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先和大家聊一聊《人間失格》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人間失格》由序言、後記和三個手札組成。
主角大庭葉藏在手札中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自己從少年到青年的人生。
序言和後記則是太宰治以一個好奇的陌生人的視角,對葉藏進行探索。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樣的敘述方式使全文不至於太過主觀。
三島由紀夫曾在《太陽與鐵》中說太宰治的文中充滿了「自我戲劇化」,從《人間失格》中便可見一斑。
葉藏是一個孤獨者。他摸不清世間的種種虛偽規則,又竭盡全力地想要融入世間,被世人理解、接納。
從小時候開始,他便不具備孩童該有的天真無邪,一切可愛淘氣的形象都是他刻意表演出來的。
比如在夏天穿毛衣以逗笑家人,在僕人面前跳印第安舞,向父親討要自己並不想要的禮物只為了討好父親,在學校的單槓練習中故意設計自己的失敗……
▲人間失格 (2010電影版)
這種矛盾一直支配著他,使他成為一個逗笑的小丑,用面具隱藏真實的自己,試圖以此獲得「做人的資格」。
與此同時,他又傾盡所有家當,用煙、酒、娼婦轉移和排遣自己對人類的恐懼,縱使只能一時的轉移和排遣。
但事實是,這種個人與社會的不平衡,只會使葉藏不斷陷入迷惘。他無法對任何人產生信任,但自己也不具備改變生活的能力。
葉藏也有過過上常人生活的機會。他曾經與一位純真的女孩子結婚,甚至為了她決心戒酒,期待著「待到春天來臨,兩個人可以一起騎自行車去訪覽那新綠淺黃掩映的瀑布」。
然而葉藏對生活剛剛萌生的信任又一次被擊碎。當他目睹著自己的妻子被玷汙,卻沒有任何勇氣上前阻止,他沒有任何憤怒、厭惡或悲傷,而是極度的恐懼:
從那晚起,我開始少年白頭,我越發對世間所有的一切失去信心,越發對人產生無止境的懷疑,從此訣別了對人世生活所抱有的全部期待、喜悅、共鳴。
他又開始自我放逐,嘗試自殺,放棄對生活做出任何反抗。
故事的最後,葉藏被哥哥從瘋人院送往鄉下療養。一切都歸於平靜。
葉藏說:
如今的我,算不上幸福,也說不上不幸福。 只是一切都將過去。我已喪失做人的資格。
《人間失格》完稿於1948年,距今已經有70年,卻在現代社會愈發引起年輕人的共鳴,成為一部不朽的青春文學。
也許是因為它所具有的跨越時空的普世價值,探討了一個永遠不乏關注的問題,即年輕人與社會的矛盾。
生命到底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生存的目的究竟是為何?
這些讓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都為之苦惱的問題,太宰治也在用自己的語言不斷追問。
在尼採看來,「理想主義」是導致虛無主義的禍因,「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向自己擔保虛幻性、謊言之必然性而不致毀滅,這是力量的尺度。」
葉藏軟弱而頹廢,他無能虛構一個「真正的世界」,又沒有勇氣接受現實世界,於是陷入了絕境。
但也許,他才是在與虛偽世界的抗爭中不願意輕易妥協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