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察與思考]
如何進行親子共讀?
作者|方素珍
沒有人天生就能閱讀、就愛閱讀。閱讀要有方法,是漸進式的。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與爸爸、媽媽共讀的親密感,會使孩子產生安全和信任感;豐富的閱讀經驗,會使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力更豐富,並且給孩子帶來喜悅和滿足。
一、適合親子共讀的童書
以功能區分有:洗澡書、枕頭書、口水書、觸摸書、拉拉書、手制書等。
以材料區分有:布書、木頭書、塑料書、厚紙板書、有聲書、紙卡書等。
以內容區分有:家庭生活故事、幻想豐富的寓言童話、校園生活故事、偉人傳記、動植物、大自然的故事、科幻小品、優美的詩歌、冒險故事、遊記、幽默笑話謎語等等。
舒適輕鬆的閱讀環境,有助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孩子隨處可以看到書、拿到書,自然而然就會去閱讀。
安排安靜固定的地方放置書櫃,並有充足的光線,舒服的椅墊、抱枕或書中的角色布偶,讓孩子覺得那裡很安全、很溫馨,只要想看書,就會自動走過去。
摟著孩子共看一本書;或家人在旁邊一起看同一本書,是一種很親密的互動方式,有助孩子喜歡閱讀。
讓孩子自己挑選書,孩子對喜歡的書百讀也不會厭倦。
同一本書,也可以變化出不同的故事。由於孩子的注意力不長,家長講述時,可以從中挑出一個重點來講述,下次再找不同的主題來說,或者加入新的角色,每次都做不同的解讀,保持孩子的新鮮感。
運用PAC理論,巧妙的互換角色:由孩子講故事給大人聽,或用接龍的方式,改編成不同的繪本故事,訓練孩子的想像力。PAC是一種人際關係理論,強調每個人「同時」擁有這三種特質;P(parent)代表父母、權威的。A ( adult)代表成人、理智的。C(child)代表小孩、無助的。這三種特質會依現實情況,「自動交錯」顯現出來。這種理論也適用師生和親子關係上,例如,有時候孩子看完書,讓他說說他的想法(P),老師或父母用心聆聽(A),或露出無限崇拜的眼神 (C),孩子會有很大的成就感,讓他有權威與力量,孩子會更愛閱讀。
複習故事情節:看完書後鼓勵孩子說說感想,或與孩子一起利用道具(如布偶、手指偶等)演出,或錄下他講話的影像,不但留下紀念,也可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和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