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盲目進補易致流鼻血 進補要因體質而異

2020-12-19 人民網

22日是冬至,冬至前後是進補的好時光。近年來越來越多深圳人有注重養生的好習慣,在這個時節進補。深圳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有接診盲目進補鹿茸導致流鼻血案例,該中心主任汪棟材2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提醒表示,進補需根據自身體質進行,勿要陷入越貴中藥材越能補身體的誤區。

進補心切食鹿茸

有俗話雲「冬季進補,春季打虎」。汪棟材說,冬天氣候寒冷,易傷陽氣,所以人們要特別注意保暖禦寒和防燥,「冬至前後是進補的好時機,建議每個人進補要根據自身體質來,不能盲目進補」。

深圳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在每年此時均會有一些進補不當的病人前來就診。有一名年輕男性,看上去體格比較強壯,他告訴醫生總覺得自己腎虛,所以買了一些鹿茸來進補,結果導致流鼻血前來看醫生。

而另外一名50歲的男性患者前來就診也是因為吃了朋友送的一盒鹿茸。他將鹿茸打成粉末,每日早晚一小勺。結果數日之後,身體開始長紅疹,也是開始無緣無故流鼻血,所以不得不趕緊就醫。

汪棟材告訴記者,每到進補時節這樣的病例總有一些,以年輕男性為例,他陽虛並不是很厲害,平時火氣旺,出現流鼻血症狀明顯屬於進補不當。

而深圳地區是海洋氣候,氣候比較溼熱,深圳人溼熱體質者較多,因此也要慎用溫補。汪棟材主任介紹,在深圳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就診的市民中,有兩至三成為溼熱體質,「這類人群不太好用溫補,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固元膏需中醫指導下使用

購買固元膏也是市民進補所採取的方式之一。據了解目前擁有開膏方能力也僅限於兩三家中醫院等少數醫療機構。

「這些膏類多是偏溫的。容易上火。就女性而言,如果是有陰虛溼熱體質,就不太適合。」汪棟材說。

他表示,膏方應用須在中醫指導下辨證定製,一人一方,正確服用。

「一般吃膏方前醫生均會開出一至兩周的湯藥來調理脾胃,以便於身體吸收。否則起不到溫補的效果,一些市民盲目吃膏方反而會感覺腹部脹滿、大便稀溏。」汪棟材說,而且製作膏方的成分裡也會放半夏、陳皮等健脾成分。(鮑文娟 黃淑芬)

相關焦點

  • 冬至養生聊一聊那些不能做的事!冬至就一定要進補嗎?
    反倒是事倍功半關於冬季進補你都盲目跟風了什麼?1.盲目跟風進食冬至時,有些地方有吃狗肉喝羊湯的習俗,但是對於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不宜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還不能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裡的水分減少。
  • 冬至,宜進補
    冬至,宜進補 2020-12-21 0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轉告家人:冬至養生進補,避免3個誤區!快看自己中招了沒
    養生講究的是:根據自身體質、當下時節,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補充營養,而如果我們不按情況,亂補之後出現失眠、上火、流鼻血等症狀,這或許是因為陷入了冬至養生進補的「誤區」,導致身體越來越差。冬至時節的養生,一定要科學與醫學相結合,遠離下面這3個養生誤區:誤區一:大量吃補藥補品我們前面也說到了,冬至是養生的極佳時節,於是,很多人趁此機會大量的進食補藥、補品,覺得可以有備無患。
  • 一九一隻雞,進補吃公雞還是母雞?
    12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之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民間從冬至起,就開始數「九」。當你連數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冬至大如年,多地百姓有「一九一隻雞」的滋補養生傳統,認為冬至開始每逢九天需進補一隻雞,來年就有好身體。
  • 冬至進補食補還是藥補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是一天,過了冬至,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向北半球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將逐漸加長,黑夜逐漸縮短,而南半球則相反。冬至是24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對人的影響極大,是人體陰陽氣交的關鍵時期。冬令進補多選擇冬至開始,此時進補可發揮最大效應,促進人體陽氣的萌生,消耗相對減少。
  • 產後進補 需辨明體質
    然而,有時過度進補卻會引發危險。    過度進補妨礙子宮收縮      日前,有媒體報導,臺灣一位30歲陳姓產婦產後10天血崩,當地接診醫師表示,這種「延遲性血崩」常因孕婦吃過量人參等補品,造成子宮收縮不良所致,其次才是胎盤剝離不全與子宮內膜發炎導致的。  一般來說,分娩後子宮會立即收縮,大約兩周的時間,子宮會變小並進入骨盆腔內。
  • 冬至來臨開啟保護模式 養生篇之藥膳進補
    常用「補冬」藥繕處方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從立冬開始至冬至前後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大家稱為「補冬」。正確的「補冬」,能使身體強壯而又保持窈窕。1、八珍: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朮、茯苓、大棗、甘草。
  • 冬至進補,中醫專家推薦這「三寶」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古人說「氣始於冬至」,冬至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所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換之時,也是陽氣開始回升的時節,大地萬物生命由衰轉盛、由靜轉動,人體內也是「陰極陽生」,此時最容易吸收外來的營養。「正所謂『冬藏』,這是人們養精蓄銳、儲藏能量的最佳時間,所以冬至是進補的最好時機。」
  • 冬至進補 開春打虎
    今年12月21日是冬至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北方「冬至大如年」,有家家戶戶吃餃子的習慣。治未病科主任羅運花介紹,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陽氣潛藏、陰氣極盛,萬物活動趨向緩慢。冬至養精蓄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俗話說,冬至進補,開春打虎。冬天進補,食補與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 【每日一穴】冬季進補,小心上火,按摩一穴有效緩解!
    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但是,進補也有一些注意事項,不能盲目進補導致上火。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原則上不需要進補,如果出現身體損耗的情況,進補的量和度要把握好。 2、進補原則:無虛不補 在進補之前,首先要弄明白自己虛不虛?是什麼類型的虛?然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
  • 冬日進補該怎麼吃?8類人不適合
    陽虛體質的人溫補,來年不易生病中國自古流傳冬天進補的概念,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冬至一陽生的觀念,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時節寒冷的冬天進補,吃溫熱溫補的食材,來年比較不易生病。古時除了吃些溫熱藥膳鍋,還有冬天吃臘八粥的習慣,也具有溫潤身體的作用。
  • 立冬後進補,應因人而異,食養方案不能盲目
    很多人都知道立冬後應該進補,卻不能很好地根據自身的生理特徵而盲目濫補,結果適得其反。因此,冬季進補必須遵循「辨體施食」的原則,針對不同體質,選擇適宜的食養方案,而不能盲目地進補。簡單介紹一下各類體質的主要特徵及進補宜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冬至到「數九寒天」正式開啟 宜早睡晚起合理進補
    中國天氣網訊 12月21日進入冬至節氣,這一天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也意味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來臨,「數九寒天」正式開啟。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大不同,北方地區多流傳這樣的數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久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在這種寒冷天氣下,我們該遵循以下3個養生的基本原則。
  • 冬至進補註意這幾點
    12月21日是冬至,古人對冬至的認識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養生進補的大好時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師高三德提醒,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進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體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
  • 陳皮食譜:冬至到,要進補,陳皮蘿蔔燉羊肉
    明天就是冬至了,冬至是我國第22個節氣,民間素有「氣始於冬至」的說法。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因此冬至被認為是健脾胃養生的最佳時節。此時迎來最寒冷的天氣,有「冬至陽生」的說法。這是因為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因為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過了冬至後,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可見,冬至前後人們開始進補是最好時間。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
  • 冬季食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有風險
    冬季進補,對於普通人來說,可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達到滋養五臟、提高人體抵抗力、增強體質的作用。那麼,對於正處在「一人吃,兩人補」的特殊生理階段的孕媽媽來說,是不是更需要進補呢?有些家庭甚至三天兩頭給孕婦燉老母雞湯,桂圓羹等等,但事實上這些食物並不適合給孕婦大量進補。
  • 冬至進補前,先喝開路湯
    還有三天就到冬至了,進入一年中補心養陽最重要的半個月。我們要喝「補心養陽湯」。補心養陽湯的做法冬至很冷,有的人進補卻還會上火,這有可能是「虛火",因受寒而引起的。應該怎麼辦呢?可以在冬至之前,提前三天開始做準備。
  • 進補補得流鼻血
    本報9月26日訊(記者 王曉鵬 實習生 王仲宇 通訊員 王冬梅)記者從省城各醫院門診了解到,近期有不少市民因秋季進補過大而造成身體不適。醫生提醒市民秋季應注意適量、科學進補。  家住槐蔭區的李先生前幾天收到了一盒朋友送來的西洋參,於是聽從了家裡老人的意見,用它和專門從菜市場上買的老母雞一起熬湯喝。
  • 冬至要抓住養生關鍵期!飲食上要進補,起居上勤曬被褥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自然界陰陽轉化和交接的節點,此時陰氣到達極點,陽氣開始萌生,故有「冬至一陽生」之說。在我國古代,冬至是一個重要節日,老百姓稱其為「長至節」「亞歲」。冬至節氣是養生保健的大好時機和關鍵時期。
  • 冬季進補六忌
    原標題:冬季進補六忌  冬季是人體「收藏」的季節,適當進補可增強體質、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但需要注意順應自然,科學進補。冬季進補有六忌:   一忌無病進補。現在保健補品市場混亂,優劣不一。身體健康者無需刻意進補,以免進補不當,浪費錢財,損害身體。   二忌慕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