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無達詁:在詩中尋找自己的影子.

2021-02-19 嗨Hai

文字所傳達的內容是很微妙的,我們每個人在讀詩的時候其實都是在尋找自己的影子,在語言的空隙中讓自己被生活瑣碎囚禁的內心獲得釋放。

幾行文字,是一種濃縮,一種匯聚,讓我們在一個高處更宏觀地去體味生活,如一個旁觀者,去觀察自己。

我們的性格、經歷、生長環境,甚至你今天早上上班是否遲到,都可能會影響你對一首詩的解讀。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在「詩無達詁」下,讀詩是一件意猶未盡,各有會心的很享受的事情。

一首詩在傳播的過程中,在眾多讀者的解讀下,夠產生如此豐富的情感的世界,這不僅是詩歌本身的魅力,也是「詩無達詁」解讀方式的魅力。

現當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在他的著作中也有相關的論述:

 「一首詩的生命並不是作者一個人所能維持住,也要讀者幫忙才行。讀者的想像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它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朱光潛《談美》

「詩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從時間與空間中執著一微點而加以永恆化與普遍化。詩的境界在剎那中見終古,在微塵中顯大千,在有限中寓無限。」朱光潛《詩論》

「詩無達詁」給讀者充分的權利和空間來展開自己的情感探索,所以在適當範圍內的「誤讀」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或者說,正是因為「詩無達詁」,才使得詩歌能夠吸引人去駐足,去尋找自身的影子。幾行文字的空間仿佛變為整個宇宙,這是非常奇妙而偉大的事情。

相關焦點

  • 也說「詩無達詁」
    (一)詩義的確定性         我們講「詩無達詁」,主要是說,對於一首詩,沒有標準的、一定的理解,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提出不一樣的觀點、看法。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則大致確定的詩義本身也有模糊性,這一點,下節再談;二則「詩無達詁」的推波助瀾。人們都是追求個性的,做詩追求個性,解詩也追求個性。作詩追求個性,那是極好的;只有富有個性的詩歌才能夠沁人心脾,讓人覺得親切可親。但是,解詩追求個性,就很成問題了。首首詩都要解出自己的個性來,那就可能與作者的本意或者說作品的真實含義相去甚遠。
  • 「詩無達詁」:既然詩歌意義是不確定的,那麼可以無限解讀嗎?
    早在先秦時期,《周易》中就有「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的思想,到了西漢,董仲舒明確提出了「《詩》無達詁」的觀點。「《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董仲舒「《詩》無達詁」的提出,有特殊的時代背景。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交際場合、外交談判中經常引用《詩》的內容來傳達政治上的各種說辭,對於《詩》的引用和闡釋帶有明顯政治象徵意味,所引之詩的意義因人而異;甚至單純截取詩歌片段不顧全文主旨,與詩歌本來的意義相去甚遠,所謂「斷章取義」。
  • 詩有達詁——從句法看詩詞名篇的訓詁
    徐晉如老師分享了「詩有達詁——從句法看詩詞名篇的訓詁」為主題的演講,結合自己求學、創作及學術研究的經歷,對古典詩歌的理解提出了獨具匠心的看法。他認為,當今我們所讀到的舊體詩詞存在著版本差異,善於讀詩的人,可以憑藉豐富的知識和獨特的語感進行判斷,從而確定舊體詩歌的內涵。他從多個角度對詩詞訓詁進行了深入的闡釋。
  • 「讀詩經驗分享」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
    1、為什麼要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點:詩無達詁,每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各有不同。這個觀點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我們要先考慮這個問題:讀詩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您只是想解解悶,陶冶一下情操,或者讓自己顯得有文化,那麼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隨意讀。
  • 《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詩與影最完美的結合,死亡的孤寂
    「詩電影是以否定情節、探索隱喻和抒情功能為主旨的電影創作主張,是源於對電影的抒情詩本性的理解而出現的電影形態。」淺薄的了解了詩電影的電影主張再回溯到帕拉傑諾夫這部電影的影像文本整體,其作品蘊含的強烈情感色彩得到了一種概念性的補充。
  • 尋詩,問「竹」 成都武侯學子跟隨詩人足跡,尋找詩中竹韻
    古有詩人詠竹抒懷,今有學子尋詩怡情。近日,成都市武侯區的學子們開啟研學之旅,尋找古人「詠竹」的情懷,跟隨詩人的足跡,尋找詩意中的竹韻。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六年級2班的同學,走進瞭望江樓公園,開啟「兒童與社會」的研學之旅。
  • 蔣勳:《詩經》完全不用翻譯,詩是沒有辦法翻譯的
    當某人對一首好詩讚嘆不已之時,你若問他那首詩好在哪,沒準那人會蹦出一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答覆。其實,這也不算騙人,高度凝練的詩本來就很難解讀。此外,人家也怕一旦解釋錯了丟面子,露出了學識淺薄的馬腳。當然,也有一種人會給你解釋,但是他的解釋,會比原詩更繞,沒聽他解釋之前,還有少許理解,聽了,反倒更加找不到北了。
  • 艾略特·溫伯格談中國詩的翻譯
    中文以復義著稱,「詩無達詁」是我們掛在嘴邊的話。有些詩人比如李商隱的作品就隱晦而難以捉摸。您認為中文詩的翻譯是對原作詩意的縮水簡化,還是賦予了原作一種新的生命呢?溫伯格:你可不用去地獄逛一圈才能翻譯但丁(恐怕但丁自己也沒去過呢),何況古代中國的風景放到如今,只有在一些與世隔絕的地方才被保留了下來。恐怕譯者只能靠想像了。
  • 「發疑於古,創見於今」——《墨子間詁》讀書會
    詩無達詁,文無達詮,但他通過對大量原典的徵引與比對,針對文本差異對前人觀點提出合理質疑、進行大膽假設,回歸文本,並求新見。隨後,戎緒園充分利用學科思維,發揮專業優勢,引入康德的義務論與功利論觀點來探討墨子思想的出發點,並從文本出發解釋了墨子對於正義的標準,將墨子學說置於新穎的視域下展現給大家。
  • 閆超華:第二童年——論童詩中的遊戲精神
    ——周作人《玩具研究》兒童的遊戲精神是聖潔的,同時,也是荒誕的,這離不開玩具在幼童情感中所扮演的神秘角色!就像貓玩弄驚恐萬狀的老鼠一樣,兒童對自己的玩具具有毀滅的激情,即來自母體深處最古老的生命衝動!然而,當我言明:「不要在我的玩具中尋找玩具,那只是一種玩具之夢!」
  • 晚八點的詩
    詩在語言上的成功取決於組詞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無關緊要的。詩歌表現必須產生驚訝的效果。    詩必須要經過智慧的過濾,詞句表達方法的提升,暢用所有語言中奇妙效果的可能。今日詩遠山退後一步讓出寬大的黃昏一些影子倒伏在心裡我想點亮一支蠟燭我的衣袖窄小遮擋不住門縫進來的風我眼裡有早春的煙雨,收進你的青衫你的衣襟在我心底,水草一樣飄搖我還是看不清你眼角的細紋遮進去的是笑意還是悲傷今夜,我扶不起你的影子點不亮一支蠟燭
  •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是一首怎樣的詩,詩中的「故人」又是誰呢
    孟浩然的這首詩也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9卷第11首。開篇是詩人的自敘,從詩中我們可以得知:他生長在世代重儒風的書香門第,從小就很好學,並獲得了較高的文學修養。詩中接著寫他向京中的朋友表明自己有進入仕途的打算,望「故人」引薦。
  • 春日的獻詩:海子與後來者的生命之詩
    後人借海子曾患躁鬱症的傳言去解釋海子的自殺,可真實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作為讀者,我們只得探尋他用詩歌的密碼在俗世中留下的蛛絲馬跡,並嘗試理解他這宏偉而又脆弱的孤獨。熱愛詩歌的青年們往往無法避過談論海子的人生與他的詩歌。「五月麥地」之名便源於此。海子的寫作是懷古的,海子本人也活在「原始力量的中心」(西渡)。
  • 秦韜玉的一首詩,僅是最後7字就寓意深遠,令人深思
    詩歌欣賞中也應該注意主觀能動作用,不要只局限於掌握原意,完全可以做一些恰當的豐富和發展。因為詩歌本來就是生活的抽象,並非日常的真實記載,心情不同、立場各異,理解上就各有側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詩有百解、詞無達詁。比如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很多作品,用典較多,理解起來也很困難,有些看似描寫閨怨,其實是表達詩人內心的愁情。
  • 生存是天賦人權___讀辛波絲卡的詩《種種可能》
    她的詩有著生命的睿智與律動,字裡行間透露著堅韌不拔的純潔力量,閃耀著哲理的光芒。199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她是第三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前兩位是1945年智利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和1966年德國的奈莉·薩克斯)。
  • 杜甫七律閣夜賞析 淺說詩聖這首詩中的兩種詩病
    另外還要找一找一首詩是不是有些小毛病。這些都有助於提高自己詩詞創作的水平。一、《閣夜》詩體 仄起仄收七律杜甫的這首詩是標準的七言律詩,押韻下平二蕭。歲暮陰陽催短景,中仄中平平仄仄,天涯霜雪霽寒宵。中平中仄仄平平。
  • 艾略特談中國詩:曾經「邊緣」的會變成「中心」
    中文以復義著稱,「詩無達詁」是我們掛在嘴邊的話。有些詩人比如李商隱的作品就隱晦而難以捉摸。您認為中文詩的翻譯是對原作詩意的縮水簡化,還是賦予了原作一種新的生命呢?溫伯格:我認識一個美國詩人,一個中文字也不識,說他最喜歡的詩人是李商隱……複雜性並不是中國詩才有的特點呀!
  • 教材教法丨溫儒敏:小學語文中「詩教」
    比如,學生欣賞和學習《靜夜思》時,就不能只滿足於追尋和理 解李白作這首詩的背景、動機,以及詩中所表達的感情,還應當讓自己進入 「遊子」的角色,在詩作的引導下去想像與領受特別的情思,類似 「心靈的探險」,這樣自然可以獲得審美的愉悅。
  • 李白最得意的一首詩,句句經典,殺戮中暗藏人生哲理,被金庸引用
    李白最得意的一首詩,句句經典,殺戮中暗藏人生哲理,被金庸引用在璀璨的中華文明史中,唐詩是其中最閃亮的一顆明珠,給我們留下很多哲理深刻的名篇。那麼,在李白的詩句之中,他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部呢?李白生前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窺探李白的性格,不難發現他的所愛。那就是《俠客行》!為何這麼說呢?李白是一流的詩人,旅行家。但他自己卻把自己當做一個劍客,喜歡執劍天涯、行俠仗義。而這首《俠客行》,句句經典,殺戮中暗藏人生哲理,被金庸引用!
  • 落魄時不妨讀一讀陸遊的這首詩,相信能夠從中尋找到新的力量!
    其實面對挫折時,無論多麼強大的人,也還是公失去信念,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尋找精神的支柱,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堅強地走下去。那如何尋找這處精神的支柱呢?我個人認為最直接的一種方式,那就是看看我們的古人,他們是如何在逆境中生存,而且在一些古人通過自己的智慧,也在一些文學作品中,一再地告訴我們,面對挫折是應當如何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