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八代之衰,看韓愈如何詮釋師道精神

2020-12-13 快意趁年華

師說

作者:韓愈 (唐)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韓愈的教育思想最突出的一點就在於他提倡尊師重道,這一點在其《師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師說》寫於貞元十八年,是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文章。全文圍繞教師這一中心,對教師 任務、擇師標準及師生關係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論述。

首先,《師說》在開篇就明確提出了教師的任務。韓愈提出教師的任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傳道,即傳授儒家仁義之道。二是授業,即 講授《詩》、《書》、《易》、《春秋》等儒家的六藝經 傳與古文。三是解惑,即解答學生在學習道和業 的過程中所提出的疑難問題。」可見,韓愈在對教師任務的理解上,突破了傳統的認識,把教師的任務從「授業」擴大到了「傳道」和「解惑」。 韓愈認為,教師在教學中達到這三方面才算是完 整的教學工作。

其次,韓愈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 求師原則。他針對一些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 念,提出擇師應不管其門第、出身、年齡、相貌等如何,只要有「道」,即可向其求教。教師則應掌握 「道」、忠於「道」、博學多才,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方能為人師。這種全新的擇師觀念拓寬了教師的領域,表現出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及不恥下問的胸襟,鼓勵著人們思想和文化之間的積極交流。

最後,《師說》談到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 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認為有學問的人沒有固定的老師,甚至也可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學習。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本就是相對的,師生間應當是一種民主、平等、互動開放的關係,雙方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相關焦點

  • 文起八代之衰,唐代文壇大神韓愈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學家,他一生致力於「古文運動」,倡導務實質樸的文風。韓愈不但研究創作理論,他還在寫作實踐中貫徹自己的理念,成為唐代文壇上鼎鼎有名的大神。韓愈祖籍在昌黎,於是他喜歡自稱「昌黎韓愈」。韓愈出生不久母親病逝,他三歲時父親病逝,他的兄嫂擔負起撫養他的責任。
  • 蘇軾如何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該如何理解?
    蘇軾在文詩詞書畫等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第一文人,時人與後人都對他評價極高,他本人也頗為自負,直至晚年方悟「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這樣一位清高孤傲的文壇領袖卻對韓愈推崇倍加,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幾乎用盡褒揚之辭。
  •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表示:「蘇東坡稱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講的是從司馬遷之後到韓愈,算起來文章衰弱了八代。韓愈的文章起來了,憑什麼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載道。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蘇東坡的這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出自他的千古名篇《潮州韓文公廟碑》。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潮州人在城南為韓愈建新廟;元祐七年,蘇東坡應潮州知州王滌之請而撰寫了這篇碑文。
  • 浙江的滿分作文想到「文起八代之衰」
    通篇我是很艱難的看完的,總結就是用大量學術界才會用的辭藻,把大量動賓結構表達的句式換成冗長晦澀的定語,讓人看不懂,但看懂了,才發現他表達了是很淺顯蒼白的主題。不怪那作文的孩子,他只是在利用遊戲規則。可怪者應當是給滿分的評卷老師,您看懂沒?沒看懂不要不懂裝懂,看懂了,這文章不值滿分!
  • 「文起八代之衰」指的是哪八代?
    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後人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死後諡號「文」,故又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是對他發起古文運動,重振文風的功績高度讚美。其中「八代」指的是: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也指很長一段時間。駢文是這幾個朝代主流的文章體裁,大多文章之講求對偶聲韻和辭藻堆砌,不重視思想內容,雖有部分藝術成就高的作品,但總體來說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糜之風泛濫。
  • 文章千古傳道義,詩詞智慧見風骨——淺談韓愈人文精神
    韓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但因為唐代之後對韓愈其人其文,略有指摘,圍繞韓愈古文運動、仕途操守、詩詞風格等方面,時有微詞,那麼韓愈是否可當「三立」之名?讓我們跨越歷史走近韓愈,重新感受一下其詩詞文章和智慧風骨吧!
  • 尊嚴師道、敦品礪行 宋代書院中的師道精神
    清末,章太炎總結中國學術與思想史,崇私學、抑官學,論定「中國學術,自下倡之則益善,自上建之則日衰」。從那時起,視私學和書院為中國傳統「教育精神」的集中體現,幾乎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家之通論。此論可能有所偏頗,不過與其他教育組織形式相比,書院更能體現傳統教育精神,則是不爭的事實。在書院教育史上,宋代書院又以其開創性和純粹性,成為「書院精神」的象徵。
  • 海南日報數字報-韓愈被供為「土地公」
    首句「本是韓文進士身」指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羊山百姓真聰明,讓「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弱」的文化大師韓文公統領「財富之父」,目的是「耕讀傳家,詩書續世」。  韓愈一生,為民立命:政治上,他主張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朝廷上,他剛毅敢任,直言進諫,雖然「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但「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人格偉岸,令人欽佩。
  • 「唐宋八大家」之首為什麼是韓愈?且看蘇軾怎麼說
    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人是韓愈嗎?(韓愈)看到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會很不屑:這還用問為什麼?還不是因為八人當中韓愈年齡最大、輩分最高!倘若你也想當然得這麼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誠然,八大家中只有韓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其他六位都是宋朝人,而韓愈又比柳宗元年長五歲。
  • 唐代第一大牛人韓愈——一介書生獨闖敵營,為萬民以命相搏
    蘇軾,「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王世貞、王夫子、沈德潛、曾國藩等等都曾盛讚韓愈。韓愈,一介書生,憑什麼讓後世諸多牛人頂禮膜拜?(一)正師道振臂高呼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中講,老師就是「傳道授業解惑」!
  •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為何官場上鬱郁不得志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自世稱「昌黎」先生。所以,韓愈上了一本《論天旱人飢狀》,就得罪權臣被貶。他任此職不過2個月的時間。在被貶陽山縣令期間,韓愈的政治才能凸顯出來。一是眾多學子投在韓愈門下,使落後偏僻的陽山地界成為文化重地。按今天的說法,就是提升了當地的軟實力。二是由於韓愈出身貧寒,因此能夠深入民間,主動參與當地民眾的生產勞動,因此在行政上能夠體恤百姓生活。
  • 韓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其實和今天的「師道」關係不大
    而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所寫的《師說》。這篇古代散文曾經入選教材很多年,開篇第一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更是久負盛名。不過在課堂的解讀當中,也被解釋的五花八門。今天我們就專門時間來探討一下,「傳道受業解惑」當中的「道」究竟指的是什麼?而韓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和今天的師道究竟有多大的關聯?
  • 夜讀韓愈《師說》:尊師重道,永遠不落伍
    我曾經去潮汕旅遊,遊覽潮州的韓文公祠,這是潮汕人民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韓文公祠面向韓江,倚靠韓山,聽導遊解說,這韓江原來的名字叫惡溪,當年韓愈被貶來到潮州,鱷魚肆虐韓江,是韓愈寫了一篇《祭鱷文》驅趕鱷魚,解決潮州人民深受鱷魚肆虐之苦。
  • 司馬南楷書 | 韓愈《原道》
    韓愈: 原道(局部)最熱的日子裡空調壞了,真叫酷暑難耐,買空調下單時才知道,如今空調是多麼受寵。沒寫完,只好明天接著再寫。韓愈是一個氣場和存在感極強的人物。上述均為名家對韓愈先生的評價,我是寫不出來的。毛主席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韓愈文章上下過極大的功夫,韓愈確為不可多得之人才,他的影響使無數帝王將相相形見絀。在中唐政治舞臺上,他扮演過監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誥、刑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績,而其主要貢獻是在文學上。
  • 如何讀書?諸葛亮觀其大略,韓愈提要鉤玄,蘇軾八面受敵
    那麼,究竟該如何讀書呢?可以借鑑古人的讀書方法。一、諸葛亮「觀其大略」諸葛亮好學深思,深通讀書之道。他的讀書方法是「觀其大略」。《魏略》上記載:諸葛亮在荊州耕讀之時,和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 海內「文宗」後人齊集會古河陽 共祭拜祖先韓愈
    「文起八代之衰,儒後道統之窮」「忠犯人文之怒,勇奪三軍之帥」……上午九時許,身著唐裝的韓氏後裔高舉書寫韓愈一生功績和著名詩詞的旌旗整齊的進入祭祀廣場,靜靜的等待著祭祀大典的開始。此時,古老的「韓園」內鼓樂齊鳴,少女們身著古裝表演起唐代宮舞,曼妙的舞姿,悠揚的古樂,仿佛使人們又回到了那個古老的大唐盛世。  十時許,祭祀大典正式開始。
  • 教師節,如何不負師道精神?
    有的人把&34;&34;看作為無能,他們甚至對積極工作的人報以冷笑和鄙視。有很多人在這樣的&34;夢中折戟了自己的人生。有的甚至還沒出大學校門就被網際網路高利貸折斷了人生的翅膀,有的沉迷於成功學根本無心鑽研一個行業。今天,我們感恩老師,更要牢記師道的精神傳承。
  • 韓愈為何被後世人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繁多且影響深遠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河南河陽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其作品眾多,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共四十卷。現存詩文七百餘篇,其散文近四百篇。於《唐宋詩醇·卷二十七》弘曆日:"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詩亦卓絕千古。
  • 韓愈的一篇散文,淋漓盡致地分析了三種人,褒貶分明
    韓愈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偏重於說理和敘事,氣勢磅礴,自由奔放,而且感情極其充沛。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的是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這幾個朝代正是駢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時代。
  • 古詩詞|《晚春》韓愈
    教科書式品鑑詩詞,這是唐詩宋詞品鑑的第174篇古詩詞《晚春》韓愈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因其常據郡望自稱昌黎韓愈,故後世稱之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世稱韓文公。注釋解說:⑴晚春:春季的最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