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積澱深厚的萊西,至今珍藏著鐫刻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名款的《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百餘年來,圍繞著這《裴將軍詩》石刻碑的發現收藏、遺棄與尋訪,演繹出了一段頗為曲折的傳奇故事。
■清同治年間出土《裴將軍詩》石刻碑
清代同治年間,萊陽縣桃花寨子(今屬萊西市)鄉的一位姓李農民在村子南邊大沽河崖挖土時,意外挖出了鐫刻著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名款的《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此碑系大理石質,碑面平整光滑,碑上鐫刻的詩句完整無損。這位李姓農民是個識字之人,雖對此石刻碑的歷史不甚了解,但是知道這是頗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悄悄地把這齣土的石刻碑搬回家中保存起來。
到了清末,這位挖出有顏真卿名款《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的李姓農民去世了,幸虧他的兒子也識字,頗知此書法石刻碑的價值,於是便將此碑上的裴將軍詩文拓印下來,拿到集市上出售,標價五塊銀元一套。
當時不少喜好書法之士紛紛購買,李姓農民之子為此發了小財。從此以後,當地人便知道萊陽桃花寨子李家收藏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
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這位李姓農民的兒子的去世,著名的《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便從此不知去向了。
■顏真卿為英勇的裴將軍寫贊詩
據古文獻記載,唐代裴旻將軍武藝高強,其劍舞與李白的詩和張旭的草書並稱為「三絕」。裴旻將軍素有虎彪猛將之稱。有一次,他率兵北伐時不幸被胡兵團團包圍。危急之時,裴旻舞刀於戰馬上,將四面射來的箭矢擋住,且越戰越勇,終於使得胡兵們驚恐逃散。後來裴將軍升任龍華軍使,負責鎮守幽州一帶。當時的幽州一帶多虎患,裴將軍射虎為民除害,頗受當地父老的讚譽。
顏真卿曾題寫《裴將軍詩》以贊之:「大君制六合,猛將清九垓。戰馬若龍虎,騰陵何壯哉!將軍臨北荒,煊赫耀英材。劍舞躍遊電,隨風縈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入陣破驕虜,威聲雄震雷。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匈奴不敢敵,相呼歸去來。功成報天子,可以畫麟臺。」
《裴將軍詩》書法布局嚴謹,字體結構奇特,每行二 、三、四不等,變化奇突,「劍舞 」、「一射」、「不敢」、「歸去」等字,筆勢連貫,渾然一體。
顏真卿,字清臣,唐代開元間中進士,也是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顏真卿親自為裴旻將軍題詩寫碑,可見裴將軍頗受顏真卿的景仰。
■上世紀70年代,石刻碑失後重現
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萊陽召開的一次文物工作座談會上,有人回憶起了已經遺失的此書法石刻碑。在隨後進行的文物普查中,當地文物工作者將尋訪《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作為調查的重點,但是沒有找到任何線索。1973年春,當地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工作者再次來到原屬於桃花鄉的孫受、店埠、院上一帶調查,後來根據桃花寨子村一位老者所提供的線索,終於查到了《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的下落:
原來李姓農民之子去世後,家中無人,其家產被他的近支族人接收了。文物工作者便找到了其近支族人。這位李姓近支族人是個文盲,當初拾掇家產時,見到此石刻碑是光滑的大理石石板,便推回家壘在豬圈牆上了。經過文物工作者做工作,將此石刻碑拆出來清洗乾淨,見石刻碑上鐫刻的文字仍清晰如初。碑上首行鐫刻著「裴將軍」三字,末尾鐫刻著顏真卿的名款。至此,遺失了多年的《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終於重新面世了。
■《裴將軍詩》石刻碑的未解之謎
萊西《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之謎,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該碑為何在萊西發現?二是該碑上的《裴將軍詩》書法究竟是顏真卿的真跡還是摹本?
歷史上顏真卿曾經出任平原郡太守,後來被朝廷封為魯郡公。唐代平原郡治所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南,平原郡的轄區相當於今天的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唐代天寶、至德年間曾經一度改德州為平原郡。顏真卿《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究竟在什麼朝代由山東西北一帶南遷至山東東南部的萊西大沽河畔,由於沒有發現相關文獻記載,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關於《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的真偽之謎,據載傳世的《裴將軍詩》有兩種文本:一是浙江省博物館所藏的南宋《忠義堂帖》拓本,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墨跡本。兩種文本的內容相同。有專家研究考證,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墨跡本不是顏真卿的真跡。沙孟海先生認為,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忠義堂帖》拓本「風神胎息於《曹植廟碑》,大氣磅礴」,應是出自大書法家顏真卿之手的真跡拓本。
浙江省博物館藏的南宋《忠義堂帖》拓本《裴將軍詩》,曾經在1978年第2期《書法》雜誌上發表。該拓本與萊西發現的《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相對照,不論是章法布局還是書體氣勢皆相同。由此可知,清代同治年間出土於萊西大沽河畔的《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極可能是出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之手的真跡。若果真如此,則無疑應當屬於國寶級文物。
本版文/圖 郭泮溪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俞薇]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