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藏族英語老師,投身石刻研究,成就了西藏唯一的石刻博物館

2020-12-22 若有所思CS

已經忘記,這是第幾次來到日喀則了。

日喀則是從古到今的後藏重鎮,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這裡匯聚了西藏山水地貌的精華,還有著「世界青稞之鄉」的美譽。

提起日喀則,旅行者們便會想起日喀則境內定日縣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還有一座能媲美拉薩布達拉宮的黃教寺院——扎什倫布寺。

去日喀則的交通很方便,從拉薩火車站坐上一列火車,40元車費,不到三個小時,便可以到達。

很喜歡那一列火車,名叫「唐竺古道號」,內部是濃濃的藏式風格。

冬日的日喀則,陽光燦爛萬裡無雲,並沒有你想像的那樣寒冷。

在日喀則古城北側,有一座日喀則宗遺址。某一日我站在那個十字路口,看著日喀則宗,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無數的回憶交疊。

即使去過二次珠峰大本營,去過二次扎什倫布寺,我依舊想來日喀則。這一次到達了日喀則的江孜縣、亞東縣和聶拉木縣,讓我對日喀則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在日喀則宗遺址的對面,發現了一個日喀則石刻藝術博物館。

這是2019年6月剛開業的博物館,也是西藏第一家以石刻藝術為主的專業博物館,帶你們一起去看看。

走進博物館,迎面而來的是牆上三個巨大的佛像,濃濃的藝術氣息。日喀則珠峰文化旅遊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格桑朗加,熱情的接待了我們。

日喀則石刻藝術博物館共有兩層,建築面積約450平方米。這裡匯集了公元7世紀至19世紀之間大量的西藏精美石刻,分為藝術初興、百花齊放、融會貫通、繼承發展、調查保護五部分內容。

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00餘件,囊括了近年來出土的石碑、石刻、造像碑等各個種類。

在西藏,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寺廟佛塔、百姓人家,或多或少都能發現一些石刻的蹤跡。

博物館內,一個藏族的義工講解員,向我們一一講解了這些石刻的歷史和由來。

這是一尊「米拉熱巴尊者座像」,是後期鍍金的,她說。

來到這個博物館,不得不提的是一個藏族男人,名叫格旺。他是忠實的石刻「守護者」,也是這一家博物館的館長。

格旺館長從2014年開始從事石刻的研究工作,2019年藉助上海援藏出資,這家博物館終於落成,用時五年。

在與「格桑朗加」的交談間了解到,格旺館長曾經畢業於原日喀則師範學校,是當地較早一批的英語教師,因為教書教得好,升任了校長,在多所中小學校留下了履歷。

後來他辭去校長工作,全心投身石刻研究。整天挎著一部單眼相機,一聽到哪裡有新的石刻,馬上就趕過去。

博物館裡有一張地圖,上面標註的每一個紅點,都是格旺館長曾經發現時刻的地方,幾乎涵蓋了整個西藏。

父子倆經常風餐露宿,對石刻進行拍攝、測量和拓印,留下痕跡。

這家博物館是格旺的心血。

博物館的一個角落,還有一尊格旺館長的蠟像,形象的展示了在冰天雪地,他是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從事研究工作的。

「西藏石刻大部分刻在石板和崖壁上,受自然和人為破壞,日益減少。」格旺館長曾擔憂的說。

「成立博物館就是要呼籲每個人為石刻藝術的保護和傳承貢獻一份力量,讓西藏石刻藝術在中華文化中綻放奪目光彩。」

因為有了格旺館長這樣執著的人,我們才能在博物館裡,安靜的欣賞這些美妙絕倫的石刻藝術。

在日喀則石刻藝術博物館,還有一個互動項目——石刻拓印。遊客在這裡,可以感受這些精美的石刻,是怎樣轉移到一張宣紙上的。

「西藏石刻分布廣泛、歷史悠久,這些精美絕倫的石刻集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於一身,是了解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格旺館長曾說。

從一名英語老師到博物館館長,格旺館長帶給我很多的思考。怎樣的一種執著啊!

小貼士:

西藏日喀則石刻博物館免費開放

開放時間:周一到周五

上午10:00-13:00 下午 15:30-18:30

日喀則除了壯美的風光,還有青稞、藏紅花、蜂蜜等很多農特產品。從博物館出來,我去了西藏阿古邢巴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直播了一次,帶粉絲們看看糌粑是如何生產的。

「阿古邢巴」的意思是農民伯伯,當地的藏族姑娘「次旦卓瑪」,熱情的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生產情況。

原材料倉庫裡,堆滿了青稞,不愧是「世界青稞之鄉」。特別有意思的是,從青稞到糌粑,是通過古老的水磨方式。

水流的速度給了足夠的動力讓巨大的石磨轉動,青稞於是變成了藏族同胞的主食糌粑。

粉末飛揚,我站在那裡,沒多久就白了頭。

又去了德琴陽光莊園,這裡生產「藍天淨土」品牌的一系列產品。很喜歡這些包裝,設計的很到位,濃濃的民族風。

青稞米、青稞餅乾、青稞黑豆黑芝麻飲、青稞掛麵....海拔39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原生淨土種植的青稞,被加工成了各種產品,深受消費者好評。

青稞粉還可以做成麵包哦!真心希望雪域高原這些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能被更多人知道。

如果你想要購買日喀則的這些特色產品,在日喀則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都可以把心儀的日喀則特產帶回家。

相關焦點

  •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整體是由著名設計師劉家琨操刀。很適合建築系學生,和對石刻收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館內有1000多件石刻收藏,大多是東漢到北宋時間的石刻藝術品。「石刻藝術博物館」曲徑通幽,茂林修竹。怡然自得,適合發呆。館內非常的安靜,曲徑通幽,茂林修竹。怡然自得,適合發呆。小橋 流水 野林 精緻與粗曠相融。灰色的混泥土與透光玻璃組成一個個展館。石臺 水泥 地磚 戶外雕像滿滿的都是青苔。
  • 石刻文獻整理方法芻議
    原標題:石刻文獻整理方法芻議   【研究心得】   石刻文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歷代學人對之進行搜集整理,用力頗多,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關著作就有百種之多。拿桂林石刻而言,明代張鳴鳳《桂勝》收錄488件桂林石刻,清代謝啟昆《粵西金石略》收錄了427件,當代桂林博物館、桂林石刻博物館編的《中國西南地區歷代石刻彙編》第9至13冊《廣西桂林卷》專門收錄了756件桂林石刻拓片,桂林市文物管理所於1977年編印的《桂林石刻》更是整理了1447件桂林石刻。
  • 想提高素描水平,快去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看看吧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海澱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五塔寺村24號,是一座陳列北京地區石刻文物的專題性博物館。石刻藝術博物館主體之一的五塔寺原稱真覺寺,始建於明永樂中(1403-424),毀於清末,現僅存金剛寶座塔。
  • 南朝石刻遭拓印事件始末 拓印是什麼意思對南朝石刻有何影響
    據澎湃新聞報導,丹陽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文物科科長張益稱,涉事帶隊老師已經到丹陽道歉,並解釋稱其研究南朝石刻很久,此番是課堂結合野外進行遊學,將南朝石刻拓片用於學習研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違法。張益還稱,經過專家鑑定,涉事大學師生的拓印行為未對文物本體造成損害,僅對神獸外觀有少許影響,將聘請專業人員處理殘存的墨痕、墨跡。
  • 觸摸廣元文脈|專家學者一行參觀市博物館、千佛崖石刻藝術博物館
    11月22日,第三屆四川省武則天研究高峰論壇暨首屆四川女性歷史名人研究學術研討會參會專家學者一行前往廣元市博物館、廣元市千佛崖石刻藝術博物館參觀。廣元市博物館內展出的船棺、陶器、青銅器、瓷器、金銀器、石刻等文物,展現了「劍門蜀道 女皇故裡」之風採,專家學者們紛紛拿出手機、相機拍照記錄,表示做學術研究不僅要查閱古籍文獻資料,文物更能直接體現一個朝代的風俗、審美等信息。在千佛崖石刻藝術博物館內,專家學者對古蜀道金牛道遺址和摩崖造像交口稱讚。
  • 仙字潭摩崖石刻的性質是最重要的一個研究課題
    仙字潭摩崖石刻的性質是最重要的一個研究課題,也是爭論最激烈、最充分的一個問題。各家觀點精彩紛呈、見仁見智。石刻的年代、族屬、性質與石刻內容密切相關,這些問題的澄清一定程度上都離不開對石刻內容的考釋。尤其是石刻的性質,更以內容為其重要的判定依據。正因為如此,對石刻內容研究的熱烈而專注的程度並不亞於對石刻性質的探討,得出的結論也頗豐富。出現了「圖騰」(族徽)說」、「紀功說」、「徵戰說」、「記事說」、「舞蹈說」、「宴飲說」、「祭祀說」、「媚神、娛神說」、「生殖崇拜說」等多種解釋。
  • 宋代石刻藝術,惟妙惟肖
    《宋代石刻藝術》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在開放空間舉辦的重要專題陳列,旨在通過內容豐富的石刻精品,向觀眾展示兩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和喪葬習俗以及匠心獨運的宋代石刻藝術。這些浮雕精品是研究同類宋墓與宋代社會史珍貴的歷史資料,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五一去哪兒|大足石刻只開放寶頂山石刻和北山石刻 實行分時段實名...
    5月1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大足石刻研究院獲悉,五一假期(5月1日—5月5日),大足石刻景區只開放寶頂山石刻和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北山石刻夜遊以及寶頂山石刻景區內的大足石刻博物館及聖壽寺(含廣大寺)等密閉場所暫不開放。
  • 2020春節期間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開放時間一覽
    2020春節期間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開放時間一覽  春節期間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閉館時間:大年三十和初一(1月24日、25日)閉館  春節期間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開放時間:初二至初六  春節期間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大年初二(1月26日)、元宵節(2月8日),延時開放至晚上8點(晚上7點停止入館)。  春節期間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免費開放時間:初五(1月28日)、大年初二(1月26日)、元宵節(2月8日)  初五(1月28日)是星期三,為我館每周三免票日。
  • 《中國石刻書法精粹》8卷出版完畢
    2020年7月,由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賴非、楊勇、原旭東等專家和業務人員編著的《中國石刻書法精粹》第二輯出版,包括《鄭文公下碑》《論經書詩》《文殊般若波羅蜜經碑》《陳思王廟碑》等4卷,加上2019年出版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鐵山石頌》《岡山入楞伽經》《鐵山大集經》等4卷,此套書出版完畢。
  • 大足石刻佛像在臺灣「過年」 石刻彩燈亮相宜蘭照亮冬山河夜空
    對於臺灣同胞而言,最有看頭的當屬在臺灣宜蘭縣舉行的大足石刻彩燈嘉年華活動,不少大足石刻經典造像都通過藝術加工後以彩燈形式與臺灣同胞見面。不少觀展的臺北市民紛紛拍照,對大足文化藝術表達讚許。記者 雷其霖 攝    大足石刻12件寶貝送抵臺灣參展    在「一帶一路」的宏大發展戰略背景下,大足石刻開啟赴臺灣巡展的活動。從2月1日開始,大足石刻藝術特展就在臺灣拉開大幕,不少聞訊趕來的臺北市民湧進世界宗教博物館,在多功能大廳,能容納200餘人的座位早已坐滿,連階梯上都擠滿了觀展的市民。
  • 潘祖蔭的古埃及文石刻收藏
    經比對,兩者為同一石刻,國家圖書館所藏為全本,且拓片與張蔭桓信中所述完全吻合。因此結合相關文獻,還原潘祖蔭收藏古埃及文石刻的過程原貌,能充實潘祖蔭收藏活動的研究,也為近代中國埃及學的起源研究提供參考。一、現存潘祖蔭藏古埃及文石刻葉昌熾在《語石》一書中明確記載了他的老師潘祖蔭收藏古埃及文石刻的史實,《語石》卷二「歐非兩洲二則」中云:埃及古文,尚在臘丁之先。潘文勤師貽書海外,曾摹得兩石。以拓本為範,用塞們德土埏埴而成者,不爽毫髮。《晉書·戴逵傳》,稱逵總角時,以雞卵汁溲白瓦屑作鄭元碑,其法正合。
  • 西安美院被盜文物已追回,遍布校園數千件石刻猶如博物館
    12 去年一個雨夜,三名文物盜賊翻牆進入西安美院,將學生活動中心門口的一個石鼓盜走,在盜第二個時板車被壓壞才未得逞。
  •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預約名額增加了!一起去看網紅「傅恆碑」吧!
    今天起,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每天的參觀限額從400人提高到700人啦!從上周末開始,預約人數增速明顯,在權衡博物館應對疫情的開放能力後,石刻館增加300個名額,分上下午各350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就位於動物園北門對面,館舍位於明成祖永樂皇帝敕建的真覺寺,清代改稱正覺寺,乾隆皇帝曾兩次把這裡選做為其母祝壽的場所之一。目前,館藏有包括碑碣、墓誌、造像、經幢、石雕、石質建築構件等在內的石刻文物近三千件。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真覺寺的金剛寶座,它融合了中印兩種建築風格,雕刻也非常精美。
  • 大足石刻三大「鎮館之寶」齊聚金沙遺址
    8月16日,由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主辦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90餘件(套)展品,集中呈現大足石刻獨特的美學內涵、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先進的文保成果。
  • 大足石刻和金沙遺址將「組團出道」 多件鎮館之寶亮相
    8月3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發布官宣,8月16日,兩館合作舉辦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將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之前,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籤訂《學術文化交流備忘錄》,標誌著巴蜀兩大文化遺產正式牽手,在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科研交流、展覽交流、文物保護、宣傳推廣、社會教育、公眾服務、文創開發、智慧博物館項目等多領域開啟合作。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兩家博物館今日官宣出道,攜帶著獨特的巴蜀文化基因,給遊客帶來「點石成金」的文旅體驗。
  • 平果感桑石刻字符確認系古駱越文字 或商周形成
    3月22日,在感桑村的石刻文字發現處,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夾砂陶片和石錛。這些具有斷代意義的文化遺存,說明在戰國時代之前,此地就有人類文明的活動,也為石刻文字的年代提供了佐證。  廣西博物館研究館員鄭超雄認為,感桑石刻文字的成熟程度與殷商王國的甲骨文相近,但與甲骨文是不同的系統,表明壯族先民曾有自己的造字歷程。
  • ...北大校友書畫協會·亭林印社篆刻交流展」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
    觀眾徜徉於古老的石刻博物館,再置身於篆刻空間,感受中國文字與篆刻藝術的魅力與生命,歷史觸手可及,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會有更深、更美的感悟。據悉,展覽由北京大學校友書畫協會、蘇州亭林印社、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北京大學書法教育與研究中心、崑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學術指導,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上海甲田由藝術設計有限公司協辦。
  • 這個「六朝石刻闢邪」
    此石酷似一個把頭高高昂起的闢邪,仔細看,它和位於棲霞區的南朝梁桂陽簡王蕭融墓、梁武成康王蕭秀墓、臨川靖惠王蕭宏墓前的闢邪幾乎完全一樣。難怪有人看到後大驚失色地問水先生:「你們怎麼把國寶文物石刻闢邪給『拖』過來了?」水先生告訴記者,此巨石高4.2米、長5.4米、寬2.1米,全重達到了40噸。以這樣的尺寸和「體重」而論,它也超過了大部分六朝石刻。
  • 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石像:國之瑰寶,唐代七寶臺石刻!
    #七寶臺石刻但之後因種種原因,這批造像陸續流失,現多件藏於海外:日本計有21件,其中15件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另外,中國存7件,4件流散在美國。關於七寶臺造像的流散情況,可參考顏娟英的博士論文:The Sculpture from the Tower of Seven Jewels: The Style, Patronage and Iconography of the Monument (Harvard University, 1986)及《武則天與唐長安七寶臺石刻佛像》(《藝術學》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