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世界觀

2020-12-10 文學的夢想

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寫道:「要追究一個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義或目的,從客觀的觀點看來,我總覺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沒有志同道合者之間的親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貫注於客觀世界——那個在藝術和科學工作領域裡永遠達不到的對象,那麼在我看來,生活就會是空虛的。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

在愛因斯坦的這段話裡有幾個要點。其一是說人類生存的意義或目的是沒有答案的;其二是說追求安逸和快樂的理想是豬欄的理想;其三是說,人生真正的理想是追求真善美,應注重於永遠達不到的藝術和科學的工作;其四是說,努力追求財產虛榮是可鄙的。

從實際情況看,愛因斯坦的生活和他的理想是一致的。他每天都在進行數學和物理學的研究工作。在普林斯頓任教的時候,每月一萬五千美元的工資,常常忘了兌取支票。他在家裡不需要笨重的家具,只放了床、桌子、椅子等簡單的物什。也許愛因斯坦的境界高,一般人不容易學。但他實在太注重於精神世界和科學研究工作了,幾乎跟物質世界隔離,所以就用不著花錢了。其實有高貴理想的人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也不光愛因斯坦獨自一個。居裡夫人獲得諾貝爾獎金以後,把這些獎金的一部分寄給了她的小學老師和分發給一些窮人,把金質獎章拿給孩子當玩具玩。

在中國,有著這種高貴理想的人也很多。比如陶淵明家裡很窮,卻每天寫詩,熱愛大自然。曹雪芹、蒲松齡也是家境貧困,卻在困境中寫出了舉世名著,流傳後世。魯迅的物質條件好一點,當教授有收入,寫作有稿費的收入,但生活也很簡樸。王小波說,作家大都是湊合著過日子,有的連湊合都算不上,但他們依然寫出了好的作品。在精神追求的層面上,中外的文化人都是一致的。

從普通人來講固然不能處處模仿先哲,以達到他們的高度和境界。但理想目標還是應定得高一點,向他們學習總是應該的。在現在物質生活比較豐富的年代,大多數人基本的物質保障是有的。在這個基礎上多一些學習,多一些探索,對個人有益,對社會有貢獻。有的人把人生的目標只定位在賺錢上,而把重大的責任和價值都忽略了,在他們對人生並沒有真正領悟的時刻,時光卻永不止息的流逝了。

也許,在這個時代談理想,談世界觀,在有的人看來太虛了。但究竟什麼東西是實在的,什麼東西是虛的,恐怕也難說清楚。物質的東西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看似實的,但它也會褪色,變舊,直至消失,湮滅。先別說小小的物質,就每個人的生命而言,你曾經擁有的童年,少年,青春歲月,曾經有的玩具,衣服,紙筆,如今在哪裡?就國家社會而言,古代龐大的建築,繁華的城市,瑰麗的皇宮,如今又在哪裡?而人們常以為是虛的、不實用的東西,如《紅樓夢》、《聊齋志異》這樣優秀的書籍卻在。虛和實就是如此無情地在人們眼前真實地呈現。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的世界觀:一個真正的「獨行者」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物質結構、空間、時間以及引力性質的研究,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對人類思想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今年,是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一書,致敬這位偉人。
  • 我的世界觀:希伯來大學前校長談「愛因斯坦對當今世界的影響」
    1946年,愛因斯坦在黑人學生面前作報告(供圖:Hanoch Gutfreund) 在1912年的時候,當時德國的一個報社也面向整個科學界,包括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等等發出一個呼籲,呼籲整個科學界擰成一股繩,承擔起責任來形成一個綜合全面的世界觀,而這種綜合全面的世界觀也就是科學的精神實質
  • 「世界觀」到底是什麼?
    這麼解釋似乎也不是我們理解的那種世界觀。那我們究竟要說明的是什麼呢?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簡單談談世界觀的演化歷史。世界觀起初是西方哲學的內容,它的最初提出者是亞里斯多德,但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他的世界觀並不是他本人親自提出的,而是後人基於他的思想觀念出發,共同形成的一套我們叫做西方文化信念體系。
  • 看看愛因斯坦的私生活
    中國科技館開展「愛因斯坦———宇宙大匠」:講述大師普通人的故事  本報記者胡志斌攝影報導 用鼓風機吹起的愛因斯坦氣球飄來飄去,仿製的愛因斯坦銅像受到了小朋友們的喜愛,小朋友親切地「撫摸」愛因斯坦爺爺的長鬍子,愛因斯坦和其表姐的傳奇愛情則令不少來參觀的中年人駐足觀看。
  • 愛因斯坦與上海的緣分
    有關愛因斯坦與上海,總有林林總總的故事。3月16日,《我的世界觀》譯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方在慶來到愛因斯坦在上海住過的浦江飯店(現中國證券博物館),實地講解愛因斯坦與上海的故事。該活動由建投書局、中信出版集團、中國證券博物館共同主辦,也是建投書局「從書店出發·閱讀城市計劃」的一部分。
  • 在以色列遇見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1916年發表 《廣義相對論》,再次挑戰牛頓的物理世界觀,提出了「引力不是一種力,而且宇宙並沒有一個固定架構」的論點,在愛因斯坦的宇宙中,引力是時空平面彎曲的產物,其中的空間和時間結合為一體,稱為「時空」。自1925年4月1日創校以來,希伯來大學就一直保留廣義相對論的原稿,這是該校愛因斯坦檔案館最珍貴的資產之一。
  • 世界觀:走進一個無窮無盡的知識寶庫
    因為與大眾科普書籍不同的是,《世界觀》的寫作、結構以及翻譯,都非常適合初學者去閱讀。「如果你每天都讀你看得懂的書,你就只知道已知的世界觀」,用《世界觀》來升級認知,這可以成為一件很酷的事情。三位一體+圖文並茂的科普在《世界觀》中,理察分了三個部分進行闡述。第一部分中,通過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引出了探討世界觀的一些基礎命題,各種必要的基本概念在這一部分中給出了清晰的定義。
  • 愛因斯坦對於今天的世界有何意義?
    在展覽開展的首周,引進並出版了愛因斯坦著作《我的世界觀》一書的中信見識城邦特意推出了「我是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系列主題活動,邀請了多位研究愛因斯坦的專家以及科普大咖開講愛因斯坦。在首場活動中,愛因斯坦以色列檔案館前館長哈諾赫·古特弗羅因德與《我的世界觀》譯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方在慶,圍繞「愛因斯坦對當今世界的意義」展開了論述,顯然,在天才和偉大的科學家身份之外,愛因斯坦還是思想家和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他不受羈絆的獨立人格,以及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獨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見解獨到。
  • 愛因斯坦的回答刷新你的世界觀
    那愛因斯坦怎麼解釋呢?愛因斯坦說宇宙是"有限無邊"的。這句話直接理解很簡單,就是說宇宙有限,但是沒有邊界。愛因斯坦其實我們早就接受過「有限無邊」聽起來好難理解,有限怎麼可能無邊呢?其實我們早就體會過「有限無邊」。
  • 愛因斯坦,我替你感到臉紅!這是愛因斯坦的朋友說的一句話
    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和以愛因斯坦為首的的質疑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會議臨近尾聲時,埃倫費斯特說了一句話:「愛因斯坦,我替你感到臉紅!你現在和當初那些想推翻相對論的人一樣!」埃倫費斯特是奧地利物理學家,主要成就是絕熱不變量理論,他和愛因斯坦有著不錯的交情。愛因斯坦去萊頓大學執教,就是他推薦的。問題來了,埃倫費斯特為什麼要這麼說愛因斯坦?
  • 愛因斯坦到底破解了什麼秘密?
    在愛因斯坦生前,他就因創造了相對論而家喻戶曉。他所到之處,全世界都颳起了「愛因斯坦旋風」。但是當時的民眾對什麼是相對論並不了解。甚至是一些學術人員也是霧裡看花。有一次,愛因斯坦被邀請到加州大學演講,下面坐了一圈他的粉絲,都是大學生。大學生們就問愛因斯坦,據說相對論非常的晦澀難懂,您能不能簡單地描述一下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 愛因斯坦,「死不瞑目」
    從此,不連續、不確定的世界觀誕生了。而這一份一份的東西,普朗克稱之為:量子。12月,普朗克發表他的理論成果,如同打開潘多拉魔盒,釋放了「量子」這個沉睡億萬年的幽靈,「量子力學」正式誕生。開爾文口中的一朵烏雲,就這麼引發了一場極微觀的革命。但是,此時的普朗克,並不能解釋「一份一份的」能量,意味著什麼。
  • 愛因斯坦談宗教與科學
    ▲ 愛因斯坦人類所思所做的一切都關係到滿足深切的需要和減輕苦痛。想要理解精神活動及其發展,就要時常記住這一點。
  • 每周一書精彩不斷(世界觀 作者:理察·德威特)
    《世界觀》一本把西方科學、歷史加哲學都能統一概述,並讓我們了解西方諸多名人事跡的書籍,類似於中國的史記一類,但讀起來更通俗易懂,從側面也能體現出中世紀末以後,為什麼歐美經濟能趕超亞洲、非洲及當時的中東地區,並蓬勃發展起來的。作者介紹觀點闡述:整本書讀下來跟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創新、探索的迭代傳承。
  • 拆書有道——給孩子一個無窮盡的世界(寶爸寶媽必修課《世界觀》)
    在這裡通過結構化拆讀理察·德威特的《世界觀》將給大家從最古老的日心說,到現在的演化論進行世界觀變遷的詳細介紹,帶大家認識一個新的世界觀。從而實現認知升級、腦洞大開、成長賦能。世界觀是一個系統的方法論,其背後所包含的科學和科學哲學。
  • 愛因斯坦:把學校所學的都忘了,剩下的才是教育
    雖然我數學不及格,但只要我從買菜中充分發揮想像力,照樣可以修煉成愛因斯坦。但是很遺憾,在中國流行了幾十年的謠言,如今,被白紙黑字的鐵證無情地戳破了。 不久前,諾貝爾獎官方公布了愛因斯坦1896年的成績單。那一年,愛因斯坦17歲,就讀於瑞士阿勞市高中。
  • 「愛因斯坦寫給女兒的信」是真的嗎?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抖音直播...
    近幾年來,民間廣為流傳一個故事:上世紀80年代末,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女兒Lieserl將愛因斯坦寫的1400封書信捐贈給希伯來大學。遵照父親的遺囑,信的內容要在愛因斯坦死後20年才能公開。信中提到,現在有一個強大的力在科學上還不能找到解釋,這種力量,包含並掌握一切,它像一隻無形的手,操控著宇宙間的所有現象,不論是正在發生的,還是尚未被人類認知的,這種力量就是「愛」。
  • 世界觀 在德國:終於知道為啥愛因斯坦數學得一分!
    欄目介紹 嶽父說,沒觀過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 安逸年代不安逸的愛因斯坦
    學長首在索洛文一一愛因斯坦書信集序言中,索洛文列舉了在「科學院」當時攻讀過的著作。讀過皮爾遜的《科學法則》一書後,「院士們」又一起讀了馬赫的《力學史》和《感覺分析》。馬赫的這兩本主要哲學著作,愛因斯坦在蘇黎士上大學時就拜讀過。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最後,關於第3版裡有關最新發展的部分,自第2版出版以來,這些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有趣實驗,我在討論中涉及了其中部分實驗,主要是有關相對論的實驗(比如,近幾年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引力波的探測),以及量子理論領域的幾個新近實驗(比如,進一步驗證貝爾定理的實驗)。一手資料的推薦閱讀清單本書中的很多內容都有一手資料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