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是一面鏡子,而如何計算指標則是一門學問。不管對SaaS從業者還是投資人,學會計算這些指標是一門必修課。只有這樣,SaaS創業者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公司的運營情況並據此做出正確的運營決策,SaaS行業投資人也才能更科學地判斷投資一家SaaS公司的可行性。
本篇文章分享了一些常用SaaS指標的計算公式。這些計算公式無論是對SaaS從業者還是SaaS行業的投資人都是非常實用的。
·CAC計算公式
CAC(客戶獲取成本)=所有市場與銷售費用總和 / 新獲取客戶的數量
在確定CAC時,總體上要遵循謹慎性原則。首先,要遵循完整性原則,把歸屬於獲取新客戶的所有費用都包括進來,銷售行為中的打折、返點都屬於此類。其次,必須將來自不同渠道的新客戶進行區分。來自不同渠道的用戶所對應的CAC可能是不同的。
另外,因為總會有一部分用戶是自己找過來而不是通過你的市場投入吸引過來的,這一類用戶不可以進入CAC計算公式的分母項。所以,嚴格意義上的CAC是所謂的paid CAC,即通過付出市場費用而獲取的用戶所對應的CAC。
把來自不同獲客渠道的用戶所對應的ARR和paid CAC進行對比可以看出特定類別用戶的利潤貢獻度以及市場投入的可行性。另外,對特定市場渠道加大投入可能會引起該渠道paid CAC的變化,其變化情況和背後的原因可能非常重要。
客戶生命周期計算公式
如果你通過Cohort Analysis的方法選取一組100個客戶,在這組客戶每個月的流失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你會發現這組客戶數量將呈指數級衰減,如下圖中展示的那樣(圖中的月流失率為3%):
要想計算平均的客戶生命周期,可使用下面這個簡化的公式:
客戶生命周期=1/客戶流失率
這裡的時間單位要特別注意一下,看客戶流失率是月流失率還是年流失率,那麼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出的客戶生命周期的時間單位也要進行對應。舉個例子:
– 如果 客戶的月流失率為3%,那麼客戶生命周期為1/0.03,也就是33個月。
– 如果客戶的年流失率為20%,那麼客戶生命周期則為1/0.2,也就是5年。
·LTV計算公式
假如所有客戶的ARPA(每個客戶的平均MRR)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而且在客戶的生命周期內沒有擴增營收,你可以使用下面這個簡單的公式計算LTV:
LTV=ARPA(每位客戶平均MRR)×客戶生命周期
因 客戶生命周期=1/客戶流失率 ,所以LTV的計算公式也可以演變為:
LTV=ARPA/客戶流失率
然而在很多SaaS公司的客戶群體中,不同客戶ARPA的差別很大,上面這個公式沒能將流失一個高價值客戶和流失一個低價值客戶給公司造成的不同影響考慮進去,因此,一個更加精確的計算公式為:
LTV=ARPA/營收流失率
為了更精確地計算LTV,將毛利率考慮進去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公式就變為:
LTV=(ARPA×毛利率%)/營收流失率
對於SaaS行業的創業公司而言,LTV的主要用途是用于衡量公司市場支出的有效性,並據此決定是否需要進入加速擴大市場支出的階段。在計算LTV時所使用的假設應該是基於業務實際情況進行的謹慎、合理的推斷。
投資人和管理層的出發點在有些時候可能不同,投資人需要減少風險,創業者需要加大投入推進業務。這就造成大家所使用的假設可能不同,假設的合理性與否就要看各自的職業判斷能力了。
實際上,計算LTV並不需要得到特別精確的數字,只要平衡謹慎性和合理性原則對各個參數進行假設得到有價值的決策結果即可。
·更複雜情況下的LTV計算公式
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擴增營收(客戶在生命周期內新增購買更多服務),客戶的ARPA在生命周期內就會發生變化,這樣一來,就不能使用上面這個簡單的公式計算LTV了。
通過cohort analysis(分組分析)的方式選取一組中的100個客戶,這100個客戶一開始每個月都支付100美元使用你的服務,但之後每個月都會新增購買5美元的服務。這組客戶的月流失率為3%。公司從這100個客戶身上獲取的銷售額的變化曲線圖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最開始的幾個月,擴增銷售額是大於流失客戶造成的流失銷售額的,從這組100個客戶身上獲取的總銷售額也在增加。但很快,流失客戶造成的流失銷售額就超過了擴增銷售額,從而導致從這100個客戶身上獲取的總銷售額開始持續下降。
對於這種複雜的情況,計算LTV的公式如下:
公式裡的幾個變量的意思如下:
– a=每個月初始ARPA x毛利率%
– m=每個客戶ARPA的月新增額x毛利率%
– c=客戶流失率%(月)
註: 在這個公式裡有一個前提,即客戶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每月新增購買的服務金額大概相同。這可能並不符合很多SaaS公司的實際情況,不過這個公式的目的是幫大家大概了解客戶的LTV,而不是得到精確的答案。
·LTV:CAC比值
對於一家比較成功的SaaS公司, LTV/CAC的比值一般都大於3 ,這也是判斷一家SaaS公司從長期看來能否實現盈利的非常重要的指導標準。
註: 上述這個指導標準有一個前提,即你使用的是不考慮毛利率的簡化版LTV計算公式,此外公司的毛利率要在80%以上。
·收回CAC的時間計算公式
收回CAC的時間=CAC/每位客戶的平均MRR
若想更精確一點,還應該把毛利率考慮進去,這時計算公式則演變為:
收回CAC的時間=CAC/(每位客戶的平均MRRx毛利率%)
『有助了解籤約合同金額(Bookings)的指標』
1. MRR: 月經常性收入,即上月MRR加上本月淨新增MRR。需注意的是,不要把非經常性收入算進MRR,不要把合同金額當成收入。
2. ARR(年度經常性收入): ARR=MRR x 12
3. 新增MRR/ACV: 當月新增客戶貢獻的新增MRR
4. 流失MRR/ACV: 當月流失客戶造成的流失MRR
5. 擴增MRR/ACV: 當月因現有客戶新增購買服務而擴增的MRR
6. 淨新增MRR/ACV: 淨新增MRR=新增MRR+擴增MRR-流失MRR
7. Bookings(籤約合同金額): 我們可以把Booking理解為籤約記錄。在一個會計期間裡跟誰籤了銷售合同,合同金額多大。在把這些籤約金額累加在一起之後就構成了本年度公司記錄的新籤約合同金額(Bookings)。這個數字過於粗糙,對了解SaaS公司的真實情況沒有太大借鑑意義。要想了解SaaS公司的真實情況,你還需要了解下面這些情況:
– 新籤約客戶的情況:新籤約客戶的新增MRR/ACV;
– 現有客戶的情況,包括續約率、流失MRR/ACV和擴增合同額。
8. Billings(開票額): 在公司在收到客戶預付款項時需要開具收據並記錄,當相應的款項符合收入確認條件時向客戶開具發票。Billing是財務流程中的一個動作,其本身不屬於財務報告概念。當期Billing這個數字所代表的是公司從用戶那裡收到的全部現金金額。它反映了公司對用戶的議價能力、押款能力,如果Billing的增長勢頭好,可能說明公司的業務進入強勢增長階段。
9. Deferred Revenue(預收帳款)和Revenue(營收): 根據會計準則,公司不得把尚未履行的服務所產生的經濟流入確認為收入項目。在形式上,預收帳款項目記錄的就是用戶對已籤約但尚未履行服務的合同提前向公司支付的款項。因此公司財務必須把這部分提前收到的款項作為對客戶的負債記錄在資產負債表上。當公司履行了預收帳款所對應的服務後,公司才可以在當月把這部分被作為負債的「未實現收益」從資產負債錶轉到利潤表裡確認為營收(Revenue)(即所謂「已實現收益」)。
10. 提前預付時間: 新籤合同的提前預付款時間。預付款可以對公司的現金流產生積極影響。凡事有利有弊。讓客戶預付合同款可能會無形之中將一些客戶拒之門外,影響客戶的獲取量。因此你需要在客戶量和預付這兩個有衝突的目標之間儘可能實現一種平衡。
11. ARPA: 每個客戶平均MRR
舉例說明Bookings(籤約合同金額)、Billings(開票額)和營收(Revenue)的區別
假如你們公司新籤了一個客戶,合同期限為一年。客戶使用公司服務每月需支付1000美元,客戶需提前預付6個月的服務款項。這種情況下:
– 你的籤約合同金額(Bookings)為12000美元。籤約合同金額既不影響資產負債表,也不影響損益表。
– 你第一個月收取客戶6000美元的預付款項,收到預付款後開具同等金額的 發票(Billings) 。從第7個月開始,客戶每月需支付1000美元。在你第一個月從客戶那裡收取的6000美元的預付款中,當公司履行了預收帳款所對應的服務後,公司才可以在當月把這部分被作為負債的「未實現收益」從資產負債錶轉到利潤表裡確認為收入(即所謂「已實現收益」)。
– 在一年的合同期限內,你每個月獲獲得的 收入(Revenue) 為1000美元。
『流失率相關指標的計算公式(續約率)』
1. 客戶流失率=流失的客戶數量/總客戶數量
2. MRR流失率=流失的MRR/上月的MRR
3. MRR擴增率=擴增的MRR/上月的MRR
4. MRR淨流失率=(流失的MRR-擴增的MRR)/上月的MRR
5. 客戶續約率=實際續約的客戶數/當期到期客戶總數
6. 續約金額率=實際續約金額/當期到期客戶的總金額
MRR淨流失率考慮了公司對現有客戶進行增量銷售的因素。對於SaaS公司而言,這個指標非常重要,因為它顯示了公司未來服務升級的能力。
對於SaaS公司而言,單純希望依靠獲取新客戶實現長期增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向上銷售和交叉銷售的能力就格外重要。你依靠什麼長期留住現有客戶?如何讓他們願意多花錢購買更多的服務?這裡要考慮的不僅僅是眼前的產品形態,還必須考慮自己的戰略路徑安排。
對於高速增長的SaaS公司而言,客戶續約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這個指標衡量的是當期到期客戶的續約比例,在大量合同同時到期的時候需要格外關注,它反應了客戶對服務的粘性和滿意程度。
指標是一面鏡子,是反應的真實情況的鏡像。學會計算指標後,要用好指標則需要具備三種能力:
– 根據業務實質,找到合適的一組指標,避免拿著哈哈鏡做平面鏡的能力。
– 對這些指標進行評估以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真實情況,做大概率正確決策的能力。
– 將指標作為運營與投資決策的依據並高效執行的能力。
來自:WPS企業服務研究院