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傳統文化一直熱度不減,延伸到教育領域出現了各種讀經教育、私塾學校,延伸到文化領域是《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各種綜藝的火爆。11月30日至12月2日,2018年北京師範大學青春國學——傳統文化進校園高端論壇在京舉行,文化研究者、校長教師與專家學者同臺研討,共同獻計獻策傳統文化如何進校園。
傳統文化教育不能浮躁更不能冒進
「當前傳統文化教育領域存在浮躁風氣,部分學者對國學經典有曲解,理解也不夠深刻。」浙江師範大學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顧之川直指傳統文化教育存在庸俗化、形式化、娛樂化、功利化、絕對化等5大誤區。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需要豪華包裝,不需要搞『花架子』,也無須四處推銷。」顧之川說,一些地方熱衷於讓孩子穿著古裝讀經典;一些人追求熱鬧、盲目跟風以「博眼球」,如網友塗鴉的「杜甫很忙」,將「吾日三省吾身」註解為「中午醒一回、下午醒一回、晚上醒一回」等;還有的人打著復興傳統文化「高大上」的旗號,假借國學之名進行營銷,達到斂財或出名的功利性目的。
在顧之川看來,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心平氣和,深入鑽研;需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也需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活在當下、為我所用。
傳統文化進校園,難在哪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認為,難在一些傳統文化教材以成人的尺度進行編訂,往往導致接受者與傳達者之間的斷裂和隔閡。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聽懂並接受教師口中的詩詞魅力,某些詩詞傳達的情感超出了中小學生的心理感知上限。」康震現場對王維詩歌《終南別業》進行了點評與闡釋,生動展現出成人與中小學生對這首詩理解境界的差異。
「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抓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契機,需要『從娃娃抓起』,但應該『潤物細無聲』,而不應冒進求成。」顧之川特別強調。
讓學生注意到傳統文化之美
說起「傳統文化熱」,《中國詩詞大會》總導演顏芳有自己的一番看法:「傳統文化本身就是熱的,媒體就是要讓傳統文化落地傳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所謂的冷只是在傳播手段、接受能力、表現形式上冷下來了,我們需要努力讓它熱起來,在傳播過程中提升它的熱度。」
如何提升傳統文化的熱度尤其是在校園的熱度,探索青少年更易於接受的傳播形式,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數字傳媒組副組長莊穎提出,首先應該讓青少年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美,抓住青少年的注意力,使他們保持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當代孩子的見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已經不能用幾十年前的尺度丈量他們的理解力與見識。如何將傳統文化與教育建立聯繫,故宮博物院正在與一些學校探討開發適合學生的教育形式,探討如何依託故宮這個平臺,利用故宮的傳統文化資源,為當代少年兒童的傳統文化學習與創承助力。」莊穎坦言。
中華書局大眾圖書出版中心主任李靜則從古籍整理、經典文本普及、傳統文化教材及文化經典解讀4個角度分享了書籍出版的故事。「如何在年輕人中開展傳統文化傳播,首先要傳播正確的文化知識,其次要採取得當的方式,選取適宜的讀物,貼近讀者做年輕人喜歡的讀物,從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李靜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對課程、教材、教師、教學以及評價等環節進行整體設計、科學論證。對此,顧之川的建議是分學段有序推進,小學低年級應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小學高年級應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初中應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和認同度;高中應提升學生的理性認知,引導學生感悟,提高鑑賞能力。
「我們應該關注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推動,只有青少年能夠接受的國學才是青春國學,這樣的傳統文化才永遠具有朝氣、生命力。」康震說。
推廣傳統文化教師是主力
傳統文化進校園,最有力最重要的直接推動者是誰?
毫無疑問,是教師。這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
「傳統文化進校園,語文教師承擔著神聖使命。」顧之川用神聖二字來形容教師的職責。
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山看來,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肩負的責任是多重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體味詩歌境界,從文本領悟精神傳統,這就需要教師加強自身修養,在闡釋經典作品中,使語文教學變得更加有趣。
「古典詩詞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作者、作者身處的時代以及後世讀者的理解,更在於後來人的接受與認同。古典文學的魅力需要通過中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落實才能煥發生機。」康震也這樣表示。
唯有真正走進課堂,才能了解到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可操作性方法。論壇上,北京史家小學教師張聰和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彭曉寧執教的傳統文化示範課《泊船瓜洲》與《冬至大如年》,分別呈現了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的最新成果形式。
據了解,北京師範大學青春國學計劃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主導並已正式發布,該計劃依託北京師範大學深厚的文史積澱,為全國範圍內希望在傳統文化方向體現教育特色的教育區域與學校提供學術指導和課程服務,從而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向世界。
觀點連結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李曉輝:傳統文化進校園,首先要梳理傳統文化的內容以及傳統文化教育的形式,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我們開創浸潤式課程,以此實現傳統文化知識與實踐的統一。同時,我們提倡先做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然後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我們認為,教師首先要相信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
·北京市八一中學副校長王華蓓:優秀的傳統文化要落地生根,必須進入實踐階段。在形式上進行創新,滲透到學生活動中,由個人到班級到家長再到學校,與學校文化結合,從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關注學生的成人成才,注重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提升,通過教學方式的創新實現跨學科整合,用豐富的課程內容與課程形式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甘肅省蘭州市第十九中學副校長卜文華:傳統文化教育要注重啟智、啟知,學校要通過開展傳統文化特色活動為學生提供認同、體會、學習傳統文化的環境,通過環境影響與教師引導培養學生自發、自主學習傳統文化的能力。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靈芝小學校長範光明:創建刊物《國風》、開辦國學現場會、建立國學名師工作室、推行國學家教,我們通過這些方式為學生創建了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教育環境,形成濃鬱的傳統文化氛圍,實現國學教育國際化。
《中國教師報》2018年12月12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