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短摒棄煩憂事,夜常相伴歡樂聲。
小餃暖盡心頭寒,更勝金銀百十千。
——喬金龍《冬至到》
今日冬至了。這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它就像一個轉折點,從這一天起,黑夜漸短,白晝漸長。
冬至過後,氣溫往往大幅下降,冬天最冷的時候也就到了。不過冬至後,陽氣緩緩回升,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時機。
所以冬至,也代表了新生命的開始。
冬至有三候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起來。
冬至習俗知多少
在古代,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過新年是相差無幾的。在這天,北方大部分地區有吃餃子、餛飩的習俗,而南方則吃米丸、糰子、湯圓。
因為冬至日陰陽爭,陰窮而陽萌。人們用吃餃子表達對一年農事活動的慶賀,也表達對來年五穀豐登的期盼。南方吃的米丸、湯圓等,則象徵太陽,寄託了人們對新生的期盼。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至是三九天的開始,冬令進補常選擇於冬至日開始,並在之後的三九天中持續。
可以多吃以下食物。
溫補類:如雞肉、羊肉、牛肉、鯽魚等,可配枸杞、馬蹄、甘蔗等一起煮,具有一定的養陰功效。
平補類:如蓮子、芡實、赤豆、大棗、銀耳、豬肝等,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滋補類:如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甲魚、鮑魚等,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
注意:天寒地凍,吃飯的時候宜少而緩,少量多餐,在保證營養的同時,又不傷脾胃。
冬至養生藏陽氣,重點在「躲」
冬天陽氣藏得好,春天人體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而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節,要學會「躲」,才能保護好體內微弱的陽氣。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飲食上:躲暴飲暴食
如今正值歲末年初,很快就會迎來元旦,這期間大家一般聚會比較多,切記不要暴飲暴食。因為此時陽氣最弱,無法幫助身體運化過多的食物。
2、起居上:躲寒冷
冬至時節,人體的陽氣太弱,所以身體的抵抗力也較差,這時要躲著寒涼,外出時一定要戴圍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風寒的侵襲。
3、運動上:躲大汗
中醫認為,大量排汗同時也會耗費大量精氣。冬季應順應天時,注意養藏,安靜休養,不宜劇烈運動或大量出汗。
4、情緒上:躲是非
冬季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儘量躲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緒激動引起的突發疾病了。
補陽氣小妙招
1、曬後背,補陽氣
天下第一補陽品是太陽!萬物生長靠太陽,尤其是在冬天,想要補充人體的陽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曬太陽。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有效補陽的方式是曬背部。
因為背部是人體督脈所在,中醫認為督脈是人體的陽經,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
方法:可以在中午,找一個向陽的窗邊曬曬後背,全身都會很溫暖。
2、搓後腰,養陽氣
腰眼為經外奇穴,平時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閭,不僅可以疏通經脈、強壯腰骨,還能起到固精益腎和延年益壽的作用,且男女都適用。
方法:雙手搓熱後,緊按於腰眼處片刻,再向下重推至尾閭部,每日反覆50~100遍。
冬至艾灸正當時
冬至適合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溼,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哦!
方法: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燻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注意:1、灸時要避風寒,戒生冷和油膩;2、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臍;3、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不宜艾灸;4、孕婦不能灸。
冬至養生食譜推薦
1、羊肉蘿蔔餃子
食材:
羊肉、蘿蔔、蔥末、薑末等
做法:
1、羊肉攪成泥,蘿蔔插絲剁餡,加上蔥末、薑末、鹽即成餡。
2、包在擀好的皮裡下鍋煮熟即可。
功效:
對虛寒病症大有裨益。
2、西紅柿土豆燉牛腩
食材:
牛腩、西紅柿、土豆等
做法:
1、牛腩肉洗淨切塊,放入冷水鍋,加京蔥段和薑片,大火焯水後洗去浮沫,備用。
2、熱鍋冷油,放入京蔥圈、洋蔥末、蒜片、八角和香葉炒出香味,下焯好水的牛腩肉,中火翻炒均勻。
3、倒入燉鍋,加清水沒過牛腩肉,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燉煮1小時左右,至牛腩肉燉軟時,八角和香葉棄用。
4、2隻番茄,頂部劃十字刀,放入鍋中,從頂部淋上沸水,再小火煮約30秒取出,撕去表皮後切塊;1個土豆洗淨去皮,切塊備用。
5、熱鍋熱油,倒入番茄塊煸炒,炒出紅油後加2勺番茄醬炒勻,再加入土豆塊翻炒均勻。
6、牛腩肉已燉軟時,將煸炒好的番茄和土豆連帶炒出的紅油一同倒入燉鍋,加清水沒過所有食材。大火煮沸後,加1勺生抽、適量鹽、少許白胡椒粉和冰糖調味。
7、轉小火燉煮30分鐘,盛出撒上少許蔥花,番茄土豆燉牛腩完成!
功效:
健中、和胃。
3、滋補羊肉湯
食材:
羊脊骨、洋蔥、香菜等
做法:
1、羊脊骨(或帶骨肋排)分割成適當大小。
2、鍋內添加足量的水,切好的肉入冷水鍋煮。
3、開鍋後保持一定的火力,在翻騰的水中把煮出的浮沫撇乾淨,轉小火燉至少1小時,最好煮2小時以上。
4、羊湯內加適量鹽調味,出鍋加洋蔥碎和香菜碎、胡椒粉,即可出鍋。
功效:
溫陽散寒,補益氣血。
4、香菇慄子雞
食材:
雞肉、水發香菇、去殼板慄等
做法:
1、鍋內放油燒至7成熱時下姜、八角、花椒、蒜瓣爆香。
2、將雞肉入鍋翻炒,並下料酒,再加入香菇、板慄、蠔油翻炒。
3、加入適量的水,蓋上鍋蓋,改中火燜煮15分鐘,適當調味,湯汁基本收幹即可出鍋。
功效:
補氣血,提高免疫力。
冬至養生,你學會了嗎?分享給親友,一起享健康吧!
總編/羅櫻 責編/趙益龍審校/馬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