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為何官場上鬱郁不得志

2020-12-20 你是天使逆光而來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自世稱「昌黎」先生。他在文壇是唐朝文學革新運動的領袖,跟柳宗元並稱韓柳,他的文章議論文縝密雄健,汪洋恣肆,飽含感情,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語言精練;記敘文簡潔生動,形象鮮明,自然流暢,夾敘夾議,融敘事、抒情於一爐;抒情文情深意摯,語言平易,真切感人,具有多樣藝術特點。明朝大儒方孝孺人稱小韓子,可見韓愈在儒家的地位。

韓愈一生,只有57歲(56周歲),但他25歲中進士,進入仕途,政治起點並不低。29歲的時候成為汴州董晉幕府的小官,算是找到了晉升的突破點。唐代仕

途之路大抵有三種,一是李白那樣的寄望於朝廷應招;二是從地方大員(節度使)的幕府做起;三就是走科舉正途。韓愈在不到30歲的時候獨佔兩項,算是仕途幸運的了。36歲的時候,韓愈就已經升至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品級不高,只是正八品下,但權限很大。據《新唐書·百官志三》:「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由此看來,此職其實很有政治前途,但也充滿風險,直言上諫是監察御史的本分,但也同樣容易得罪皇帝和百官。所以,韓愈上了一本《論天旱人飢狀》,就得罪權臣被貶。他任此職不過2個月的時間。

在被貶陽山縣令期間,韓愈的政治才能凸顯出來。一是眾多學子投在韓愈門下,使落後偏僻的陽山地界成為文化重地。按今天的說法,就是提升了當地的軟實力。二是由於韓愈出身貧寒,因此能夠深入民間,主動參與當地民眾的生產勞動,因此在行政上能夠體恤百姓生活。對此,《新唐書·韓愈傳》贊為「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而且,韓愈在此地一呆就是三年,和蘇東坡一樣,洗去了為京官時的理想主義和文人的習氣,而多了感悟蒼生的現實主義情懷。

憲宗即位以後,韓愈被召回京,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期間宦海沉浮,並不是特別得意。但是,在公元817年(元和12年),韓愈50歲的時候,

韓愈卻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這年他以行軍司馬的職務,配合宰相裴度平定淮西吳元濟之亂,既有謀略,又勇猛果敢,建立了赫赫軍功。可以說,正是這一仗,表現出了韓愈具有處理軍國大政的能力,從而被唐憲宗任命為吏部侍郎,正式躍入憲宗朝的統治上層。

吏部侍郎在唐朝是正四品的職官,握有實權。必須指出,像韓愈這樣的一介文人,能夠 進入決策層,完全是因為他受到了皇帝的眷顧。兩年以後,他卻因為忤逆唐憲宗的好佛迎佛骨而險些被殺頭,卻也是命運的必然。現代人評價此事時,往往批評唐憲宗而同情韓愈。其實這是後人以今擬古並不客觀。有唐一代,既有唐憲宗的迎佛,也有唐武宗的滅佛。但無論迎還是滅,都和皇帝的英明和昏庸掛不上號。而且,史家公認,唐憲宗是僅次於唐太宗和唐玄宗的「中興之主」。歷史上,將相貴胄被皇帝殺頭和貶官的多了去了。因而,韓愈因諫迎佛骨事件被貶,只能說是他仕途的一次波折。而恰恰是這種波折,他在生命最後幾家反而越發彰顯其政治家的本色。

一是在貶官潮州刺史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作了5件大事:播撒儒教禮儀,興辦教育鄉學;進行稅負改革,減輕農民負擔;打擊兼併地主,給予奴隸人身自由;興修農田水利,造福一方百姓;驅除鱷魚危害,疏浚水路交通。現代潮州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和禮儀之地,是和當年韓愈的治理功勞分不開的

相關焦點

  • 文起八代之衰,唐代文壇大神韓愈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學家,他一生致力於「古文運動」,倡導務實質樸的文風。韓愈不但研究創作理論,他還在寫作實踐中貫徹自己的理念,成為唐代文壇上鼎鼎有名的大神。韓愈祖籍在昌黎,於是他喜歡自稱「昌黎韓愈」。韓愈出生不久母親病逝,他三歲時父親病逝,他的兄嫂擔負起撫養他的責任。
  •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表示:「蘇東坡稱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韓愈的文章起來了,憑什麼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載道。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蘇東坡的這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出自他的千古名篇《潮州韓文公廟碑》。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潮州人在城南為韓愈建新廟;元祐七年,蘇東坡應潮州知州王滌之請而撰寫了這篇碑文。
  • 蘇軾如何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該如何理解?
    蘇軾在文詩詞書畫等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第一文人,時人與後人都對他評價極高,他本人也頗為自負,直至晚年方悟「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這樣一位清高孤傲的文壇領袖卻對韓愈推崇倍加,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幾乎用盡褒揚之辭。
  • 「文起八代之衰」指的是哪八代?
    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後人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死後諡號「文」,故又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是對他發起古文運動,重振文風的功績高度讚美。其中「八代」指的是: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也指很長一段時間。駢文是這幾個朝代主流的文章體裁,大多文章之講求對偶聲韻和辭藻堆砌,不重視思想內容,雖有部分藝術成就高的作品,但總體來說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糜之風泛濫。
  • 浙江的滿分作文想到「文起八代之衰」
    想起「唐宋八大家」,韓愈要復興古文就是因為魏晉南北朝以來,文風糜爛,華而不實,所以要「文起八代之衰」。好的東西一般都是雅俗共賞,稀裡古怪博人眼球譁眾奇寵的跳梁小丑實在沒什麼好說的。要不然為什麼最好的詩歌永遠都是「床前明月光」呢?
  • 韓愈為何被後世人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繁多且影響深遠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河南河陽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其作品眾多,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共四十卷。現存詩文七百餘篇,其散文近四百篇。於《唐宋詩醇·卷二十七》弘曆日:"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詩亦卓絕千古。
  • 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雖然戰功卓著,但在官場上卻不得志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好在李鶴章鬱郁不得志,憑藉李家在晚清官場的勢力,後來他悶聲發大財。與早年的李鴻章一樣,李赫章15歲就投奔在京城做官的父親李文安,刻苦學習。可惜的是,他在科舉考試中並不成功,屢戰屢敗。最後,他仍然是一個學者。最後,他不得不認命,回家打工謀生。
  • 文起八代之衰,看韓愈如何詮釋師道精神
    師說作者:韓愈 (唐)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 魯迅14年為官史 教育部任職鬱郁不得志(圖)
    魯迅不為人知的做官史 十四年鬱郁不得志  從1912年到1926年,魯迅在教育部任職長達14年,這段經歷被其對頭、批評家陳西瀅等人派作是他的「汙跡」。即使魯迅為此同陳西瀅論戰,針鋒相對,但仍解脫不了身後的非議。魯迅經歷的一段官場歲月,也成為研究者有意無意迴避的一段歷史。
  • 為什麼有才華的人經常鬱郁不得志,憑這一點就能說明問題
    我們生活當中有一種現象是非常常見的,往往這才子,大家認為他很有才華,這樣的人在官場和職場上經常鬱郁不得志,什麼原因呢?才子。有才華,他有外漏,他這表達欲望非常強。他遇到什麼事他就願意發表個人的觀點。所以這個時候難免人家會把你當成嘴上沒有把門的,而且說多了一定會傷人的。
  • 「唐宋八大家」之首為什麼是韓愈?且看蘇軾怎麼說
    但是,這絕非韓愈高居首位的主要原因,因為,「唐宋八大家」根本就不是按照年齡排序的,比如,王安石比蘇軾年長了整整15歲,卻排在了蘇軾的後面,而曾鞏比王安石還要大上兩歲,卻排在了最後。(韓愈雕像)同樣是在這篇《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蘇軾用最精準的語言,總結出了韓愈的畢生四大功績:「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 砸缸砸出名的司馬光,官場上不得志,卻成就了《資治通鑑》
    導讀:砸缸砸出名的司馬光,官場上不得志,卻成就了《資治通鑑》談到司馬光,大家對他印象最深的肯定就是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了。司馬光和王安石還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王安石剛來京城之時,為了和司馬光住的近一點,找了好久的房子,可見兩個人的友誼之深。可是自從王安石主持變法以後,兩人就不斷出現矛盾。主要是司馬光不支持變法,可是宋神宗確是對變法情有獨鍾,於是司馬光看到自己的抱負無法實現,就辭去京官回到洛陽搞學問去了。
  • 鬱郁不得志之下
    我會回答:還不是上班鬱郁不得志,寫文章發洩下,運氣好,就成了一本書。        真相真的如此嗎?半真半假。        真的那一半是我真的鬱郁不得志啊,跟大家一樣被老闆刁難、年終獎可以做8遍,假的那一半是,我並不是運氣好,是心機老girl。        2014年從一線城市回武漢,找工作很不順,高不成低不就,最後低就了,忒閒。
  • 當你躊躇滿志鬱郁不得志地時候,你該怎麼面對
    當你躊躇滿志鬱郁不得志地時候,你該怎麼面對?人這一輩子,太多不如意。生活,事業,愛情等等!人這一輩子,沒有多少值得炫耀地資本!想想過去,平平淡淡過了半生,太多理想抱負沒有實現!當你鬱郁不得志地時候,敞開胸懷,用你勤勞的品質去創造新的未來!
  • 韓愈:事關國計民生,退之不退;論及文道忠勇,文公愈高
    韓愈當然不是個不畏死的二愣子,在那個皇權比天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他雖明知上表勸諫之舉將為自己招致天子之怒,輕則仕途從此無望,重則性命旦夕不保,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走上前去。在事關國家安危、黎民福祉的問題上,他雖然名喚退之,卻是從來不會後退半步。不退的後果就是幾乎招致殺身之禍。
  • 司馬南楷書 | 韓愈《原道》
    韓愈: 原道(局部)最熱的日子裡空調壞了,真叫酷暑難耐,買空調下單時才知道,如今空調是多麼受寵。沒寫完,只好明天接著再寫。韓愈是一個氣場和存在感極強的人物。上述均為名家對韓愈先生的評價,我是寫不出來的。毛主席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韓愈文章上下過極大的功夫,韓愈確為不可多得之人才,他的影響使無數帝王將相相形見絀。在中唐政治舞臺上,他扮演過監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誥、刑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績,而其主要貢獻是在文學上。
  • 在這裡,說的是韓愈的故事
    從韓愈之後所作的《進學解》中寫道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亦可見其認為勤奮是學習的登天梯。考試求官之路漫漫在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號)二年,韓愈信心滿滿的背著行囊上京趕考去了。取得了鄉貢(指的是不在學館或正規學校上學的私學學生,先經州縣考試,合格後稱之為舉人,再由州縣推薦舉送到尚書省應試。)的資格之後,他參加了禮部的進士考試。
  • 唐朝建立後,開國老將大部分混得很好,為何秦叔寶長期鬱郁不得志
    《舊唐書》記載,「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矣」,「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闢易」,為唐朝建立浴血疆場,立下豐功偉績。但唐朝建立之後,與其他同輩的武將們相比,秦叔寶的仕途卻極為艱難。
  • 韓愈的一篇散文,淋漓盡致地分析了三種人,褒貶分明
    韓愈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偏重於說理和敘事,氣勢磅礴,自由奔放,而且感情極其充沛。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的是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這幾個朝代正是駢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時代。
  • 控帶荊門遠,飄浮漢水長——「唐詩與襄陽」之韓愈
    韓愈文章寫得好,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歌獨具奇崛之風,開「韓孟詩派」。他有政治眼光,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軍閥割據,官也做得大。蘇軾說他內外兼修、文武俱備:「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