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古人說「氣始於冬至」,冬至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所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換之時,也是陽氣開始回升的時節,大地萬物生命由衰轉盛、由靜轉動,人體內也是「陰極陽生」,此時最容易吸收外來的營養。「正所謂『冬藏』,這是人們養精蓄銳、儲藏能量的最佳時間,所以冬至是進補的最好時機。」浙大一院中醫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李劍平副主任醫師說。
這些食物最適合現在吃
「冬季進補,應該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一些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但是注意,這指的是比其他三季可以多攝入一些,但如果一味依賴這類食物,不僅會『一身贅肉』,而且會給原來就胖或心血管功能不佳的人帶來不利影響,所以冬季進補,並非只是『大魚大肉』,同樣要注重均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李劍平副主任建議。
又想「補補身子」,又怕「發胖」,浙大一院中醫科專家推薦了三種食材,不僅特別適合冬季進補,而且還有利於保持身材。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推薦一:白蘿蔔
每到冬季,白蘿蔔便成了菜場上最閃亮的主角之一,此時的白蘿蔔,汁水飽滿,自古就是普通人家最重要的冬季補品。
蘿蔔向來有「小人參」之稱,隨著醫學發展和科技進步,其藥用保健價值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常吃白蘿蔔,有利於護胃、護肺,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使皮膚細膩白淨,而且它本身就屬於低熱量、低脂肪、高纖維的食物,容易使人產生飽腹感,所以非常適合想要減肥的人。
專家建議,為了更好發揮白蘿蔔的功效,建議可以和以下這些「黃金搭檔」一起食用:梨、海帶、牛羊肉、鯽魚等。尤其冬天是風寒感冒的多發季節,把白蘿蔔和蔥白、薑片等同煮,有疏風散寒、溫肺止咳的功效,還可以和雞湯一起燉煮,可以增加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
值得注意的是,白蘿蔔的主要鈣質都集中在蘿蔔皮上,因此燉湯時最好不要去皮。
另外,由於白蘿蔔性寒下氣,脾胃虛寒者應該少吃,有消化性潰瘍和甲狀腺腫大患者不宜食用;白蘿蔔還會影響到參類藥物的吸收,因此建議不要和人參等補氣類藥物同吃。
推薦二:山藥
山藥既是味美可口的佳餚,又是藥用價值很高的藥材。《本草綱目》評價能「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皮毛」。
很多人不愛吃山藥,主要是不喜歡它「黏糊糊」的,但專家告訴我們,山藥的營養價值很高,現代研究表明,它具有調節免疫、抗衰老、降血糖等多種藥理作用。
在鮮山藥中,碳水化合物佔12%,而熱量只有紅薯的一半不到!同時,山藥的脂肪含量很低,膳食纖維含量卻很高,容易增加人的飽腹感,有利於控制食慾。
不同於白蘿蔔性寒,山藥性溫,而且富含改善胃腸功能的澱粉酶等物質,常吃山藥有助於營養吸收,特別是對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山藥不僅本身是很好的補品,而且有利於增強腸胃功能,更有利於對其他補品的吸收。
由於山藥屬於澱粉類蔬菜,所以食用時,要相應減少其他澱粉類食物的攝入,如饅頭、麵條、米飯、燒餅等。值得注意的是,山藥適合大部分人日常食用,但因其稍有收斂之性,所以便秘或大便燥結者不宜吃得太多。
推薦三:鹿茸
作為中藥三大補藥之一,鹿茸和人參、阿膠一起被稱為「中藥三寶」,《本草綱目》 對其評價: 「鹿茸,善於補腎壯陽,生精益血,補髓健骨。」
「正是因為它有補腎虛、益精血、強筋骨、增強免疫力、抗疾病、抗衰老的作用,特別適合畏寒怕冷的人,所以尤其適合在寒冷冬季進補。」李劍平副主任說,「不過,鹿茸的進補方法跟一般的補品不太一樣,不太適合煲湯、泡茶。」
一是因為鹿茸很多成分不溶於水,二是鹿茸不能進行長時間高溫加熱,否則會破壞其營養成分。那麼鹿茸應該怎麼吃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呢?
專家建議,一是切片服用,將鹿茸切成0.3~0.5克的片狀,含在口中,等到藥味比較淡後,再嚼碎吞下去;二是研成粉末,每次0.5~1克,溫水或甜酒釀衝服,或可以加在粥裡;三是泡酒服用。
另外,服用鹿茸應該從小劑量開始,慢慢增加,如果突然大量進補,可能會「補過頭」,導致出鼻血、眼紅、頭暈,甚至可能會發生中風、昏厥等情況。
同時,因為鹿茸性溫,所以有小便黃、喉嚨幹痛、常流鼻血等「血熱」症狀者不能吃;另外,有頭痛鼻塞、發熱痰多的風熱感冒者,血壓偏高、頭暈等「肝火旺」者也不可服用。
艾灸通穴,保養關節
冬至意味著「三九寒天」的開始,因此冬至日之後養生的核心是「防溼、防寒、防冷」,一定要做好防風防寒的工作,尤其是頸部、腳踝、足部、腰部、肩膀等部位;老年人在保暖的同時,也要注意衣物寬鬆,保持血液循環暢通。
同時,由於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所以冬至時節不宜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鍊,但建議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多到戶外曬太陽,可選擇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比較靜態的運動。對於不會這些運動的人來說,跳繩則是很好的冬季運動。尤其要注意的是,每次鍛鍊之前,要做好熱身運動,特別要注重身體關節的熱身活動。
浙江醫院中醫專家表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在這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機。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燻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以局部溫熱潮紅為度。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浙江醫院供圖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衝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補陽益氣,溫腎健脾,祛風除溼,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少生病。
冬季也是骨關節、頸腰椎等疾病發作的高峰期。天氣變冷,脊椎疾病患者明顯增多。浙江醫院推拿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陳鵬副主任醫師指出,「引起脊椎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不正確的姿勢,風寒、潮溼的侵襲,都可能引起或加重脊椎病的症狀。」
陳鵬提醒,冬至之後,天氣驟冷,寒主收引,寒風襲體會導致肌肉韌帶緊張,誘發頸、背部疼痛。如果原有頸椎病、肩周炎等疾病,會使病情加重。患者一定要主動加強防範,注意保暖。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