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初夏,小兒外出需警惕隱翅蟲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孫婧 通訊員 陳潔

  「家長們小心了,隱翅蟲會要孩子命。」最近一段時間,一個關於「隱翅蟲體內含有劇毒,叮了小朋友可能致命」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裡瘋轉。就此,記者從解放軍第425醫院皮膚科了解到,隱翅蟲會致命的說法是謠傳,但當前的確是兒童皮膚病高發季節,除了常見的溼疹、皮炎外,隱翅蟲引起的皮炎也較多。

  隱翅蟲又被稱為「影子蟲」、「青腰蟲」,狀似白蟻,體長約0.5釐米—1釐米,身體為橘黃色,頭、胸及尾部為鐵青色,故俗稱「青螞蟻」,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喜好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中。隱翅蟲有趨光習性,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

  解放軍第425醫院皮膚科博士周迪表示,每年的五、六月是兒童皮膚病的高發季節,許多家長在帶孩子出外遊玩,回來後發現孩子身上起了各種疙瘩、紅斑,甚至是水皰,不少都是由隱翅蟲引起。

  周迪強調,隱翅蟲並不會蜇人,即使附著在人體上也不會造成傷害,有毒的其實是它身體裡的毒液。因為隱翅蟲身體中含有膠凍狀的酸性液體,起「隱翅蟲素」,腐蝕性強。皮膚接觸10~15秒就有反應,產生劇烈灼痛感,造成皮膚起泡及潰爛,是為隱翅蟲皮膚炎,但只要不撓、及時治療就沒有大礙。

  對於隱翅蟲爬過皮膚後是否對皮膚造成傷害,周迪告訴記者,通常不會,因為蟲沒有被打死,毒液沒有流出來,因此被隱翅蟲爬過後,務必保持患處清潔,一般不會發病。但是,有過敏體質的患者應立即到權威醫院的皮膚病科就醫,一般醫生會開具藥物口服和塗抹患處,約兩個星期後癒合。

  當隱翅蟲的體液不小心弄到皮膚上時,怎麼處理才是正確的呢?周迪介紹,由於其體液呈強酸性,所以應用鹼性物質進行中和,如牙膏,蘇打,肥皂水等對皮膚進行處理(不可用燒鹼等強鹼性物質),然後用清水洗淨,缺乏以上條件時可用大量的清水衝洗。若進行以上處理後仍然發生皮膚紅斑、糜爛、水皰並伴有明顯疼痛,應及時到專科醫院的皮膚科門診就醫。

  由於隱翅蟲有趨光習性,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家庭如何防治隱翅蟲呢?周迪建議,一是針對隱翅蟲的食腐特性,搞好環境衛生,消滅隱翅蟲孳生地,家庭中可裝置紗門紗窗,防止隱翅蟲進入室內;二是發現隱翅蟲落在皮膚上時,不要用手拍擊,應將蟲打落在地,用腳踩死;三是若蟲體接觸過皮膚,應及時用肥皂清洗,然後塗5%碳酸氫鈉溶液或10%—20%氨水,以中和酸性毒液。若皮損處紅腫或糜爛,應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溼敷,待滲液減少後塗氧化鋅油;四是口服抗過敏藥,如氯雷他定,一天2次,一次5毫克。如患兒還伴有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全身中毒症狀,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總之,對付隱翅蟲的方法可以總結為:千萬別用手去拍擊,發現它在身上爬行,將它吹走。如果不小心將其拍死在皮膚上,立即反覆衝洗。如發現皮膚有異常反應,及時就診。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友善誠信的梁音
    無意中在光明日報上看到報導,國家一級演員、影視表演藝術家梁音於1月26日凌晨在北京去世,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薯泥
    家鄉的紅薯葉與海南有別。它們長在大田地裡,葉是副產品,紅薯才是主產品。紅薯葉好吃,烹煮蒸炸均可,隨意,味美又營養。我的鄉村記憶裡,母親喜歡田裡摘了葉子,清水洗淨,拌上面,放篦子上蒸。熟後冷涼,蒜泥調勻,點上幾滴小磨香油,又香又甜,既為主食,又做了菜蔬。  紅薯的吃法倒是一本正經。少時,麥子大半交了公糧,口糧要靠秋糧來補。紅薯、大豆、玉米,成了鐵實替補隊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  我省椰子種植推廣難 進口椰子也解不了「渴」  海南椰子種植總面積僅60餘萬畝,年產椰子約2.4億個,而我國每年需從東南亞進口椰子約25億個,椰子產品加工原料基本靠進口,卻仍然供不應求  8月18日清晨,萬寧市禮紀鎮蓮花村老羅村民小組,54歲的椰子種植大戶羅世傑領著收購商在他的椰子園採收椰子。
  • 海南日報數字報-蘇軾制墨與海南松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張曉甜  墨是中國古代文人日常幾乎唯一的書寫著色塗料,古人對治墨用墨非常用心,工藝技巧不斷推陳出新。而一些知名的文人也對研究制墨和用墨樂此不疲,北宋文學大家蘇軾就是其中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老花眼需警惕配鏡五大誤區
    日常生活中,老花眼需要警惕配鏡的5大誤區。  誤區1:貪便宜,圖省事,不驗光直接購買。  不驗光隨意買的現成老花鏡很難與佩戴者實際視力狀況相匹配,反而會產生視覺幹擾,出現視疲勞等現象。長期佩戴不合適的老花鏡可能會損害視力,加重老花程度。  誤區2:一副老花鏡一戴到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00後」新生流行「空手到」  8月29日下午,海南醫學院校內快遞代收點前人頭攢動。不少「00後」大一新生與父母一起來領取包裹,裡面大多是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開學報到時,海南醫學院大一新生李佳佳只背了一個雙肩包,其他行李全部從老家寄到學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許為藝:提筆畫就意象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第一次見到畫家許為藝,是在海口的一次畫展上。他站在一方長桌前,對著八尺巨幅宣紙揮毫潑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