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石刻遭拓印事件始末 拓印是什麼意思對南朝石刻有何影響

2021-01-09 海峽網

印刷術出現之前,古代留存下來的很多文字都刻在石頭上。後來,拓印技術出現,讓石刻碑文得以流傳。不過最近,在江蘇丹陽,多名大學師生卻因盜拓文物引起爭議。什麼是盜拓?盜拓又會對文物造成什麼影響?

回顧:南朝陵墓石刻遭盜拓

在江蘇丹陽,坐落著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朝陵墓石刻,這些石刻造型生動,氣勢雄偉,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珍品。但今年國慶期間,一位網友在尋訪南朝陵墓石刻時卻發現,一群人正在三處石刻前拓印。遭到拓印的石刻包括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南側石刻、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刻以及建陵文物保護標識碑,均有一千多年歷史。

當了解到他們未經文物部門許可,屬於非法拓印後,這位網友便告知了當地文物部門。

隨後,文保員唐師傅趕到制止了盜拓行為,並記錄下車牌號報警。據澎湃新聞報導,丹陽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文物科科長張益稱,涉事帶隊老師已經到丹陽道歉,並解釋稱其研究南朝石刻很久,此番是課堂結合野外進行遊學,將南朝石刻拓片用於學習研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違法。

張益還稱,經過專家鑑定,涉事大學師生的拓印行為未對文物本體造成損害,僅對神獸外觀有少許影響,將聘請專業人員處理殘存的墨痕、墨跡。文物部門將沒收非法拓印的拓片,並研究對該行為作出相應的行政處罰。

據新京報報導,涉事的上海大學師生將支付5000元的石刻清洗費用,是否面臨其他處罰,將根據調查結果判斷。

爭議:石刻能否日曬雨淋?

消息一出,隨即在網上引起討論,很多人認為,學生保護意識薄弱。但也有網友質疑,為什麼不把石刻圍起來或做相應標識,而是隨便都可以拓印。還有人說,既然石刻承受不了拓印,卻為何能在露天日曬雨淋?

對此,張益對媒體回應,南朝石刻歷經1500餘年,表面已出現嚴重風化,非法拓印對其傷害很大,墨汁流淌、滲入石刻內部,會導致石刻圖案無法辨識,而敲擊則會對石刻本體造成損害,造成表皮脫落。

他解釋稱,10 多年前,丹陽市曾邀請專家就南朝石刻保護問題進行討論。當時,也有專家建議給南朝石刻加玻璃罩或者建亭子,但也有專家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加了亭子或者罩子之後,會破壞周邊環境,加速風化等。後來此事不了了之,現在為了保護石刻,石刻周邊都安裝了監控攝像頭,24小時實時監控,文保員通過手機App隨時監控。

追問:盜拓對石刻有啥影響?

那麼,盜拓是什麼,它又會對石刻產生哪些損壞?其實,拓印技術出現甚早,隋朝時,文字拓印技術已經很發達。它不僅可以保存文化遺產,傳拓藝術也成為一門古老的技藝。但對於文物來說,非法拓印、過度拓印、錯誤拓印卻不可行。

金石傳拓老師徐夫華介紹,其實,正確的傳拓方法及適量的次數對石刻的損害微乎其微。若用掃紙入凹的擦墨法就避免了對石刻的直接擊打,又因墨不透紙也不會對石刻造成汙染,對石刻形成的損傷極輕微。用正確的技法適量傳拓還可避免石刻表面因日曬、雨淋、風蝕、鹼化、生苔等造成的石麵粉化、砂化及石鏽的生成。對歷代石刻造成嚴重損毀的反而不是因為傳拓,都是一些人為的因素,比如燒毀、砸壞、炸毀等。

不過,徐夫華也說,若是方法工具不正確又大批量地椎拓,肯定會對石刻造成損害,比如歷史上的槌碑、打碑,在上紙環節為了讓溼紙進入陰刻線紋或筆劃之內就在溼紙上墊上氈片用木槌擊打,時間長了就容易把石質差的表面打出片狀剝落、表面漸淺、透墨染石的現象。

規定:拓印文物要審批

近幾年,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2014年,一男子對南京棲霞區甘家巷附近蕭憺墓碑亭石刻進行非法拓印,因其採用非專業手段粗暴、不計後果地盜拓石刻,警方對其處以7日行政拘留,並處500元罰款。後相關部門清洗石刻墨跡汙損,前後花費了3.5萬元,但碑文陰刻字體已受到墨汁侵蝕。

2013年,還有網友質疑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場拓碑售賣拓片毀壞文物。當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周雙林曾稱,在石質碑刻上進行拓印,多少都會對碑刻造成損壞,作為商業經營行為的現場拓印並不太合適,應該減少或者停止。

廣州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館員戴建國還稱,石質文物最害怕的狀態就是時而乾燥,時而潮溼,這樣的乾濕交替對石質文物來說是第一殺手,它會導致石質文物內部可溶鹽重結晶,鹽分重結晶會產生體積的變化,從而在石質文物內部產生應力,致使石質文物開裂粉化等。

那麼,什麼才是拓印文物的正確姿勢?2011年,國家文物局發布《文物複製拓印管理辦法》,其中就有詳細說明。

該辦法第五條規定,複製、拓印文物,不得對文物造成損害。其中提到:「為科學研究、陳列展覽需要拓印文物的,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應當翻刻副版拓印;元代以後的,可以使用文物原件拓印。在文物原件上拓印的,禁止使用尖硬器具捶打。批量製作文物複製品、拓片,不得使用文物原件。」

而第八條中規定,複製、拓印文物,應當依法履行審批手續。

也就是說,沒有經過審批私自拓印文物、對元代及以前文物使用原件拓印、對文物造成損害等行為,都是不被允許的。

盜拓也是盜版

其實,除了對文物的影響,盜拓行為還涉及另一個層面。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導闕維民認為,古代文廟中的經碑石刻,主要功能就是讓學生們拓印做課本用。許多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在拓印石刻碑刻,並作為紀念商品出售。

如果石刻載體的巖石或碑石足夠堅硬且沒有風化,拓印時未用堅硬工具,墨汁不含腐蝕劑,拓印時又未對石刻周圍文物環境造成損害,則少量拓印對石刻不構成根本性破壞。

為了保存石刻或碑刻的真實性,在其受到自然風化被破壞而呈「漫患不清」狀態之前,反而需要拓印以保留真跡,以便作為維修或重新刻碑的依據。

在他看來,拓印行為,實質是石刻或碑刻內容的「出版」行為。盜拓行為,從法律角度講,也屬於一種盜版行為。

相關焦點

  • 南朝石刻遭大學師生非法拓印:文物部門報警,涉案教師道歉
    據工作人員觀察,共有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和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刻的三處石獸被擅自拓印,被拓印的石刻本體及附近,留有少許黑色汙點,疑似盜拓時留下的痕跡。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 林留根:為什麼不準私自拓、隨意拓、任意拓?這就是對文物一個保護的需要,因為拓片,特別是對石刻文物是損害,它的這個墨跡上去,滲到石刻的縫隙裡面去,對它是一種破壞。
  • 為什麼在1500年前的丹陽南朝石刻上拓印學習卻違法了?
    這幾天,因為有關上海某大學的學生非法拓印丹陽南朝石刻的新聞,又一次引起了人們對古代文物保護問題的關注。拓印是把碑刻、銅器等的形狀和上面的文字圖形印下來的一種方法,通常是現在物體上蒙一層薄紙,先輕輕拍打使其凹凸分明,然後上墨,顯示出文字、圖像來。
  • 千年石刻遭美術學院師生拓印,警方介入
    10月8日下午,丹陽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文物科科長張益告訴澎湃新聞,8日,涉事的某大學帶隊老師已經來到丹陽,其解釋稱是課堂結合野外進行「遊學」,將南朝石刻拓片用於學習研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違法」,對此感到抱歉。張益表示,經過專家鑑定,涉事大學師生的拓印行為未對文物本體造成損害,僅對三隻「神獸」的外觀有少許影響,將聘請有相關資質的單位和專業人員處理殘存的墨痕、墨跡。
  • 「國寶級」石刻遭盜拓,拓印文物的正確姿勢?
    國寶遭盜拓 近日,「某大學師生盜拓千年國寶」一事引發廣泛關注,事情起因:該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一老師組織學生到江蘇丹陽,對南朝陵墓石刻進行人類藝術史多樣化課程教學,過程中,他們直接在文物古蹟上進行拓印。
  • 6天內南京2處南朝石刻遭墨汙 專家:有人違法拓片
    「相隔4天,兩處南朝石刻慘遭汙染!」昨天,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方青松先生向揚子晚報記者反映:位於南京市棲霞區的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南朝石刻,慘遭汙染,碑身被黑色的墨汁「從頭淋到腳」。究竟是什麼人幹的?他們此舉究竟意欲何為?
  • 中國石刻文物歷代風貌及拓印的注意事項
    為什麼非法拓印會對石刻文物造成損壞?石刻文物的價值究竟有多大?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石刻技藝的發展說起…… ,逐步吸收了古印度地區受到古希臘影響的犍陀羅、馬圖拉、薩爾納特等地的造像風格,醞釀出了南北朝時期以石窟寺佛造像、南朝帝陵石刻、北朝墓葬石刻等文物類型為代表的飄逸靈動且兼具絲路、佛教影響的全新風貌。
  • 南京破獲非法拓印「國寶」案 當事人被罰500元
    通訊員 棲文軒 現代快報記者 王瑞  案情回顧  兩處南朝石刻遭汙染,盜拓人跑了  今年9月20日下午,南京市文物保護志願者前往棲霞區甘家巷附近蕭憺墓碑亭石刻進行巡查時,發現一名男子在附近鬼鬼祟祟,形跡十分可疑。
  • 濟南石秀山宋代紀年石刻首次拓印
    近日,濟南市長清區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在崮雲湖街道陸家莊石秀山南麓發現一處有明確紀年的大型北宋石刻畫像,整個畫像通高2.75米,寬2.35米,距今已有933年歷史。據悉,該石刻畫像坐東面西,為首次發現。畫像為兩位道家人物,人物神情平靜而深邃。
  • 嶗山風景區「拓印嶗山」工程:獨創吊索拓印絕技
    為了對這部分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做資料保存、研究,嶗山風景區於今年5月份開啟了「拓印嶗山」工程,昨日記者跟隨工作人員上山去一探究竟。   拓印每一步都很講究   嶗山的美從來不僅僅在於它有雄偉陡峭的山、秀麗的水、純淨的天,也在於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石刻上的一筆一划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 花錢就能給你機會拓印城牆磚 研學機構「童樂學丫」被指違反「城牆...
    最近,接連發生了鎮江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遭大學生私自拓印、南京紫金山明孝陵下馬坊神烈山碑被人塗汙描紅的事件,為戶外文物的保護敲響了警鐘。然而,近日又有南京文物愛好者反映,一家名為「童樂學丫」的幼教機構組織孩子活動,私自對南京明城牆的城磚製作拓片。
  • 一個藏族英語老師,投身石刻研究,成就了西藏唯一的石刻博物館
    在日喀則古城北側,有一座日喀則宗遺址。某一日我站在那個十字路口,看著日喀則宗,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無數的回憶交疊。即使去過二次珠峰大本營,去過二次扎什倫布寺,我依舊想來日喀則。這一次到達了日喀則的江孜縣、亞東縣和聶拉木縣,讓我對日喀則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 傳印長老為「紀念房山石經開洞拓印55周年」發來賀電
    儀公沒,有暹公(惠暹)繼焉。暹公娑,有法公(玄法)繼焉。自(靜)琬至(玄)法,凡五代焉,不絕其志。」(遼•趙遵仁撰《續鐫成四大部經記》)據上可知,靜琬法師於隋大業年間開始創刻石刻,直至唐貞觀十三年示寂,幾十年間刻經不輟;其後又有玄導、僧儀、惠暹和玄法等四代弟子承其遺志,代代相續,從而開啟了持續千年的中國石刻佛經事業。此事不僅僅是一件集體工作的成就,更彰顯了中華民族堅韌持恆的偉大精神。
  • 樹葉拓印藝術 傳承傳統文化
    拓印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公元前兩千年,重要大事記載便已被鐫刻於骨板或青銅,亦有刻於磚瓦、陶瓷、木料、玉石以保存文字及圖像者,唯用於長篇碑文最多之質材當推石料。古代的拓印就是把一張堅韌的薄紙事先浸溼,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輕輕敲打,使紙入字口,待紙張乾燥後用刷子蘸墨,輕輕地、均勻地拍刷,使墨均勻地塗布紙上,然後把紙揭下來,一張黑地白字的拓片就複製完成了,這種複製文字的方法,稱之為"拓印"。它是將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紙、墨拍印出來,以便保存和傳播的工藝方法。
  • 花藝知識之草木拓印,植物之美值得永存
    若說草木染染出了植物最原本的顏色那麼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則應是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呈現植物最真的自我「草木拓印」。草木拓印——永不凋零的美在了解草木拓印之前,小編先帶你了解一下什麼是「拓印」。拓印其實是一項特別古老的傳統技藝,在古時拓印也被稱為"拓石"。
  • 《裴將軍詩》石刻碑在萊西發現始末
    百餘年來,圍繞著這《裴將軍詩》石刻碑的發現收藏、遺棄與尋訪,演繹出了一段頗為曲折的傳奇故事。   ■清同治年間出土《裴將軍詩》石刻碑   清代同治年間,萊陽縣桃花寨子(今屬萊西市)鄉的一位姓李農民在村子南邊大沽河崖挖土時,意外挖出了鐫刻著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名款的《裴將軍詩》書法石刻碑。
  • 南朝:宋齊梁陳
    這兩件事的刺激讓蕭衍看破紅塵潛心向佛,編撰佛教著作,廣建寺院,在蕭衍的推崇下,梁代佛教達到南朝佛教的鼎盛。小杜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根據清朝劉世琦所作《南朝寺考·序》:"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南京)乃有七百餘寺。"惜歷經戰亂,迄今所存已百不得一。
  • 觀測月球、天文拓印,北京天文館舉辦新年活動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館長星夜秀、天文觀測、天文拓印……今晚,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學傳播中心主辦的新年活動在北京天文館舉行
  • 拓印文物不報批成"潛規則" 碑林文物未定級被拓
    記者調查  碑林博物館有文物未定級就拓印  1月6日,西安碑林博物館對外公布了大唐宰相韓休曾孫韓復的墓誌,該墓誌的撰文者為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參加此次發布活動的一名工作人員稱,發布地點位於碑林博物館的庫房內,「當時韓復的墓誌蓋和墓誌志石上,已覆蓋了兩張製作完成的拓片。」
  • 【拓印圖鑑】你們想要的拓印高清圖在這裡~
    ,看著好友的高階活動拓印,不僅是拓印本身,婉兒連拓印上面的圖都想抱走呢~"想拿走本次活動的拓印圖可沒那麼簡單,」掌司大人說道,「得給你一個考驗才行,這些拓印的背後故事,婉兒可說得上來?」「和你說,我有個遠房親戚在洛陽混得可好了,據說和那個妖什麼司關係很鐵。」少年眼中放出光芒,似乎已經開始期盼洛陽的生活。「阿牛,偷什麼懶,麥子都沒割完!」少年的頭被打了一記,四腳朝天翻下了鼓面。「我一定會在洛陽出人頭地的!」角插在土中的少年狼狽地吶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