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介紹
嶽父說,沒觀過世界,哪來的世界觀。我們在世界觀欄目中,約請在海外學習和生活的北大人,談談世界各地的有趣故事,讓你在方寸間觀世界,在鬥室中得世界觀。長期接收投稿與合作,來稿請寄pkupage@163.com二喵正在德國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換,關於大家眼中的德國,有太多想說……
小時候聽說愛因斯坦在德國讀書,經常考試得1分,最後卻成了科學家,簡直太勵志!直到後來我聽說德國1分才是滿分……是真的嗎?是真的……德國人的課程評分標準和我們不一樣,我們的0分在這邊是6分,5分是不及格,1分最高。當德國室友聽說中國人是100分滿分,60分及格的時候,表達了對中國學生的敬仰之情……不過,德國大學的課程絕對是在第一節課就把這門課的學習任務和評分標準全部列出,不存在優秀率,不存在正態和調分。
在北大,無論課程人數的多少,幾乎統統都要考試,且考試佔成績百分比很高。這邊則不一樣,就我所讀的歷史系來說,大課一般期末是口頭考試(一對一向教授講解自己期末論文……),研討課考核方式則花樣繁多,除去按時出勤(允許缺課兩次),期末考試之外,還有佔比最多、要求相當嚴格的課程論文(相當於本科大一水平的討論課,要求交至少15頁的論文……)。不過,比起國內老師直接布置字數下限,憑著感覺寫論文,這邊的課程要更不水一點。每門討論課都有配套的助教課,介紹研究方法和輔導學生實踐,並且基本每個月都要完成一部分論文的任務,找文獻、寫開題報告、上交論文,每次ddl之後都要找教授談話,確保自己做的東西方向沒錯。雖然每星期只有15分鐘的談話時間,卻覺得受益良多。
比較少見。
上課玩手機,無非是課程太無聊或者課程聽不懂。在德國,遇到這種情況,大部分人會直接退課。這邊沒有所謂「期中退課」,發現一門課太難或者太無聊,直接給教授寫一封致歉的郵件,收到回復就算退課了,即使期末前的最後一個星期也是可以退課的。並且,德國沒有「學制」,雖然正常按教學計劃應該3年上完本科,2年上完研究生,只要被大學錄取,就可以想學多久學多久,學完課程計劃內所有課程,通過結業考試與答辯,就可以畢業(不過好像有規定,外國人在德國讀本科,需要5年以內讀完)。正因如此,一學期課程多少,決定權都在自己手上,大有人一學期只上一兩門課的。大部分課堂的氛圍都很好,至少教授提問的時候,很少冷場……
相信我,無論在哪個群體裡,學霸都是絕對意義上的少數……
德國文科野生學霸出沒於醫學和法律系,這兩個系錄取分數最高,課程強度也最大。如果你在圖書館裡看到有人拖著行李箱進來,不要驚訝,他很可能是拖著5本厚厚的法律書過來上自習了。其他的文理科學霸也很多,比如我最近觀察到某個女生會說5種以上語言,簡直嚇呆了……
除去這個求知若渴的小群體之外,德國大學生的生活大體上和我們沒啥區別。早上沒課就睡個懶覺,考試之前開夜車,周末有空回家呆兩天(當然,對於橫穿德國,從南部斯圖加特到北部漢堡,只需要五個小時的國家而言,這是可行的……)。不過,對德國大學生來說,Arbeit(工作)是一種常態。基本每個人都會有一份兼職,可能是在大學裡做學生助理,或者在小店裡幫工,一周工作10個小時補貼家用。他們在經濟上還是很自立的,雖然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經濟支援,卻也會努力掙錢,減輕家裡的負擔。另外,他們是真的很喜歡喝酒和泡吧啊……
德國的豬肘子據說非常好吃,可惜只在巴伐利亞地區流行,想吃頓正宗的肘子大餐還需跑到慕尼黑去。在當地的菜單上,豬肘子往往是最貴的一道菜,不過這絕對不是德國人坐地起價,而是——肘子分量太足。這真是幸福的煩惱,即使是男生中午吃完一頓豬肘子,也會撐得吃不下晚飯。
這個問題真是一個坑……大概和臭豆腐與榴槤是一個道理,愛的人深愛,不愛的人避之千裡。奶酪通常都不是單吃的,而是夾在麵包裡或者拌在沙拉裡,奶酪的滑膩加上蔬菜能很好的中和麵包片的乾澀(德國人的麵包都特別特別硬),不會像單吃的時候那麼奇怪。總之,奶酪並不單指我們印象中一整塊黃色帶孔的瑞士奶酪,更像是經過加工用於烹飪的奶製品總稱,千奇百怪,總有一款適合你喲!
(炸奶酪,意外的好吃呢!)
嗯!好吃!在國內說到香腸的時候,往往想到的都是「雙匯」或者燻腸,而在德國,你能買到的香腸基本都是新鮮的。德國人熱衷於把各種肉類灌在一起做成香腸,因此也有了各種風味的香腸,白腸、紅腸、肝腸等等……香腸可以切段和蘑菇一起燒,也可以放進烤箱簡單粗暴地烤熟,或者發揮創造力做成中餐,總之,買對了香腸,怎麼做都不會太難吃。在德國旅行,要是想省一點預算,除去吃三明治意外,去Imbiss買烤腸或者咖喱香腸都是極好的選擇,好吃又管飽,配上一杯當地啤酒就更棒啦。
(德國「名菜」——咖喱香腸)
反正越小的城市越鍛鍊廚藝……對於熱愛肉食的人來說,在德國,在當代德國,在2000年後陷入素食狂熱的德國,吃肉簡直成了一件偷偷摸摸的事情。到德國之後,每天基本都會做飯,有一天我在砍雞翅的時候,德國室友半是好笑半是無奈的對我說:Wieder Fleisch?(又吃肉?)我很是自然的應了一聲。接著三個人開始討論多久吃一次肉的問題。身高一米七幾看起來很健美的姑娘說她一星期吃一次肉,我被驚呆了。另一個室友大概是想為我解圍,說:「一天吃一塊燻肉也不多啦。」
呵呵。
他們的「快手菜」裡並沒有「速食肉」這個選項。回想一下,德國室友們在廚房裡大多是燒開水、烤速凍披薩、做個三明治,我見過的廚藝巔峰大概就是做意面了。而且因為出於人道主義關懷,他們不會直接宰殺動物,一般是電死之後再解剖,血水多的嚇人。因此處理肉之前,(至少中國人會)需要先飛水,把血沫去掉,而蔬菜只要隨便炒一下或者煮一下就能吃,相比之下吃肉明顯費事許多。
除此之外,德國現在簡直是個「環保國度」。不僅垃圾要細分,壞境要保護,對待動物也要溫柔友善。德國連雞舍都有固定的技術標準,自2010年取締籠養之後,現在德國最差的雞也是圈養的,雞舍每平方米不能超過9隻雞,更好的雞是放養的,每隻雞有至少4平米的放風區(禽有禽權!)。售賣時雞的標籤上會有農舍的代碼和相應分級,一目了然。動物的權益可謂被考慮的不能更周到。更激進一點的環保者,就朝著素食主義者方向去了。素食號稱有利於身心健康,又不用殺生,素食者成為了「弄潮兒」。嚴格的素食主義者是不喝牛奶不吃雞蛋的。所以在德國超市裡,牛奶旁邊放著豆奶,酸奶旁邊放著「米酸奶」,都是供素食主義者購買的。在學生中間這股潮流更甚,教學樓的衛生間隔斷上會貼著花樣百出的「吃素吧!」招貼畫,學校主建築外也常有人舉著巨大的海報,上面是血腥的宰殺圖案,勸誡人們吃素(看完了真的有點沒食慾)。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戒掉肉食,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下意識的不願多吃肉。
德國還是一個崇尚健美的國度,保持好身材也是他們少吃肉的理由之一。這邊的大學男生,似乎大多數都至少有一張健身房的卡,高強度的健身課上也不乏女生的身影。馬拉松之類的運動很流行,即使我所在的小鎮,一年也有兩三次半程馬拉松。德國人的飲食結構並不均衡,肉食、奶酪和糖的攝入多,再加上簡直可怕的食量,往往會導致過度肥胖。中國人胖,一般頂多就胖出一點富態,這邊人胖真的是胖成一座肉山。除了運動之外,似乎也需要減少卡路裡的攝入,相比之下,最「罪惡」的肉食,首先被拋棄了。最極端的是德國的某位健美冠軍,聽說贏了不少獎項的這位健美先生,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
一個人在德國生活,夥食標準,見仁見智……
是的,德國人就是這麼喜歡泡吧,酒吧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簡直讓我大開眼界。最有名的當然是九月底的慕尼黑啤酒節,各個啤酒廠商搭起大棚,供應酒肉,外面是各種極限遊樂設施,專供喝暈了爽一下。這大概是慕尼黑一整年中人口最密集的時刻吧……
(每到九月底,成千上萬的德國人湧向慕尼黑,男的穿格子衫和皮褲,女的穿巴伐利亞傳統蓬蓬裙,在這裡狂飲一番)
日常喝酒的地方也很多呢。從僅供學生的超低價酒吧,到開在地下酒窖裡的城堡酒館、八點前半價的雞尾酒吧,再有不算酒吧,但德國人在其中必然大喝一番的pub和disco。去酒吧喝酒已經成為學生間心照不宣的課餘活動,每個系歡迎新生的固定活動之一就是「酒吧探險」,顧名思義,在城內一家一家酒吧喝過去,喝道爛醉或者人家關門為止。要是在德國上一門討論課,往往還會有老師牽頭組織的「Stammtisch」——約好某一天,老師學生一起在酒吧聚會。起初詫異甚至有點反感這種瘋狂的酒吧文化,多參加兩次也就習慣了。
來德國不過短短數月,已不知喝過多少酒精。泡吧往往是拉近人們感情的一種方式。德國大學並不存在「班級」這個概念,並沒有規定哪個學期必須上哪門課,也不存在中國的「集體活動」,上完課就收拾東西走人,在正統的教學活動中是不太有機會認識什麼朋友的。這樣一來,純粹的社交活動就變得重要起來。歐洲人的習慣與中國人不同,不相熟的人是不會一起去下館子的,更不會有中國人飯桌上推杯換盞、賓主盡歡的場面。吃飯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基本只有朋友之間才會相約去餐廳。酒吧就這樣承擔起了認識新朋友,維護舊關係的作用。泡吧不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只要互相算是認識,就能相約去酒吧喝上一杯,杯酒下肚,心扉敞開,就可以開始愉快的聊天了。
比起中國人在飯桌上的交際,泡吧的區別是真的在聊天而不是寒暄,而且不喝酒的人在這裡也能找到不含酒精的「雞尾酒」,絕不會有人勸你多喝一點。人們往往說德國人內向,其實他們喝過酒以後大部分都特能說。十個人的小團體,三三兩兩坐在一起,說上半個小時,然後自然而然的交換位置再找其他人結對聊天,坐在酒吧裡聊天聊三四個小時還不想走。我猜測德國人喜歡泡吧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喝過酒可以沒有什麼顧慮的胡鬧,比如在disco裡借著酒勁亂蹦兩個小時釋放一下荷爾蒙,平時大家都太守規矩了也挺累的,這種「放開了喝酒放開了嗨」的集大成者便是每年的慕尼黑啤酒節……另外,德國啤酒是真的便宜又好喝啊!黑啤、青啤、白啤和輕啤基本是每家酒館的標配,偶爾遇上店家自釀啤酒簡直喝的不想回去,不過偶爾也會踩到雷,比如某次喝到過名為「巧克力啤酒」實際又苦又澀的高濃度啤酒……
為數不多幾次,全是被喝多了的醉鬼搭訕,捂臉……和幾個女生討論了一下,覺得在這邊被搭訕的機率確實比在國內高。不過除去喝高了的人在發酒瘋之外,這邊搭訕真的是純粹的搭訕(大多數還不是德國人),往往是排隊的時候一起吐槽辦事人的「官僚」,或者在某個活動上純粹聊兩句,聊完也就完了,大家都並沒有遇到過留電話留聯繫方式的情況。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們太沒有魅力了……
捂臉……難得出國呆這麼久,就不能愉快的玩耍一番嗎?摔!
德國是個很適合出遊的國家,旅遊業發達,交通便利,大部分人也講英語。雖然火車貴的快要坐不起(還天天罷工和晚點,德鐵真是這個靠譜國家中唯一不靠譜的因素),但是大巴或者搭車出遊還是很經濟實惠的。德國的青年旅社也很發達(據說青旅就起源於德國某個小鎮)。更重要的是,比起某個治安不良的鄰國,德國還是很安全的,尤其我所在的南部,經濟特別發達,犯罪率超低,女生單獨出門,做好計劃也完全沒問題。
歐洲的公司都很喜歡弄各式各樣的旅遊促銷,動輒20歐往返巴黎,你說去還是不去!又省錢又玩得好,是可以兼顧的。再加上歐洲良好的城市保護,每個地方都有太多可以看可以玩的東西,海德堡還有一個可以45度爬山穿越森林的小火車(其實是纜繩動力),你說玩還是不玩!
(海德堡小火車正在爬山)
(看看德甲也不錯)
說到德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嚴謹」。
大致來說,確實如此。
德國人很喜歡提前規劃,按照既定計劃行事,學期開始之前,文具店裡擺滿了種類繁多的日曆手帳,德國人熱愛計劃的個性可見一斑。
喜歡「規劃」不僅盛行於私人領域,更體現在德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並且,這種規劃不是拍腦袋決定的,而是儘可能的經過充分論證。垃圾分類指南不僅囊括了各種奇葩的東西,還規定晚上11點以後不能傾倒玻璃瓶,因為會吵到其他人休息,發現了是可以報警的。再比如公交系統的「時刻表」。從前想去五道口時,每次等307都等到望眼欲穿,運氣不好耗上半小時也很有可能。而我所在的德國小城,公交車的車次和運行時刻非常固定,時刻表精確到每一分鐘,遲來兩分鐘以上,就會有等待者疑惑地開始討論。正是這種無微不至的規劃,讓社會生活井然有序。
良好運轉的德國社會中,德國人對於自己負責的部分非常專業,拿技術工人來說,從高中選擇了技術學校之後,他們不僅要在學校裡學習知識,也要選定一個技術方向,在接下來的數年中他們會學習這門技術,通過專業考試,並且在相關企業中實習很長的時間,只有知識和技術都過關了,才能持證上崗。正因如此,德國的技術工人都非常專業,同時由於社會保障的原因,技術工人掙的錢完全能夠讓他過上體面的生活,一個挖掘機師傅很有可能從20歲幹到退休,所以德國技術工人處理事務非常高效。這種工作風格不僅限於技術工作者,也能推廣為德國人的全民性格」——在自己的責任範圍內專業且高效,這大概就是國人常常覺得德國人「嚴謹」的原因之一吧。
不過,這種「嚴謹」也是有副作用的。「專精」有時候意味著「狹窄」,德國人很好的完成了崗位細分,以便最大的發揮員工效率,可是這也造就了德國人的「官僚」。來北大上學的時候,有師兄師姐在五四路上歡迎新生,註冊、搬進宿舍、正式成為北大的一份子,在短短幾小時內就圓滿結束。在德國可不是這樣,你需要根據一張詳盡的表格,到各個機構去辦事。每個人負責的事情只是其中一項,通常能夠很快的處理完,但是不在他職責範圍內的事情,絕對不會「順手」幫你做了。
第一次體會到德國人的「官僚」是在申請籤證的時候,收材料的人只負責核對材料,厚厚一沓材料中只要有一項不符要求,就會請你出去,找專門指導填寫籤證材料的另一個人來輔導你填寫表格,絕不存在當場順手修改一下的餘地,只能準備好了重新再來。而我因為填寫表格之類的失誤整整重新排了三次隊。到了德國之後,這種感覺更甚。常常在市政廳排了半個小時的隊之後被告知缺材料,或者需要某某時間才能辦理。本來一個小時能解決的事情,可能要拖上一兩天才能在「正確的地點」通過「正確的方式」辦理。無論哪國小夥伴湊在一起的時候,一個永恆的話題便是吐槽德國人的「官僚」和繁瑣。
不過,感謝德國人的「嚴謹」,雖然辦事「官僚」了一些,有時候甚至有被「踢皮球」的感覺,但最後總會有人撿起這個球,把事兒給你辦了,絕不會存在「找了一圈不知道誰負責只能不了了之」的情況。
關注「燕園每日話題」,回復「aa」+「具體內容」,與我們互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