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
作者:韓愈 (唐)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韓愈的教育思想最突出的一點就在於他提倡尊師重道,這一點在其《師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師說》寫於貞元十八年,是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文章。全文圍繞教師這一中心,對教師 任務、擇師標準及師生關係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論述。
首先,《師說》在開篇就明確提出了教師的任務。韓愈提出教師的任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傳道,即傳授儒家仁義之道。二是授業,即 講授《詩》、《書》、《易》、《春秋》等儒家的六藝經 傳與古文。三是解惑,即解答學生在學習道和業 的過程中所提出的疑難問題。」可見,韓愈在對教師任務的理解上,突破了傳統的認識,把教師的任務從「授業」擴大到了「傳道」和「解惑」。 韓愈認為,教師在教學中達到這三方面才算是完 整的教學工作。
其次,韓愈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 求師原則。他針對一些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 念,提出擇師應不管其門第、出身、年齡、相貌等如何,只要有「道」,即可向其求教。教師則應掌握 「道」、忠於「道」、博學多才,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方能為人師。這種全新的擇師觀念拓寬了教師的領域,表現出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及不恥下問的胸襟,鼓勵著人們思想和文化之間的積極交流。
最後,《師說》談到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 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認為有學問的人沒有固定的老師,甚至也可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學習。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本就是相對的,師生間應當是一種民主、平等、互動開放的關係,雙方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