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各位父母,請回想一下孩子從小到大的心路歷程,你會發現,小孩子在剛出生和兒童時期的好奇心非常強烈,但是到了青少年時期,卻又變得性格偏激、厭學逃學,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是父母和家庭教育的責任!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有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執念,在孩子未出生時可以說是無欲無求,但等到孩子年長几歲,到了幼兒園和小學適齡階段,許多父母的心情態度和教育方式,就頓時變得緊張迫切起來。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好面子。
你想啊,別人家的孩子到了五六歲,不是學習鋼琴跳舞,就是學習英語書法,自己家的孩子整天抱著手機電腦打遊戲,以後能有什麼出息?因此如今的社會現實是:如果父母不大力投資孩子的教育,那麼自身承受的心理、家庭和社會壓力比孩子都要大!
但可惜的是,不論素質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進程多麼波瀾壯闊,天才和學霸永遠只是極少數孩子。即便是教子心切、性格暴躁和不甘人後的父母,都不得不承認:
其實大多數孩子,都是資質普通、天賦平平的普通孩子,不但沒才華,而且很平庸。
有句話說得好,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喪氣。可對於父母這個高壓力群體來說,想讓他們坦然承認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大概是,中國人的骨子裡,就蘊藏著「人定勝天」的精神和意志。在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突飛猛進的現在,教育孩子是每個家庭一等一的大事。多數父母拼盡心力、耗費資財,就是為了將自己的孩子培養得出類拔萃、鶴立雞群,你想要這些父母大膽承認孩子不優秀、不出色,無異於戳穿這些父母和家庭心中的美麗肥皂泡。
許多孩子用盡了全力,也只能過著平凡的一生。
固然,大多數孩子其實都是普通、平凡和平庸的孩子,但如果能夠接受到優質的教育課程和名師指導,即便是才華有限,也能對學業成績有所裨益。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實際上,作為父母,應該大方承認自己的孩子才華不足、天賦有限,從大人到孩子都需要放低姿態,從眼前和手頭的一個字、一組詞和一篇文開始學習,而不是整天想著「一口吃成一個胖子」。
教育家劉長銘,曾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中國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會是一個普通人,當今社會上很多現象說明,他們看重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比別人好。」
歸根到底,這就是父母的攀比和炫耀的心思在作祟。
別人家的父母穿名牌、開豪車,住大房子,我們家的孩子怎麼能落後?不可能的!「孩子,你給我好好學,將來把那個富二代熊孩子比下去,讓他們這種大富之家知道什麼叫寒門出貴子!」誠然,這樣的想法本身沒有什麼大錯,出發點也是為了督促和激勵孩子勤學苦讀,但是,這種一開始就把孩子放在追趕、攀比和炫耀的「起跑線」上,真的是正確的教育嗎?
學習需要腳踏實地,父母應該面對現實。
父母對孩子的「高期待」,是一種病。這種「期待病」讓父母們看不清眼前的現實,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知識、技能和學歷尚且達不到、超不過「別人家的父母」,那麼自己家的孩子天賦有限、家境如此,又如何能披荊斬棘,時時處處都超過「別人家的孩子」呢?
父母對孩子求全責備、過分苛責,卻忘記去理解和認可孩子,尊重他們的自我意識和成長過程,那麼孩子,又如何健康快樂地成長呢?
所以說,連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為難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