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自世稱「昌黎」先生。他在文壇是唐朝文學革新運動的領袖,跟柳宗元並稱韓柳,他的文章議論文縝密雄健,汪洋恣肆,飽含感情,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語言精練;記敘文簡潔生動,形象鮮明,自然流暢,夾敘夾議,融敘事、抒情於一爐;抒情文情深意摯,語言平易,真切感人,具有多樣藝術特點。明朝大儒方孝孺人稱小韓子,可見韓愈在儒家的地位。
韓愈一生,只有57歲(56周歲),但他25歲中進士,進入仕途,政治起點並不低。29歲的時候成為汴州董晉幕府的小官,算是找到了晉升的突破點。唐代仕
途之路大抵有三種,一是李白那樣的寄望於朝廷應招;二是從地方大員(節度使)的幕府做起;三就是走科舉正途。韓愈在不到30歲的時候獨佔兩項,算是仕途幸運的了。36歲的時候,韓愈就已經升至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品級不高,只是正八品下,但權限很大。據《新唐書·百官志三》:「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由此看來,此職其實很有政治前途,但也充滿風險,直言上諫是監察御史的本分,但也同樣容易得罪皇帝和百官。所以,韓愈上了一本《論天旱人飢狀》,就得罪權臣被貶。他任此職不過2個月的時間。
在被貶陽山縣令期間,韓愈的政治才能凸顯出來。一是眾多學子投在韓愈門下,使落後偏僻的陽山地界成為文化重地。按今天的說法,就是提升了當地的軟實力。二是由於韓愈出身貧寒,因此能夠深入民間,主動參與當地民眾的生產勞動,因此在行政上能夠體恤百姓生活。對此,《新唐書·韓愈傳》贊為「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而且,韓愈在此地一呆就是三年,和蘇東坡一樣,洗去了為京官時的理想主義和文人的習氣,而多了感悟蒼生的現實主義情懷。
憲宗即位以後,韓愈被召回京,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期間宦海沉浮,並不是特別得意。但是,在公元817年(元和12年),韓愈50歲的時候,
韓愈卻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這年他以行軍司馬的職務,配合宰相裴度平定淮西吳元濟之亂,既有謀略,又勇猛果敢,建立了赫赫軍功。可以說,正是這一仗,表現出了韓愈具有處理軍國大政的能力,從而被唐憲宗任命為吏部侍郎,正式躍入憲宗朝的統治上層。
吏部侍郎在唐朝是正四品的職官,握有實權。必須指出,像韓愈這樣的一介文人,能夠 進入決策層,完全是因為他受到了皇帝的眷顧。兩年以後,他卻因為忤逆唐憲宗的好佛迎佛骨而險些被殺頭,卻也是命運的必然。現代人評價此事時,往往批評唐憲宗而同情韓愈。其實這是後人以今擬古並不客觀。有唐一代,既有唐憲宗的迎佛,也有唐武宗的滅佛。但無論迎還是滅,都和皇帝的英明和昏庸掛不上號。而且,史家公認,唐憲宗是僅次於唐太宗和唐玄宗的「中興之主」。歷史上,將相貴胄被皇帝殺頭和貶官的多了去了。因而,韓愈因諫迎佛骨事件被貶,只能說是他仕途的一次波折。而恰恰是這種波折,他在生命最後幾家反而越發彰顯其政治家的本色。
一是在貶官潮州刺史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作了5件大事:播撒儒教禮儀,興辦教育鄉學;進行稅負改革,減輕農民負擔;打擊兼併地主,給予奴隸人身自由;興修農田水利,造福一方百姓;驅除鱷魚危害,疏浚水路交通。現代潮州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和禮儀之地,是和當年韓愈的治理功勞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