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子談詩 ‖ 詩,貴在發現

2021-02-18 庸子齋詩歌研究院

詩,貴在發現

文/庸子

說起來,這個題目有點大,大在兩個方面:一是足夠的詩藝;二是貴在發現。

足夠的詩藝,就是詩歌藝術,是一首詩成功的關鍵。評價一首詩的關鍵點就是看有沒有足夠的詩藝。詩歌的現狀是有詩,卻看不到藝術。現在網上、微信大量的詩,往往看到詩,甚至有的詩人,大言不慚,一天能寫多少多少詩歌。要我說:這是把詩歌引向歧途,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了「藝」。二是當下網絡上、微信上的發表的詩,既無詩點,又無亮點,更無看點所謂的「詩」了。根本原因是沒有發現。

我們說:詩,貴在發現。發現:出現或呈現。它有第一次的意思。那麼,詩的發現,應該是什麼呢?

我認為:詩的發現,應該是真理、哲言、是禪意。它像一泓清水裡的金魚;像一片翠綠中的花朵;它睿智、機敏、至情又不失幽默;它即是我們通常的「大實話」,又是掛在枝頭靚麗耀眼的「紅蘋果」。有了這些我覺得就有了發現。我們試舉一例:《一些事物很想表達》。

原文:

《一些事物很想表達》

          文/庸子

我們專注地看世界

一些事物躲藏起來

一些事物很想表達

曾經嘗試著:混在

人群中躲避孤獨

混在文字裡躲避喧嘩

混在生命裡躲避時間

冬天已經過去

能為世界留下什麼

暮色正好落在山腰

一個女人挑水走過

她不知道:山很輕

水溪很輕、時間很輕她挑水的樣子

也很輕、很輕

2018年4月10日庸子齋

這裡作者發現了什麼?首先,事物中有的能看到有的看不到,它們都有表達願望的權利;其次,作為事物中的人也有表達意願的權利;再次,人們的表達,在大千事物中很輕、很渺小。

這就是作者發現的,通過形象呈現出來。但作者不會給你答案,這就要由讀者去體會。

這是講事物的,我們再舉一例講情感的:《麥子香了,總會想入非非》,詩是這樣說的。

《麥子香了,總會想入非非》

        文/庸子

又一次聚會,你把

一團火舉得那麼高

麥子香了,你低著頭

如風吹過的麥田

想起一個女人的愛

心像觸碰麥穗癢癢的

當我把一截菸灰彈落

麥田上的月色輕輕搖晃

月光能聽到

撲騰、撲騰的心跳聲

2018年4月19日庸子齋

我們來看這首詩,作者發現了什麼?首先,麥子香了,顧名思義,就是麥子熟了。其次,總會想入非非,這是正常人的表現 。比如:齊腰深深得麥田,一眼望不到邊,青年男女坐在麥田裡會發生什麼事呢?再次,麥田上的月亮輕輕搖擺,能聽到「撲通、撲通」的心跳。作者用倒敘手法,「又一次聚會,你把/一團火舉得那麼高」這個「火」是虛寫,用火說明心情。這樣下來大家就好明白了。

通過這兩首小詩,我們來看作者的發現。首先,借物說事,在大千萬物中,人是多麼渺小,就像每天司空見慣的小事,像詩中女人每天都要去挑水一樣太平常的事了。在事物發展進程中,多麼微不足道呀!作者抓住這個細節,體現美感,同時表現人在事物鏈條裡很輕、很輕。其次,體現人性美。想入非非在正常不過了,尤其麥子長高了成熟了,和心愛的人一起肯定會想入非非。月色朦朧,情意綿綿,和心愛的人……想想就心動。再次,引發讀者的聯想,寫詩就是發現這些引發產生聯想的景物、事件。第四,這種發現是獨特的,不是抄襲別人的。我們說寫詩要有自己的語言,就是這個意思。

發現很不易,創新就更加不易。發現取決於我們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創新則是在發現的基礎上,有所開拓。每一個成熟的詩人,都應該善於發現、善於創新,他們是歷史、現實、未來的結合體。

一部詩集、一張詩報、一個詩歌團體、一個詩人,不管官辦、民辦,不管大腕雲集、名流主編,不管是當代名家,還是流行走紅的詩歌作品,它的真正價值,就是一句話:它推出的好詩,能否經得住時光的打磨。就詩而言,這是唯一標準,更是最終宣判。

2018年5月8日庸子齋

 

相關焦點

  • 庸子:徐志摩與十四行詩
    《徐志摩與十四行詩》文/庸子    可愛的秋景!
  • 新詩文本【談詩論道】001期丨什麼是詩?
    如果對這兩種問法的回答不能互換,定義項和被定義項不對等;那麼我們無論怎麼回答,都構不成對詩的定義。如《尚書·舜典》上說:「詩,言其志也」。這肯定構不成對詩的定義,因為很簡單,反過來看,言志的不一定是詩,散文也可以言志。所以,詩,不過是「言其志」的一類,為避免人對此造成誤解,這句話完整的表述應該是:「詩,言其志也;而言其志者,未必為詩也」。
  • 【詩話文章】嚴羽:滄浪詩話(詩法及附錄)
    發端忌作舉止,收拾貴在出場,不必太著題,不必多使事;押韻不必有出處;用事不必拘來歷;下字貴響,造語貴圓;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癢;語貴脫灑,不可拖泥帶水,最忌骨董,最忌趁貼,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音韻忌散緩,亦忌迫促。詩難處在結尾,譬如番刀須用北人結尾,若南人便非本色,須參活句,勿參死句,詞氣可頡頏,不可乖戾。
  • 專訪|北島談選編《給孩子的詩》:詩歌靠的是悟性
    詩人北島選編《給孩子的詩》最初是為了給兒子選編「適合孩子的現代詩讀本」,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北島談的雖然是《給孩子的詩》的選編過程,其實談的也是他的詩歌教育理念。北島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我曾開玩笑說,詩歌教育到博士階段已經晚了,本科也晚了,應該從中學開始,『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從閱讀的源頭獲得啟迪,可謂正本清源。」
  • 艾略特·溫伯格談中國詩的翻譯
    這是「畫詩」策劃出版的第一本新譯作,題目可能對中國讀者來說很「邊緣」。但是我們應該在美國語境裡看。該書的很大部分內容在討論四世紀的女詩人蘇蕙,她的《璇璣圖》有八百四十一個字,起碼有一萬兩千種讀法。《雁回》是該系列中最受歡迎的一本,它引起了兩方面的興趣:一是重新發現了被遺忘的重要女作家;二是呼應了今日美國先鋒詩歌對視覺(詩歌的形態如何在紙頁上呈現)的重視。
  • 必修⑤ 【第三單元】《談中國詩》導學案
    《談中國詩》導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的異同。3.熟知中國詩歌特點,提高解讀詩歌的能力。4.掌握比較研究的方法,並學會藉此研究其他文學現象。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5)讀外國詩每有種他鄉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你回到本國詩。這事了不足奇。【深入探究】1.小組探究本文結構布局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明確】本文在結構布局上的主要特點是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中外相容,古今兼顧。
  • 城市詩,接地氣的詩,說人話的詩 | 廖偉棠評也斯的詩
    我碰巧在珠海看到,頗為驚訝——裡面的詩有著當時中國第三代詩歌明顯缺乏的理性、思辨與身份自覺。直到後來我認識了梁秉鈞先生,獲贈1978年版本的《雷聲與蟬鳴》,發現這三者的源頭所在,而且因為是源頭,《雷聲與蟬鳴》具有更多的活力與可能性,這正是詩的魅力。
  • 寵辱若驚|《老子——道的詩》(十三)
    詩的語言是長於意向的,讀詩的語言,在於感悟,而不在於說破;在於意,而不在於言;在於境,而不在於辯;在於傾吐,撩撥思緒,而不在於用,嚇唬小孩子。十三、寵辱若驚 人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散談詩、詩人、格律、格律詩》 下篇
    它就是好聽,它就是動聽,它就是雅致,它就是讓你百聽不厭,它就是讓你全部身心感到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地美,你用現代語言怎麼說也說不出那個韻味兒來,這就是語言風格。這就是被以劉三姐為代表的無知的聰明人,被庸俗社會諷之為酸溜溜的文氣。
  • 汪國真談詩被邊緣化:與生存壓力和詩作質量有關
    (南海網記者秦彥攝)  南海網海口4月18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譚邦會)19日下午,在全國二十三屆全國圖書博覽會「讀者大會」上,對於當前詩被邊緣化的境況,著名詩人汪國真表示,這不僅與人們的生存壓力有關,還有詩詞作者本身作詩的好壞有關係。
  • 十首題畫詩:題畫詩得之不易,欲工尤難,貴在詩傳畫外意
    在詩人眼中詩與畫總是密不可分,它們妙合而凝,契合無間,渾然一體,是一幅美術作品的構圖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畫非常講究「意境」,往往畫中題詩,詩畫互補,使意境更加深遠。再在畫面加蓋紅印章,使中國畫集詩、書畫、印於一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使人在讀詩看畫、看畫賞詩之中,充分享受藝術美。
  • 杜甫詩八首課後談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有三首杜甫的詩,分別是《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蹟(其三)》《登高》;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有四首杜甫的詩,分別是《蜀相》《旅夜書懷》《閣夜》《登嶽陽樓》。這七首詩都屬於杜甫晚期的作品,並且在時間上跨度不大,比較接近。所以在上選修部分的時候,就思考能不能把這七首詩放到一起作為一個專題來學習,一方面溫故知新,另一方面加深對晚期杜詩整體的認識。
  • 如何閱讀一首抒情詩
    除非我們一次讀完,否則無法理解大意是什麼,也很難發現詩中隱藏的基本感覺與經驗是什麼。尤其是在一首詩中,中心思想絕不會在第一行或第一段中出現的。那是整首詩的意念,而不是在某一個部分裡面。 2 重讀一遍——大聲讀出來 我們這樣建議,譬如像是詩般的戲劇如莎士比亞的作品就要朗誦出聲來。讀戲劇,那會幫助你了解。讀詩,這卻是基本。你大聲朗誦詩句,會發現似乎說出來的字句可以幫助你更了解這首詩。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但詩和遠方很貴,努力是最好的選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想對很多人都聽過吧,很多人都用這句話來描述生活的美好,也有很多人聽了這句話之後,選擇辭職奔赴遠方,尋找自己心中的天堂,這樣的做法確實沒錯,可是這樣的做法並不可取,因為你只聽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可你知道嗎?
  • 詩就是要有真情 | 聽哈工大黃文虎院士談詩
    那位老師悲憤異常無法宣洩,後來寫了十首詩,油印發給學生們。黃文虎看完心裡很受震動,明白了詩就是要有真情。正如王國維評價李煜的詞說:「尼採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至於怎樣才能把詩寫好?他認為,詩言志,就是要真情實意地把自己的思想充分表達出來。但是,立意一定得抓住本質,還要凝詞鍊句,升華境界,否則即便符合格律要求也不能稱之為詩。
  • 詩無達詁:在詩中尋找自己的影子.
    文字所傳達的內容是很微妙的,我們每個人在讀詩的時候其實都是在尋找自己的影子,在語言的空隙中讓自己被生活瑣碎囚禁的內心獲得釋放。幾行文字,是一種濃縮,一種匯聚,讓我們在一個高處更宏觀地去體味生活,如一個旁觀者,去觀察自己。我們的性格、經歷、生長環境,甚至你今天早上上班是否遲到,都可能會影響你對一首詩的解讀。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 詩的種類和字數:唐代以後,詩分為兩大類:古體詩、今體詩
    詩的種類和字數 唐代以後,詩分為兩大類:(一)古體詩;(二)今體詩 古體詩是繼承漢魏六朝的詩體;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
  • 《裴將軍詩》石刻碑在萊西發現始末
      在人文積澱深厚的萊西,至今珍藏著鐫刻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名款的《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百餘年來,圍繞著這《裴將軍詩》石刻碑的發現收藏、遺棄與尋訪,演繹出了一段頗為曲折的傳奇故事。
  • 張開兒童詩的雙翼
    詩人王立春的《張開兒童詩的雙翼》,談的是兒童詩的詩性、童年性及如何融合的問題。類似的話題在童詩界、在「童詩現狀與發展」此前的探討中都有所涉及。此文值得一讀,是因為我們從字裡行間感受到,這是一位童詩創作者用心思考寫下的文字,其中多少蘊含了創作者私人化的經驗與探求。相信這些帶著詩人體溫的文字,有助於當代童詩美學的提煉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