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因為有關上海某大學的學生非法拓印丹陽南朝石刻的新聞,又一次引起了人們對古代文物保護問題的關注。
拓印是把碑刻、銅器等的形狀和上面的文字圖形印下來的一種方法,通常是現在物體上蒙一層薄紙,先輕輕拍打使其凹凸分明,然後上墨,顯示出文字、圖像來。
這種方法由來已久,據《隋書·經籍志》記載,隋朝時期的皇家圖書館就專門藏有拓石文字,以卷為單位,其中有秦始皇東巡會稽時的石刻文一卷,熹平石經殘文34卷,曹魏三體石經17卷等等。
人們所說的拓印,通常指的是在石碑上拓印碑文,實際上,拓印並非專指碑拓。拓印在中國也被廣泛用於複製各個時期的多種浮雕、石刻圖案,在歐洲拓印被用來複製中世紀教堂裡的紀念性黃銅雕刻品;美國用拓印來複製美國建國以前的墓碑;在日本人們甚至用來摹印魚。
既然拓印的方法在各國各地被廣泛使用,那為什麼這次上海的學生在丹陽的拓印學習卻違法了呢?
其一、南朝時期,因為社會動蕩,戰火紛繁,天下凋敝,民不聊生。不說普通百姓,即便是所謂的上層貴族,也並不十分富裕。再加上當時在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是玄學、道家和佛家,它們都是提倡薄葬的。而政府也下達了禁碑令,對於民間的厚葬風俗嚴格禁止。像南朝齊的竟陵王蕭子良去世後,立碑的請求都沒有被政府批准,其他官員百姓就更加不可能例外了。也因為這個原因,南朝時期的墓碑、石刻和石獸非常稀少。物以稀為貴,丹陽南朝石刻當然也就特別珍貴了。
其二、丹陽南朝石刻的材質為當地的石灰巖,這種巖體的質地較為脆弱,在長達1500多年的露天環境下,風華的情況比較嚴重。如果,在拓印的過程中用力過大或者使用了能對巖體造成損害的材料,就可能對丹陽南朝石刻造成嚴重的破壞。
其三、我國為了保護古代文物,加強對文物拓印的管理。在2011年,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和國務院有關行政審批的決定,制定了《文物複製拓印管理辦法》。
其中,《文物複製拓印管理辦法》中
第五條規定:複製、拓印文物,不得對文物造成損害。未依法區分等級的文物不得複製、拓印。因文物保存狀況和文物本體特點不適宜複製、拓印的,不得複製、拓印。為科學研究、陳列展覽需要拓印文物的,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應當翻刻副版拓印。
第七條規定:從事文物複製、拓印的單位,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等級的資質證書。
第八條規定:複製、拓印文物,應當依法履行審批手續。
在這次事件中,非專業人士未經審批的盜拓,極有可能因操作不當而對丹陽南朝石刻造成汙染和損壞。這也給大家敲響了警鐘,我們要多多學習與文物保護相關的法律,才能真正的愛護文物和科學的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