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來說,如果當患者遇到我們今天所述情況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次腸鏡的檢查,以便於排除發生在結直腸的器質性病變;排便,是我們人體最為重要的活動之一。自身良好的排便,說明身體的消化系統相對比較的好,有助於身體的健康長壽。
但是,如果一旦排便出現了異常,則說明我們身體的健康,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那麼如果,每天大便5到6次,吃一點東西就想要上廁所,一定要警惕「腸易激症候群」。
到底什麼是,腸易激症候群哪?
腸易激症候群,這是一種胃腸功能紊亂類的疾病,而其特徵主要為腹痛、腹脹、便秘。一般的來說,中青年是屬於高發的人群,其中女性發病多於男性,腦力勞動者則高於體力勞動者。
進食之後,或者是早晨排便之後仍然感覺沒有排乾淨、便急等,這些其實也都是腸道易激症候群的主要症狀。
部分患病者尚有不同程度上面的心理精神異常表現,比如:焦慮、抑鬱、緊張等。
那麼腸易激症候群發病的誘因是什麼哪?
1、飲食不當:有可能是吃了腸胃受不了的食物,比如:生冷、辛辣類的食物、水果、豆類、乳製品以及飲酒等。
2、情緒的波動:比如:焦慮、抑鬱、容易激動、失眠等,都很有可能會誘發腸易激症候群。
3、藥物的刺激:比如:濫用抗生素、止瀉藥從而造成的腸胃菌群失調等。
4、腸道的感染:部分的腸易激症候群患者在發病之前有腸道的感染史。
根據相關的統計,由各種的病原(其中包括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感染從而引起的胃腸炎患者之中有部分發生了腸功能的紊亂,有10%可能會發展成為感染之後的腸易激症候群。
如果腸鏡並沒有發現什麼異常,那麼我們就需要考慮一下"功能型腸病"了,比如:我們都比較熟悉的"腸易激症候群"了,這也是一組持續或者是間歇發作的,主要是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或者是大便性狀改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的疾病;
臨床上面將該類疾病按照大便的性狀主要分成了四個類型,分別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以及不定型,其中又以腹瀉型的腸易激在我國居民之中是最為多見;
至於其誘因卻是相對比較複雜的,比如:胃腸道動力的亢進、內臟感覺異常、中樞感覺異常、腸道內感染或者是炎症,甚至是精神心理因素等;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改善我們今天所述的情況,患者則需要在確認腸易激症候群之後採取以下這三種治療的方案:
1、飲食的調整:減少油膩食物的攝入量,比如:肥肉、油炸類的食品等;避免食用生冷類的飲食,比如:冰激凌、涼菜以及冰鎮的飲料或者是瓜果等;
減少產氣食物的攝入,比如:奶製品、豆製品等;儘可能地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飲食,比如:辣椒、蔥姜蒜、芥末、咖啡、濃茶以及酒精飲料等;
2、心理的幹預:特別是存在焦慮以及失眠等相關症狀的患者,尤其應該給予比較適當的心理安慰,必要的時候可以配合應用鎮靜類的藥物;
3、藥物的治療:上述的方法如果難以奏效的時候應該考慮進行藥物的幹預,比如:可以緩解腹痛類抗膽鹼類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