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養生聊一聊那些不能做的事!冬至就一定要進補嗎?

2020-12-24 大醫智慧

冬季是健康"儲蓄"的最好季節

所謂冬季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於內

人在這時只要順應這一時令

遵循"冬藏"養生之道

做到多"儲蓄"、少"透支"

就能健康長壽

但是冬季養生的方法

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

有些人盲目養生

反倒是事倍功半

關於冬季進補你都盲目跟風了什麼?

1.盲目跟風進食

冬至時,有些地方有吃狗肉喝羊湯的習俗,但是對於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不宜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

吃狗肉後還不能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裡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2.虛實不分就胡亂吃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

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

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1、氣虛症的人,常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

氣虛當益氣,此症可選用人參蜂王漿、補中益氣丸、西洋參、黃芪、黨參、山藥等。

2、血虛的人,常有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

血虛當補血,此症可選用補血露、十全大補丸、歸脾丸、當歸、阿膠、龍眼肉等。

3、陰虛症的人,常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幹、乾咳少痰、眼目乾澀、舌紅少苔等。

陰虛當滋陰,此症可選用大補陰丸、參杞蜂王漿、六味地黃丸、銀耳、鱉甲、麥冬、沙參、黑芝麻等藥物。

4、陽虛症的人,常見症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洩、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

陽虛當壯陽,此症常可選用金匱腎氣丸、鹿茸口服液、龜齡膏、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杜仲等藥物。

服用補藥還須注意脾胃運化功能,如脾胃虛弱、胃納呆滯、胸脘滿悶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藥物,如陳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類,以健脾助運。

3.不管是什麼「雞湯」都不是百分百的好

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因其營養豐富,大家奉之為療愈傷病的好湯。就連治療心靈傷痛的文字都叫做"心靈雞湯」。

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裡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因為雞湯中這一特有的營養成分和刺激作用,所以以下幾種病人就不宜喝雞湯:

1.膽道疾病患者膽囊炎和膽結石症經常發作者,不宜多喝雞湯。因雞湯內脂肪的消化需要膽汁參與,喝雞湯後會刺激膽囊收縮,易引起膽囊炎發作。

2.胃酸過多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潰瘍、胃酸過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雞湯。

3.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內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質,患有急性腎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由於其肝腎對蛋白質分解物不能及時處理,喝多了雞湯會引起高氮質血症,加重病情。

4.無病也要跟風補

是藥就有三分毒,即便是藥食同源的某些中藥,如果用不對,對身體也是一種負擔。

對於沒有任何疾病的人來說,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女性冬至養生

中醫認為:女性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屬性,女屬陰,為涼性。因此,女性如果在冬季不注意保暖很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調、痛經等不適症狀。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溫暖的呵護。

那麼,冬季女性該如何養生呢?

1.注意防寒保暖

大多數女性體質偏寒,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來月經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

冬季通勤外出時,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損害健康。

2.堅持晚間泡腳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女性保暖。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適量進補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4.注意養肝護肝

對於女性,肝臟這個器官有著額外的重要作用。中醫認為,女性肝為主,有疏通經血之用。因此,一旦傷肝,女性就會出現婦科方面的問題。所以,女性要注意養肝、護肝,不可動怒。日常應多吃養肝食物,如菠菜、芹菜、萵筍、大蒜等。

相關焦點

  • 冬至後,養生進補靠「雙湯」
    原創 名醫話養生 東方衛視名醫話養生冬至,是二十四個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傳統醫學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自冬至起,自然界陰氣逐漸消退,陽氣開始回升,人體機能也漸趨旺盛。此時進補,可以更好地增強扶元固本的作用,為來年的養生防病打好基礎。
  • 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冬至進補養生吃哪些食物水果蔬菜
    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令進補在我國歷史悠久。古人認為,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是保養、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機,應講究「養藏之道」,適時進補,更好地發揮食材、藥材的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冬至養生吃什麼食物好?
  • 冬至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次進補機會,一定要吃它
    冬至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次進補機會,一定要吃它 2020-12-21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轉告家人:冬至養生進補,避免3個誤區!快看自己中招了沒
    其實,養生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好東西多吃就一定養生。這種觀念是不科學的。養生講究的是:根據自身體質、當下時節,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補充營養,而如果我們不按情況,亂補之後出現失眠、上火、流鼻血等症狀,這或許是因為陷入了冬至養生進補的「誤區」,導致身體越來越差。
  • 冬至養生吃什麼食物養生比較好 今日冬至養生小常識
    冬至養生吃什麼食物養生比較好 今日冬至養生小常識1.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歷來作為補陽佳品,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
  • 冬至要抓住養生關鍵期!飲食上要進補,起居上勤曬被褥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自然界陰陽轉化和交接的節點,此時陰氣到達極點,陽氣開始萌生,故有「冬至一陽生」之說。在我國古代,冬至是一個重要節日,老百姓稱其為「長至節」「亞歲」。冬至節氣是養生保健的大好時機和關鍵時期。
  • 冬至節氣養生:中老年人避免幾件事、吃對牛羊肉,平安過一冬
    冬至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又稱長至節、冬節。這一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會變化到最小,白天的時間最短。北方人在這個節氣,還有吃餃子的習俗,江南地區還會吃湯圓。可大家別光顧著吃,在這個節氣養生:中老年人還需避免幾件事、吃對牛羊肉,平安過一冬。
  • 冬至的歷史由來、民間風俗和飲食進補技巧
    對於生活在古代的生存環境裡人們由於剩餘糧食不多,口糧和種子之間是很有些矛盾的,如果在寒冷的冬季為了溫飽吃掉了用於播種的優良種子,那就是導致來年莊稼收成不好的「短視」行為了,所以在寒冷的冬季,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最優秀的「神聖種子」確保來年的收成有靠,不能等閒視之,因此也就有了冬至大於年的說法了。
  • 冬至| 冬至養生,補對一天,身體健康一整年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至是三九天的開始,冬令進補常選擇於冬至日開始,並在之後的三九天中持續。 冬至養生藏陽氣,重點在「躲」 冬天陽氣藏得好,春天人體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而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節,要學會「躲」,才能保護好體內微弱的陽氣。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 今兒冬至!數九開始,北京人一定要吃餃子!
    要說一到冬至, 小編有件必做的事, 那就是去頤和園看「金光穿洞」。 這種習俗, 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而對北京人來說,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是一定要吃餃子的。
  • 冬至進補開春打虎,中醫專家推出養生秘方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1日訊(記者 李琪 通訊員 羅運花)今天是冬至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北方"冬至大如年",有家家戶戶吃餃子的習慣。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治未病科主任羅運花副教授介紹,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陽氣潛藏、陰氣極盛,萬物活動趨向緩慢。冬至養精蓄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俗話說,冬至進補,開春打虎。
  • 冬至養生首先要做好這件事,這樣吃吃喝喝,補腎、健脾還補身!
    今天,迎來了冬至節氣。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中醫認為,冬至一陽生,陰極之至,陽氣始生。簡單地說便是冬至是陽氣開始逐漸萌發生長的時機,此時注意養生,有利於健康過冬,甚至能為來年春天的健康貯備能量。那麼,冬至節氣,該如何養生呢?一起來看看。
  • 冬至養生注意事項,你需要知道的冬至養生食譜
    2019年冬至如期而至,今天來說說冬至養生需要注意的事項及冬至養生食譜。 冬季是滋養進補的季節。那麼,大家在進補的時候都有哪些需要留意的事項呢?
  • 冬至進補,中醫專家推薦這「三寶」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古人說「氣始於冬至」,冬至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所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換之時,也是陽氣開始回升的時節,大地萬物生命由衰轉盛、由靜轉動,人體內也是「陰極陽生」,此時最容易吸收外來的營養。「正所謂『冬藏』,這是人們養精蓄銳、儲藏能量的最佳時間,所以冬至是進補的最好時機。」
  • 冬至盲目進補易致流鼻血 進補要因體質而異
    22日是冬至,冬至前後是進補的好時光。近年來越來越多深圳人有注重養生的好習慣,在這個時節進補。深圳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有接診盲目進補鹿茸導致流鼻血案例,該中心主任汪棟材2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提醒表示,進補需根據自身體質進行,勿要陷入越貴中藥材越能補身體的誤區。
  • 冬至,宜進補
    冬至,宜進補 2020-12-21 0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至進補三倍功,養生新起點,傳統習俗如何補?養陽湯喝起來!
    大家好,這裡是美玲食記,很高興在冬至能跟大家分享一道很好喝的養陽湯。如果在所有的節氣裡面,選一個節氣作為一年養生的開端,那麼這個節氣,就應該是冬至!冬至雖然是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但是從傳統養生日曆來看,冬至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家裡老人家就說「冬至大過年」,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否極泰來,一陽復始。
  • 陳皮食譜:冬至到,要進補,陳皮蘿蔔燉羊肉
    明天就是冬至了,冬至是我國第22個節氣,民間素有「氣始於冬至」的說法。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因此冬至被認為是健脾胃養生的最佳時節。此時迎來最寒冷的天氣,有「冬至陽生」的說法。這是因為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因為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過了冬至後,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可見,冬至前後人們開始進補是最好時間。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
  • 冬至進補食補還是藥補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是一天,過了冬至,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向北半球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將逐漸加長,黑夜逐漸縮短,而南半球則相反。冬至是24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對人的影響極大,是人體陰陽氣交的關鍵時期。冬令進補多選擇冬至開始,此時進補可發揮最大效應,促進人體陽氣的萌生,消耗相對減少。
  • 節氣微科普丨冬至一陽生,這些事做對溫暖又養生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孫駿 通訊員 楊璞)12月21日,又到了一年的冬至節氣。中醫認為「冬至一陽生」,簡單的說就是冬至是陽氣開始逐漸萌發生長的時機,這時如果能夠得到適當的進補,來年一整年都能生龍活虎,能量充足。一起看看冬至養生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