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人間失格就是喪失做人的資格。
要讀懂《人間失格》,必須讀懂太宰治這個人,因為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就是他本身,用毀滅式的絕筆,終結了他憂鬱頹廢的一生。
我終於憑著滑稽這一條線與人扯上了關係。表面上,我強顏作笑;內心裡,卻懷著某種也許能夠撞大運的千鈞一髮的緊張感——為了討好他人,我總是擠出一身黏。
太宰治的一生充滿了掙扎與痛苦,三十九年間,經歷了五次自殺未遂,與五個女人糾纏不清,他的一生追逐死亡,最後如願,也算是一種解脫。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
主角葉藏從小就畏懼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去維持,如何去不被傷害,無知的他只能當一個丑角去保護自己,在別人的笑聲中維持人際關係,去證明自己的存在。
於是在成人之後,再也無法做到真正的自己,也就放棄了做人的資格。吸毒,酗酒,周旋於多個女性之間,不斷麻痺著自己,假裝活著的樣子。本來有機會救贖的兩把鑰匙,一個被「比目魚」切斷了與家鄉的聯繫,另一個是良子被侮辱後,徹底陷入了絕望,再也無法拯救,只能回到家鄉,像一具行屍走肉一樣苟延殘喘。
但是葉藏的悲劇不在於那些,僅僅是因為沒有自我,多次自殺就是為了把自己從世間抹去,葉藏是個徹頭徹尾的混帳,他就是惡,那麼自殺就是他對自己的救贖。
大願,原是每個人都有的……一位是願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另一位是願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著,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白海棠。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著宏達的願望,魯迅早已看透了這一點,也許他的願望是卑微的,渺小的,甚至是陰暗的,但那也是作為一個人的小小的祈願。
魯迅和太宰治都善於寫人間的惡,但是魯迅的文筆鋒利,通過自己塑造的人物,一點點剝離,露出自身的怯弱,叫醒了著火鐵屋中酣睡的人。而太宰治則用看似文弱的筆觸,剖析自己,把自己作為主角羞辱,引發出他人身上的癲狂,卻處處讓人絕望。
幸福的生活寫不出悲劇。
雖然全文寫的都是惡,但是太宰治卻毫無保留表達了對他人的愛。這份愛獻給了所有人,卻唯獨自己不能擁有,只有把自己擺在眾人面前,獨自承擔起罪孽與痛楚,哪怕拼上性命也在所不惜。把希望傳遞給別人,把絕望留給自己,這是一個多麼溫柔的人啊。
每天都要被他人的看法眼光左右,每天都要在這種感情下戰戰兢兢的生活著,那不就是你我嗎?不會拒絕別人,一味地承受忍耐,當著社會的小丑,燃燒自己去實現他人的夢,最終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太宰治死了,葉藏也死了,但是他們不是為了訴說這個社會的悲劇,而是讓大家認清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想要成為一個人,就必須接受自己會犯錯,會讓人討厭的事實,不要在乎他人的眼光,這就是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