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播的歷史分期有很多種方法,大都是根據傳播媒介形式或技術的演變歷史劃分的。根據傳播的內容和功能劃分,傳播史則可以劃分為記錄時代、新聞時代和資訊時代。這種分期更加適用於軍事傳播研究。
關鍵詞:軍事傳播研究;歷史分期;脈絡
傳播是人類自發而古老的行為,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一般學者按照媒介技術的出場順序把傳播史劃分為語言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和數位技術傳播。有記載的傳播開啟於語言文字傳播階段,在這個階段,人類發明了語言和文字,還懂得了通過各種圖形、畫符等符號形式記錄某種信息、情況和現象。人類傳播史有據可查的內容開始於這一階段。在大量考古發現的或流傳下來的可鑑定的信息記錄中,有相當多的內容是與軍事和戰爭有關的,這充分說明人類傳播史其實也是一部軍事傳播史。本文根據傳播內容和傳播功能把軍事傳播史大致分為記錄時代、新聞時代、資訊時代三個時代。通過對軍事傳播史發展脈絡的梳理,以期對軍事傳播的歷史及其軍事與傳播的關係作出比較清晰的認識,並準確掌握軍事傳播的歷史走向和規律。
一、記錄時代—記錄開啟了軍事傳播
所謂記錄時代是指人類傳播歷史的較早階段,有了圖畫、文字等工具和技術之後,人類開始記錄各種景物、事件、記憶、認識等,這些景物、事件、記憶、認識通過崖壁、建築、器皿等載體和圖畫、文字等表達方式得以保存、流傳至後代,這種傳播的目的也許是為了告知天地、族人、敵人以及可以到達的「天下」,也許是為了傳頌千秋萬代。「記錄」這種傳播方式不追求即時性和廣泛性,它可能甚至只是為了讓記錄者自己銘記這些記錄的內容。把歷史看作時光隧道,我們今天站在時光隧道的這端看那端和中間的過程,就會深刻地體會到「記錄」的含義。軍事傳播記錄時代的「記錄」正是體現在不同時空階段的各種圖像、文字之中。
圖畫和各種刻畫符號應該是人類最早的記錄手段,或者說是包含某種信息在內的記錄。最早的圖畫是巖畫。目前發現的巖畫遍及非洲、歐洲、亞洲等幾大洲。2017年,考古學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了距今4.4萬年前的巖畫,內容是獵人追趕疣豬和水牛。這是迄今為止最早的巖畫。此前認為法國拉斯科山洞的動物巖畫和西班牙阿爾塔米洞穴壁畫是最早的巖畫作品,距今15000年至12000年。在中國,雲南滄源、廣西花山、江蘇連雲港、寧夏賀蘭山、內蒙古陰山等地區都發現了大量古代巖畫。比如雲南滄源巖畫由上中下三段構成,上段是盾牌舞,中段是放牧圖,下段是戰爭格鬥場面,表現了激烈緊張的戰鬥情形。即使是在文字出現以後,特別是在漫長的記錄時代,在各種材料上用繪畫、雕刻表現各種戰爭或軍事題材內容,仍然是歷朝歷代人們的通行做法。
除了歐洲和東亞,古代瑪雅人的繪畫中也透露出戰爭血腥的色彩,印度人、中亞人以及伊斯蘭的細密畫中也有大量的戰爭題材。
在文字產生之前,語言是人們傳播與記錄史實的首要媒介,人們以神話傳說的方式,憑藉口舌將歷史事實代代相傳。遠古時期許許多多耳熟能詳的重大戰役或英雄事跡都是通過神話傳說的形式演繹流傳下來的。如黃帝和炎帝的阪泉之戰、黃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戰、荷馬史詩中的歷次戰爭等。神話傳說由於缺乏考古材料佐證,一直被認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虛構的。但是神話絕不是後人完全虛構的故事,它蘊含了大量歷史事件的要素,至少反映了在新石器時代或者舊石器時代人類的一種生存狀態和世界觀。
文字產生之後,軍事傳播的記錄方式變得豐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的甲骨文,考古發現大量的龜甲和動物骨頭上記錄了商代頻繁的軍事活動。此外,中國古代刻在銅器上的金文在記錄戰事方面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尤其是有關國家對外徵戰的事跡更是被視為至高功績和榮耀,銘刻在青銅器上供世代銘記頌揚。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博物院等地的虢季子白盤、晉侯穌鍾等器皿上都有清晰的軍事事件的記錄。
考慮到載體介質的穩定性和長久性,古代人也會把圖畫和文字雕刻在崖壁、山石、石碑上。著名的有蘇美爾《納拉姆辛勝利碑》、波斯《貝希斯敦石刻銘文》、古代中國《石鼓文》和《封燕然山銘》。後者於2017年7月由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探查後得以確認。
書籍出現後成為了記載古代軍事信息最重要的媒介,而且能夠較為全面深入地記錄戰爭,並有效地向後世傳播過往的軍事經驗。古代中外耳熟能詳的作品汗牛充棟,例如《孫子兵法》、戰國無名氏的《六韜》、諸葛亮的《將苑》、戚繼光的《紀效新書》、馬基雅維利的《兵法》等。除了專門的軍事典籍,還有很多史書中也大量記錄了紛繁複雜的軍事活動和有關信息,如《左傳》《國語》《戰國策》《逸周書》《史記》《竹書紀年》《資治通鑑》《歷史》《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長徵記》等。
由圖畫演變而來的地圖是戰爭指揮者不可或缺的裝備。據說人類最早的地圖可以追溯到4萬年至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當時的人們開始熱衷於塗鴉各種巖畫,其中個別巖畫具備了地圖的特徵。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的瓦爾卡莫尼卡山谷中發現了20萬幅巖畫,其中有一幅被稱為「巴都李娜巖畫」經考古學家辨認是一種早期的地圖,因為上面用圓點、交錯的連線描繪了田地和道路。 進入文明時代以後,地圖就成為人類社會活動必不可少的助手。1971年長沙考古漢代大墓出土《駐軍圖》,此為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地圖。先秦時期齊國軍事家管仲所著的《管子·地圖篇》中記載:「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 可見中國人確實是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地圖在軍事中的重要性並且付諸實踐。
在藝術領域,軍事與戰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題材。中國最早的歌舞劇《大武》就是周武王伐紂勝利後命周公旦創作的頌揚自己偉業的武舞,以歌舞的形式依次表現武王伐紂的起兵、交兵、進軍、安疆、治國與禮敬周王。這種武舞常以模擬戰勝對手過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並以此展示自己的軍事實力,炫耀已取得的輝煌戰果。武舞也常被作為一種搏殺技術的訓練方式,並以集體的武舞演練方式來增強軍隊的士氣。
總之,我們可以在生活、藝術、用具等實物以及意識世界的習慣、概念中很輕鬆地找到大量軍事的或者有關軍事的符號、信息、標誌等。在當時的社會活動中,這些行為直接或間接地表現為軍事傳播活動,而跨越時空後,「傳播者」和「受眾」雖然不能直面或快捷地交流,但它仍然構成了一種傳播,這種傳播被法國學者德布雷在他的著作《普通媒介學教程》中稱作「傳遞」。
二、新聞時代—新聞讓軍事傳播專業化
15世紀手抄新聞出現了。在持續兩百多年的印刷業、郵政業、新聞業的推動下,新的報紙傳播方式、新的大眾化受眾群體等帶來了近代報刊業的大發展,也讓人類的信息傳播正式躍入了新聞時代。從傳播內容角度看,在印刷業之後出現的電子媒介、初期的網際網路媒介等並沒有對信息傳播的本質造成根本性的改變,主要是沒有撼動新聞在信息傳播方面的主導地位和壟斷地位。
軍事傳播發展至新聞時代,出現了一種最具代表性的軍事傳播形式,那就是軍事新聞。在新聞時代,新聞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三十年戰爭、克裡米亞戰爭、布爾戰爭、北美獨立戰爭、美西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等等,到處都充滿了新聞的影子。有的戰爭註定因為軍事新聞而「名垂青史」,有的戰爭則因為新聞而改變結果。
媒體報導戰爭的目的首先是傳播戰爭新聞,但有些媒體的報導傾向和媒體議程設置策略則對戰爭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他們的目的可能就是要改變戰爭進程和結果。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前夕,《紐約新聞報》老闆赫斯特那句震驚歷史的指令:「請留下來,你提供插圖,我提供戰爭。」以及隨後戰爭的爆發足以說明新聞與戰爭的因果聯繫。關於這一點,20世紀的伊拉克戰爭、科索沃戰爭等不斷提供了事實依據。
人們獲知戰果的需求催促著各報加快獲取和報導新聞的速度。1853年克裡米亞戰爭期間,《泰晤士報》正式向戰場派出記者,從此,「戰地記者」成為戰場上時髦的名詞。
哈羅德·伊尼斯有句名言:「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 在廣播媒介時代,軍事傳播擁有了更寬廣也更複雜的意義。廣播的巨大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決定了它必將被用於戰爭。20世紀20年代,德國與法國爭奪魯爾區,蘇聯與羅馬尼亞爭奪比薩拉比亞,德國與波蘭爭奪西西里亞地區,都利用廣播互相攻擊,揭開了「廣播宣傳戰」的序幕。
二戰中廣播也被廣泛地運用於戰場宣傳、策反等。
電視首次顯示威力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美國人將越南戰爭稱為「被電視打敗的戰爭」。電視中出現的美國士兵割掉越共士兵耳朵的鏡頭、美軍屠殺村民的圖像嚴重地顛覆了美國國內對越戰的態度。這成為美軍退出中南半島的原因之一。
一場成功的軍事報導常常是媒體揚名立萬的絕佳時機。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有線電視網CNN的記者彼得·阿內特深入前線,成為伊拉克與外界僅剩的聯繫渠道。不僅全球觀眾競相收看,交戰雙方都在密切關注CNN的新聞報導。憑藉在海灣戰爭中出色的報導,CNN在全球脫穎而出,並且重新界定了新聞的概念,將新聞由已經發生的事情變成正在發生的事情。
網際網路時代的軍事新聞報導在更大程度上改變了軍事傳播的方式。早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網絡媒體就開始嶄露頭角。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爆發後,網際網路以伊拉克戰爭新聞為契機,開始發揮新聞報導的潛能。CNN提供點播等寬帶服務以便讓錯過直播的受眾了解戰情。網站也推出了嘉賓訪談和系列調查節目等,充分利用網絡的強互動性,吸引受眾就戰情表達自己觀點,一時間在網上掀起針對戰爭局勢的熱烈探討。
從這一刻起,軍事傳播其實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
三、資訊時代—現代信息技術改變軍事傳播的性質
按照美國知名學者託夫勒的觀點,西方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開啟了繼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之後的第三次革命—信息革命,這被稱為「第三次浪潮」,人類隨之進入了「資訊時代」。這次革命的代表性事物是計算機、太空技術、分子生物、多樣化傳播等,其中信息技術和信息理論是核心。然而,這只是從技術角度看問題的結果。即便如此託夫勒認為當時還沒有一個國家進入真正的信息社會,世界正處於新舊時代的交替之中,資訊時代已經出現,但工業社會的浪潮還沒有褪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第三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並存。
資訊時代的信息傳播看似經過一個輪迴又從專業化的、分工協作的、注重即時消息的新聞時代回到了過去那種傳播內容不加區別、包羅萬象的時代,但其實它是對包括新聞時代在內的過去一切傳播時代的一種迭代和覆蓋,是在過去時代基礎上的螺旋式上升。在資訊時代,新聞並沒有被其他信息取代,而是被覆蓋掉了,也就是說在各種網際網路新媒體、自媒體中,新聞只是海量信息當中有身份、有分量的一部分內容,還有大量的內容則是與新聞信息相關但又完全不同的知識信息、娛樂信息、商業信息、社交信息等。
在資訊時代,信息是最寶貴的社會資源,各種信息在軍事傳播中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會影響、改變軍事和戰爭的方式、進程、結果等。
宣傳既是軍事傳播的目的,也是手段。美國著名軍事傳播學者拉斯韋爾在一戰之後寫作出版了《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全面地分析了戰爭雙方的宣傳策略與成敗得失。從中可見宣傳在戰時的重要性。在非戰爭狀態下,宣傳的功能與作用更是不容置疑。資訊時代隨著手段多樣化、目標隱蔽性、受眾主動性等的加強,軍事宣傳會面臨更多的要求和挑戰,但同時也體現出其在軍方甚至國家戰略中的急迫性。
隨著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和發展,不僅軍事傳播,人類戰爭形態也已經進入信息化戰爭時代。信息化的戰場分為實體戰場和虛擬戰場。實體戰場是指傳統的有形空間內形成的戰場,上至太空,下至海底都是戰場;虛擬戰場則是信息化空間形成的新型戰場,是信息流通和心理活動的無形領域。在對外宣傳中,信息戰尤其是輿論戰在戰爭中能夠發揮強大的威懾作用和潛移默化的感化作用。20世紀末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及21世紀初期西方發動的一連串「顏色革命」,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軍事聯盟在重視加強北約等軍事組織和採用軍事手段發動常規戰爭打擊、侵犯別國同時,也注重利用軟實力向對手發動輿論戰、宣傳戰、傳媒戰、信息戰、思想戰、精神戰等。這意味著話語權已經成為了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誰掌握話語權誰就能掌握軍事威懾的制高點和先發制人的議程設置權。
中國兵法的古老智慧告訴我們,真正的勝利是 「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了提高資訊時代軍事傳播的效率和質量,我軍已經意識到加強軍隊的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性,軍隊網絡媒體系統建設的步伐也在加快,各類媒體資源協調配合,利用5G時代移動通訊網絡的新特點加緊軍事外宣的步伐。央視軍事頻道的創立,一大批借重網際網路媒體、社交媒體的軍事類自媒體雨後春筍般出現,彰顯了中國軍方開展媒體融合、加強輿論陣地建設的積極舉措。除此之外,中國軍隊還藉助承辦國際軍事比賽和舉辦、參加國際性的軍事會議如「香山會議」「香格裡拉會議」等場合和機會,積極塑造中國軍隊的強軍形象,傳播反對霸權、保衛和平的聲音,向全球亮明自己保家衛國、維護世界穩定的決心和信心。
軍事傳播是國家傳播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強大的軍事傳播就沒有強大的國家傳播。海灣戰爭以來的歷次戰爭證明:輿論戰作為「第二戰場」日趨凸顯,其獨特作戰功能,成為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打贏現代戰爭的重要手段。軍事強國往往也是輿論強國。中國軍隊要圓強軍夢,不光要強軍事,還要儘快打破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
軍事傳播道路上,中國軍隊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