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作品創作中
傳授剪紙技藝
讓更多的人了解剪紙
作品《一路清廉》
劉靜蘭嫻熟的刀法
挑選剪紙的市民
坐在工作檯前剪紙的劉靜蘭,沉靜、自然。一張普通的紅紙在她的剪子下一會兒就被賦予了生命力。
站在時代的轉折點上,劉靜蘭讓剪紙在傳統浸潤中融入新的藝術元素,在不同的時空展現出民間藝術的別樣風採。
剜出來的窗花花
劉靜蘭出生在烏蘭察布市商都縣高勿素鄉高家村。在她小的時候,村裡大部分的人家都住在又矮又破的土坯房裡,只有一扇麻紙糊的木格子窗戶。
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剪出各式各樣的窗花貼在這扇窗戶的木格子裡,紅的綠的粉的搭配著貼,還要貼出花樣來。貼上剪紙的窗戶是各家各戶過年唯一的裝飾,也承載著每家每戶的希望。
在高家村,剪窗花被稱為剜窗花。剪紙的樣子主要有動物、人物、鳥類,其中茶壺扣碗、獅子和貓比較多。在村裡,剪紙一般都是女人的事,媽媽會剪,女兒也跟著學,那家的媳婦帶來娘家的剪紙,這家的姑娘嫁出去,又把這個村的剪紙帶到婆家去,剪紙就這樣在村與村之間交流開,剪紙樣子也這樣一輩一輩地傳下來。
村裡有小剪子的人家不多,劉靜蘭家的窗花每年都是村裡的郭嬸嬸幫著剪。她七歲那年,郭嬸嬸家有事,顧不上過年前給她家剪窗花。劉靜蘭就想自己試著剪。在徵得郭嬸嬸的同意後,她拿郭嬸嬸借給她的剪紙樣子和小剪子興高採烈地回家了。
劉靜蘭的母親把窗花樣子弄上水,用煤油燈燻好,用紙捻釘上,劉靜蘭就剜開了。一個七歲小女孩的第一次剪紙作品,雖然還很稚嫩,有的地方甚至都捅爛了,但是在母親眼裡卻格外珍貴。望著貼在窗格裡的窗花,母親鼓勵她說,「沒事,遠看花花的,近看巴巴兒的,貼上也喜氣洋洋的。」
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劉靜蘭家每年的窗花都她自己來剪,不僅剪自己家的,還把嬸嬸家、姑姑家的都剪了。那個時候,對於劉靜蘭來說,剪得好的標準就是「毛毛剪得長甚甚的,檔檔剪的細針針的,貼在窗戶上又亮堂又好看」。
不能丟的老味道
1983年,劉靜蘭調到包頭第一化工廠工會工作。告別了村莊的她,做夢也沒想到在城市裡,還會和剪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984年,廠子裡舉辦職工書畫展覽,有人交上剪紙作品。她好奇地問工會裡的肖師傅,「這個我也會,這也是藝術?」肖師傅告訴劉靜蘭,剪紙是民間藝術,也可以參加展覽。
肖師傅學過畫畫,會畫窗花紋樣。劉靜蘭把肖師傅畫的團花紋樣剪了出來,在廠子裡的展覽上獲得一等獎。這次獲獎,極大地舞了她。
劉靜蘭重拾剪子,到處找樣子來剪。廠子裡越來越多的同事也找她來剪結婚用的喜字、喜花。
為了設計出更多的樣子,劉靜蘭找到當時在包九中任美術老師的蘭尚廉。在得知她是為剪紙來學畫畫時,蘭尚廉堅決不教她畫畫,「我要是教了你,最後的結果就是『洋』的學不會,『土』的也丟了。去找你們那的窗花花剪,剪紙就是要更多地保持原汁原味。」
蘭尚廉的話讓劉靜蘭茅塞頓開。逢年過節,她都回到老家收集老樣子,鄰居家木格子窗戶上的窗花和村裡三大娘家有的窗花,她都燻下來。不僅收集商都地區的窗花樣子,劉靜蘭還到化德縣、興和縣去把能找到樣子都找來。
拿到這些老樣子,劉靜蘭還仔細琢磨這些老樣子美在哪裡,為什麼能夠處理得如此簡練生動。
1992年,劉靜蘭得知文化部將舉辦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就開始構思自己的作品,「最傳統精美的東西就是我們的窗花花,乾脆把整個窗戶搬過去。」在1994年的大展上,她的剪紙作品《老窗花》嶄露頭角,獲得了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銅獎,
「我們傳統的工具都很簡單,就是一把剪子一張紅紙,剪子買回來,先用粗磨刀石磨,再用細的磨,最後用細砂紙磨出剪子尖來。我們的祖先就是用這麼簡單的工具剪出這麼美的花花,我真是佩服啊。」劉靜蘭說,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夠獲那麼多獎,得益於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好。
傳統之外的創新
從農村走出來的劉靜蘭,帶著村莊特有的堅韌性格。在堅持傳統的同時,她在不斷思考、不斷創新。
在回家收集老樣子的時候,她還用心觀察家鄉的一草一木,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記錄這些之前司空見慣的東西,並使其成為剪紙作品的養料。
在潛心研究剪紙的道路上,劉靜蘭也不想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剪紙研討會發的文章,她都仔細閱讀。遇到一些相關的理論書籍,她也買回來看,從中汲取創作的靈感。
多年來,劉靜蘭創作了《草原吉祥》、《十二生肖》、《一路清廉》等大量作品。她嘗試著把用生活詮釋傳統,把傳統融入創作。
再次回憶起創作《草原吉祥》的過程,她仍深有感觸,「在傳統剪紙中很少表現一個主題。有一次,去草原上採風後,我想以草原為題材剪一幅作品。如果用繪畫表現,可以畫出一個牧羊人和牧羊犬,畫上草原就可以了。但是,剪紙要求每個部分都要連接在一起,就不能這樣表現了。那段時間,我走著也想、坐著也想,絞盡腦汁後,我想到蒙古包那個頂子像太陽一樣,我就把它用在上面,花、草、人、羊剪出來,放在蒙古民族的如意符號裡,這樣就把所有的元素都用剪紙連在了一起。」
2004年,劉靜蘭的丈夫去世,她傷心得沒法在家裡待,就在花苑裡租了個櫃檯賣剪紙。原本她並不打算要賺錢,只想有一個地方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剪,看看匆匆過往的人打發時光,但是卻沒想到剪紙賣得特別火。
在與市場的不斷磨合之後,劉靜蘭再次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和突破點。
「我會按照顧客提的個性需求去發揮自己的創意,第一稿不滿意,我就重新剪第二稿、第三稿,力求完美。」劉靜蘭說,顧客的想法也給她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創作思路。
就這樣一邊剪一邊學,劉靜蘭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她的作品多次在北京、香港、日本、法國等地參展,榮獲「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山花獎·民間工藝金獎」、第二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等多項殊榮,並多次被收藏。她本人也在2007年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表彰大會上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面對眾多的榮譽,劉靜蘭卻只淡淡地說,「認識剪紙的,知道那是個好東西,不認識的也只是一張紙而已。認真過好今天,明天的事明天再說。」( 文/記者趙遐圖/記者吳傑計明明)
來源:包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