習,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因為好高騖遠,給了錯誤的引導,導致孩子有過大的壓力?如何客觀地看待學習?有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本篇,通過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你好燈塔》。
  • 父母的肯定,決定孩子的一生
    說到動情處,楊迪情不自禁地跪下,感謝父母長久以來的支持。楊迪的話讓人淚目。其貌不揚,沒有背景和資源,楊迪很長一段時間都寂寂無名。後來,他憑藉渾然天成的幽默感,在圈中嶄露頭角。可大多數形象,不是表情惡搞,就是奇怪的扮相。面對異樣的眼神,夢想和現實的差距,楊迪也有過迷茫,但他咬牙堅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