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進補,中醫專家推薦這「三寶」

2020-12-22 天目新聞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古人說「氣始於冬至」,冬至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所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換之時,也是陽氣開始回升的時節,大地萬物生命由衰轉盛、由靜轉動,人體內也是「陰極陽生」,此時最容易吸收外來的營養。「正所謂『冬藏』,這是人們養精蓄銳、儲藏能量的最佳時間,所以冬至是進補的最好時機。」浙大一院中醫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李劍平副主任醫師說。

這些食物最適合現在吃

「冬季進補,應該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一些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但是注意,這指的是比其他三季可以多攝入一些,但如果一味依賴這類食物,不僅會『一身贅肉』,而且會給原來就胖或心血管功能不佳的人帶來不利影響,所以冬季進補,並非只是『大魚大肉』,同樣要注重均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李劍平副主任建議。

又想「補補身子」,又怕「發胖」,浙大一院中醫科專家推薦了三種食材,不僅特別適合冬季進補,而且還有利於保持身材。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推薦一:白蘿蔔

每到冬季,白蘿蔔便成了菜場上最閃亮的主角之一,此時的白蘿蔔,汁水飽滿,自古就是普通人家最重要的冬季補品。

蘿蔔向來有「小人參」之稱,隨著醫學發展和科技進步,其藥用保健價值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常吃白蘿蔔,有利於護胃、護肺,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使皮膚細膩白淨,而且它本身就屬於低熱量、低脂肪、高纖維的食物,容易使人產生飽腹感,所以非常適合想要減肥的人。

專家建議,為了更好發揮白蘿蔔的功效,建議可以和以下這些「黃金搭檔」一起食用:梨、海帶、牛羊肉、鯽魚等。尤其冬天是風寒感冒的多發季節,把白蘿蔔和蔥白、薑片等同煮,有疏風散寒、溫肺止咳的功效,還可以和雞湯一起燉煮,可以增加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

值得注意的是,白蘿蔔的主要鈣質都集中在蘿蔔皮上,因此燉湯時最好不要去皮。

另外,由於白蘿蔔性寒下氣,脾胃虛寒者應該少吃,有消化性潰瘍和甲狀腺腫大患者不宜食用;白蘿蔔還會影響到參類藥物的吸收,因此建議不要和人參等補氣類藥物同吃。

推薦二:山藥

山藥既是味美可口的佳餚,又是藥用價值很高的藥材。《本草綱目》評價能「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皮毛」。

很多人不愛吃山藥,主要是不喜歡它「黏糊糊」的,但專家告訴我們,山藥的營養價值很高,現代研究表明,它具有調節免疫、抗衰老、降血糖等多種藥理作用。

在鮮山藥中,碳水化合物佔12%,而熱量只有紅薯的一半不到!同時,山藥的脂肪含量很低,膳食纖維含量卻很高,容易增加人的飽腹感,有利於控制食慾。

不同於白蘿蔔性寒,山藥性溫,而且富含改善胃腸功能的澱粉酶等物質,常吃山藥有助於營養吸收,特別是對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山藥不僅本身是很好的補品,而且有利於增強腸胃功能,更有利於對其他補品的吸收。

由於山藥屬於澱粉類蔬菜,所以食用時,要相應減少其他澱粉類食物的攝入,如饅頭、麵條、米飯、燒餅等。值得注意的是,山藥適合大部分人日常食用,但因其稍有收斂之性,所以便秘或大便燥結者不宜吃得太多。

推薦三:鹿茸

作為中藥三大補藥之一,鹿茸和人參、阿膠一起被稱為「中藥三寶」,《本草綱目》 對其評價: 「鹿茸,善於補腎壯陽,生精益血,補髓健骨。」

「正是因為它有補腎虛、益精血、強筋骨、增強免疫力、抗疾病、抗衰老的作用,特別適合畏寒怕冷的人,所以尤其適合在寒冷冬季進補。」李劍平副主任說,「不過,鹿茸的進補方法跟一般的補品不太一樣,不太適合煲湯、泡茶。」

一是因為鹿茸很多成分不溶於水,二是鹿茸不能進行長時間高溫加熱,否則會破壞其營養成分。那麼鹿茸應該怎麼吃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呢?

專家建議,一是切片服用,將鹿茸切成0.3~0.5克的片狀,含在口中,等到藥味比較淡後,再嚼碎吞下去;二是研成粉末,每次0.5~1克,溫水或甜酒釀衝服,或可以加在粥裡;三是泡酒服用。

另外,服用鹿茸應該從小劑量開始,慢慢增加,如果突然大量進補,可能會「補過頭」,導致出鼻血、眼紅、頭暈,甚至可能會發生中風、昏厥等情況。

同時,因為鹿茸性溫,所以有小便黃、喉嚨幹痛、常流鼻血等「血熱」症狀者不能吃;另外,有頭痛鼻塞、發熱痰多的風熱感冒者,血壓偏高、頭暈等「肝火旺」者也不可服用。

艾灸通穴,保養關節

冬至意味著「三九寒天」的開始,因此冬至日之後養生的核心是「防溼、防寒、防冷」,一定要做好防風防寒的工作,尤其是頸部、腳踝、足部、腰部、肩膀等部位;老年人在保暖的同時,也要注意衣物寬鬆,保持血液循環暢通。

同時,由於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所以冬至時節不宜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鍊,但建議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多到戶外曬太陽,可選擇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比較靜態的運動。對於不會這些運動的人來說,跳繩則是很好的冬季運動。尤其要注意的是,每次鍛鍊之前,要做好熱身運動,特別要注重身體關節的熱身活動。

浙江醫院中醫專家表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在這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機。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燻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以局部溫熱潮紅為度。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浙江醫院供圖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衝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補陽益氣,溫腎健脾,祛風除溼,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少生病。

冬季也是骨關節、頸腰椎等疾病發作的高峰期。天氣變冷,脊椎疾病患者明顯增多。浙江醫院推拿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陳鵬副主任醫師指出,「引起脊椎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不正確的姿勢,風寒、潮溼的侵襲,都可能引起或加重脊椎病的症狀。」

陳鵬提醒,冬至之後,天氣驟冷,寒主收引,寒風襲體會導致肌肉韌帶緊張,誘發頸、背部疼痛。如果原有頸椎病、肩周炎等疾病,會使病情加重。患者一定要主動加強防範,注意保暖。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冬至進補開春打虎,中醫專家推出養生秘方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1日訊(記者 李琪 通訊員 羅運花)今天是冬至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北方"冬至大如年",有家家戶戶吃餃子的習慣。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治未病科主任羅運花副教授介紹,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陽氣潛藏、陰氣極盛,萬物活動趨向緩慢。冬至養精蓄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俗話說,冬至進補,開春打虎。
  • 氣始於冬至推薦冬日進補第一方:當歸生薑羊肉湯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冬至·食養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古人講: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而夜晚最長的一天,此時也是陰氣最盛而陽氣最弱的時候,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即下一個循環開始了,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冬至養生要護陽保暖,防寒邪擾動陽氣;要靜攝守志,讓陽氣得以內藏;要以艾灸扶陽,助陽氣順利萌生;要補益膳食,滋陰養陽御風寒。
  • 冬至後的27天,一年中最好的進補時機,記好10個一
    但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在中醫中流行這一句話叫,「數九寒天好養生」。冬至是「冬令進補」的最佳時節,素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今年冬令補,明年可打虎」之說。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的任順平接受山西晚報採訪時介紹,冬至時節外界陰寒至盛,極易損傷機體陽氣,因此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心、腦、腎、胃等多系統疾病高發期。
  • 冬至,宜進補
    冬至,宜進補 2020-12-21 0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至進補註意這幾點
    12月21日是冬至,古人對冬至的認識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養生進補的大好時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師高三德提醒,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進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體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
  • 冬至進補 開春打虎
    今年12月21日是冬至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北方「冬至大如年」,有家家戶戶吃餃子的習慣。治未病科主任羅運花介紹,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陽氣潛藏、陰氣極盛,萬物活動趨向緩慢。冬至養精蓄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俗話說,冬至進補,開春打虎。冬天進補,食補與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 冬至進補開春打虎,專家推薦的養生食療方快收好!
    華聲在線12月21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王豔姿)今年12月21日是冬至節氣。俗話說,冬至進補,開春打虎。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治未病科主任羅運花副教授介紹,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陽氣潛藏、陰氣極盛,萬物活動趨向緩慢。冬至養精蓄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冬天進補,食補與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 冬至進補食補還是藥補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是一天,過了冬至,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向北半球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將逐漸加長,黑夜逐漸縮短,而南半球則相反。冬至是24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對人的影響極大,是人體陰陽氣交的關鍵時期。冬令進補多選擇冬至開始,此時進補可發揮最大效應,促進人體陽氣的萌生,消耗相對減少。
  • 冬至進補前,先喝開路湯
    還有三天就到冬至了,進入一年中補心養陽最重要的半個月。我們要喝「補心養陽湯」。補心養陽湯的做法冬至很冷,有的人進補卻還會上火,這有可能是「虛火",因受寒而引起的。應該怎麼辦呢?可以在冬至之前,提前三天開始做準備。
  • 冬至盲目進補易致流鼻血 進補要因體質而異
    22日是冬至,冬至前後是進補的好時光。近年來越來越多深圳人有注重養生的好習慣,在這個時節進補。深圳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有接診盲目進補鹿茸導致流鼻血案例,該中心主任汪棟材2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提醒表示,進補需根據自身體質進行,勿要陷入越貴中藥材越能補身體的誤區。
  • 冬至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次進補機會,一定要吃它
    冬至進補,是我國傳統風俗,俗語講: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冬至補一補,一年精氣足。冬至這個「陽生」,是地球吸收太陽的熱能進入地球的中心,冬至以前是收縮到極點的狀態,「冬至——陽生」,這一天才開始重新放射出來。所以,養生學認為冬至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
  • 明日冬至,別忘了喝這3湯,溫潤滋補,老人說:冬至進補來年打虎
    明日冬至別忘了喝這3湯,溫潤滋補,老人說:冬至進補,來年打虎。冬至節是冬天裡的一個大節氣,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有的地方甚至比過年還要隆重,就像山東棗莊,我有幸在那裡過過一個冬至,那裡的老人們在冬至那天,會按照傳統習俗,張羅一些雞鴨羊肉來進補,他們那裡歷來有「冬至進補,來年打虎」的諺語。
  • 特搜靚湯 | 冬至後進補首選!這對「養血」組合,補腎腰精神好
    特搜靚湯 | 冬至後進補首選!這對「養血」組合,補腎腰精神好 2020-12-21 2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冬天進補「三寶」
    冬天進補「三寶」 2020-12-19 0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督督微課堂」冬至,一年中的進補好時機
    一說到進補有些人立刻想到了人參、鹿茸這些名貴的藥材其實,藥補不如食物最普通的食物也是最好的「藥」冬至後進補吃點啥好?今天《督督微課堂》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冬至,應該如何進補冬至,適合吃哪些食物?冬季養生飲食的總原則應該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趨勢為根本。那麼,冬至時期吃哪些食物更合適呢?
  • 冬至四類人更要進補 推薦五款中醫食譜
    人在這時只要順應這一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做到多「儲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長壽。  冬至四類人更要進補  1、陽氣虛弱者  時值冬至,天寒地凍,為一年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之季。陽虛的人常會流清水涕、手足冰涼、易生凍瘡、夜尿頻頻。
  • 冬至後,養生進補靠「雙湯」
    原創 名醫話養生 東方衛視名醫話養生冬至,是二十四個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傳統醫學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自冬至起,自然界陰氣逐漸消退,陽氣開始回升,人體機能也漸趨旺盛。此時進補,可以更好地增強扶元固本的作用,為來年的養生防病打好基礎。
  • 冬至的歷史由來、民間風俗和飲食進補技巧
    例如:植物分為雄性植物和雌性植物形態各異,這是對立的屬性,同時雄性植物和雌性植物相互依存且互相配合產生新一代的雄性植物和雌性植物,廣大植物就都在這種模式下繁茂昌盛的,這是統一的屬性,冬至和夏至也是這麼的一對,一冬一夏一冷一熱。
  • 陳皮食譜:冬至到,要進補,陳皮蘿蔔燉羊肉
    明天就是冬至了,冬至是我國第22個節氣,民間素有「氣始於冬至」的說法。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因此冬至被認為是健脾胃養生的最佳時節。此時迎來最寒冷的天氣,有「冬至陽生」的說法。這是因為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因為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過了冬至後,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可見,冬至前後人們開始進補是最好時間。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
  • 明天立冬 說說「進補」那些事兒
    立冬算是個大節氣,傳統上歷來重視冬季進補。這些天記者去一些中藥店,發現選購中藥材補身子的人明顯增多,代客加工固元膏等補品生意也火了起來。中醫專家提醒,現代社會普通存在的不是缺少營養,而是營養過剩。因此,冬季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進補,補錯了反而會危害健康。如何對待進補呢?聽聽中醫專家仲崇堅的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